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不都克依木·沙依木 新疆人民出版社編輯中心
和田方言是僅次于現(xiàn)代維吾爾語中心方言的重要方言。生活在皮山縣東至若羌縣的維吾爾族均使用和田方言。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帶的綠洲地區(qū)在歷史上曾是多種宗教、多種文化和多種語言交匯的地方,使用和田方言的區(qū)域位于古代絲綢之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業(yè)通道上。這樣的地理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使和田方言在語音、詞匯和語法方面獨具特色。語言中語音、詞匯和語法等三元素中發(fā)展變化最顯著的要數(shù)詞匯部分。詞匯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容,某一社會群體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風土人情等方面的文化特征一般通過該社會群體的語言特點,即通過該語言的詞匯特點反映出來?,F(xiàn)從社會語言學和文化語言學的視角,淺談現(xiàn)代維吾爾語和田方言的詞匯中所反映的某些風俗習慣。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包括維吾爾族在內(nèi)的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我國一直在加大保護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的力度,對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和發(fā)展給予充分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世紀50年代中期國內(nèi)學者對維吾爾語方言進行了專門的調(diào)查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的學術成就,尤其是對和田方言進行了大量研究。
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語言資源保護工作。為推廣和規(guī)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漢語方言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資源,我國于2015年起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一個民族的語言與該民族的文化密切相關。
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如果沒有語言,該民族的文化也就無法形成并傳承至今。語言會受到文化的影響,隨著各種文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變化和發(fā)展,語言也會豐富、變化和逐漸規(guī)范。
語言與社會也息息相關,通過語言現(xiàn)象,特別是從方言土語中可以窺見社會各個階層和社會關系及其變化和發(fā)展。
和田地區(qū)雖然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主,但手工業(yè)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其方言中出現(xiàn)了大量反映這種生活方式的專有方言詞匯。
和田方言中有很多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關的和田方言詞,如A?a ara(二齒叉),帶有二齒的木叉;T?myr ara(鐵叉),鐵制的叉子;Katm?n ara(坎土曼叉),齒上帶勾的叉;?amal sanduq(風箱),靠風力脫粒的農(nóng)具;Val(碾子),碾壓收割后的麥子的農(nóng)具;Mumun(木樁),打在麥場中央的木樁;Lajlaj(打麥歌),打麥時所唱的歌;K?ps?n(施舍糧),收割后施舍給窮人的糧食;Buqusa(播種器)播種用的農(nóng)具;Aχtama(平地)已翻好的地;Tumu waqti(酷暑季節(jié)),輪流用水的季節(jié),春秋季節(jié);Eli? be?i(引水口)小溪大渠的引水口。
