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奇
(阜陽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健康和管理學院, 安徽 阜陽 236015)
英美文學是英語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課程以選讀經(jīng)典英美文學作品,分析寫作背景與理解西方原著為基礎,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語言素養(yǎng),提高學生對西方文化深層面的理解能力。筆者長期從事教學一線工作,工作中發(fā)現(xiàn),當前大多數(shù)教師對這門課仍然沿用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方式,即從固有的對作品背景以及作者生平的介紹入手,分析原著的寫作手法和語言風格,之后歸納總結(jié)中心思想,最后對作品進行藝術鑒賞。這個看似合理的文學作品賞析過程,實際上脫離了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下英美文學作品的豐厚內(nèi)涵,學生只能通過教師對作品的先行理解,建立一個預先設置好的淺顯閱讀層次,無法從自主學習中得到賞析方法、英美審美習慣等深層的人文素質(zhì)[1]。在多元文化環(huán)境的時代,英美文學作品已然進入了全面融合發(fā)展的階段,這就要求教師能在恰當?shù)恼n堂教學引領之下,助力學生培養(yǎng)并提升英美文化的綜合賞析能力。
在全球文化交流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不同文化間的差異以及思想火花的碰撞使得英美文學作品呈現(xiàn)出極度繁榮的狀態(tài),具有引用經(jīng)典、來源于生活的創(chuàng)作特征,尤其是善于吸收不同文化背景和人文風俗的創(chuàng)作亮點,逐漸成為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下英美文學作品鑒賞的新視角。
首先,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下英美文學作品的鑒賞,可以從傳承與發(fā)展的雙重屬性來進行。大部分英美文學作品通常是引經(jīng)據(jù)典且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主。從傳統(tǒng)題材的文學作品來看,主要有以歷史傳說、神話故事為素材進行的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莎士比亞的作品《維納斯和阿多尼斯》(VenusandAdonis)以及雪萊的《阿波羅之歌》(HymnofApollo)等;有民間寓言故事改編的具有生活氣息又寓教于樂的兒童文學《綠野仙蹤》(WizardofOz)、《湯姆叔叔的小屋》(UncleTom′sCabin)、《彼得金一家》(ThePeterkin′sFamily)等;《憤怒的葡萄》(TheGrapesofWarth)則是以真實歷史事件撰寫,作品再次重現(xiàn)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jīng)濟危機期間,破產(chǎn)后的大量民眾為了生計四處逃荒的血淚史與奮斗史;以及文藝復興時期代表著整個西方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作《哈姆雷特》(Hamlet),該部作品以王室間的陰謀和復仇為主題,曲折的悲劇情節(jié)將人性的復雜表達得淋漓盡致。諸如此類的文學著作可以說是一面歷史的鏡子。另外還有古典與浪漫時期達到創(chuàng)作高峰的詩詞創(chuàng)作,也以新時代的面貌進行了傳承與創(chuàng)新[2]。
其次,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下英美文學作品的鑒賞,由于作品的創(chuàng)作素材來源于生活,因此可以從生活的角度進行賞析。在英美文學發(fā)展史中,但凡有影響力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一定有其生存的文化土壤和來源于生活的深厚積淀。所以在鑒賞英美文學作品時,要結(jié)合歷史與社會環(huán)境來理解作品本身和隱藏在其背后的深層文化價值。例如美國文學巨著《紅字》(TheScarletLetter),講述了一個在當時社會環(huán)境下無法讓世人接受的婚外情話題,這個大膽的文學創(chuàng)作題材,以激進的女性主義思想和形式巧妙的寫作手法一直成為文學界深入分析的對象,尤其是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女主角的行為顛覆了基督教的價值判斷,也成為文學作品的矛盾設計突破點,實現(xiàn)了由現(xiàn)實生活向文學創(chuàng)作價值的轉(zhuǎn)換。在當下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下的英美文學作品中,以生活素材為創(chuàng)作來源的作品仍占多數(shù)。作為讀者,能否將作品置于相應的融合開放性環(huán)境中,采取多樣化的賞析方式,是準確理解英美文學作品的關鍵。
