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敏 蘇 暢
中國民族民間舞作為一門表演性藝術,在我國的發(fā)展歷史中是十分悠久的,同時在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中,中國民族民間舞始終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反應著中國古代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狀態(tài)。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中國民族民間舞中的技術技巧成為了民間舞表演時錦上添花的重要部分,縱觀近年來民間舞蹈的發(fā)展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民族民間舞蹈作品中的技術技巧有了更加多樣化的展現(xiàn)形式,其中中國民族民間舞中的技術技巧能充分反映各民族舞蹈的審美特征,其風格是獨具特色的,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代文化相結合中,無論從藝術表現(xiàn)上,還是夸張的動作以及所表達的情感都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風格性。而舞蹈中的技術技巧訓練就是用肢體語言表達,以科學規(guī)范的方式運用人體本身的骨骼、肌肉或韌帶等部位來完成一些相對正常人體而言比較繁難復雜的運動,從而形成更優(yōu)美的形體姿態(tài)來展現(xiàn)并表達舞蹈作品的內涵意境和感情。由于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技術技巧訓練嚴格,其對學生自身的能力、條件要求也相對較高,所以在中國民族民間舞作品不斷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今天,技術技巧的多樣化運用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存在,而在舞蹈創(chuàng)作之初,選取到合適舞蹈風格的技術技巧動作并加以訓練是不可或缺的一步,本文以中國民族民間舞技術技巧中的跳、轉、翻為例,淺析當下的舞蹈教學方法,探究中國民族民間舞技術技巧的運用與價值。
在中國民族民間舞中的旋轉技巧可以歸納為三大類,分別為原地單一旋轉、舞姿旋轉和連續(xù)性復合旋轉,再針對各個民族的風格韻律和審美特征調整技術技巧在民間舞蹈中的運用方式,通過舞姿的變換和節(jié)奏的轉換表現(xiàn)其民族的風格韻味。
旋轉的基本訓練與中國古典舞基訓課中的把桿部分訓練是相輔相成的,尤其是把桿訓練中的單腿蹲、端腿蹲等動作,對學生的腳腕、膝蓋、胯給予了穩(wěn)定與力量的支撐平衡作用,確保了學生在旋轉起范兒的一觸即發(fā),除此之外,地面的旋轉練習也同樣必要,在旋轉技巧中重心的轉移極為重要,這影響著學生旋轉時的轉速和標準,在旋轉中一般應快速的形成重心轉換,這樣才能保證旋轉的流暢性與平穩(wěn)性,這也是旋轉練習中最為基本的訓練。在部分舞姿動作的訓練過程中,上肢部分的控制與表現(xiàn)也同樣重要,因為在舞姿的運用上需要上身手臂的控制與協(xié)調能力,從而加強身體的平衡力,提高動作難度,增強了對觀眾的感染力。
在民族民間舞中“轉”的教學一般采用單一元素技巧教學法,所謂單一元素技巧教學,就是將民間舞蹈中的技巧部分提煉、分解成元素技巧動作,然后進行強化訓練。這種教學法的特點就是目的明確,任務單一,其目的就是夯實基礎,找到要領,其任務就是解決學生的基本能力和身體素質的不足,這樣才能保證旋轉完成的既有數(shù)量又有質量。如維吾爾族民間舞中的點轉、跪轉,朝鮮族民間舞中的墊步轉、螺旋空轉,蒙古族民間舞的別步勒馬轉、海青式吸腿轉等,都應進行單一性、重復性的元素訓練。
