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人工智能技術下的虛擬永生問題思考

      2023-01-02 14:35:14和鴻鵬
      醫(yī)學與哲學 2022年15期
      關鍵詞:虛擬化人工智能意識

      和鴻鵬

      從靈丹妙藥到器官移植,人類從未放棄對永生的追求,但迄今為止,永生仍是人類不可企及的夢想。人類是否有可能實現(xiàn)永生?谷歌首席工程師庫茲韋爾認為,到2045年人類將實現(xiàn)永生[1]。庫茲韋爾曾成功地預言互聯(lián)網的普及、語音控制技術的應用、人工智能的崛起等技術發(fā)展,以及更為令人驚訝的是他在20 世紀90 年代提出的147 個預測中,到2009 年已命中了115 個,命中率高達78%[2]。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人類永生的可能性。

      如果人類實現(xiàn)永生只是時間問題,那么它將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實現(xiàn)呢?永生意味著永不結束,不論是身體的還是非身體的,那么醫(yī)學技術追求的生物意義上的永生和宗教上所追求的“來世”都可以看作永生的不同表現(xiàn)。由此,實現(xiàn)永生有兩種路徑:一種是擴展自然生命,以便繼續(xù)享受生命,這是通常意義上人們所認識的永生,符合人類的感知與經驗;另一種則是較少涉及經驗,而是保存?zhèn)€人的意識和精神,允許一個人來影響未來,如多數(shù)宗教都認為永生通過死后的一些形式實現(xiàn)[3]。就兩種方式而言,現(xiàn)代科技都讓我們有所期待:前者有賴于生物醫(yī)學技術,而后者依賴人工智能技術。生物醫(yī)學技術已在延緩衰老和死亡方面有所成就,針對這部分內容本文不再多言。

      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從多個方面變革現(xiàn)代社會[4],它有可能創(chuàng)造一個全新的虛擬世界,近年來產業(yè)界將這種技術圖景稱為元宇宙(metaverse)。事實上,早在1992 年尼爾 ·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已在其科幻小說《雪崩》(Snow Crash)中使用該詞描述數(shù)字化的現(xiàn)實場景。有學者認為它是一種全數(shù)字化的空間[5],也有學者認為它包括從增強現(xiàn)實到鏡像世界等不同類型[6],總之,它是一個被賦予美好期待,但仍充滿爭議的概念,也帶來對生命形態(tài)的全新理解,目前已有學者關注到元宇宙中的“虛擬永生”問題[7]。那么什么是“虛擬永生”?人工智能技術如何實現(xiàn)虛擬永生?本文將就這些問題給出回答和思考。

      1 人類的永生追求與“虛擬永生”

      1.1 傳說與歷史中的永生探索

      人類追求永生的歷史幾乎與人類自身的歷史同樣長久。隨著農業(yè)社會的形成、城市的出現(xiàn),人類開始形成不同的社會階級和社會分工,一部分人不再需要從事繁重的生產活動,他們掌握著資源調配的權力,享有更多的物質,成為社會的統(tǒng)治者。雖然他們享有特權,但這些特權都將隨著死亡消散,于是,這些統(tǒng)治者想辦法延緩、避免死亡的降臨。這種故事夾雜在歷史、傳說、神話之中,中外皆有。人類對永生的追求從未停留在神話想象和傳說中,而是表現(xiàn)為各種尋仙、問藥的嘗試。煉丹術就是中國古代帝王為追求永生所投資的一項事業(yè)。

      在人類歷史中,身體永生是奢望,于是追求靈魂永生與不滅成為另一條道路。在非宗教語境下,這種靈魂的永生指向人的精神和意識。此時,永生問題轉變?yōu)樵诿撾x身體的情況下,如何長久地保持、延續(xù)人的精神和意識。

