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疆
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已存在較為完善的退休制度。周代以禮制治天下,《禮記》中就有“大夫七十而致事(即致仕)”的說法。卿大夫退休后稱為“國老”,士退休后稱為“庶老”,都能享受一定的待遇。
唐代,官員退休制度正式確立。《通典》記載:“大唐令,諸職事官,七十聽致仕?!绷芬韵碌墓賳T退休要通過尚書省申請,一般都會得到批準(zhǔn);五品以上的官員需直接向皇帝上表,由皇帝親自審核。唐代官員退休后可以享受一定的經(jīng)濟(jì)待遇,如《通典》記載:“諸職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給半祿?!奔次迤芬陨系墓賳T享受一半俸祿的退休金。退休的官員還有專人管理。在京的退休官員由從六品的通事舍人負(fù)責(zé)管理,京外退休官員則由當(dāng)?shù)氐闹菘h官府代管。
宋代依然保留了官員70歲退休的制度。除了享受“退休金”外,宋代官員退休時還會官升一階,近親子弟還可直接授予官職,稱為“蔭補(bǔ)”。此外,退休官員還可以向朝廷要求在科舉考試中提高自己親屬的名次,稱為“恩例”政策,但仍有一些官員戀棧權(quán)位,想盡辦法不肯退休。宋代的官員為了推遲退休,有的不惜更改自己的年齡,稱為“官年”。
明清時期,官員退休制度更加完善規(guī)范,年齡基本沿襲70歲的標(biāo)準(zhǔn),但會根據(jù)實(shí)際情況進(jìn)行調(diào)整。比如明代規(guī)定京官文官年七十,地方官六十五,武官六十退休。至于退休待遇,明代根據(jù)官員級別每月?lián)芙o相應(yīng)的俸糧、錢鈔,而清代則根據(jù)級別及立功情況等分為“全俸”“半俸”“四分之一俸”和“不給俸”四檔。明清朝廷一般鼓勵退休官員返回原籍,即“告老還鄉(xiāng)”,之后著書立說,開辦書院,寄情山水……可謂是開啟人生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