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三三 圖pixilatedplanet aterrom SergiyN Michal Ludwiczak Angelina Cecchetto frdric Jacek Chabraszewski flickr
南特這片土地,是《海底兩萬里》作者的故鄉(xiāng),也曾是英法兩國之間完全獨立的公國。走過漫長歲月,它依舊散發(fā)著古老浪漫的氣息,同時,科幻感極強的蒸汽朋克也在此盛行……
在法國西部,盧瓦爾河下游北岸,坐落著法國第六大城市——南特。
南特是法國內陸水域面積最大的城市之一,有“西部威尼斯”的美譽。這座城市距離海岸線只有55公里,冬暖夏涼,氣溫舒適,降水豐沛。怡人的氣候,讓南特被時代雜志評為歐洲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之一。
除了優(yōu)良的自然環(huán)境,南特還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人文底蘊,它屬于古老的布列塔尼大區(qū),著名公爵的城堡在此矗立,哥特式風格的教堂和藏品豐富的博物館游人如織。此外,它還是一座具有科幻感的蒸汽朋克城市,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的故事在這里上演,巨型機械大象在昔日的船廠和碼頭踱步。
而你路過這些奇景,走進街頭餐廳,小酌一杯西打酒,品嘗起源于13世紀的可麗餅和清新爽嫩的貝隆蠔。別急,美好的度假生活才剛剛開始。
南特的地理位置特殊,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人文底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一直屬于古老的布列塔尼大區(qū)。
布列塔尼和大不列顛王國隔海相望,它們的居民有著共同的祖先——凱爾特人。在法語中,大不列顛(Grande Bretagne)就是大布列塔尼,在英語中,“布列塔尼”(Brittany)的意思就是“小不列顛”,可見布列塔尼和大不列顛的淵源頗深。
南特屬于古老的布列塔尼大區(qū),歷史悠久。左頁圖為南特的鳥瞰風光圖,鱗次櫛比的建筑散發(fā)溫暖氣息;右頁圖分別為當地的雕塑和著名的公爵城堡。
南特主教堂用盧瓦爾河特產的石材建成,整體氣勢恢宏,蔚為壯觀。左右兩頁圖皆為該教堂的景觀,教堂內部裝飾華美,雕塑和石刻栩栩如生。
3~6世紀,凱爾特人開始了他們的遷徙之路。他們離開大不列顛西南部,跨越海峽,來到布列塔尼定居。由于凱爾特人的民族語言和文化習俗與布列塔尼的當地人非常接近,他們逐漸和當地人融合在一起,成為了新的布列塔尼人。
布列塔尼雖然與英法兩國聯系緊密,卻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公國。它就像一個待嫁的公主,嫁妝十分豐厚。首先,她坐擁長達2700公里的海岸線,這占整個法國海岸線總長的1/3;其次,當地氣候宜人,有大面積富饒的農耕牧場,自然和文化資源相當豐富。因此,英法兩國都想將她收入囊中。
直到15世紀末,布列塔尼的女公爵安娜嫁給法國國王,布列塔尼這顆獨立的明珠,才最終并入法國版圖。盡管如此,布列塔尼大區(qū)仍然保持著具有當地歷史傳統的建筑、服裝、語言和美食風格,當地民眾仍在使用布列塔尼語。
布列塔尼公爵城堡是當地標志性的歷史建筑,也是南特著名的旅游景點之一。城堡位于盧瓦爾河右岸,是由布列塔尼公爵弗朗索瓦二世和他的女兒安娜·布列塔尼于15~18世紀期間建造,具有濃郁的文藝復興建筑特色。有趣的是,這座城堡建立的初衷,其實是為了抵御法蘭西的入侵。在城堡靠南特城一側,有一座堡壘,四周有500米的環(huán)路,路上分布著七座由護墻連接的高塔。城堡中的公爵府,用石灰石建造而成,顏色鮮白,曲線優(yōu)雅,精雕細刻,與外城墻的粗獷風格形成鮮明對照。
在南特,還有一座著名的大教堂——圣皮埃爾與圣保羅大教堂,又稱南特主教堂。這座教堂從1434年開始修建,歷經近500年才修建完成,是南特最大的,也是地位最重要的教堂。該教堂是唯一用盧瓦爾河特產的石材建成的大教堂,屬于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外形看上去跟巴黎圣母院很相似,內部卻是中世紀文藝復興風格,裝飾極華麗精美,有許多藝術價值很高的雕塑和壁畫。布列塔尼城堡的主人布列塔尼公爵弗朗索瓦二世和他的夫人就長眠于此,公爵墓至今為止保護得很好,十分莊嚴肅穆。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游客來此悼念參觀,在這里欣賞中世紀的建筑藝術,感受文藝復興的濃厚歷史氣息。
