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淑平
“立春一日,水暖三分。”在北方生活多年的我,每每聽到這句話時,心頭或多或少會感到莫名的欣喜和安慰。
作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立春,無疑是一支激勵人心的興奮劑。立春、迎春、踏春、咬春……春字前的那些不同的鮮活的動詞,無一不透露著我們對春天到來的喜悅。如同深埋多年的情感,終于在時間無涯的長廊里,找尋到了一個釋放的突破口,然后,躍躍欲試、蓄勢待發(fā)。
立春的那一刻,是頗為激動人心的。初春的乍寒乍暖,給那些追求風度不愛溫度的人一種不可預(yù)料的驚喜。立春的到來,如定場詩一樣,奠定著新一年的基調(diào),一元復(fù)始,萬象更新。無論北方、南方,人們都非常重視這個節(jié)氣。
據(jù)《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記載:“立春,正月節(jié)。立,建始也,春木之氣始至。立夏秋冬同?!焙推渌?jié)令一樣,立春節(jié)氣和古代的農(nóng)事緊密相連,反映和記錄著人們樸素的生活面貌。立春,從字面看,是春天來了,實際上,卻是冬天尾巴的延伸。身處于北方的人們,在立春前后,還會見到雪花飄飄的景象,甚至有時還會覺得“白雪卻嫌春色晚”。
然而,隨著陽氣回升,物候還是呈現(xiàn)出了一種充滿生機與希望的狀態(tài)。冰雪消融,草木感知,大地涌動著盎然的生發(fā)之氣,細草微風,春水綿綿,一派欣欣向榮。所謂“春到人間草木知”,大抵就是如此的吧。
立春的到來,預(yù)示著大地漸漸蘇醒,萬物即將告別沉眠的日子?!耙缓驏|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從立春“三候”中,我們更能進一步地理解其中的朝氣。寒冷的冬天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野,春風送暖,大地解凍,這就是“一侯東風解凍”;二侯時的立春,蟄居的蟲類,因感知到陽氣的涌動和春天的溫暖,開始蠢蠢欲動地向外探索與活動;三候時的立春,厚厚的冰開始融化,水中的魚兒迫不及待地游到水面吸收氧氣。從初侯到第三候,就是春天由內(nèi)而外的實實在在的展現(xiàn)。
節(jié)令中若是少了美食,也就少了人間可親可敬的煙火氣息。立春這天,最重要的一種習俗就是“咬春”。以面食為主的北方人,吃春餅是少不了的;而在南方,人們則是以吃春卷的方式迎接立春節(jié)氣。春餅,是用面烙的薄餅,卷菜吃,菜有薤白、韭菜、春蒿等;春卷,則是用薄面皮包菜油炸而成,口感上呈現(xiàn)出一種酥脆之感。兩種食物,各有特色。就搭配而言,我更喜歡北方的萬物皆可包的春餅,葷素比例合適,營養(yǎng)與味道恰好;南方的春卷,通常不能當做主食,只是充當著一種與主食搭配的點心,精致美觀,不失味覺與視覺之美,常給人一種小家碧玉的感覺。
節(jié)令和農(nóng)事總是息息相關(guān)的。記得小時候,每每立春前后,人們就早早地從清閑中抽離,一下子變得忙碌了起來,披蓑戴笠地奔赴田野,翻拾土地,播種莊稼,讓春季不再遙遠,不再夢幻,而是實實在在能觸摸得到。人們迎接春天,接的不僅僅是一種喜悅,更是一種美好的憧憬和質(zhì)樸的情感,是對生活的感恩,是對腳下土地深沉的熱愛。
立春,是對冬天的告別,是一年中最早的時間刻度。大自然的一切都已經(jīng)在萌芽狀態(tài),草木等待發(fā)芽,枝頭醞釀著花苞,陰冷的天氣中漸漸增加了一些亮色,那正是春天悄悄到來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