姜 娟 薛 青 丁曉華 劉 瑩 陳岱韻
(1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泰安 271000;2山東省泰安市口腔醫(yī)院,泰安 271000;3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口腔醫(yī)學院,泰安 271000)
臨床中針對成人骨性Ⅲ類錯牙合患者的主要矯治方法是正畸掩飾性治療或正畸-正頜聯(lián)合治療。但基于對正頜手術的恐懼心理及費用問題,拒絕手術、選擇正畸掩飾性治療的患者并不少見。骨性Ⅲ類錯牙合患者上下前牙唇舌(腭)側牙槽骨厚度均較薄,而對于正畸掩飾治療的骨性Ⅲ類錯牙合患者,往往會進一步唇傾上前牙,舌傾下前牙,因此矯治過程中骨開裂、骨開窗的幾率變大[1-4]。本研究深入了解成人骨性Ⅲ類患者正畸掩飾治療前后的前牙區(qū)牙槽骨厚度、高度變化情況,為臨床正畸矯治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選取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正畸掩飾治療的成人骨性Ⅲ類錯牙合患者30例。初診年齡18~30歲,平均(21.48±3.53)歲;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納入標準:1)年齡:男性≥18歲,女性≥18歲;2)-4°≤ANB<0°,覆蓋≤0mm;3)無牙周??;4)上下牙弓擁擠≤4mm;5)治療前牙列完整;6)治療前拔除第三磨牙或先天缺失,使用直絲弓固定矯治器;7)由同一位正畸科醫(yī)師完成;8)治療前后頭顱側位顯影清晰,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面部明顯偏斜,頦點偏離面部中線≥3mm;2)牙體大面積缺損、殘冠、殘根導致拔牙設計需要改變者;3)有正畸治療史。
1.2.1牙槽厚度測量項目[5]1)上頜前牙根尖點水平唇側牙槽骨厚度(upper anterior alveolar bone thickness,UA) ;2)上頜前牙根尖點水平腭側牙槽骨厚度(upper posterior alveolar bone thickness,UP);3)上頜前牙根尖點水平牙槽骨總厚度(upper alveolar bone width,UW);4)下頜前牙根尖點水平唇側牙槽骨厚度(lower anterior alveolar bone thickness,LA);5)下頜前牙根尖點水平舌側牙槽骨厚度(lower posterior alveolar bone thickness,LP);6)下頜前牙根尖點水平牙槽骨總厚度(lower alveolar bone width,LW);7)上頜前牙根中點水平唇側牙槽骨厚度(upper anterior alveolar bone thickness at the mid-root level,UA-m);8)上頜前牙根中點水平腭側牙槽骨厚度(upper posterior alveolar bone thickness at the mid-root level,UP-m);9)上頜前牙根中點水平牙槽骨總厚度(upper alveolar bone thickness at the mid-root level,UW-m);10)下頜前牙根中點水平唇側牙槽骨厚度(lower anterior alveolar bone thickness at the mid-root level,LA-m);11)下頜前牙根中點水平舌側牙槽骨厚度(lower posterior alveolar bone thickness at the mid-root level,LP-m);12)下頜前牙根中點水平牙槽骨總厚度(lower alveolar bone thickness at the mid-root level,LW-m)。
1.2.2牙槽高度測量項目 1)上頜牙槽骨唇側附著高度(upper anterior alveolar bone height,UAH);2)下頜牙槽骨唇側附著高度(lower anterior alveolar bone height,LAH)。
UW、UW-m、 UP、UA-m 比矯治前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UA、UP-m 與正畸前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均P>0.05)。見表1。
表1 上頜前牙區(qū)矯治前后牙槽厚度