和田方言手工藝詞匯中與地毯編織有關的詞語居多,如A?a qulaq(叉耳)織毯架兩側的木頭;Ajgyl(月亮花)編織在地毯中央的花;?n tartqu(經(jīng)線)編織地毯所需的線繩;P?n??(盤結)用來夯實編織地毯的毛線的工具;Χip?a(黑普?。┙壴诘靥罕趁婢€繩之上的木棒;Dukan qili?i(織毯架撐木)能改變織毯架大小的撐木;Dukan gundisi(織毯架木)織毯架底部的橫木;Sirtliq ?rych(側線)地毯一側的調(diào)節(jié)線;Kanar(卡納爾)地毯四周平行線間隔。
艾特萊斯綢作為和田歷史悠久的手工藝產(chǎn)品,和田方言中保留了許多有關艾提萊斯綢的詞語,如????k(曲切克)盛裝蠶繭的籮筐;Χan ?tl?s(汗艾提萊斯)紫色和白色相間的艾特來絲綢;D?ptin(戴普騰)用來繃緊艾提萊斯綢絲線的工具;D?ri(都若)收艾提萊斯絲線的轉軸;S?jnaq(賽納克)被蠶所破的蠶繭;Sirke uyqu(第一次睡眠)蠶蟲的第一次睡眠;Qapaq uyqu(第二次睡眠)蠶蟲的第二次睡眠;Ki?ik b?h??(第三次睡眠)蠶蟲的第三次睡眠;Ulu? b?h??(第四次睡眠)蠶蟲的第四次睡眠。
除了上述行業(yè)術語外,和田地區(qū)還有不少行業(yè)術語。
第一,和田方言中有部分與修鞋行業(yè)有關的詞語,如B?l??(小鏟刀)鞋匠用來切割皮革的小刀;?dr?mk??(小彎刀)鞋匠用來修整皮革的橢圓形刀具;Bur?nd?(彎頭刀)鞋匠用來切割皮革的鳥頭形刀具。
第二,和田方言中有部分與磨面行業(yè)有關的詞語,如Qopa?u(庫帕古)用于調(diào)節(jié)磨盤與底盤間隙,從而控制面粉的粗細的小杠桿;Qulaq(庫拉克)用于調(diào)節(jié)磨盤與底盤間隙的裝置;Ysk?n(斗)石磨之上裝糧的斗;?anaq(恰納克)斗之下出糧口;Mitin(米亭)敲打石磨的小錘;Χampa(哈帕)水磨中堆放面粉的空間。
第三,和田方言中有部分與木工行業(yè)有關的詞語,如Χar?t(木匠)木工師傅;?ot(錛子)削平木頭的工具;K?k?(小錛子)削平木頭的工具;T?vezun(小斧頭)用于砍木頭的小型工具;?ada v?r?(大鋸子)用于鋸木頭的大型工具;?al v?r?(板鋸)用具鋸板子的工具;R?nd?(刨子)用于刨平木頭的工具;Iskin?(木鉆)用于鉆木頭的工具;jam pu?uq(小鉆)用于鉆木的小型工具。
第四,和田方言中有部分與榨油行業(yè)有關的詞語,如??p?a(木塞)用于堵住出油口的木塞;?aj?a(恰依其)榨油時拴牛的橫木;Taltez(塔勒提子)用于搗碎油料的鐵釬。
服飾文化是一個民族文化寶庫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個民族的服飾文化與該民族的宗教信仰、地理條件和人們的心理特征有關,和田地區(qū)的維吾爾族也由于上述原因形成了獨特的服飾文化。
例如,在其方言詞匯中有很多與服飾有關的詞語,如P?j??mbi——褲子;?uva——皮大衣;K?mzul——立領,中短袍;Tonc?? k?mzul——長袍式樣的中短袍;Tonc?? ?uva——長袍式樣的皮大衣;R?smani k??l?k——傳統(tǒng)式樣的襯衣;Tor i?tan——內(nèi)褲;Paχtiliq tambal——棉褲;Popi?——布鞋;?oruq——用羊皮縫制的鞋子;?i?oruq——用皮革縫制的鞋子;Pijma——用羊毛氈縫制的鞋子;T?lp?k——用羊皮縫制的帽子;Bok——用布縫制的帽子;?i?aq——禮帽;Go?ka——圍巾;Laskat——女性無袖馬夾;I?m?k——皮馬夾。
根據(jù)和田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地方特產(chǎn)和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等,和田人民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習慣,與之有關的方言詞語也不少。例如,Kumul?k——用玉米面做成面團,下到菜湯里煮熟即可;Japilaq a?——將玉米面做成面團,再將面團壓扁,下到菜湯里煮熟即可;?u?ɡuttmaq——先將玉米面做成面團,再在面團上壓個窩,下到菜湯里煮熟,一些地方將這種飯叫作“pildirpaq”;Qimiliq ?u?ɡuttmaq——先將玉米面做成面團,再在面團上壓個窩,在窩里放入肉餡,然后下到菜湯里煮熟。一些地方將這種飯叫作“玉米餛飩”;Qonaq uɡurisi——將玉米面搟成面皮,切成面條,下到菜湯里煮熟;Siqmaq——將和好的玉米面,用手捏到菜湯里煮熟;?atratqu——油炸的玉米面團;Dy?l?——將羊肉炒鍋之后加入菜蒙煮制成的菜湯;Nant?k——將菜和馕放鍋里燉熟,和田一些地方的方言中將其稱為“?ajipeta”;jumdan——將青稞面搟成面條,下到鍋里與菜同燉即可;Za?——即攪團;So?a——奶酪;?a me?iz——將核桃仁與杏仁混在一起制成;Soqmaq——將葡萄干與核桃仁碾碎混合制成的甜食;Qada——將冰碴和酸奶、糖稀混在一起制成的冰飲料;Do?ap——冰塊里加上糖稀制成的飲料;M?jzap——用葡萄汁制成的飲料;Vasal?u——桑葚干。
