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志鵬 柴若熔
(甘肅省圖書館,甘肅 蘭州 730000)
學術期刊作為學術信息表達的載體和學術知識傳播的工具,一直以來承載著學術期刊固有的成果登記、知識傳播、信息交流和民眾教育等價值功能,也在不同發(fā)展時期被賦予了更多的時代價值。從學科共同體建構的視角來看,學術期刊特別是專業(yè)學術期刊是記錄相關學科基礎理論、講好學科故事的最佳學科敘事者,因而在當前“雙一流”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構建、講好中國故事等多重背景及驅動下自覺承擔著契合于這個偉大時代的學術敘事、學科敘事這一使命。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的回信[1],既對期刊出版界給予了巨大的精神鼓舞,指明了清晰的發(fā)展方向,也對新時期學術期刊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使命踐行提出了期望和要求。梳理中外學術期刊發(fā)展史,認識學術期刊和學術共同體之關系,結合時代需求厘清其所承擔的價值功能及變革走向,凝練出學術期刊在當前學科建設中所承擔的學科敘事使命,展現已有的學術期刊發(fā)展探索現狀,有助于學術期刊更好地服務于國家需求、社會經濟和科學發(fā)展。
早在公元8世紀,歐洲一些國家就出現抄寫在羊皮紙上的最新消息,即“手抄新聞”。到12—14世紀,改善和提升了人類文明演進范式的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經絲綢之路傳到歐洲,推動歐洲的文化、經濟和社會蓬勃發(fā)展,進而發(fā)生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這兩次思想領域的大革命,這一時期產生了學界目前統(tǒng)一承認的世界上第一份真正的期刊——法國著名的文學與科學期刊Le Journal des Scavans(《學者雜志》,創(chuàng)刊于1665年1月5日),以及同被認為是世界學術期刊鼻祖的英國皇家學會出版會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哲學匯刊》,創(chuàng)刊于1665年3月6日)[2]。
17世紀下半葉特別是18世紀以來,隨著工業(yè)革命的出現,自然哲學也在文化藝術大發(fā)展中迎來了飛速發(fā)展,“自然哲學”有了正式的“科學”名稱,且從哲學中正式獨立出來,近現代科學正式誕生,社會分工逐漸走向精細化和專業(yè)化,以信件、書籍為主要形式的早期期刊已無法適應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信息交流的需要。1778年,英國出現了世界上第一本專業(yè)期刊《化學會志》[3],就此拉開了專業(yè)期刊蓬勃發(fā)展的大幕。如1807年,德國專門刊載礦物學研究成果的期刊《礦物學雜志》面世;1823年和1830年,英國先后創(chuàng)辦了醫(yī)學專業(yè)期刊《柳葉刀》和生物學期刊《動物學雜志》。一些綜合性期刊也開始專業(yè)化發(fā)展,出現了多種母刊帶若干子刊的現象,開創(chuàng)了母刊之下分輯出版多種專業(yè)性期刊的新局面,豐富了期刊的種類,也促進了期刊特別是學術期刊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19世紀由于世界范圍內學術研究及科技發(fā)展繁榮,許多國家成立了專業(yè)學術學會,醫(yī)學、數學、哲學、化學、經濟學等多個領域的學術期刊相繼面世,19世紀也就成了各類學術期刊繁迭問世的繁榮期,其中尤以醫(yī)學和數學期刊創(chuàng)辦最多,如出版延續(xù)至今、被譽為世界4大頂級醫(yī)學期刊的《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簡稱NEJM,創(chuàng)刊于1812年)、《柳葉刀》(The Lancet,創(chuàng)刊于1823年)、《英國醫(yī)學雜志》(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簡稱The BMJ,創(chuàng)刊于1840年)和《美國醫(yī)學會雜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簡稱JAMA,創(chuàng)刊于1883年)以及目前世界最權威的兩大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創(chuàng)刊于1869年)與《科學》(Science,創(chuàng)刊于1894年),都是在這一時期問世創(chuàng)辦的。
20世紀上半葉,近代西方文明在革命與戰(zhàn)爭的世界主題演變中逐漸確立了世界范圍內的統(tǒng)治地位,世界科學技術的中心移向美國,但學術期刊在世界范圍內特別是工業(yè)發(fā)達國家大量涌現,成為傳播科學技術信息的有效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特別是冷戰(zhàn)結束至今,世界的主題轉向為和平與發(fā)展,學術期刊也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和社會、文化、科技的快速進步而得到了全面發(fā)展。綜上可見,世界期刊萌生于17世紀,發(fā)展于19世紀,繁榮于20世紀。
