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 越
所有野生動物要想在自然界生存下去,都需要極佳的體能,但我們很少看到動物會有意識地鍛煉身體為體能做儲備。比如,大部分候鳥遷徙時都要不間斷地飛行成千上萬公里,其難度絕不亞于一場馬拉松,但沒人見過候鳥在出發(fā)前先鍛煉一下。
另一個案例是那些需要冬眠的動物,比如狗熊。它們在冬天會找個山洞鉆進(jìn)去睡上好幾個月,第二年開春蘇醒后立刻就能活蹦亂跳地出洞覓食。如果一個人在床上躺三個月不動彈,肌肉肯定會大幅萎縮。
為什么動物不需要鍛煉呢?研究發(fā)現(xiàn),冬眠之所以不會讓熊的肌肉萎縮,是因為熊的血液里存在某種因子,能夠讓肌肉細(xì)胞維持健康。遷徙鳥類不需要鍛煉,也和基因有關(guān)。
大部分野生動物的生活模式是相當(dāng)固定的,無須鍛煉就能保持肌肉的活性。人類肌肉沒有這種功能,因為我們的生活模式是不固定的。我們的肌肉需要時刻做好準(zhǔn)備去應(yīng)對不同的場景。研究顯示,休息狀態(tài)的肌肉組織每天每千克需要消耗15 千卡的能量,運動狀態(tài)下的消耗更是成倍增長。我們吃下去的食物有20%是為了維持肌肉健康而被消耗掉的。
我們的祖先幾乎每天都要出門覓食,無論捕獵還是采集都需要不停地運動,這時他身體里的肌肉組織就會被當(dāng)作食物儲備消耗掉,幫助他渡過難關(guān)。而現(xiàn)代社會有很多整天坐在辦公室的人,肌肉得不到足夠多的刺激,導(dǎo)致他們的運動能力大幅下降。這些人要想維持一定的運動能力,就必須“鍛煉身體”。換句話說,體育運動的目的就是讓現(xiàn)代人用最少的時間高效率地滿足我們的動物本能,讓我們這些靠腦子吃飯的人可以相對健康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