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路篇
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譯文】子路對孔子說:“衛(wèi)國國君等著您去治理國家,您打算先做什么?”孔子說:“首先必須先正名分。”子路說:“有這樣做的嗎?您真是太迂腐了!這名怎么正呢?”孔子說:“仲由,真是魯莽?。【訉τ谒欢氖虑?,總是采取存疑的態(tài)度。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能興盛,刑罰就會不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就不知怎么辦才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個名分,且必須要能夠說明白,說出來一定要能夠行得通。君子對于自己的言行,從不會馬虎對待的?!?/p>
【評析】這一章講述的主要問題是“正名”。“正名”是孔子“禮”的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能“言順”,接下來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譯文】孔子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務,他卻搞不懂;派他出使各國,又不能獨立交涉應對;雖然讀書多,又有什么用處呢?”
【評析】《詩經》是孔子教授學生的主要內容之一。他教學生誦《詩經》,不只是為了誦《詩經》,而是為了讓學生把《詩經》的思想運用到政治活動之中。儒家不主張死背硬記,當書呆子,而是強調學以致用,將書本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去。
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又何加焉?”曰:“教之。”
【譯文】孔子到衛(wèi)國,冉有為他駕車??鬃诱f:“人口真是多??!”冉有說:“人口已經如此多了,又可以做些什么呢?”孔子說:“使他們富裕起來?!比接姓f:“已經富裕了,還可以做什么呢?”孔子說:“教育他們?!?/p>
【評析】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這是正確的。但這并不是說對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觀念中,教化百姓始終是十分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