“轉”這一舞蹈技術技巧,在各民族民間舞蹈中有廣泛的運用,其中以維吾爾族為主要代表,維吾爾族民間舞蹈的表現(xiàn)形式可分為自娛民間舞蹈、儀式民間舞蹈和表演民間舞蹈三大類。維吾爾族舞蹈形式多樣,其中刀郎舞和賽乃姆中“轉”這一舞蹈技術技巧最為常見,維吾爾族賽乃姆舞中動律的表演特征是非常獨特的,如瞬間聚集和爆發(fā),全身瞬間放松,瞬間跳躍和翻轉等,都依賴于維吾爾族舞蹈的風格特色。從維吾爾族民間舞的舞蹈形態(tài)來看,“轉”的動作顯現(xiàn)了開與收、放與合相對與相順的幾種對比。看似矛盾,但就整體運動來說,又是和諧統(tǒng)一的。民族民間舞中的旋轉,除了有直體旋轉之外,很大的特點是身體形態(tài)在擰傾旋轉的舞姿造型上的轉,特別是“傾”的平衡重心上的轉,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塑造形象的。所以動作顯出婉轉中的修長,急帶騰空中的延續(xù),以及旋轉螺形的變化,如反掖腿仰胸轉,后腿側身轉。從具體細節(jié)來看,其舞蹈語匯大多以順勢為主,這種順勢體現(xiàn)了維吾爾族文化民間古樸的風格,很明顯,夸張舞蹈的動作幅度,舞者隨著音樂的歡快轉變,在舞臺上盡情舞蹈,通過旋轉和步伐的相互配合,提升舞蹈表演的連貫性,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民族風格,進而使舞臺表演更加豐滿,提升表演的連續(xù)性。
“轉”是維吾爾族舞蹈藝術的靈魂,不僅從感官上能夠直接的了解舞蹈主題還能夠體現(xiàn)舞蹈風格,維吾爾族民間舞中的“轉”有鮮明的藝術特點,維吾爾族的各個舞種或歡快跳躍,或沉穩(wěn)帶重,或粗獷度誠,或穩(wěn)重端莊,但身體軸向轉動這一基本要素,卻貫穿在各個舞種之中,成為它們的基本韻律。我們既要傳承維吾爾族的傳統(tǒng)風格與特點,如“賽乃姆”原始的踏悠、擺、轉等舞蹈動作,又要順應時代與觀眾的需要,對這一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民族民間舞,進行積極探索,使之得到進一步的形式轉化和藝術升華。
翻身在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中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技巧,也是一項極具中國古典舞特色的技術,這種技巧形式充分地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舞的審美特征和運動特點。[1]這種技術技巧一般分為原地翻身和行進翻身兩類,它們的基本要求是以臂為輪、腰為軸、胯為本、腳為跟,將身體在水平線傾斜狀態(tài)下進行翻轉的,并通過腰四面翻轉運行而形成這一單一動作,運行過程中自始至終貫穿著擰、仰、俯和旁提的形態(tài)。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應從把桿翻身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對身體位置的把控以及自身重心的平穩(wěn),從而進行分面練習,將四面中每一面的頭、肩、背、胯及腳下位置確立清楚,注意各個部位的協(xié)調配合,訓練時的節(jié)奏要由慢到快,強調迅速與規(guī)范的到位,之后從面與面的流暢連接形成標準的把桿翻身,在確立四面動作的標準性之后加入手臂配合,過程當中手臂的力量與路線是能保證整個翻身動作的平衡與速度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手臂應該與肩膀保持同一平面,并且兩個手臂應在空中形成立圓,從而形成完整規(guī)范的翻身動作。在翻身教學中對于質的要求更加嚴苛,一定要在保證動作質量的基礎上加強速度的練習,最終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在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翻身類動作雖然多種多樣,但萬變不離其宗,其發(fā)力方式及身體形態(tài)都離不開日常訓練的要求與要領,在通過反復持續(xù)性的日常訓練中,教師應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動作進行要求,嚴格的把握動作規(guī)范,讓肌肉產生正確記憶,將訓練中的每一個動作都要求到極致,在身體各個部位的用力、呼吸與協(xié)調性相互作用,從而為學生打下堅實基礎。
