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磊
(鄆城縣種子公司,山東菏澤 274700)
隨著人們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認識逐漸提高,動物脂肪被植物脂肪取代,使后者成為大家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物之一,而豆類糧食作物油是植物脂肪的主要來源。隨著豆類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逐漸增加,人們對其種植質量和產量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在此條件下,如何種植優(yōu)質豆類糧食作物對提高種植者經濟發(fā)展收入、保障豆制品安全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豆類與谷類擁有一樣悠久地種植歷史,且與人類歷史發(fā)展息息相關。大約從公元前6 000年起,豆類就逐漸被人們用作食物。在中東,考古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小扁豆、豌豆、巢菜和蠶豆等;在坦桑尼亞和巴西,考古學家門在公元前8 000年的動物化石中發(fā)現(xiàn)了刀豆和葫蘆巴;西班牙人曾在公元前4 000年食用蕓豆。由于人們的遷徙、經濟交流和戰(zhàn)爭,許多豆科植物,如花生仁、大豆、蕓豆、扁豆、豇豆和青豆,從它們的發(fā)源地或物種多樣性中心傳播到世界各地。
在水產養(yǎng)殖業(yè)不發(fā)達的時期,豆類食品是人們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一些歐美國家在養(yǎng)殖業(yè)發(fā)展后,一方面將豆類作為人類的食物,另一方面將其種子和枝條用于飼養(yǎng)家禽和家畜,使得植物蛋白轉化為動物蛋白,從而更改人們食材構成成分。進到21世紀,在非洲、亞太、中東地區(qū)、南美洲等養(yǎng)魚業(yè)尚不比較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豆類仍然是當?shù)厝俗钪匾牡鞍踪|來源。大家使用豆類的方法能夠歸納為6種:使用完善的干種子;使用未熟的種子;使用未成熟的豆莢;使用出芽的種子;使用豆類生產商品;將種子中的蛋白進一步生產制造和生產加工。伴隨著食品產業(yè)的發(fā)展,豆類的食用方法除開做成水果罐頭、冷藏、研磨成粉、生豆芽外,還可以制成植物肉和植物牛奶,作為蛋白質的來源。其他利用方法,如綠肥作物,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和耕地面積。此外,豆類廣泛用于造紙業(yè)、紡織業(yè)、石油化工業(yè)和制藥業(yè)。根據(jù)FAO資料,豆類食品中的大豆蛋白占人類總攝入蛋白的22%。
從古至今,豆類一直在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食品成分多樣化和營養(yǎng)成分均衡化的實際需要以及我國人民優(yōu)良的飲食習慣促進豆類成為特種雜糧、高蛋白食品和時令蔬菜。在飲食文化上,豆類中的木豆、刀豆、豌豆、白藊豆、小豆和綠豆等均具有藥用價值。隨著細胞生物學的發(fā)展,左旋多巴和普通菜豆綠色植物血凝素等藥用成分的獲取已經現(xiàn)代化。綠豆具備清熱去火的功效,可做成夏天醒神健康飲品。我國多種豆類還是重要的外貿商品,如多花菜豆、普通菜豆、利馬豆、豇豆、黑豆、豌豆、扁豆、扁豆、鷹嘴豆等,均銷往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2.1.1 種植前翻耕。栽前翻耕包括栽前翻土、耙土、和壓土。由于采用不同的耕作技術,播種前的翻耕方式也存在差異,如平翻、壟作、耙茬、深松等。
2.1.2 耕種前灌溉。對于有灌溉條件但濕度不佳的土地,可在播種前1~2天澆水一次,浸泡土層,利于播種后種子發(fā)芽。