最后,英美文學賞析是人們了解和認識英美文化的重要窗口,可以從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角度升華理解。如上文所述,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優(yōu)秀文學作品是某一個時代的高度總結(jié)與凝練。比如莎士比亞的文學作品誕生于文藝復興時期,其作品中就不乏對歐洲國家當時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描述;而在美國則誕生了大量與黑人種族有關的文學作品,如《湯姆叔叔的小屋》(UncleTom′sCabin)、《飄》(GonewiththeWind)等,這些文學作品不僅有效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反映了社會問題,同時對于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也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通過賞析,學生可以對英美文學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語言素養(yǎng),這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從英美文學課程的授課情況來看,學生對作品的賞析存在很多欠缺,閱讀中會因單詞量的缺乏,加之長難句、從句從屬關系的復雜,使之對全文的理解受限,閱讀鑒賞能力相當薄弱?;竟Φ娜狈κ沟脤W生根據(jù)單詞的含義直譯英文內(nèi)容,不結(jié)合語境而產(chǎn)生望文生義的曲解,由理解偏差直接影響到對作者意圖的準確把握;另外,同樣由于英語基本功的薄弱,學生很難將文學作品結(jié)合其原生文化土壤進行鑒賞,英美文學作品課也成了講解語言知識點的語法課,即使是對全文的賞析,也出現(xiàn)將句式從文學作品中剝離的現(xiàn)象,脫離了其原有的語言環(huán)境,自然忽視了對相關作品的文化背景分析與中西方思維方式的比較,故而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英美文學作品的鑒賞就停留在基本功學習的初級階段,即便有作品整體層面的賞析,也僅僅是停留在對句式的孤立理解層面。
對于英美文學作品的賞析,老師和學生通常都是經(jīng)過反復的精讀,克服其中的單詞與語法困難,再對作品的寫作脈絡做以梳理,結(jié)合作品的特有歷史文化氛圍,以代入式的角色想象去感受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這個賞析過程本身并沒有不妥,但是對英美文學作品的賞析,就是缺少了直接進入母語閱讀的環(huán)節(jié),或者說讀者無法以英式母語的思維進入作品的首次略讀,因而無法建立一個西方行為模式下的文章框架,導致因中式思維進行賞析而帶來的理解局限性。當然,英式思維的閱讀習慣不是短期內(nèi)能夠獲得的能力,需要在長期的英語學習積累中,逐漸突破母語文化的限制,從批判性思維和發(fā)散性思維出發(fā)對作品進行鑒賞。
英美文學作品內(nèi)涵豐富,可謂是包羅萬象。賞析時必須要從整體出發(fā),分析作品的特色和內(nèi)涵。結(jié)合當前我國許多教師在教學中的一系列情況來看,存在明顯注重局部賞析,不關注整體的問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前學校雖然開設了英美文學賞析的課程,但實際上在教育教學工作實施過程中,鑒于教學學時有限,教師要帶領班上學生徹底讀完一本英美文學作品顯然是具有一定難度的。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相關知識,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在當前課堂上,教師一般都是選取某一部分內(nèi)容進行賞析。這種教學模式的應用雖然能夠幫助學生順利賞析英美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獨特的語言和文化魅力,但是卻容易使得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過于片面,這對于學生的全面學習和發(fā)展是極為不利的。
英美文學作品中包含了本土文化的相關背景,包括政治歷史、風土人情以及流行時尚等方面的內(nèi)容,教師對作品的引領鑒賞應以第一視角挖掘作品背后的歷史文化背景,深刻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貫穿“理解文學作品內(nèi)涵——掌握語言表達風格——深入分析寫作風格與情感表達”的鑒賞過程,從學習源頭上幫助學生建立堅實的作品鑒賞基礎[3]。
因此,在英語教學時應當加強對相關作品文化背景的分析和鑒賞。以《愛麗絲漫游奇遇記》(Alice′sAdventuresinWonderland)的賞析為例,首先講述這部文學作品的題材是兒童文學經(jīng)典童話,文中運用了各種隱喻手法;之后再分析文風,作品以神奇的幻想和幽默風趣的語言以及豐富的想象讓詞匯的選擇更加多樣化,突破了西歐傳統(tǒng)兒童文學作品一貫的嚴肅刻板風格,值得深入地進行語法語句的細致揣摩。類似的英語經(jīng)典文學作品甚多,題材廣泛且展示的世界五彩繽紛,極容易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由一部作品的精讀引發(fā)深入學習,可以帶動更廣范圍的英語文學作品的涉獵,無疑是一種提升學生英美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良好途徑。在賞析英美文學作品時,如果不做好文化背景的講解和闡述,學生在欣賞這些文學作品時,就猶如隔著一層朦朧的面紗欣賞名畫,始終看不真切,對于作品中一些幽默或是經(jīng)典語句背后的深層意思難以準確理解。因此,在作品賞析期間教師要做好文化背景分析,并且要鼓勵學生養(yǎng)成分析和欣賞文化背景的良好習慣,為后期的作品賞析奠定基礎,拓展賞析的寬度與廣度。
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下的英美文學作品最大的特征是體裁豐富、寫作手法各異,需要我們以更多的角度去分析。如周定之的《英美文學作品賞析》,提供了很多分析英美文學作品的角度;再如《雙城記》(ATaleofTwoCities) 的意向感受與分析、海明威作品生活化的語氣與風格、《呼嘯山莊》(WutheringHeights)的敘事安排與故事情節(jié)線索、愛倫坡作品中哥特式的氛圍體驗等,這些鑒賞方法的靈活運用均是建立在豐富而廣博的英美文學作品閱讀之上的。