關于我國歷史上最早期刊的考證較多,但眾說紛紜,并無定論,清代名醫(yī)唐笠山于1792—1801年輯錄的《吳醫(yī)匯講》是目前我國較大范圍被認可的最早具有期刊性質及特點的著作[4]。另有學者認為,現代中國最早的期刊是1833年創(chuàng)刊于廣州的英文版刊物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中文名為《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5]。學界普遍接受的觀點是1815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和米憐在馬六甲創(chuàng)辦的《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Chinese Monthly Magazine)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報刊,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報刊,并由此開啟了中文期刊在國門內外大量涌現的浪潮,外國傳教士與商人也成為了我國早期期刊創(chuàng)辦的主體。有研究統(tǒng)計顯示,截至1867年,我國已有490種中文報刊相繼出版[6]。也正是這一時期,許多中國知識分子通過參與期刊的編輯經營,逐步認識到期刊作為近代文明傳播媒介的社會功能,紛紛開始了獨立創(chuàng)辦期刊的探索和嘗試,并最終成為中國近代期刊業(yè)的主導力量。如1895年康有為在北京創(chuàng)辦了《萬國公報》、1896年梁啟超等人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時務報》。
20世紀上半葉,我國硝煙不斷、社會動蕩,報刊成為了仁人志士啟迪民智、改造舊中國理想、向痼疾和腐朽開戰(zhàn)的利器。以《生活》周刊為代表的期刊雜志,更是以一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在推動文明發(fā)展、傳遞先進思想、喚醒民眾意識的歷史舞臺上叱咤風云、載入史冊。自1932年始,在中國國內發(fā)展較早的沿海開放城市,期刊雜志在數量、種類等方面呈直線上升的增長趨勢。據統(tǒng)計,截至1935年6月底,全國各省市共有1518種雜志出版品種[7]。除大量傳播先進思想、宣傳革命主張、為論戰(zhàn)做輿論準備的革命性期刊外,在當時興起的學習、介紹、研究西方科學技術知識熱潮下,我國也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了一批初具當代學術期刊特點的專業(yè)化學科期刊,如在1897年同年創(chuàng)刊了我國最早的文理綜合性文摘旬刊《集成報》、我國最早的農學專業(yè)報刊《農學報》、我國最早的數學期刊《算學報》,且均在20世紀初特別是30年代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從1932年到1935年甚至被時人稱為“雜志年”。以中國近代科學奠基人之一任鴻雋1915年創(chuàng)立的《科學》為代表的科技期刊,既重視科技知識和應用技術的介紹,又注重科學思想及科學傳播方式的探索;不僅將國外科學技術系統(tǒng)、及時地介紹給國民,還將西方科技期刊辦刊模式介紹給中國的學會社團[8],一時間科學學會林立、報刊迭出,氣氛熱烈??谷諔?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由于特殊的政治、歷史背景,這一階段的期刊在指導思想、辦刊目的等方面也呈現出了新特點,與此同時,報刊事業(yè)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熱潮,創(chuàng)辦逾萬份報刊??傮w來看,20世紀上半葉我國的期刊事業(yè)經過了辛亥革命、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等時代的洗禮,發(fā)展于科學報國、新文化運動以及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推動,和中華民族這個偉大的民族一起走過了一段跌宕浮沉的歷史,直至新中國成立后才迎來了大發(fā)展。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期刊事業(yè)蓬勃發(fā)展,部分老牌期刊得以保留并繼續(xù)出版。至1956年,全國共出版期刊484種,呈現出百花齊放景象,這其中尤以《中國科學》《中國工人》等“中國”題頭雜志為代表。1978年全國出版930種期刊、總印數7.62億冊,發(fā)展到2007年全國共出版期刊9468種、總印數30.41億冊[6],期刊門類更加齊全、功能更加完善,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其中,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學術期刊僅約50種,占全國所有發(fā)行期刊比例不足1%[9]。截至2019年,全國共出版期刊10171種[10]。中國知網研制的我國目前來源最廣、信息最全、數據最新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19)顯示,全國共有學術期刊5969種,占比59%,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正式公布的認定學術期刊則共有6430種(第一批5737種,第二批693種)。
