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 曾利 許雪君
(1.衡陽市中醫(yī)醫(yī)院消化內科,湖南 衡陽 421001;2.衡陽市中醫(yī)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湖南 衡陽 421001)
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胃脘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癥的病癥,其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西醫(yī)一般采用抑酸護胃、促進胃動力、保護胃黏膜等方法治療,其短期療效可,但停藥后容易復發(fā)。許雪君主任,衡陽市名老中醫(yī),致力于中醫(yī)臨床工作與研究40 余年,對肝病、胃病、腸道病、腎病及內科疑難雜癥有著豐富的治療經驗,余有幸跟師2年,受益匪淺。許老運用自擬加味瀉心湯治療寒熱錯雜型胃痛,療效顯著,門診隨訪復發(fā)率低,為造福廣大患者,現(xiàn)將其經驗總結如下。
1.1 病因病機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發(fā)生疼痛為主癥的一種病癥,又稱“胃脘痛”,病名首見于《黃帝內經》?,F(xiàn)代醫(yī)學中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以上腹部疼痛為主癥的疾病均屬于中醫(yī)學“胃痛”范疇。其基本病機為胃氣阻滯,胃絡瘀阻,胃失所養(yǎng),不通則痛。常見病因為外邪犯胃,飲食傷胃,情志不暢,素體脾虛。胃痛的辨證要點在于辨虛實寒熱,在氣在血,還應辨兼夾證。
1.2 治則治法治療以理氣和胃止痛為基本原則。通則不痛,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胃痛屬實者,治以祛邪為主,根據寒凝、食停、氣滯、郁熱、血瘀、濕熱之不同,分別用溫胃散寒、消食導滯、疏肝理氣、泄熱和胃、活血化瘀、清熱化濕諸法;屬虛者,治以扶正為主,根據虛寒、陰虛之異,分別用溫中益氣、養(yǎng)陰益胃之法。虛實并見者,則扶正祛邪之法兼而用之。胃痛屬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外寒或過食生冷,引起寒積胃脘,日久郁而發(fā)熱,導致的寒熱錯雜證,則寒熱平調。胃痛初病多在氣,氣滯者理氣,氣虛者補氣;久病多在血,以補血、活血為主。
許老自擬加味瀉心湯是由半夏瀉心湯去人參,加黃芪、吳茱萸、木香、蒲公英、五靈脂而成。主治寒熱錯雜型胃痛。半夏瀉心湯主治寒熱錯雜之痞證。《金匱要略》中論述:“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為“辛開苦降甘調之法”?,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半夏瀉心湯可通過促進胃黏膜修復、促進潰瘍愈合期胃泌素分泌、抗幽門螺桿菌、調節(jié)胃腸動力、調節(jié)神經肽P 物質,被廣泛應用于胃腸系統(tǒng)疾病[1]。
人參、黃芪均為臨床常用的補益中藥。許老在原方基礎上去人參加黃芪原因如下:人參補益之長是大補元氣,所主之病常有危急或易傳變?yōu)槠渌匕Y的特點,非一般補氣之品能勝任;黃芪甘溫入脾,補益脾氣,升發(fā)脾胃清陽之氣,為治療中氣下陷、脾胃虛弱的常用補益藥[2]。其次人參價格昂貴,長期應用會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黃芪有“補藥之長”之稱,主要包括黃芪多糖、黃芪皂苷、黃芪黃酮類化合物等68 種有效化學成分,具有增強人體免疫等方面的作用[3]。
吳茱萸與原方黃連配對常用于胃腸道疾病。吳茱萸性熱,味辛、苦,可散寒止痛,疏肝下氣,燥濕。黃連苦寒,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李曉紅等[4]研究其配對可升高胃泌素含量來保護胃黏膜。黃連與吳茱萸配伍以左金丸(出自元代醫(yī)家朱震亨《丹溪心法》)及反左金丸(出自現(xiàn)代醫(yī)家劉時覺)應用最廣。以黃連為主的左金丸(黃連∶吳茱萸=6∶1)偏于清肝火,用于肝火犯胃的肝胃不和證;以吳茱萸為主的反左金丸(吳茱萸∶黃連=1∶6)則藥性偏溫,主治嘔吐吞酸,可理氣降逆,化濕散寒[5]。