      1.2 人工智能語境下的虛擬永生

      什么是虛擬永生?這里的“虛擬”相對于真實而言。首先要定義什么是真實。一般而言,我們把可感知、察覺到的事物或環(huán)境作為真實的。但事實上并非如此,感知到的真實有時并不存在。例如,箭形錯覺,由于在等長線段兩端添加了不同方向的斜線,使得我們誤認為兩個線段不等長。當我們用自身的感知和經驗來證明真實的存在時,就不免會產生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困惑,即感知到的存在是否可靠。以今天的科學觀點來看,我們對外部世界和內部自我的感知,都是神經元的生理活動過程。正是基于這一科學前提,哲學家構思出“缸中腦”思想實驗:有一個瘋狂的科學家將一個人的大腦從體內移走,將大腦懸置于一大桶能維持生命的液體中,然后通過電線將其神經元連接到超級計算機。超級計算機將為神經元提供與大腦正常接收的相同電脈沖。在這一思想實驗中,人類似乎得到了一種脫離了身體束縛的永生。這里“生命”的關鍵在于那個能夠模擬人類意識的超級計算機,即人工智能技術。

      人工智能正在向模仿人類意識的方向前進,未來由人工智能技術可能帶來的這種數(shù)字化的、虛擬的意識形態(tài)就是“虛擬永生”。虛擬的在英文中是virtual,永生是eternity,于是有人將它們合到一起創(chuàng)造出virternity 這個新詞,表示“虛擬永生”。虛擬永生的核心就在于對人類情感和意識的數(shù)字化存儲、復制以及模擬,所以虛擬永生也就是數(shù)字化永生。

      這些聽起來科幻的想法,卻得到很多科技樂觀主義者的支持。ALCOR 是全球最大的冷凍人體機構,當他們的客戶在法律意義上被宣布死亡之后,ALCOR 就立即啟動冷凍保存的程序,在零下196 度的溫度中,細胞不再活動,生物酶也失去活性。這些人在死亡之前通常會被問到希望以什么方式復活,有人說只要成為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就行;更激進的觀點是,如ALCOR 創(chuàng)始人,不想再擁有生物身體,因為它有太多的限制,他們想把大腦上傳到電腦里,實現(xiàn)虛擬永生。

      當人類實現(xiàn)虛擬永生,那世界將呈現(xiàn)出怎樣的圖景?借助一些科幻作品,我們可以嘗試理解和猜測。如在《黑客帝國》這部電影中,世界由一個名叫“母體”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控制,超級智能成為人類社會的獨裁者,人類的軀體被束縛在營養(yǎng)液中,而大腦卻受到“母體”的控制,人類沉溺于一個誤以為“真實”的虛擬世界。電影中有一句臺詞:“什么是真實?你如何定義真實?如果真實就是你所觸到、聞到、嘗到和看到的一切,那么這所謂的真實不過是經過大腦編譯的電子信號罷了?!边@無疑是電影版“缸中腦”。

      2 虛擬永生的可能性

      虛擬永生讓人類有機會實現(xiàn)永生的愿望,但是否有明確的技術路線?社會能否接納這種生命狀態(tài)?這些問題都需要在虛擬永生實現(xiàn)之前被認真思考。只有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看到虛擬永生的曙光。

      2.1 技術層面的可能性

      虛擬永生的提出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密切相關。簡要回顧一下人工智能的歷史就可以發(fā)現(xiàn),人工智能從概念提出到今天的初步應用不過幾十年的時間。在這不長的歷史中,科技專家常常對人工智能保有樂觀期待。例如,在1956 年的達特茅斯會議上,人們認為,很快就可以實現(xiàn)人工智能,但直到20 世紀70 年代,電腦仍然相當初級。有了歷史的教訓,我們應對過于樂觀的虛擬永生觀點保持警醒,因為在技術層面上,諸多問題有待攻克。