在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翻身類動作中,藏族舞蹈中的熱巴舞、卓舞、弦子舞中的翻身動作是極具代表性的,比如在卓舞中帶著水袖翻身,給人一種圓潤恬靜之美,而熱巴舞中的幾個翻身類核心技巧動作——“扛鼓轉”“翻鼓轉”就顯得更加英氣颯爽,雖然這兩個技巧的名字以轉字結尾,但動作內容卻皆為翻身。
在藏族卓舞與弦子舞中的翻身,一般是穿戴水袖而舞的,翻身動作多以柔和靜美的形態(tài)出現(xiàn),這時的身體運動不在強調快速翻轉,而是突出了身體的延伸感,動作輕柔卻也不失力量,對學生的肌肉控制能力有了更高標準,給人連綿不斷、柔和舒適之感。在藏族熱巴舞中的翻身訓練,重點在藏族熱巴舞中的“扛鼓轉”由于身體重心壓的更低,所以其動作的上肢形態(tài)與踏步翻身一致,而腳下則是通過靈活的三次踏步進行四面翻轉,其手臂部分是需要將熱巴鼓畫一個下弧線扛至肩上,將鼓放置脖后,再將鼓頂垂直落到正下方,頭部以自己身體的正下方為基點進行留頭甩頭,從而完成一整個扛鼓轉動作。在相比較于“扛鼓轉”的“翻鼓轉”動作,它的重心略高一點,身體形態(tài)與點翻身相似,手與鼓面都停留在頭尖的正前方,在翻鼓轉一圈的過程中鼓槌敲擊鼓面。舞者身體在做動作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頭、肩、背、胯、腳的配合,更要注重手臂的起與落,由于熱巴鼓有自身的重量,所以在學生完成動作時不能僅僅像平時單一訓練踏步翻身或點翻身那樣,而是要先適應鼓在動作運行中的重量,練習好鼓與身體的協(xié)調性,確立好熱巴鼓的整個運行軌跡,再進行翻轉時的加速練習,才能達到較好的訓練效果。翻身在空間運動中,將“以腰為軸,以臂為輪”的特點顯現(xiàn)出來,而不同民族、不同類型的翻轉也能給人截然不同的感受。比如“點步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閃電;連續(xù)“串翻身”像車輪滾滾,視覺感染力很強。與此同時,翻身技巧用各種不同的速度和節(jié)奏,不同的連接,也表現(xiàn)著不同的民族特色,產生了不同的藝術觀賞效果,從而可以表現(xiàn)各種不同的感情和氛圍,如慢的連綿不斷的翻身,表現(xiàn)出一種圓潤舒緩之美;而快速的翻身,表現(xiàn)出了干凈利索急速有力的剛健之美。在舞蹈的不同速度與類型的“翻身”中,給中國民族民間舞的表演與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視覺沖擊。
即使是同一民族,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不同,其技巧風格也包含一定的差異。在民族舞蹈的多樣形式中,我們可以去了解該民族的地域、民俗、歷史和文化背景。這種通過對人們感官的刺激,直接作用于人們精神世界的藝術形式,比較文字的傳承,舞蹈的形式顯得更加生動和多元化,它承載了太多的文化內涵,讓人們在觀看和欣賞的同時領略到了鮮活的民族歷史和生動的民族生活畫面。舞蹈是在民族文化和民族歷史的傳播中體現(xiàn)出的最生動、最形象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跳作為技術技巧活躍于各類型的舞蹈之中,我們從跳躍的高度、力度將跳分為小跳、中跳、大跳,當跳躍加入到民間舞蹈中時,身體與手臂動作會為了更好的融合民族元素而做出相應的改變與調整,所以中國民族民間舞中的跳躍技巧在近年來的創(chuàng)作中變得更加豐富,在不同民間舞蹈作品中可以選取不同高度力度的跳躍搭配不同風格的舞姿來表現(xiàn)出更具感染力的驚艷效果。
最基礎的跳躍訓練是需要從日?;栒n中的小彈腿、大踢腿訓練獲取腿部的肌肉力量以及腳下的靈活性,因為跳躍時學生需要借力使力,借助蹲產生的力量,從而達到空中一剎那的定點舞姿,在小彈腿的訓練中,通過動力腿向前、旁、后的二十五度彈射,反復多次的正確練習鍛煉了學生腳腕的爆發(fā)力,也在全腳與地面的摩擦中增強了腳背的靈活性。把上的大踢腿訓練更多的是鍛煉腿部的整體力量,通過踢腿的反復訓練增強踢腿時的力度與速度,為身體躍起停滯在空中的一秒打下堅實基礎。在把上積累好能力后,就需要回歸地面實操,從原地的一位跳、二位跳到變位跳,再到撕叉跳、撩腿跳、元寶跳等,這些跳躍動作都需要循序漸進踏踏實實的反復練習。除此之外,[2]在訓練過程中應當嚴格地遵循科學合理的訓練原則,這是保證訓練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舞蹈基訓中不可忽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3]