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拓展英文原著的閱讀范圍,并帶領學生對一些經(jīng)典的英美文學作品進行精讀、深讀;對于一些新興時尚元素的新作品也要廣泛閱讀,其目的是擴大閱讀視野,開闊思維,掌握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英美文學作品多角度賞析方法。為拓展學生自身興趣愛好,教師還可以鼓勵他們多看多聽,形式可以多樣,不限于紙質(zhì)出版的專著類,也可以是網(wǎng)絡流行小說或者國外的期刊雜志,盡量選擇原版著作進行閱讀。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量,加之總結(jié)鑒賞方式,最后靈活運用各種賞析方法,才能確保在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下對英美文學作品做出正確的解讀。
為了增添英美文學賞析的趣味性,豐富賞析角度,教師還可以將影視劇與英美文學作品聯(lián)系起來。比如對《傲慢與偏見》(PrideandPrejudice)、《小婦人》(LittleWomen)、《飄》(GonewiththeWind)等文學作品的賞析,教師除安排學生欣賞作品本身外,還可以給學生布置觀看電影的任務,讓他們比較影視劇在主題表達、內(nèi)涵方面相較于原著來說存在的差異,進而分析為何經(jīng)典的影視劇卻難以充分展現(xiàn)文學作品精髓的原因,通過這種方式提升學生比較鑒賞的能力,使得學生對英美文學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多元文化背景也為英美文學作品的繁榮帶來了強大的推動力,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情感經(jīng)歷的作者,創(chuàng)作了海量的文學作品。學生通過閱讀各種文化背景下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可以增強他們對作品的情感體驗,進而全面提高其對英美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以經(jīng)典英語文學作品《純真年代》(AgeofInnocence)鑒賞為例,對這部必讀的英文經(jīng)典原著,首先要理清故事發(fā)展脈絡,確定主題,進而學習作者如何在長篇小說中巧妙設置故事情節(jié),塑造人物性格,推進矛盾沖突和劇情的發(fā)展。這種英式思維的鑒賞方式能從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提升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
以英國文學發(fā)展的五個階段為線索,可以全面提升學生對英美文學作品的情感體驗。比如首創(chuàng)詩歌雙韻體的英國詩歌之父喬叟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TheCanterburyTales)、現(xiàn)實主義小說家丹尼爾·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RobinsonCrusoe)、西方現(xiàn)代派愛爾蘭文學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小說《尤利西斯》(Ulysses)、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哈姆雷特》(Hamlet)、《奧賽羅》(Othello)、《李爾王》(KingLear)、《麥克白》(Macbeth)等,這些在英國文學史中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的作品,采用各種體裁、多角度展現(xiàn)出文學作品中鮮活的人性,對這些作品進行深刻的情感體驗,能從中揣摩到錯綜復雜的人情社會,學習到作者的精美語言表達與行文規(guī)律[4]。對于學生來說,英美文學與自己從小所接觸的中國文學作品存在一定的差異,學生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圍熏陶,不可避免地會對英美文學產(chǎn)生距離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因此而受到影響。如果教師能夠從情感體驗的角度著手,讓學生感受到英美文學賞析帶給自己的快樂,那么必然可以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使得學生感受到英美文學賞析的趣味性,進而使得學生從被動學習轉(zhuǎn)變?yōu)橹鲃訉W習,可以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學質(zhì)量。
文學作品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可以看世界的窗子。從這扇窗中,各種文化與民族氣息迎面而來,讓我們感受到了世界文化底蘊。對多元文化背景下英美文學作品的賞析,一定與審美文化的深入研究密切相關。
以經(jīng)典文學作品《老人與?!?TheOldManandtheSea)為例,如果用傳統(tǒng)的賞析方式,只是介紹作者生平與寫作背景,再品讀語言特點和行文結(jié)構(gòu),就只能將賞析停留在初級理解階段。正確的賞析方法是從作品背后的人文精神出發(fā),細品“老人”所影射的是飽經(jīng)滄桑的人類,他與困難抗爭時的高貴品質(zhì)和堅韌的生命力,已經(jīng)打破了國界的壁壘;其催人奮進的激勵作用,更是英美文學作品帶給我們的教育意義。諸如此類以“海洋”來隱喻社會現(xiàn)實的寫作手法有很多,主要都是為讀者呈現(xiàn)優(yōu)秀的人文思想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用文學作品幫助身陷困境中的人們樹立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從文學作品中汲取再次前行的力量,最終達到陶冶情操并且完善人格的目的[5]。