眾所周知,學術期刊是一種經過同行評審、刊發(fā)特定學科文章、展示領域研究成果的期刊平臺,其既是最新學術成果的重要交流平臺和傳播渠道,也具有成果登記、學術傳播、思想宣傳、同行交流、科學教育等功能。然而,隨著科技迅猛發(fā)展、文獻海量增長和讀者需求急劇變革,學術期刊的價值功能也在不同時期、不同場景、不同領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如從上述國內外期刊的起源與發(fā)展可見,早期的學術期刊都是以信息的記載為主要目的,但隨后在發(fā)展中逐漸承載了學術交流、思想碰撞、成果發(fā)布等更多價值功能,也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承載了如啟迪民智、輿論造勢等特殊的歷史使命。
在當前科技大發(fā)展、學術大繁榮時期,學術期刊已從上述固有的基本價值功能中向學術引領、智庫服務、科學評價等附加價值功能方向發(fā)展,甚至被賦予了一定的行政性、評價性、全能性價值功能,特別是基于文獻計量、引文索引等理論而研發(fā)的影響因子等期刊評價指標的出現,使得學術期刊的學術評價功能極大甚至是極端強化,學術期刊也在這些難以承載的價值功能于一身中呈現出功能泛化(如從學術交流到學科評價)、內容散化(如從專業(yè)聚焦到內容綜合)、影響弱化(如從學術傳播到自閱自樂)等發(fā)展特征。探究這一價值功能變革的原因可以有多個維度,學術共同體作為一種將學術期刊納入其中且作為核心組成部分和連接學術、學者、學界橋梁的學術觀,為學術期刊的功能變革的邏輯梳理、成因闡釋以及理論建構提供了一個創(chuàng)新的邏輯框架及理論發(fā)現視角。
學術共同體的概念由科學共同體(scientific community)概念引申而來,最早由1942年英國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家波朗尼(Michael Polanyi)在《科學的自治》一文中提出,之后美國科學社會學家默頓(Robert King Merton,1910—2003)和科學哲學家?guī)於鳎═homas Samual Kuhn,1922—1996)對其做了深入研究和發(fā)展,并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同。現在學界一般認為,學術共同體是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價值取向、文化生活、內在精神和具有特殊專業(yè)技能的人,為了共同的價值理念、目標和興趣,并遵循一定的規(guī)范而形成的群體[10]。其中,學術期刊作為學術成果展示、傳播、繼承的重要條件和手段,是學術共同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學術編輯作為學術刊物的把關者和優(yōu)化者,也是學術共同體的學者本身。
學術共同體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對整個社會的學術活動進行全面系統(tǒng)地評價,不僅評價學術論文和成果本身的水平和價值,同時也評價作為學術論文和成果主要載體的學術期刊[11],因而學術共同體從根本上決定了學術期刊的合法性,并為學術期刊設定了傳播秩序,而學術期刊被學術共同體所接受的程度,就是判定其存在價值高低的標準[12]。因此有學者認為學術共同體的缺失致使學術期刊原初的、根本性的學術傳播功能被忽視,讓學術期刊所承載的學術評價等價值功能得到了異化[13]。所以就當下我國的學術評價中簡單地將期刊評價等同于學術評價、學術期刊承載了全部的學術評價等問題而言,最關鍵的就是學術共同體的缺失以及如何建構的問題。
2020年9月11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提出“四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zhàn)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工作要求[14]。作為科技事業(yè)展示窗口的學術期刊,需要深刻理解“四個面向”豐富的內涵及外延,自覺進行功能變革,在社會發(fā)展和學術共同體建構過程中找準自身定位,主動承擔時代、黨和國家賦予的責任和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特別提到的“高品質的學術期刊就是要堅守初心、引領創(chuàng)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優(yōu)秀學術人才成長,促進中外學術交流”[1],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新時期學術期刊的存在價值、發(fā)展使命與建設追求,同時為我們定位面向學術共同體建構的學術期刊價值功能提供了遵循。