中國民族民間舞中的彈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輕、漂,要求運動過程中松緊結合,發(fā)力要集中,過程的速度要快。由于彈跳技巧的爆發(fā)力量,為彈跳技巧復雜性的發(fā)展提供和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彈跳的復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發(fā)展空間。跳躍技術適用于各種各樣的民族民間舞,由于每個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接受的文化都有不同,受風俗人情、地域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從而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跳躍技巧。
“跳”這一技術技巧在蒙古族的舞蹈中極具造詣,樣式多變,如果說蒙古族的風格性動作,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那么跳躍性技巧就很好的詮釋了蒙古人民大氣豪爽的性格。在蒙古族舞蹈中的跳躍性動作最常見的有紫金冠跳、單腿變身跳等,[4]其中紫金冠跳在具有地面紫金冠能力的基礎上可分為兩步,首先做帶單起雙落輔助跳的雙起單落后腿,也可稱為“紫金冠空法跳”,掌握在跳躍時的身體重心與平衡,然后再做單起雙落輔助跳的紫金冠跳,注意身體在空中時重心在中間,身體不要過度地面后躺。[5]單腿變身跳最重要的是強調在空中的身體進行平面旋轉,起跳瞬間需要注意腰部肌肉的收緊和提胯的問題,這樣動作才能在空中形成的更漂亮。在跳躍中的身體高低起伏跌宕、對比鮮明是中國民族民間舞彈跳的又一特點。這顯示了我們民族技巧的特點和技巧性的加強。
豐富的“跳躍”性的舞蹈動作充分的將蒙古族人民的大氣剛強富有青春活力的形象展現(xiàn)出來,突出了舞蹈的表演風格,又使作品變得更具生命力,有著蓬勃生機的舞蹈動作才足以打動人心,更好的傳遞作品的思想情感,與觀眾產生更好的共鳴。時代的發(fā)展讓我們看到在繼承和保留傳統(tǒng)舞蹈技巧的基礎上,融入時代的審美特征,提煉出具有時代審美價值又不失民族風格的民間舞蹈技術技巧,使其更具藝術生命力。
技術技巧是一種獨特的肢體語言,加入到中國民族民間舞中能達到一種傳情達意的藝術效果,所以在教師教學時既要把握技術技巧的基礎教學又要將民族風格與技術技巧相融合,展現(xiàn)其民族舞蹈的地域風格與文化底蘊。在教學中教師也不能忽略學生的本性,要時刻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根據(jù)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論,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一個不斷成長的個體。同時,也要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并把理論知識與舞蹈動作緊密結合起來,從理論上告訴學生這個民族的風格特征是如何形成,讓學生理解這個動作如何展現(xiàn)其民族的風格特色,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僅僅學到了民族民間舞蹈的動態(tài)舞姿,也學到了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韻味。
注釋:
[1]張萬勵.淺談舞蹈基礎教學中的“翻身”[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07):96.
[2][3]樊廷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舞蹈訓練中扶把手臂和腰、控制、大踢腿動作探析[J].探索,2012(06):79.
[4][5]黃 瓊.談舞蹈基訓課的教學[J].韶關學院學報,2001(0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