      第一,讀取意識。如果把意識也視為一種信息,虛擬永生就是將這些個人信息從生物學載體讀取、轉移,然后還原到非生物載體的過程,其中讀取意識是第一步。理論上有兩種讀取人類意識的方法,一種是結構的,另一種是功能的。結構方法假設一個人的記憶、心理和人格特征都被編碼在連接神經元的網絡結構中,也就是說意識存在于神經元結構中。但目前的無損檢測手段還不能將這些結構描繪出來,如在磁共振成像無法檢測的立方毫米級空間中可以容納上千個神經元。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也許我們可以弄清這些結構,但想知道這些結構背后所表示的意思并不容易,弄清了部分的結構,距離拼湊出整體的意識也還有非常長的距離[8]。另一種方式是功能性的,即人工智能并不需要弄清大腦結構,而是直接實現(xiàn)其功能。例如,飛機的發(fā)明受到鳥類啟發(fā),但兩者并沒有同樣的結構,擁有幾十億真核細胞的小鳥,其結構遠比只擁有600 萬個組件的波音747 飛機復雜,但兩者卻都可以飛翔,甚至飛機的速度還更快[9]23。實現(xiàn)意識可能并不需要了解大腦的全部結構。一旦讀取意識取得進展,傳統(tǒng)的心理學和計算機模擬的方法將可以收集大量關于個人技能、信念、行為、情緒反應等方面的數(shù)據(jù)。

      第二,存儲意識。作為一種信息,意識可以被存儲到信息介質中。泰格馬克[10]88認為,信息擁有自己的存在方式,與儲存它的物質形態(tài)沒有直接關系,也就是說,信息可以獨立于物質形態(tài)而存在,它是時空中粒子表現(xiàn)出的排列形態(tài),而究竟用哪種粒子并不重要。按照這種觀點,將意識存儲于其他載體具有理論上的可能性。當前的計算機遠遠大于人類所能存儲的信息量,完全可以容納人腦的信息。但目前計算機讀取信息的方式與人腦中讀取記憶的方式存在很大差別:計算機通過存儲的位置讀取,因為每個比特都有自己的數(shù)據(jù)地址;而人腦則依據(jù)存儲的內容,采用聯(lián)想的方式進行“回想”[10]89-90。所以即便可以在計算機中實現(xiàn)意識的存儲,但其信息存儲的方式與生物腦仍有很大的差異。

      第三,再現(xiàn)意識。一旦個人意識被寫入信息系統(tǒng),那么就需要一些方法來復活意識。一種方法是通過人工智能來模仿人類意識。圖靈最早給出了判定人工智能意識的方法:讓測試者(人類)與人工智能在不接觸的情況下進行問答,如果測試者經過長時間的交流無法分辨對面是人工智能還是人類,則證明人工智能具備了人類智能,即“圖靈測試”。但也有人對此表示懷疑,哲學家約翰 · 賽爾提出“中文屋”(Chinese room)思想實驗:一個封閉房間只有一個不透明的小窗,屋子里有一位只會說英語的人,但他手邊有一本中英文翻譯的書,屋外的人把中文紙片送進來,房間中的人利用書籍翻譯這些文字,并用中文回復。屋外的人認為他會說流利的中文。約翰 · 賽爾想要說明,雖然人工智能可以給出處理結果,但它不是像人類一樣思考。但樂觀的科技專家卻不這樣認為,因為信息科技與生物腦一樣擁有復雜性,人腦擁有大約1 000 億個密集聯(lián)系的神經元,而一組芯片也可以擁有1 000 億個組件??紤]到計算機的信息處理能力從20 世紀50 年代開始就呈現(xiàn)指數(shù)增長,每兩年就翻一倍,2010 年計算機的計算能力還不如一只老鼠,到2020 年,處理器就與人腦神經元一樣多[9]46。正是基于這一規(guī)律,庫茲韋爾預測未來可能出現(xiàn)人類級別的意識。這意味著意識的載體將從以碳元素為基本構成的生物神經元變?yōu)橐怨栊酒瑸榛驹娜斯ぶ悄芴幚砥鳎橹鴣淼氖鞘澜鐚奶蓟呦蚬杌?/p>