LW、LW-m、LA、LP-m 比矯治前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01);LA-m、LP 與正畸前比較無差異(均P>0.05)。見表2。
表2 下頜前牙區(qū)矯治前后牙槽厚度
上下頜前牙牙槽附著高度較治療前分別降低0.48mm、0.74m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01)。表3。
表3 上下頜前牙區(qū)矯治前后牙槽高度
矯治前后,上頜前牙解剖牙根長度減少約0.60mm,下頜前牙解剖牙根長度減少約0.70mm,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4。
表4 正畸治療前后解剖牙根長度及吸收情況
牙槽骨是人體內可塑性最大、最活躍的骨組織。牙槽骨的改建包括增生與吸收兩個過程,并不斷調整以達到新的平衡。這一重要的骨生理特性是正畸治療的生物學基礎[6]。正畸將牙齒移動到合理的位置時,牙槽骨的增生和吸收改建可以達到平衡[7]。而正畸矯治過程中,由于牙槽骨中松質骨范圍有限,如果牙齒移動超出牙槽骨的改建則會造成牙根遇到骨皮質,會引起牙根吸收,甚至會造成骨開裂及骨開窗[8]。正畸牙齒移動可能造成牙槽骨厚度減小,牙槽骨骨沉積的量小于骨吸收的量[9-10]。骨性Ⅲ類錯牙合患者的上下前牙區(qū)牙槽骨厚度均較薄。因此此類患者矯治過程中骨開裂、骨開窗的可能性更大。
馬慧敏等[11]研究表明,成人骨性Ⅲ類錯牙合患者正頜手術前去代償,上下頜前牙區(qū)牙槽骨總厚度在根尖點水平、根中點水平減小。本研究發(fā)現(xiàn),成人骨性Ⅲ類錯牙合正畸掩飾治療后,上下頜前牙區(qū)牙槽骨總寬度在根尖點水平、根中點水平比矯治前減小,且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上頜前牙腭側牙槽骨厚度在根尖水平及唇側牙槽厚度在根中水平減少,下頜唇側牙槽骨厚度在根尖點水平及舌側牙槽骨厚度在根中點水平均減小,差異顯著??赡苁且苿由舷虑把罆r牙槽骨改建的速度要慢于牙齒移動的速度。而上頜前牙根尖點水平唇側牙槽骨厚度與上頜前牙根中點水平腭側牙槽骨厚度均值減小,但無顯著性差異。下頜前牙根尖點水平舌側牙槽骨厚度與下頜根中點水平唇側牙槽骨厚度矯治前后無顯著性差異,可能是上下前牙牙根傾斜移動造成的。因此,受到患者牙槽骨厚度的限制,對于成人骨性Ⅲ類錯牙合正畸牙齒的移動要根據患者情況在一定限度內進行。
不同類型錯牙合病例正畸治療前后不同牙位的牙槽骨高度均有降低[12]。在本研究中,成人骨性Ⅲ類錯牙合正畸掩飾治療前后,對上下前牙區(qū)唇側牙槽高度進行了測量,發(fā)現(xiàn)正畸治療后上下前牙唇側牙槽附著高度均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表明代償性的移動上下前牙可能加速前牙區(qū)牙槽骨高度降低。對于成人骨性Ⅲ類錯牙合患者,正頜手術去代償治療時,下切牙進行較大范圍的唇向傾斜運動時,牙根向舌側骨皮質靠近,牙槽骨附著高度進一步降低[13-14]。這也進一步提醒我們,在制定矯治計劃時要充分考慮上下前牙牙槽骨形態(tài),這也是正畸診斷和治療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研究中對成人骨性Ⅲ類錯牙合患者治療前后上下牙解剖牙根長度進行測量,結果顯示治療后上下前牙解剖牙根長度變化有統(tǒng)計學差異。為盡量減少牙根長度對結果的影響,本研究矯治前測量根尖與根中牙槽骨厚度參照矯治后根尖、根中相應牙根長度進行測量。
本研究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本研究樣本量較小。二是本研究通過二維影像(頭顱側位片)測量相關數(shù)據。由于部分骨性Ⅲ類患者牙頸部牙槽骨存在骨開裂現(xiàn)象,無法獲得準確的牙頸部的牙槽骨厚度,本研究主要選擇根尖水平與根中水平兩個層面來研究。另外,患者牙頸部舌側牙槽嵴二維影像受硬組織影響也較大,所以也無法獲得準確的舌側附著高度數(shù)據,因此本研究僅選擇唇側數(shù)據。
總之,成人骨性Ⅲ類錯牙合正畸掩飾治療后上下頜前牙區(qū)牙槽骨厚度、高度均有一定的減小 。因此,在矯治此類患者,正畸治療醫(yī)師要正確掌握此類患者牙槽骨的形態(tài),有利于正確診斷及臨床治療。同時把有可能引發(fā)醫(yī)源性損害的風險告知患者及家屬,避免不必要的醫(yī)療糾紛。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申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