再以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的抒情哲理詩《未選擇的路》(TheRoadNotTaken)為例,從“選擇的一念之差,往往會導致完全不同的人生”這個具有深刻現(xiàn)實意義的主題,解讀詩歌背后所蘊含的人生哲理,通過對作品思想價值的賞析培養(yǎng)學生自主分析英美文學作品的能力。
學生只有充分感受到了英美文學作品背后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才能融入其中,進而真正感受到英美文學作品的美,才能從被動學習轉(zhuǎn)變?yōu)橹鲃犹剿?,英美文學作品賞析的道路才會不斷拓寬。
多元文化背景下,英美文學作品早已融入了世界文化的創(chuàng)作元素,不論是價值理念還是人文情懷,都具備了文化的共通性。因此以比較的方式對文體風格和思想內(nèi)涵進行賞析,可以開拓對英美文學作品理解的深度。如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的《夢亡妻》(OnHisDeceasedWife)、美國詩人愛倫·坡的《安娜貝爾·李》(AnnabelLee)與我國北宋詞人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對這三個同題材、跨國度的文學作品進行比較賞析。首先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即都為亡妻所寫,充滿了無限的懷念之情;接下來以中心思想為線索,比較不同國度的作者,以怎樣的思維鋪陳方式展開情感表達;然后細品行文結(jié)構(gòu)的設計與語言使用的精妙;最后得到多元文化視域下西方與中華人文思想表達方式的差異,即西方作者在表述情感時更為濃烈直白,而中國作者的情感表達更為含蓄,善于以物詠志,讓讀者揣摩人物內(nèi)心的思想動態(tài)。
類似的比較很多,可以是同題材不同國度間文學作品的橫向比較,也可以是同一國度不同體裁風格間文學作品的縱向?qū)Ρ?。如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所著《消失的地平線》(Lost Horizon),這個以中國藏區(qū)為故事背景而創(chuàng)作的小說,以獨到的寫作手法展現(xiàn)了語言之美。該小說開篇第一句則是“Cigars had burned low”,以時態(tài)引入畫面的方式,以及把結(jié)果放在最前面制造懸念是英國文學的寫作共性,隨著“disillusionment”的一步步深入展開,逐漸讓讀者明白具體是什么東西幻滅了。這種先拋出“幻滅”結(jié)果,之后再加入回憶來進行解釋的寫作方式,為讀者創(chuàng)造了想象空間,也拉伸了鏡頭的時間維度。而英國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所著的《呼嘯山莊》(WutheringHeights)則以敘事視角表述了反抗壓迫爭取幸福的故事,這部作品結(jié)構(gòu)巧妙安排展現(xiàn)了長達三十多年的時間跨度,與《消失的地平線》(LostHorizon)相同之處是,小說的開頭部分也采用了倒敘的手法,從開場就讓讀者感受到矛盾爆發(fā)的愛情復仇風暴畫面;不同之處在于前者語言的描寫極為精細,細微到對莊園自然景色和內(nèi)部家具的布置以及年代的更迭都有深入的刻畫。從這個角度看,同為英國本土小說,雖然有很多的寫作共性,但依然有太多值得進行比較所獲得的個性寫作手段,這與作者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和情感表述方式均有著較大的關系。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給學生們講解多種英美文學賞析方法,明確英美文學賞析的作用與價值。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也不能一味地將目光局限于課堂之上,還應當適當?shù)剡M行延伸,在課下做好教學引導工作。因為課堂上的教學時間畢竟是有限的,賞析活動的實施將會受到干擾和限制,所以在英美文學賞析時,教師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賞析興趣,讓學生們感受到英美文學賞析的趣味性,感受到相關知識學習對于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性;然后將課上與課下有效聯(lián)動起來,課上教授相關方法之后,課下給學生們布置相應的賞析任務,以使得課堂得到更好地延伸和發(fā)展,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助力后期一系列教學工作的實施。
英美文學作品是文學領域的重要瑰寶,要想真正地做好英美文學作品賞析工作,使得學生切實感受到英美文學的魅力與價值,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必須要積極主動地轉(zhuǎn)變教育教學模式,從多元化的角度著手,明確當前英美文學賞析教學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創(chuàng)新英美文學賞析的方式方法,使得學生們真正地愛上英美文學賞析,從被動學習轉(zhuǎn)變?yōu)橹鲃犹剿?,這樣必然可以有效發(fā)揮英美文學賞析的作用與價值,延伸教學的廣度與寬度,使得教育教學工作朝著更好的方向優(yōu)化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