高水平成果展示是學術期刊得以安身立命和得以存在的核心價值之體現,也是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回信中對學術期刊作為學術成果發(fā)布載體所提的希望和要求。可以看到,盡管學術期刊在當前大數據時代已呈現出了數字出版、數據出版、語義出版以及新媒體出版等樣態(tài)特征,但“內容為王”一直對包括學術期刊在內的媒體平臺所能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起著主導性作用,而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和數據密集型第四科研范式的形成,學術期刊對所承載內容的創(chuàng)新性、建構性和應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水平成果展示成為了新時期學術期刊的必然追求。中國雖已是論文數量大國,但還不是學術創(chuàng)新強國和科技強國。這說明,學術期刊瞄準國際前沿,立足中國大地,加強內容建設,發(fā)揮成果展示功能,并通過高水平學術成果的推介,縮小我國與世界科技強國的差距,對于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可知,學術期刊是科學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既是學術成果傳播的重要渠道,又是學術傳承的重要工具??茖W的發(fā)展在經歷了由綜合到分化到再綜合三大發(fā)展階段之后,20世紀中后期特別是90年代以來科學發(fā)展呈現整體化態(tài)勢,學科交叉成為科學整體化發(fā)展的具體反映[15]。在當前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特征的第四次工業(yè)革命新時期,原本作為科學知識交流平臺的學術期刊,既要敏銳地洞察科學發(fā)展變化,也要滿足科學、經濟、市場相互深度交融發(fā)展下對學科知識的不同需求,窺察學界發(fā)展律動,感知前沿態(tài)勢,與學術共同體緊密結合、深入合作,學科間相互交叉、融合和滲透,以涌現出新的知識來解釋、分析和解決人類社會發(fā)展中所需解決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十四五”發(fā)展、教育改革、學科融合、量子計算、生命科學等一系列經濟、環(huán)境、衛(wèi)生、資源等領域的重大問題,服務社會、經濟及科學事業(yè)建設。
人才是國家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創(chuàng)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學術期刊的同行評審制度及評價功能決定了期刊作者隊伍的精英化特征,同時目前學術期刊以影響因子一統(tǒng)天下的單一評價機制,限制了學術期刊的個性化、平民化、區(qū)域化發(fā)展,也不易得到學術共同體的承認,難以形成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和生存空間,但學術期刊不單純是一本書、一本雜志,更是學術共同體科學研究和學術發(fā)展的集中展示平臺,也是團結學術精英的互動交流平臺,還是青年學人科研寫作實踐和科研能力發(fā)展的學術孵化平臺。近年來,我國學術期刊界通過舉辦博士論壇、青年學者工作坊、青年學者學術論壇,以及設立青年學者編委會、出版青年學者專輯、減免青年學者論文版面費等方式扶持青年學者學術成長,自覺承擔起從關注精英到人才階梯化扶持的價值功能?!秷D書與情報》在保持每期均有知名專家學者組稿的基礎上,對發(fā)展型青年學者也特別給予了重視與扶持,如組織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以下簡稱“圖情檔”)學科的青年學者將2019年第6期出版為“圖情檔青年學者專輯”,在這期專輯文章中,圖情檔三個二級學科的優(yōu)秀青年學者各抒己見,對圖書館學、情報學以及檔案管理學未來發(fā)展、轉型、前景等給出了各自的研究見解[16],就學科發(fā)展來說,凝聚了青年學者的研發(fā)向心力;就期刊發(fā)展來說,促進了期刊作者庫人才階梯化的培養(yǎng)。
2013年11 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被認為是繼“工業(yè)、農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之后“第五化”的重大命題。學術界圍繞這一時代課題,從政治學、哲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視角進行廣泛探討,對其內涵、核心等進行了多視角的分析和探索。具有鮮明新時代特征的新型智庫,通過理論創(chuàng)新、咨政建言等活動和功能,為科學制度體系的建立提供理論和智力支撐,肩負著更好地參與和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時代使命,而智庫期刊作為智庫面向社會公開發(fā)布研究成果的平臺,是智庫傳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智庫的話語權和議程設置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學術期刊需要在智庫服務過程中成為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了解、關心、展現智庫服務在治理體系現代化過程中體現的作用和實踐性能,為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應有的智庫服務。《圖書與情報》在智庫服務方面呈現了學術期刊應有的洞察力和服務力,以2022年第2期刊發(fā)的一組“大情報觀視野下的國家安全”專題為例,既剖析了新美國安全中心“美國國家技術戰(zhàn)略”報告,又對如何構建適應科技競爭與國家安全的科技情報發(fā)展體系給出了自己的見解,體現了學術期刊智庫應有的智力貢獻[17]。
