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麗華,薛寶慶,呂 鵬,宋 鑫,夏 歡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2)
隨著聚合物驅、表面活性劑驅及二元復合驅等技術的應用,原油乳狀液不僅含水量增大且穩(wěn)定性增強,破乳難度加大?;瘜W破乳劑是一種常用的破乳藥劑,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破乳劑以聚醚類破乳劑為主。聚醚類破乳劑多以環(huán)氧乙烷、環(huán)氧丙烷和其它組分嵌段聚合而成[1-3],合成原料的毒性大、危險性高、合成工藝難度較大,且合成產(chǎn)品在較高溫度下溶解度變小,破乳效果變差。非聚醚類破乳劑可改善聚醚類破乳劑合成、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其合成研究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非聚醚類破乳劑研發(fā)起源于20 世紀80 年代,研究者們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聚環(huán)氧乙烷-聚環(huán)氧丙烷共聚物[4]、丙烯酸酯與丙烯酸共聚物[5]、陽離子酰胺化合物[6]、高極性有機氨衍生物[7]、三組分復配破乳劑[8]、疏水締合型三聚物[9]、超支化聚合物破乳劑[10]等非聚醚破乳劑。其中,樹枝狀大分子和多元共聚物是近年來研究較多的兩類非聚醚破乳劑[11-12]。非聚醚型破乳劑采用多元共聚反應而成,克服了聚醚型破乳劑因催化劑、合成原料等因素制約難以實現(xiàn)高相對分子質量破乳劑合成的難題。樹狀聚酰胺-胺(PAMAM)大分子因其具有納米級的分子結構、高度支化、分子內部存在空腔且分子表面具有大量活性位點等特點,在破乳劑應用中表現(xiàn)出極大的潛力。PAMAM 由多官能團內核出發(fā),通過支化基元向外重復生長[13],其結構、功能可調節(jié)[14],具有大尺寸、高度對稱的結構和豐富的氨基末端[15],可與不同物質相互作用[16]。魯紅升等[17]以丙二胺為內核、袁小龍等[18]以1-萘胺為內核、Yao等[19]以1,3-丙二胺和乙二胺為內核、劉雪等[20]以二乙烯三胺為內核分別合成了不同的PAMAM。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內核的聚酰胺-胺的破乳效果差異較大。本文針對渤海S 油田原油乳狀液破乳需求,以乙二胺和丙烯酸甲酯為內核、以苯乙烯-馬來酸酐共聚物為大分子底物,合成了一種非聚醚型多支化破乳劑TS-Z806,考察了該破乳劑在不同溫度(50~90 ℃)下對原油乳狀液的破乳效果,并與聚醚類破乳劑JM-01 的破乳效果進行對比,采用該破乳劑首次在渤海油田進行現(xiàn)場應用。
馬來酸酐,工業(yè)品,天津市科密歐化學試劑有限公司;苯乙烯,工業(yè)品,天津市大茂化學試劑廠;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DMF),工業(yè)品,天津市風船化學試劑科技有限公司;乙二胺,工業(yè)品,天津市化學試劑一廠;丙烯酸甲酯,工業(yè)品,天津博迪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聚醚類破乳劑JM-01,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原油乳狀液,取自渤海S油田k平臺,含水76%。
DS25 型機械攪拌器,德國IKA 集團;YZ1515X型蠕動泵,保定LongerPump有限公司;1200型凝膠色譜儀,美國Agilent 公司;Bruker AC-P 400 型核磁共振波譜分析儀,德國Brucker公司。
先采用苯乙烯和馬來酸酐自由基聚合反應合成苯乙烯-馬來酸酐共聚物(SMA),然后與1.0代聚酰胺-胺(1.0G PAMAM)進行酰胺化接枝反應,得到以聚苯乙烯-馬來酸酐共聚物為主鏈、以1.0G PAMAM 為側鏈的多支化水溶性破乳劑TS-Z806,合成路線見圖1。具體合成步驟如下。
圖1 破乳劑TS-Z806的合成路線
(1)苯乙烯-馬來酸酐共聚物的合成