      2.2 社會層面的可能性

      實現(xiàn)虛擬永生還存在不少技術難題,也沒有公認的時間表。當下正在處于人際交往、商業(yè)交易、娛樂生活等社會活動的不斷虛擬化進程中,我們不僅早已熟知虛擬化的生活,而且越來越離不開它。

      2.2.1 正在虛擬化的真實社會

      數(shù)字技術的發(fā)展和互聯(lián)網的普及創(chuàng)造了一個虛擬的社會空間。在真實社會虛擬化的過程中,無數(shù)的機會被創(chuàng)造,那些蒸蒸日上的互聯(lián)網巨頭無一不是把某個方面的真實社會活動成功地虛擬化。伴隨這一過程,我們看到社會各個方面都在迅速虛擬化。下面僅為有限幾例,如社交的虛擬化、職業(yè)的虛擬化、商業(yè)的虛擬化、個人的虛擬化等,而真實的虛擬化社會則更加復雜和多樣,這也正是當下人們對元宇宙的憧憬。

      社交的虛擬化。即時通訊工具的廣泛使用,降低了面對面交往的頻率,我們與他人的溝通主要依賴各種通訊工具,甚至素未謀面的人也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假想一個情形:一個人在去世前,將他的微信、微博、郵箱等與外界交流和通訊的工具都交由人工智能程序打理,人工智能按照他生前的行為特點,不斷地回應著朋友的問詢,那么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也許都不會有人發(fā)現(xiàn)這個人已去世的事實。如果人工智能具備了這樣的能力,這類似于通過了某種圖靈測試,那么它可以構建一個虛擬的人來展開社交活動。未來人與機器之間的交往也許將成為常態(tài)。

      職業(yè)的虛擬化。虛擬現(xiàn)實技術正在迅速取代很多“拋頭露面”的職業(yè),那些傳統(tǒng)上需要人出現(xiàn)的職業(yè)場景,正在讓位給人工智能。2018 年第五屆世界互聯(lián)網大會上,曾出現(xiàn)了人工智能主播(男性角色),他具備與真實主播同樣的新聞播報能力,只要提供文字,他就能準確無誤地播出新聞且能一天工作24 小時。隨著技術進步,虛擬人物配上真實的人臉圖像,呈現(xiàn)出豐富的語言和表情,此時我們很難再分辨出這是一個虛擬主播還是真實的人。我們也將很快適應虛擬人提供的各種服務,不僅包括新聞主播,還有客服人員、電影人物等。

      個人的虛擬化。隨著人類在網絡上留下的數(shù)據(jù)痕跡越來越多,我們在網絡空間的行為痕跡和數(shù)據(jù),如社交、購物、就醫(yī)、學習等,也被不斷地記錄、存儲,并被分析加以應用。當把這些痕跡和行為數(shù)據(jù)匯集到一個計算中心時,人工智能可以解析這些數(shù)據(jù),并為個體畫像,勾畫出一個人的信息全貌,如背景、特征、性格、行為偏好等,即構建一個“虛擬人”,從而在商業(yè)活動中實現(xiàn)精準和個性化的推薦。對于商業(yè)主體來說,這個虛擬人才是他們可以真實了解的對象,所有的商業(yè)推送都基于對虛擬人特征的分析。

      2.2.2 完全虛擬化的在線烏托邦

      社會的虛擬化進程把我們裹挾進一種現(xiàn)實與虛擬交互作用的社會環(huán)境,但有些人卻不滿足于此,他們決心重新創(chuàng)造一個完全屬于虛擬人的世界。在這里,真實人類將不復存在,虛擬人生活在虛擬世界,共同創(chuàng)造新世界的規(guī)則和世界本身。