科學的繁榮發(fā)展離不開科學、完善的學術評價體系引導,也離不開高質量學術期刊體系支撐。然而,如何進行科學的學術評價體系構建,并將學術評價與學者評價、期刊評價、機構評價、學科評價、成果評價等區(qū)分開來,仍然是一個學術界及整個社會關注但尚未完全解決的問題。就學術期刊評價而言,世界上最早的期刊《學者雜志》就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由科學家組成的編委會,以協(xié)助編輯評審稿件,形成了期刊同人評審體制的雛形。這一“同行評議”(peer review)的辦法經過近500年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成為目前被世界所采用的學術評價主要方式。在我國,雖然對進行學術期刊評價時將主觀評價方法與客觀評價方法、定性評價方法與定量評價方法結合使用,而不是采用單一方法達成了共識[18],但目前不管是在由政府部門主導的基于質量評估的優(yōu)秀期刊評價體系,還是在由專業(yè)學術評價和發(fā)布機構主導的基于“文獻離散定律”“引文集中定律”“文獻老化指數和引文峰值理論”等文獻計量理論的期刊定量評價體系,相關的結合都還在實踐完善之中,尚未得到學術共同體的統(tǒng)一認可,甚至在一些科研機構及管理機構簡單的將學術期刊評價等同于學術評價等影響下造成了學術界以刊評文、過度量化、影響因子狂熱等現象,完全違背了學術共同體所設置的只有同行專家才是最合適學術評價主體的基本原則和以學術評價促進學術繁榮發(fā)展的基本目的。當然,學術評價與學術風氣、學術期刊、學術管理、學術體制、學術利益等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所有的“罪惡”不能都歸咎于學術評價,這既無益于去除學術評價之弊,亦無助于構建和完善學術評價機制[19]。于學術期刊而言,則需要進一步建立開放評價機制,聚集學術共同體智慧,進一步研究和夯實學術評價理論,在學術共同體原有賦予的學術評價功能中找到突破,以此帶動我國學術評價的健康發(fā)展。
學術期刊既是學術研究成果發(fā)表的平臺,也是中外學者學術交流的載體,擔負著組織學術論壇、團結中外學者、開展學術交流、推動科技發(fā)展、服務經濟社會的重任。我國學術期刊已在成長中不斷積累了走向國際化、推動中外學術交流的經驗,如通過舉辦國際學術會議、組建編委會、開設??瘜?、開設中外學者對話平臺等舉措不斷提升科學議題設置、中外專家凝聚、優(yōu)秀稿件組織和同行評審能力。我國已啟動的自然科學學術期刊領域的“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與人文社科期刊領域的“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學術期刊資助計劃”,其建設目的之一就是大力推動世界一流期刊建設、搭建國內外學者交流平臺。于我國學術期刊而言,是要為“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提供平臺,更要以立足中國現實、解決中國問題進而破解世界難題為要,在國際舞臺上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生動講述中國學術故事,多維展現中國學術自信,主動履行文化宣傳、學術探討、傳播交流等價值功能。
學科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是學科理智與學科制度交互作用的結果,但不同國家和國際組織對學科劃分的層級略有不同。我國現行的學科門類設置借鑒了歐美國家的現代科學學科門類設置體系,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工作委員會制定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制定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申報數據代碼表》和國家圖書館等單位制定的《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等4類設置體系。在我國高等教育實際組織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的是《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學術界一般所說的學科也主要就是指高等教育界所普遍遵從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所設置的14個學科大類以及每一學科大類下面所設有的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