2.1.3 種植種前密閉式除草。在中國東北地區(qū)大豆主產地的一些大中型大農場,大豆栽種占地面積很大,如果管理不及時,雜草的影響將比較嚴重。因此,該地區(qū)人民在種植前常使用機械設備噴灑除草劑進行封閉式除草。種植前可在土層噴灑氟樂靈、拉索等除草劑。氟樂靈可用于防治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和一些一年生闊葉植物,一般播種前每667m2施用濃度為48%氟樂靈135,柵克排放15 L水,使用大型拖拉機懸掛式噴霧器作為土壤層表面的噴霧器。
生產原種的優(yōu)良品種選育基地應選擇小麥或馬鈴薯的茬口,防止以豆科作物或油菜籽為首茬,一般豆類和小麥至少每2年種植一次。在區(qū)域選擇上,可以選擇肥效均衡、地形起伏小、土層好、澆水快的豆科種子田。播種前,播種人員可在獲得前茬作物后直接對土地資源進行深度松散,栽培深度控制在18 cm。同時,當早春土層解凍22 cm時,按上虛下固的標準進行場地平整,并添加有機肥1 500~3 000 kg/667m2,純氮1.2~1.4 kg/667m2與二氧化磷2.2~4.0 kg/667m2的組合,均勻增加。
2.3.1 豆類種田增產種植。豆科植物種子應在3月上中旬或4月上中旬,溫度穩(wěn)定在3.5℃左右,土層解凍12.5cm左右時播種。種植一般采用機械設備和旋耕配合人力的方法。種子播種后,平整土地資源,同時選擇等行距的方法。行距控制在11~14cm,種植豆科植物種子5.5萬粒/667m2,每株間隔7cm。
為保證苗木成苗率,播種量控制在18kg/667m2,播種深度5.5cm。另外,豆類作物發(fā)芽后,可在種植后15天左右檢查豆類作物主莖的發(fā)芽情況。如遇缺苗或不規(guī)則的情況,豆科種子田管理人員可以在缺苗處按原株距重新種植,然后填土和踏步,確保豆科植物的植株平整。
豆類葉柄出芽后,即豆類農作物的主莖葉子做到2~4口上皮細胞,按株間距8~9cm留苗。在液肥較好的田間可適度擴大株距。在液肥較弱的田間,可去除病苗弱苗,保留健康苗。
2.3.2 田間管理。豆科種子栽培技術的關鍵包括土壤栽培,除草和液肥澆水。一方面,豆類種子田管理人員應在豆類主莖長出3葉或4葉卷須前翻土除草,然后在豆類主莖長到7葉或8葉時,行間耕除草深度為5.5cm,套種除草深度為4.2cm,開展翻土除草等工作中。此外,從豆類結莢期到果子成熟前這段時間,可依據(jù)大豆田的成長發(fā)育狀況,進行一次或兩次除草工作。
在整個水分管理方法的過程中,豆科種子田間管理人員可以選擇春灌苗期。當豆類食物主莖葉柄出現(xiàn)第5復葉或第6復葉時,進行一次操作。在冬季澆水的整個過程中,要從豆科植物的主莖到初花期、花期、結莢期、結莢期進行澆水。膨大期澆水的關鍵是在環(huán)境濕度較低的時候進行。
2.3.3 收獲方法。當豆科植物主莖下的葉子全部脫落,上部豆莢呈淡黃色,豆科植物主莖頂端有6~7層豆莢時,就可以開展采摘。隨后,等豆類農作物的豆莢里的大豆全部滑掉后,可以在晴天自然氣溫下晾干。待豆類籽粒干燥至含水率低于12.5%時,即可進行生產、加工、包裝、密封保存等過程。
2.4.1 病蟲害防治。在豆類主莖生長發(fā)育的整個過程中,更容易發(fā)生葉病蟲害。國內豆科植物主要莖葉出現(xiàn)小問題時,可選擇使用55%三唑酮可濕性顆粒1 200倍溶液,或75%甲基苯硫脲可濕性粉劑1 000倍溶液。進行對稱噴涂。每7天或10天噴1次。噴施1~2次后,可達到合理防治豆類主要莖葉病害的實際效果。
2.4.2 除草。萌發(fā)初期可用的除草劑:在這個階段,在生產和制造中應用最廣泛的是施瓦特。雜草剛出苗時噴藥,一般不遲于大豆2葉復合期。發(fā)芽初期施波特的用量為:5%施波特溶液1~1.5kg/667m2,不宜超過1.5kg。應在環(huán)境濕度高的降水前后使用(避開炎熱干燥天氣)。使用12%的拿捕凈乳劑,用藥量為1~1.5kg/hm215%的精禾草克,用藥量為0.75~1kg/hm2:5%的精禾草克乳油,24%的Kekorox,用量為是0.33~0.75kg。
噴藥期發(fā)芽后半期可以用的除草劑,一般在2~3個大豆的復葉期噴藥。春天土壤水分較好時,噴施可適當提前,一般以下限為宜。春旱時噴施可適中晚。
中耕鋤草:中耕鋤草可以對壟溝深松,提高土壤的通透性,更好地促進幼苗的生長,避免雜草生長過旺,爭搶大豆生長所需要的養(yǎng)分資源。豆類作物的中耕鋤草,可以在播前噴灑除草劑,噴施要均勻,用量準確,不重不漏。在大豆生長期的雜草,要及時進行人工清除,從而為大豆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