      Second Life 就是這樣一個在線虛擬世界,它是2003 年由林登實驗室(Linden Lab)發(fā)布的。雖然它是一個計算機程序,但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到這個虛擬空間,在這里,虛擬世界包含著真實世界的因素,如花草、樹木、陸地等,還包括了虛擬的文化,如虛擬廣告、聊天室、社區(qū)等。人們可以完全脫離真實生活,重新設定自己,形成不同的人格、身份等。Second Life 營造了一個與現(xiàn)實世界平行的虛擬世界。許多現(xiàn)實世界的實體機構也主動參與進來,如瑞典等國在Second Life 建立了大使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在其中創(chuàng)建了虛擬的媒體,甚至西班牙的政黨辯論也在其中進行。

      在Second Life 中,盡管人們沒有真實世界的身體,但有一個虛擬的化身,這些虛擬化身之間形成了新的社交行為。Second Life 讓人類的真實和虛擬身份實現(xiàn)共存,一個人可以同時擁有兩種身份。在我們還沒有進入全面的虛擬社會時,不免要在兩種身份之間做出切換,而有些人已混淆了其中的界限,例如,一位女性用她的虛擬化身殺死她丈夫的虛擬化身,因為在真實世界中,她的丈夫拋棄了她[11]。當然虛擬世界并非只有Second Life,還有許多其他的競爭者,如Meta 公司的元宇宙。這種虛擬與現(xiàn)實的狀態(tài)共存是實現(xiàn)虛擬永生的階段性表現(xiàn),讓人類提前體驗了作為虛擬人的生存方式。

      3 “虛擬永生”帶來的生命反思

      3.1 生命的終極狀態(tài):生命3.0

      虛擬永生及其背后的人工智能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生命是什么”。對于這一問題理解,有許多不同的觀點[12],簡單來說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生命必須包含細胞等有機生命的要素,而還有一種更為寬泛的定義方式,如Tegmard[13]提出一種適應人工智能社會特征的生命定義,即“一種自我復制的信息處理系統(tǒng),它的信息軟件既決定了它的行為,又決定了其硬件的藍圖”。生命由軟件和硬件共同構成,硬件是收集信息、存儲信息、做出反應等過程的有形載體,而軟件是處理信息、做出決策等過程時所用的無形算法和知識。對軟件和硬件的塑造受到兩種力量的影響,一種是自然進化,另一種是自主設計。基于此,泰格馬克將生命劃分為三個階段:生命1.0、生命2.0 和生命3.0。

      在生命1.0 階段,又稱作生物階段,生命系統(tǒng)不能自主設計自己的軟件和硬件,而要依靠進化得來,由它的DNA決定,只有通過漫長的進化生命才可能讓軟件和硬件發(fā)生改變。大部分地球生物都處于生命1.0 的階段。在生命2.0 階段,又稱作文化階段,生命系統(tǒng)的硬件仍然不能進行自主設計,但軟件卻能得到設計,從而學會新的知識和技能。這種生命出現(xiàn)在大約10 萬年前,人類正是生命2.0 的代表。在生命3.0 階段,又稱作科技階段,生命系統(tǒng)將躍升至終極狀態(tài),即軟件和硬件都脫離了進化的束縛,不僅能設計自身的軟件,也能設計自身的硬件[14]。

      顯然“虛擬生命”處于生命3.0 狀態(tài),身體不再為生命所必須,生命將得到永續(xù)發(fā)展。硬件將不再構成約束生命的條件,而軟件處理問題的復雜程度也將超越人類智力的處理能力。一旦生命擺脫了自然控制,依靠自身的設計實現(xiàn)與環(huán)境的互動,那么人與機器的界限將非常模糊。人類可以選擇把自己的智能上傳,也可以用科技不斷改造身體。所以所謂“永生”并非是智人物種的永生,而將是一個全新的物種。