自2015年國務院正式出臺《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推動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進入沖刺階段以來,學科建設就成為了當前教育界一大時代命題,面向學科建設的相關政策、聯(lián)合行動可謂紛至沓來。如2018年150所高校聯(lián)合發(fā)表《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提出培養(yǎng)一流人才、建設一流本科教育;2019年教育部等啟動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提出面向所有高校、所有專業(yè)全面實施一流專業(yè)、一流課程、一流基地建設。同時,在關乎到資源配置、未來發(fā)展等相關利益的學科評估驅動下,學科整合、學科交叉、學科重構成為當前學科建設的主要趨向及特征,但在不同的學科形成和呈現具有自身特點的研究范式側重點基礎上,如何凸顯學科優(yōu)勢、講好學科故事,既是每一教育機構和學術共同體的發(fā)展難題[20],也是在面臨要么做強、要么淘汰的殘酷競爭時,學術共同體特別是具體細化到從事某一學科相關工作的學科共同體所必須回答的難題,在學科建設的基礎上加強學科敘事也就成為了學科共同體的最佳選擇。
科學話語從帕拉圖開始就依靠非科學的敘事知識來證明自己的真實性和合法性[21]?,F代科學更是如此,任何一門科學的誕生和發(fā)展都必須依據某種元話語(meta discourse)來建立合法性的大敘事(grand narratives),如生命精神、啟蒙主義等[22]。學科敘事就是敘事學科發(fā)展所展現的樣態(tài)、價值與走向,及其所引發(fā)的共情與效果,進而提升學科共同體及學術共同體內外對學科發(fā)展的承認。因此可以設想,向敘事回歸是學科發(fā)展每一階段的必然動向,從學科承認到學科敘事也自然就成為了任何科學語言在追求真理性陳述時的必行之路,沒有學術共同體所認可的敘事,任何一門科學便只能處于一種假定自身合法的位置,這也就為學科敘事的必要性、科學性提供了學理支持。
從學術共同體視角來看,學科敘事的目的就是提升學科承認,學科承認的追求就是學科敘事。因為作為一種知識體系和社會建制的學科發(fā)展不僅是一個學科理論體系建構與學科制度化的過程,也是學術共同體對其情感、權利和地位的承認過程,學科承認就既成為了學科認同以及學科主體性形成的必要條件,也成為了在學科設置與大學建制之間所有學問分支制度化過程中的通貨。學科承認有3種基本形式,即情感的承認、權利的承認和發(fā)展的承認。其中,情感的承認是學科共同體內部對于學科的忠誠,是學科自身對于本學科從業(yè)者的一種學科規(guī)訓和自我認同,因此這種忠誠一是學科之內的同行承認和情感依附,二是學科文化和學科的建制;權利的承認是在學科共同體內部各學科之間,也就是學科之間的局外人基于高深知識的普遍性原則和平等關系而達成的一種相互尊重、理性承認的心理契約,進而形成學科地位的相互尊重,以及學科知識行動者之間的積極互動;地位的承認是學科共同體外部基于學科貢獻的社會重視,屬于學科的社會承認和成就認同,而這種地位并非一成不變,往往是在中心與邊緣、帶頭地位與跟隨地位間不斷變換和更替[23]。
在學科建設、學科評估、學科敘事的潮流中,主要呈現學科成果、提升學科影響、講述學科故事的學術期刊因其具有平臺及傳播優(yōu)勢而成為了最佳的學科敘事者。事實上,聯(lián)結了學科、學界、學者的專業(yè)期刊也一直在通過多維度的實踐活動來致力于學科敘事以提升學科承認。以圖情檔專業(yè)學術期刊《圖書與情報》為例,其不僅探索學科內的情感尊重與承認,也探索學科間的交流與認知,更探索社會層面的學科認可與發(fā)展機會。
(1)學科內對話:科學闡釋圖情檔學科故事。正如《理論是問題之樹盛開的花朵——〈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重點選題構想》中所言:理論創(chuàng)新、理論發(fā)展最深厚的源泉來自實踐,但實踐不可能自動地升華為理論,必然要通過問題這一媒介,反映實踐的要求,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理論發(fā)展,進而指導實踐的下一步發(fā)展[24]。社會科學研究的問題來自于現實社會,關注社會科學的科學研究問題也就是要關注現實問題。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勝利召開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首次提出“堅持創(chuàng)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背景下,《圖書與情報》在2021年第1期相繼組織刊發(fā)了“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公共圖書館高質量發(fā)展研究”和“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研究”兩組專題文章,以圖情檔學科視角對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進行解讀與回應,凝聚了學科發(fā)展共識[25],既展現了圖情檔學科關注國家政策、回應社會需求的學科特征,也展現了圖情檔學科理論聯(lián)系實踐、理論觀照現實問題的學科氣質。