陳艷芬等[6]研究左金丸與反左金丸對大鼠寒熱胃黏膜損傷模型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左金丸能明顯減輕熱模型中大鼠的急性胃黏膜損傷,而反左金丸在寒模型中則體現(xiàn)出與左金丸相當的藥效。反左金丸能明顯改善胃腸疾病模型動物的狀態(tài),降低直腸內壓力變化值,且能顯著降低胃寒證模型動物腦及胃腸組織中c-Fos 的表達。彭求賢等[7]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左金丸和反左金丸對人胃癌細胞(SGC-7901)的生長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可誘導SGC-7901 的凋亡,從而發(fā)揮抗腫瘤作用。
木香性溫,味辛、苦,善行氣止痛?,F(xiàn)代研究表明其有促進胃動力、抗胃潰瘍、解痙鎮(zhèn)痛及抗幽門螺桿菌等作用[8]。蒲公英性寒,味苦、甘??汕鍩峤舛荆b散結,清利濕熱。王月嬌等[9]研究蒲公英水煎液對小鼠胃黏膜損傷的恢復作用,結果表明蒲公英可顯著降低無水乙醇所致小鼠胃黏膜損傷指數,提示蒲公英對實驗性胃黏膜損傷有恢復作用。葉天士治療胃痛,強調“久痛入絡”。許老加五靈脂,正是取其化瘀活血止痛之用,治療血瘀諸痛。
患者劉某,男,65 歲,2017年1月3 日初診,主訴為反復胃脘部疼痛半年余?;颊甙肽昵笆軟龊蟪霈F(xiàn)胃脘部疼痛,饑餓時明顯,伴腹脹,無反酸、噯氣,伴口干不欲飲,口中異味,無口苦,大便每日2~3 次,不成形,舌紅、苔黃膩,脈弦。半年前于外院查胃鏡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十二指腸球炎”,碳十四呼氣試驗示“幽門螺桿菌陰性”,腸鏡示“慢性結腸炎”。予以口服護胃藥物治療癥狀好轉,但仍經常反復。
辨證分析:患者以胃脘部疼痛為主癥,辨病屬“胃痛”范疇?;颊甙l(fā)病前感受寒邪,內客于胃,致胃脘氣機阻滯,不通則痛,未及時醫(yī)治,郁久化熱,致寒熱錯雜,引起中焦失和,升降失常,以生內濕,辨證為寒熱錯雜夾濕證。
治療:以辛開苦降,燥濕止痛為法,方用加味瀉心湯加減。處方:法半夏10 g,黃連3 g,黃芩12 g,香附10 g,高良姜10 g,炮姜6 g,木香10 g,馬齒莧20 g,山楂15 g,肉桂3 g,廣藿香15 g,砂仁6 g(后下),吳茱萸6 g,黃芪30 g,五靈脂12 g,甘草6 g。7 劑,日服1 劑,取汁400 mL,分早晚2 次溫服。二診:患者胃痛明顯好轉,大便漸成形,腹部稍脹,舌紅、苔黃、微膩,脈弦。治療在原方基礎上將香附、高良姜劑量減半,去肉桂,繼服14 劑,服法同上,患者胃痛、腹脹癥狀基本消失,大便正常。
半夏瀉心湯在現(xiàn)代臨床中,廣泛應用于胃腸道疾病。童榮生等[10]對其拆方進行研究,按性味特點將其分為苦降藥組、辛開藥組、甘補藥組,半夏瀉心湯調節(jié)胃腸動力基礎主要在于苦降藥組,其有效部位為苦降藥的醇沉部位。另有研究指出,半夏瀉心湯及其苦降藥組促進胃腸動力的作用可能與其降低Cajal 間質細胞內鈣離子濃度、上調細胞ATP 酶水平、促進平滑肌細胞增殖有關。半夏瀉心湯在藥動學和藥效學方面均優(yōu)于苦降藥組,體現(xiàn)出全方的配伍優(yōu)勢[11,12]。
許老自擬加味瀉心湯,由半夏瀉心湯去人參,加黃芪、吳茱萸、木香、蒲公英、五靈脂而成,既保留原方辛開苦降、寒熱平調、攻補兼施的功用,又加強了化濕行氣、化瘀止痛之能。許老強調還應辨兼夾證,以寒痛為主,可加良附丸、烏藥;以大便干結為主,可加四磨湯;以肝氣郁結為主,可加柴胡疏肝散、香附、川楝子;以呃逆為主,可加旋覆花、赭石;以瘀血為主,可加丹參、三七粉。由于胃痛屬于慢性疾病,容易復發(fā),許老特別強調其護理,即注意忌受涼,忌生冷、辛辣、硬物、含淀粉多的食物。如此,加味瀉心湯的臨床應用每收奇效,尤其對于胃痛長期遷延不愈者收效更佳。
許老認為,慢性病的根本多在于脾胃功能失調,治療目的就是恢復脾胃升降功能。中醫(yī)門派頗多,許老長于調和?!饵S帝內經》強調“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與陽相互對抗、相互制約、相互排斥以求其統(tǒng)一,達到陰陽平衡。清代醫(yī)家程鐘齡將治療疾病方法歸納為八法: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其實他的宗旨還是“調和”,即“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以達到陰陽調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