和田地區(qū)人們生活中燒水用的壺,劈柴用的斧頭,用于切割的錛子、小斧頭和刀具,以及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的坎土曼、鐵鍬等工具一般用鐵或銅制作而成,而炊具大多用木頭制作而成。
和田方言中有很多與炊具有關的方言詞語。
例如,Ayaq——木制的碗,有大小之分;?am——一種木碗,一般用沙棗木制作;Havan?a——研缽,一般用于搗藥或硬的食物,以木、石、鐵、銅或鉛制作;?a???k——木碗;Χon?a——木盤;?alu——笊籬,用于撈面;Tyky?——馕戳,在馕上扎花紋的工具;No?u?——搟面杖;jaj?u——小搟面杖;Qumar?u——從馕坑里起馕的鐵鉤;G?zn?——馕托,打馕的工具;Do?ajaq——家庭中用于切菜的木盆,直徑有40厘米,形狀獨特,中間有直徑約10—15厘米的上粗下細的圓柱狀木梁,用于切菜;Kasa?——木盆,有大小之分,大的直徑約80—90厘米,小的直徑約30—40厘米。
和田方言中有很多與家具有關的方言詞語,例如,Tavidan——放置食物的裝置,S???——三角形掛鉤,?y?yrɡy——鍋架,?ira?paj——燈臺、蠟臺,Katsanduq——箱體床,T??l?——用于洗衣的木盆,它是將一段木頭中間鑿空制成,做工粗糙,其外部為木頭的原形,一般長約80厘米,寬約50厘米。
和田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婚姻習俗,在方言詞匯中也有所表現(xiàn)。
例如,Qulaqli?i?,tomur tutu?——說媒,一般是親戚或鄰居中幾位婦女前往女方家里探問情況,從側面了解他們的意愿,不帶禮物;Be?i ba ?laqliq——已定親的男方或女方,一些地方也指離了婚的男方或女方;Gyl qoyu?,也被稱為?aj i?uru?、salam?a beri?等,主要指男方父母去女方家表示謝意。按照習慣,一般送一套衣服或布料作為禮物,條件好的也送金耳環(huán)、手鐲和皮鞋等。在一些縣城又有些不同,新郎的母親或者近親中的一位中年婦女會跪在新娘面前,用搟面杖來揭面紗;?illaq指該儀式要在婚后一至三月內(nèi)在娘家舉辦,婆家要帶著禮物前去參加,主要宴請媒人以及在婚禮中幫忙的親朋好友。按照習慣,娘家人要用三種飯食招待客人,如果經(jīng)濟條件好,還要邀請一些民間藝人助興;?uvan toyi指婦女生了孩子以后舉辦的一種慶典形式,預示著該婦女真正成熟,已被社會認可,舉行該儀式時,要先為少婦梳頭,將過去的劉海和兩鬢的頭發(fā)梳入兩根辮子之中,并用線將臉上的汗毛絞去,也叫“絞面”。然后少婦的父親和丈夫給她贈送衣服和金銀首飾等禮物。自此,該婦女就有了在一切正式場合穿戴禮儀服飾的資格。如果有條件,儀式結束后,新進少婦還要游覽婦女常去的一些著名紀念地。
總之,文化和語言密不可分,某一語言中的方言詞匯正是使用這一語言的民族在某一時代的文化特征的產(chǎn)物。包括維吾爾族在內(nèi)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于中華文明的沃土,凝結著民族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方言可以反映一個民族人民在特定地區(qū)生產(chǎn)生活所形成的傳統(tǒng)文化和風俗習慣。因此,要科學有效保護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化資源,為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奠定基礎。
以上對和田方言中有關生活、手工藝、服飾、飲食以及婚俗等方面的詞語進行了簡單的描述,和田方言中的這類詞語還有很多,需要研究的課題也不在少數(shù),因此,要從社會語言學和文化語言學的角度對現(xiàn)代維吾爾語和田方言進行進一步研究探索,促進語言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增強其在新時代社會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