既然來到了南特主教堂,就不要錯過南特藝術博物館,它離南特主教堂僅有兩步之遙。南特藝術博物館擁有一萬三千多件藏品,是法國為數不多的,館藏跨越9個世紀藝術歷程的博物館。藏品涵蓋古代藝術品、19世紀藝術、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是法國國內僅次于盧浮宮的第二大繪畫博物館。
南特是“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的故鄉(xiāng),承載著他諸多的記憶。
小時候,儒勒·凡爾納日復一日地看著來往于盧瓦爾河和大西洋上的船只,聽人們講了許多有趣、驚險的航海故事。這些童年經歷,給了他創(chuàng)作靈感,催生出《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八十天環(huán)游世界》等科幻小說。他的作品對科幻文學流派有著重要影響,因此他與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一起,被稱作“科幻小說之父”,還被譽為“科學時代的預言家”。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科幻作家,盧瓦爾河流向大西洋的碼頭上,昔日的造船廠和貨倉被改造成了占地337公頃的“蒸汽朋克樂園”。每年10月,這里都會舉辦國際科幻小說節(jié),全世界的科幻迷們都會涌向這里。南特也從文藝復興之都,搖身一變,成為了從科幻小說中走出來的蒸汽朋克世界。
蒸汽朋克樂園,2004年開始,由兩名法國藝術家——弗朗索瓦·德拉豪茲葉赫和皮埃爾·奧勒菲提議建造,兼具主題游樂場、裝置藝術、街頭藝術、戲劇、馬戲等多個藝術維度,融合了儒勒·凡爾納的科幻世界、達·芬奇的機械宇宙和南特的工業(yè)歷史。園中時常能看見結構精密的機械巨獸,體現了最先進的科技技術。這些機械生物都是由木頭和金屬制成,通過齒輪、曲軸、電動機、纜繩等機械的方式來實現其運動,還有好幾種控制桿或者控制輪,控制著這些機械生物的局部運動,比如魷魚腕足的伸展,眼睛的閉合等等。
來這里的游客,能體驗到與其他游樂園截然不同的新鮮感與科技感,仿佛走進真正的《海底兩萬里》:機械大象在人群中穿梭;機械怪鳥在頭頂盤旋;還有巨大的機械章魚上下起伏運動……
人氣最高的當數蒸汽大象。這頭大象高12米,寬8米,由50噸鋼鐵和廢舊的木材搭建而成,靠一臺450匹馬力的發(fā)動機驅動,能夠發(fā)出嚎叫,還能從鼻子中噴出水霧。機械大象的原型來自凡爾納1880年創(chuàng)作的科幻小說《蒸汽屋》,它可以同時承載50名乘客在機械島公園內踱步一圈。騎在象背上,跟隨著機械大象有力的步伐,在18世紀的老房子和昔日的船廠貨倉前緩緩經過,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
除了最受歡迎的蒸汽大象,樂園里還有一位明星:25米高的三層“海底世界”機械魚,設計靈感源于凡爾納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機械魚內部模擬海底世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分為海面、海底、深淵三層,每個層面的乘坐裝置都是在這個層面生存的海底生物,有巨型螃蟹、巨型魷魚等等。游客鉆進機械魚肚子里,在旋轉的過程中可以用腳踏板和手柄操作機械,擺動魚鰭,搖動尾巴,吐出蒸汽,仿若置身于真實又奇妙的海底世界。
蒸汽朋克樂園中還有一只巨龍,曾被央視報道過。這只巨龍身高10米,全長25米,可以搭載50名乘客,需要17名工作人員共同操作。它的外形設計采用了東方龍和馬的元素,是法國設計師為了紀念中法建交50周年而制作。巨龍雖然身形龐大,身手卻十分靈活,能做出屈腿、噴火、吐舌等動作。
暢游南特,就掉入了神奇的蒸汽朋克世界,游客能在這里乘坐各種有趣的機械巨獸。左頁圖,蒸汽朋克主題樂園的旋轉木馬盡顯機械之美,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右頁圖,機械大象和巨龍讓人感受到極大的視覺沖擊,各種前衛(wèi)的建筑也讓人眼花繚亂。