(2)學科間對話:生動講述圖情檔學科故事。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聯(lián)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y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由此,圖情檔學科的未來發(fā)展成為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圖情檔學科共同體研究、思考與關注的熱點?!秷D書與情報》在2020年11月3日全國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后第一時間組織圖情檔學科權威專家學者,在2020年第6期刊發(fā)了“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圖情檔學科建設”特別策劃文章。在這組文章中,既有專家對圖情檔學科的未來建設方向建言獻策,又有學者對“信息資源管理”課程教學提出創(chuàng)新思考,還有學者對大數據管理應用專業(yè)培養(yǎng)特征內容進行分析等,從不同角度、不同專業(yè)對圖情檔學科內容、領域建設等方面進行剖析展望,向學術共同體生動講述了圖情檔學科擁抱變革、主動創(chuàng)新的學科故事[26]。
(3)期刊間對話:全面展示圖情檔期刊風采。2021年11月17日,中國特色“研究型案例”建設研討會在北京順利召開,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在會上指出,學術期刊應進一步發(fā)揮示范引領作用,為中國特色理論與實踐成果搭建更多的展示和交流窗口[27]??梢杂^察到,近年來學科間交叉合作不斷深化,涌現出多個代表性、有影響力的跨學科、跨領域會議論壇,如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青年學者論壇、圖情檔期刊高峰論壇、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論壇等。這些論壇的舉辦給期刊間特別是不同學科專業(yè)期刊通力合作、交流探討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平臺?!秷D書與情報》通過參加這些會議和跨學科期刊對話,既學習到了其他學科期刊在稿件組織、編委組建、前沿把握方面的成功經驗,也通過會議協(xié)辦、學術交流、經驗推廣、思想碰撞等方式展示了圖情檔期刊在學術評價、學科融合、開放存取、回應需求等方面的風采。
(4)與社會對話:協(xié)同解決社會重大問題。專業(yè)學術期刊在關注學界、學科以及出版界發(fā)展的同時,還需重視與社會及時對話,回應社會關注。如《圖書與情報》在2020年第1期、第2期組織策劃了我國圖情領域首組“公共危機信息管理:面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題稿件,展示了學術共同體的使命驅動和通過知識生產協(xié)同解決現實重大問題的努力[28];2020年4月,中共中央發(fā)布第一份關于要素市場化配置文件《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后,《圖書與情報》便敏銳捕捉到這一社會熱點,組織法學、經濟學、圖書情報學等領域多名專家學者,在當年第3期刊發(fā)了“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學界回應與思考”專家筆談,從圖情檔學科建設的角度闡述了學術共同體主動服務數據要素市場的培育理論框架和改革實踐[29],引發(fā)了整個學界的關注和熱烈討論。
從世界上最早的期刊出現距今已經有近500年的歷史,學術期刊作為記錄科學發(fā)展歷程、展示科學研究成果、促進學術交流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在不同時期、不同場景被賦予了不同的時代使命和功能價值。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回信和關于科學家精神、文藝發(fā)展、國際傳播、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等內容的系列講話,為新時期學術期刊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也對學術期刊的價值功能使命提出了要求和希望。包括《圖書與情報》等在內的專業(yè)學術期刊在學科承認和學科敘事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實踐探索,但還需與包括作者、讀者及學術期刊等一起探索面向學術共同體建構的價值功能發(fā)揮,在推動我國科學技術走向世界一流的征程中加強學科敘事和學術敘事,為講好中國學術故事、彰顯中國學術力量、呈現中國學術實踐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