      3.2 虛擬人的生命討論

      虛擬人是處于終極生命狀態(tài)的存在,由于其自我設計能力,它們的生命長度將不再受自然進化的束縛。但在虛擬世界中,仍然可能存在著一些挑戰(zhàn),值得進一步討論。

      第一,誰可以獲得虛擬生命?一般來講,公眾對技術創(chuàng)新最大的擔憂是技術成果可能進一步拉大貧富階層的代溝。就虛擬永生而言,虛擬生命為人類生命的延續(xù)提供了可能,如果它主要應用于富人階層或統(tǒng)治者,那么社會發(fā)展將失去“重新洗牌”的機會,社會底層群體將可能長久受到壓迫。但這項技術是否應“公平”地、不加區(qū)分地應用于每一個人?更直接一點,“壞人”是否也可以永生?如果我們利用此項技術,創(chuàng)造了一個虛擬的希特勒,讓他的生命得以延續(xù),那恐怕是一個讓人不悅的消息。所以虛擬生命是否應像自然生命一樣獲得人人平等的生命權,是虛擬社會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虛擬人的死亡問題。從哲學角度考慮,一切開始均有結束,虛擬人也應該有其生命的終結。一種新的死亡—虛擬死亡(virtual death),將成為虛擬人面臨的新問題。如果虛擬人來自一個人工智能程序,那么如果將這個程序徹底刪除,虛擬人也將不復存在,導致“虛擬死亡”[11]。那么誰有權力來刪除生命程序,這可能需要在虛擬社會中建立一種新的權力制度;另外,為了避免這種問題,是否應當給所有的虛擬生命建立備份,以防止出現(xiàn)虛擬死亡的情形。

      此外,虛擬永生可能帶來的其他挑戰(zhàn),還包括:生物人與虛擬人的關系,如是否會產生生物種族對虛擬種族的歧視;虛擬人的法律權利問題,如虛擬人是否享有生命權、婚姻權、選舉權等;虛擬社會的治理問題,如是否建立虛擬監(jiān)獄,是否限制虛擬人口的增長,虛擬社會的管理權由誰掌控,又如何更替;對宗教的沖擊,如佛教輪回的觀念如何適用于虛擬人,等等。

      人工智能給人類的永生夢想點亮了一盞明燈。但虛擬永生僅是一種可能與憧憬。目前關于虛擬永生的所有預測和推論都是基于有限的和不充分的證據(jù)。基于這些有限的前提,未來世界并不必然會產生虛擬永生。但我們不能忽視技術發(fā)展的巨大潛力,歷史一次次證明,人類不斷突破不可能,打破想象的邊界,成就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猜你喜歡
      虛擬化人工智能意識
      人的意識可以“上傳”嗎?
      基于OpenStack虛擬化網絡管理平臺的設計與實現(xiàn)
      電子制作(2019年10期)2019-06-17 11:45:10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人工智能與就業(yè)
      IT經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對基于Docker的虛擬化技術的幾點探討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0
      增強“四個意識”發(fā)揮“四大作用”
      人大建設(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虛擬化技術在計算機技術創(chuàng)造中的應用
      電子測試(2017年11期)2017-12-15 08:57:56
      意識不會死
      奧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數(shù)讀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強化五個意識 堅持五個履職
      人大建設(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扎兰屯市| 永修县| 新泰市| 三穗县| 磴口县| 蛟河市| 黄山市| 文成县| 巩留县| 西贡区| 巫山县| 新密市| 响水县| 镇宁| 武功县| 西丰县| 丹阳市| 大安市| 宜章县| 台南县| 邹城市| 新巴尔虎左旗| 湘阴县| 四平市| 高密市| 阿克苏市| 三都| 县级市| 长兴县| 渝北区| 桂平市| 都江堰市| 定襄县| 兴化市| 紫金县| 洪湖市| 汾阳市| 漯河市| 贵南县| 泽州县| 新巴尔虎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