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又稱漢水,古時曾叫沔水,就長度而言為長江第一大支流,與長江、黃河、淮河一道并稱“江河淮漢”。漢江全長1577km,其發(fā)源地在秦嶺與米倉山之間的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舊稱寧羌)冢山,而后向東南穿越秦巴山地的陜南漢中、安康等市,進入鄂西后北過十堰流入丹江水庫,出水庫后繼續(xù)向東南方向流去,過襄樊、荊門等市,在武漢市匯入長江。漢江流域面積15.1萬km2,流域涉及鄂、陜、豫、川、渝、甘6省市的20個地(市)區(qū)、78個縣(市)。
漢江流域北部以秦嶺、外方山及伏牛山與黃河分界;東北以伏牛山及桐柏山與淮河流域分界;西南以大巴山及荊山與嘉陵江、沮漳河分界;東南為江漢平原,無明顯的天然分水界限。流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漢江干流丹江口以上稱上游,長約925km;中游長約270km;下游長約382km。
漢江流域?qū)賮啛釒Ъ撅L(fēng)區(qū),氣候溫和濕潤,年降水量873mm。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量539億m3,年內(nèi)分配不均,5月—10月份徑流量占全年75%左右,年際變化較大,是長江各大支流中變化量較大的河流。
流域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約1000萬kW,可開發(fā)水電裝機容量約600萬kW,多年平均年發(fā)電量約244億kW·h。其中,洋縣至丹江口段不僅落差大,水量也豐富,是漢江水力資源最豐富的河段。
1949年以來,漢江干流修建了丹江口、石泉、安康等水利水電工程,支流興建了黃龍灘、鴨口河、石門等工程,并且建有漢北大型排澇工程和下游杜家臺分洪工程等水利工程,這些工程發(fā)揮了巨大的防洪、發(fā)電、灌溉、航運等效益。
發(fā)源于漢江流域的楚文化在中華民族文明發(fā)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春秋戰(zhàn)國時的楚國,曾以漢江為起點,爭霸天下,開疆拓土,全盛時先后統(tǒng)一了許多小國,為后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tǒng)打下了黃河以南半壁江山的基礎(chǔ)。漢江下游江陵一帶有20代楚王在此建都,宮殿、陵墓多不勝數(shù)。楚人很早就掌握了冶煉技術(shù),楚境出土的大量金幣、銀幣、繡、漆器等文物,工藝十分精湛。楚國更是音樂舞蹈之邦、繪畫藝術(shù)之國,出了著名琴師瓠巴、伯牙、鐘子期、鐘儀等。楚文化的浪漫奇麗色彩與中原文化樸實的理性之光,交融匯合成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化。
漢江上游丹陽(今湖北秭歸)出生的屈原是戰(zhàn)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他所創(chuàng)作的楚辭文學(xué)作品在世界文學(xué)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他的作品創(chuàng)造了一種由神話傳說、巫術(shù)禮儀、原始歌舞三位一體而組成的繽紛文學(xué)世界。后人為紀(jì)念屈原而逐漸形成的習(xí)俗——端午節(jié)吃粽子,至今不僅在中國傳承,甚至遠(yuǎn)傳至韓國。
為漢江的自然美景吟詩作賦的歷代文化名人不勝枚舉,其中,王維的《漢江臨眺》,描繪了漢江波瀾壯闊、山色朦朧、境界開闊、氣象雄偉的景象:“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yuǎn)空。襄陽好風(fēng)日,留醉與山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