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丹杏 劉偉
原發(fā)性肝癌是指發(fā)生在肝細胞或肝內膽管細胞的腫瘤,肝癌發(fā)生的早期癥狀并不明顯,早期肝癌多由體檢查出,一旦患者出現癥狀,就診時多已為中晚期,而且病情進展迅速,預后極差,生存期為幾個月到1 年,病死率居所有腫瘤的第3 位[1]。隨著科技的逐步發(fā)展,肝癌的治療手段也越來越多,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成為晚期肝癌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優(yōu)點為創(chuàng)傷小,可重復進行,病灶精準。但由于介入治療的原理為栓塞劑直接注入瘤體,栓塞劑通常為碘油和化療藥物的組合,這使得肝癌介入術后發(fā)生肝損傷的幾率極高,且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患者痛苦和經濟負擔,甚至可影響患者的繼續(xù)治療,因此尋找有效的治療方式改善肝癌介入術后肝損傷的情況,具有現實積極的意義。本研究選取2019 年10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90 例肝癌介入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大黃蟄蟲丸對肝癌介入術后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0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90 例肝癌介入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5 例。試驗組男32 例,女13 例;年齡40~75 歲,平均年齡(58.29±7.88)歲;TNM 病理分期:Ⅱ~Ⅲ期25 例,Ⅳ期20 例。對 照組男33 例,女12 例;年齡42~73 歲,平均年齡(59.24±7.74)歲;TNM 病理分期:Ⅱ~Ⅲ期23 例,Ⅳ期2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次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執(zhí)行(WTCM-H-KT-2019070)。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s)
注:兩組比較,P>0.05
1.2 診斷、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診斷標準 肝癌的診斷及分期參照《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2017 年版)》[2]中的診斷標準。
1.2.2 納入標準 ①符合診斷標準;②行介入術后出現肝功能不全,GOT、GPT、TBIL 升高者;③年齡40~75 歲;④預計生存期>6 個月;⑤能配合完成本研究;⑥自愿參加并知情同意。
1.2.3 排除標準 ①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損傷者;②繼發(fā)性肝癌者;③已發(fā)生遠處轉移者;④不能按照本研究方案進行治療者;⑤合并嚴重心、肺、腎等其他系統(tǒng)疾病者;⑥過敏體質,對大黃蟄蟲丸過敏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給予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進行保肝治療。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大黃蟄蟲丸(江蘇頤海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Z32020987)口服治療,3 g/次,2 次/d。兩組均以14 d為1 個療程,均治療2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4.1 肝功能 分別記錄兩組治療前、治療14 d、治療28 d 的肝功能水平,包括GOT、GPT、TBIL。
1.4.2 免疫功能 分別記錄兩組治療前、治療14 d、治療28 d 的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及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水平。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GOT、GPT、TBIL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4、28 d,兩組GOT、GPT 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試驗組GOT、GPT 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4、28 d,兩組TBIL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IgA、IgG、IgM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4、28 d,試驗組IgA、IgG、IgM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治療前,兩組CD3+、CD4+、CD8+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4、28 d,試驗組CD3+、CD4+水平高于對照組,CD8+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s,g/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s,g/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原發(fā)性肝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之一,起病隱匿,檢查有癥狀時往往已是中晚期,失去手術治療機會[3]。介入治療在肝癌的整體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肝癌介入治療從最早的肝動脈治療手段已經發(fā)展到多樣化、聯合治療模式,貫穿早、中、晚期的治療[4]。介入術可導致肝臟毒性,主要表現為肝酶學的改變及膽紅素的升高,甚至可引起肝衰竭[5]。隨著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到介入術后的肝損傷問題,患者在介入治療后3 d,GOT 可升高至術前的2~10 倍[6]。因此,保護肝癌介入術后患者的肝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祖國醫(yī)學并無“肝癌”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類為“黃疸”、“臌脹”、“積聚”等范疇,病機主要為本虛標實,患者素體正氣虧虛,感受癌毒侵襲后正氣更加虛弱,介入術中的化療藥物對機體正常細胞產生毒性損傷,最終形成“毒”、“虛”、“瘀”的病理狀態(tài)[7]?!饵S帝內經》中對于正虛邪實的治療方法有明確記載,主要是“堅者削之,結者散之,留著攻之,滯者導之”的治療原則,所以治療的主要目標為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通過調理內部臟腑平衡,補益虛損,改善患者的“毒”、“虛”、“瘀”的病理狀態(tài)。大黃蟄蟲丸出自《金匱要略》[8],是張仲景創(chuàng)立的用于治療虛勞兼有瘀血的主方,主要由白芍、桃仁、水蛭、生地黃、蟄蟲、熟大黃、黃芩、甘草等組成,方中大黃消癥化瘀,桃仁活血化瘀,破血消癥,水蛭、蟄蟲等活血通絡,諸藥共同起到通絡破堅的作用,白芍養(yǎng)血柔肝,地黃清熱養(yǎng)陰,白芍與地黃配伍能夠修補因化療導致的氣血損傷,黃芩清熱解毒,甘草調和諸藥。全方攻補兼施,可活血化瘀,以通為補,祛瘀生新,緩中補虛,具有扶正不留瘀,祛瘀不傷正的功效。有文獻報道,疏肝解毒方與大黃蟄蟲丸輔助恩替卡韋可明顯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情況[9]。潘聞等[10]發(fā)現臨床中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聯合大黃蟄蟲丸可起到降酶保肝以及抗纖維化的作用,同時能夠降低患者機體內羥脯氨酸水平,降低門脈高壓,對患者的神經體液系統(tǒng)及內分泌系統(tǒng)進行雙向調節(jié),最終恢復患者肝功能的代謝水平。近期藥理實驗證實,大黃蟄蟲丸可減輕四氯化碳和乙醇造成的慢性肝損傷大鼠肝病變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改善肝臟微循環(huán)障礙,促進肝細胞再生修復[11,12]。本研究也顯示了大黃蟄蟲丸對肝癌介入術后肝功能具有很好的保護作用,治療14、28 d,兩組GOT、GPT 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試驗組GOT、GPT 低于對照組;試驗組IgA、IgG、IgM 水平高于對照組;試驗組CD3+、CD4+水平高于對照組,CD8+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目前存在樣本量較小,研究時間較短的問題,因此對結果可能有一定影響,對于大黃蟄蟲丸對肝癌介入術后患者肝功能保護作用的長期療效還需要擴大樣本規(guī)模,開展大量的多中心、大規(guī)模、前瞻性臨床實驗進一步驗證。
綜上所述,肝癌介入術后患者應用大黃蟄蟲丸聯合常規(guī)保肝藥物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優(yōu)于單獨使用保肝藥物,同時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在臨床上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