豆類種子從播種到第一次收獲的時間因種植季節(jié)和類型不同而有很大差異。春季豆類種子一般需要80~85天,夏季豆類種子為45~50天。秋豆30~35天,青豆50~56天;收獲期也不一樣,春豆30~40天,夏豆25~30天,秋豆15~20天。春季豆類的種子可在早期每2~3天采摘1次,在減收期的第二天收獲1次。例如,夏秋季豆類的種子應每天采摘1次。如果計劃采用翻花翻莢,采摘時要注意保持副芽。
豆類種子田高產種植技術的提升發(fā)展,必須建立在觀察記載的基礎上,這是對豆類種子田高產種植技術研究的必備條件,如果沒有大量科學的觀察記載,豆類種子田高產種植技術就很難取得較大的發(fā)展。因此,要想推動豆類種子田高產種植技術的提升發(fā)展,就必須加強豆類種子田高產種植技術的研究。
在具體的工作中,技術人員要建立科學全面,可行性強的觀察制度,通過大數(shù)據(jù),網(wǎng)絡信息化技術,全面檢測豆類種子田高產種植,農作物的生長數(shù)據(jù),從而為科研任務的分析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另一方面,豆類種子田高產種植技術的發(fā)展,要指派專業(yè)的技術人員負責田間記載和技術指導工作,并根據(jù)相應的制度,進行具體的觀察記載工作,從而推動豆類種子田高產種植技術的發(fā)展。
豆類種子田高產種植基地選擇的發(fā)展,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那就是優(yōu)良的豆類種子田種植基地,只有有了優(yōu)良的豆類種子田種植基地,豆類種子田高產種植技術的發(fā)展才具備雄厚的基礎,否則,豆類種子田高產種植技術的發(fā)展,難以取得大的突破,輕則影響豆類種子田高產種植技術的發(fā)展,重則影響研究進度,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損失。
因此,在具體的豆類種子田高產種植技術發(fā)展中,研究人員必須加強基地選擇工作,選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土質優(yōu)良、水熱資源充足、灌溉方便、交通發(fā)達的豆類種子田基地,只有這種豆類種子田基地,才能具備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不易受不良環(huán)境或其他影響的損害,從而影響豆類種子田豆類作物的生長,更影響著優(yōu)良種子最終的培育。因此,豆類種子田高產基地選擇尤為重要,工作人員在種子田基地的選擇上,一定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意識,綜合各種因素,精挑細選,從而選出性價比最高,最優(yōu)良,最有利于培育優(yōu)良種子基地。
要想豆類種子田高產種植技術不斷發(fā)展,就必須堅持兩個重要的原則,一個是合理輪作,另一個是標準種植。由于豆類種子比較特殊,在具體的種植過程中,最好選擇生地或輪作三年以上的地塊種植大豆,這樣,種植的大豆更優(yōu)良。除了合理輪作以外,豆類種子田高產種植技術發(fā)展,還要標準種植。標準種植涵蓋一系列的工作,包括品種選擇,選地施肥,培育播種,數(shù)據(jù)監(jiān)控,病蟲害防控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做到位,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標準種植,才能獲得優(yōu)良種子。
此外,豆類種子田高產種植技術的發(fā)展,還需要科學的水肥管理,尤其是在豆類作物的初花期,要及時補充肥料,做好水肥管理,滿足豆作物生長的需要。在具體的工作中,每隔一周使用一次,連續(xù)三次,促進豆類增產增收。大豆的水肥管理工作,一定要根據(jù)具體的情況而定。
綜上所述,要想提高豆類的產量和質量,就要認真做好種子培育和采集工作,嚴格把好各項標準關和種植技術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同時要高度重視科技進步,不斷將新的科研成果應用到豆類種子生產培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