南特有著多所高等教育學校。對世界各地的留學生來說,這里氣候宜人,適合生活和居住,還能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氣息和獨特的法式生活,無疑是來法留學最好的選擇。
南特大學是法國前總理讓·馬克·艾洛的母校。該大學始建于1460年,歷史悠久,是一所綜合性公立大學,主要專業(yè)包括醫(yī)學、法律、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文學,共有三個校區(qū),主校區(qū)就在南特市內。其下屬的南特綜合理工學院還是著名的工程師搖籃,培養(yǎng)熱學/能學、材料、電子、電力工程和計算機信息等5大主要學科的工程師。
南特高等商學院是世界一流的商學院,有超過120年的歷史,也是全球少數取得3大國際商科認證的商學院之一。學校實行英語和法語雙語教育,有120位來自全球各地的專職教授,這些教授有80%以上擁有博士學位。學校教育出的學生,畢業(yè)后大多供職于全球知名企業(yè),為企業(yè)輸送了大批商科類的高級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南特高等商學院在我國深圳建有分校區(qū)——深圳南特商學院,這是它的首個海外校區(qū)。
南特美術學院,已經有超過兩個世紀的歷史,是法國最著名的藝術院校之一。學校以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和實踐性的藝術人才為主,因此學校為學生提供了設備齊全的藝術實踐場所,包括木材工作室、裝置工作室、影像工作室、聲音工作室、照片工作室、多媒體工作室等。
南特不僅擁有諸多頂級的高等院校,還擁有眾多令人難忘的美食。
布列塔尼背靠大西洋,夏有海風,冬有暖陽。良好的土壤環(huán)境,充足的日照時長,恰到好處的空氣濕度與降雨量,形成了適宜蘋果種植和生長的風土條件,所以這里也是優(yōu)質蘋果酒的著名產區(qū)。當地的西打酒,法語稱“Cidre”,是一種由蘋果釀造的氣泡酒。蘋果酒的酒精含量很低,每升占比通常不超過0.5%,口感清甜舒爽,果香加氣泡水的口感,喝起來不容易醉,并且蘋果酒的熱量低,適當飲用不會長胖,更健康。
在寶藏留學城市南特,地道的美食和悠閑的生活構成日常。左頁圖,街頭餐廳食客云集,偶爾還能在街上遇到即興表演的樂隊;右頁圖,河岸的風景優(yōu)美,看著河面駛過的船只,異常悠閑。
蘋果酒最好的搭配是可麗餅。據說可麗餅起源于13世紀的布列塔尼,當時島上發(fā)生了一次饑荒,食物匱乏,人們只好把收藏在地窖里的面粉拿出來,烤成薄薄的餅充饑。這個習慣后來被保留下來,如今成為布列塔尼當地最具特色的美食。
可麗餅就像一個煎餅,薄薄的餅皮中包裹著不同的餡料,味道富于變化,可以是甜味,也可以是咸味。咸甜之分完全取決于餡料,花生醬、果醬、奶酪餡的就是甜味,海鮮、火腿等餡料的就是咸味。法國人對可麗餅十分喜愛,還把每年的2月2日定為“可麗餅日”。每到這一天,人們就會聚集在餐館和街道,手拿可麗餅,唱歌跳舞,舉行慶典游行。
此外,布列塔尼三面環(huán)海,自然盛產味道鮮美的各色海鮮,其中最有名的是生蠔。在法國6大生蠔產地中,布列塔尼排名第一,早在路易十四時期就是皇家御用生蠔產地。
產自布列塔尼地區(qū)貝隆河口的貝隆蠔,被譽為“蠔中之王”,這個地方水域清澈,含有豐富的浮游生物,孕育出的生蠔特色分明,帶有香甜的海藻與碘的風味,口感脆而彈牙。貝隆生蠔因自帶一種金屬味,又被稱為“銅蠔”,這種刺激的口感會給人帶來極大的震撼。吃貝隆生蠔最好的時間,是在每年的九月到十二月,此時的生蠔,肉汁甘美,口感清新爽嫩。
還有一種佳肴,只有在布列塔尼當地才能吃到,那就是蕎麥大燉肉。這道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世紀,雖然整道菜不是那么精致,但卻體現了淳樸的布列塔尼民風,走出這塊地域,你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它。這道菜的做法十分“粗獷”——用水和好當地的蕎麥粉,包裹在特有的手工小麻袋里,然后與當地的蔬菜、牛肉、腌豬蹄等一同小火慢燉,上桌后,搭配半咸黃油和甜洋蔥做成的蘸醬一起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