①取300 g的苯乙烯、0.75 g的引發(fā)劑過氧化苯甲酰和200 g 的N,N-二甲基甲酰胺,在室溫下配制為混合溶液待用;②在室溫下,向四口燒瓶中加入200 g的馬來酸酐和300 g的N,N-二甲基甲酰胺,攪拌均勻,通氮氣除氧,機械攪拌下加熱至70 ℃,通過蠕動泵滴加①的混合溶液,滴加過程中控制溫度為(70±5)℃,滴完后保溫反應5 h結束,降至室溫;③室溫下向去離子水中滴加反應產(chǎn)物,沉淀完全后抽濾,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得到白色粉末狀苯乙烯-馬來酸酐共聚物。
(2)1.0G PAMAM的合成
①向四口燒瓶中加入丙烯酸甲酯后置于低溫反應釜中,然后用蠕動泵緩慢滴加乙二胺的甲醇溶液,滴加完畢后,在一定溫度下反應一段時間后結束,旋蒸出過量的丙烯酸甲酯和甲醇,得到0.5G PAMAM;②向四口燒瓶中加入乙二胺的甲醇溶液,置于低溫反應釜中,然后用蠕動泵緩慢滴加0.5G PAMAM 的甲醇溶液,滴加完畢后在一定溫度下反應一段時間后結束,旋蒸出過量的乙二胺和甲醇溶劑,得到1.0G PAMAM。
(3)破乳劑TS-Z806的合成
①室溫下將153 g的馬來酸酐-苯乙烯共聚物溶于450 g 的DMF,配制為溶液;②向四口燒瓶加入292 g 的1.0G PAMAM 和650 g 的DMF;③開動攪拌,將步驟①配制的溶液滴入四口燒瓶中,升溫至40 ℃,保溫反應1 h后結束,過濾出固體顆粒,即得破乳劑TS-Z806。
采用核磁共振儀對破乳劑TS-Z806 進行1H-NMR分析。
采用Agilent 1200 凝膠色譜儀對聚合物SMA、1.0G PAMAM、破乳劑TS-Z806 進行凝膠溶膠色譜分析。測試條件:樣品質量分數(shù)為0.1%,進樣體積為50 μL,流速為1 mL/min,柱溫為30 ℃;凝膠色譜柱:Plaquagel OH-30;檢測器:配示差折光檢測器(RID)。
將80 mL 的原油乳狀液加入100 mL 的比色管中,再加入一定量的破乳劑后,在恒溫水浴中恒溫靜置30 min,用移液管將130 mg/L的破乳劑加入比色管中,手搖200次后,放入恒溫水浴中靜置60 min,觀察析出水的水色和析水量,由原油乳狀液破乳后析出水的體積與乳狀液總體積之比計算脫水率。
圖2為SMA、1.0G PAMAM、破乳劑TS-Z806的凝膠色譜圖。由圖2 可知,1.0G PAMAM 的出峰位置在8.282 min,苯乙烯-馬來酸酐共聚物(SMA)出峰位置在9.066 min;由于破乳劑TS-Z806 為1.0G PAMAM與苯乙烯-馬來酸酐共聚物的接枝產(chǎn)物,相對分子質量更大,出峰位置前移,在7.46 min,且由圖2 可知雜峰較少,說明所合成破乳劑的純度較高。破乳劑TS-Z806的相對分子質量為6500。
圖2 SMA(a)、1.0G PAMAM(b)和破乳劑TS-Z806(c)的凝膠色譜圖
圖3為破乳劑TS-Z806的1H-NMR譜圖。其中,1.4處為苯乙烯鏈段中CH2峰(a),1.6處為馬來酸酐鏈段中與酰胺基團相連的CH 峰(b),2.3~3.5 處為苯乙烯鏈段中CH2峰(a)、馬來酸酐鏈段中與羧酸基團相連的CH 峰(b)和樹枝狀大分子中NH 峰(c)及與其直接相連的CH2峰(d),4.8 處為D2O 溶劑峰,7.0~7.3 處為苯乙烯鏈段中苯環(huán)上的CH 峰(e),由于活潑氫的交換,COOH 和NH2的特征峰沒有出現(xiàn)在譜圖中。
圖3 破乳劑TS-2806的1H-NMR譜圖
在投加量為130 mg/L 的條件下,50~90 ℃下TS-Z806與聚醚類破乳劑JM-01對原油乳狀液的破乳效果見表1。由表1 可知,溫度大于70 ℃后,聚醚類破乳劑JM-01 對原油乳狀液的脫水率明顯降低,脫水水質變差,故破乳效果變差;而非聚醚類破乳劑TS-Z806在高溫下對原油乳狀液仍表現(xiàn)出良好的破乳效果。隨著溫度的升高,聚醚類破乳劑的溶解性變差,導致破乳效果變差。以乙二胺和丙烯酸甲酯為內核、以苯乙烯-馬來酸酐共聚物為大分子底物,自主合成的非聚醚型多支化破乳劑TS-Z806 在高溫下仍保持良好的溶解性,有效保障了破乳劑在乳狀液油水界面上的高效分布,因此,保證了破乳劑高溫下對原油乳狀液的破乳效果。
表1 不同溫度下破乳劑TS-Z806與聚醚類破乳劑JM-01對原油乳狀液的破乳效果
針對渤海S油田k平臺原油綜合管匯處的采出液開展破乳劑性能的現(xiàn)場驗證試驗。將混合采出液分離出游離水和乳化油(含水40%左右),取40 mL游離水+40 mL乳化油(試樣綜合含水75%)轉入試瓶中,在68 ℃下加入130 mg/L 的破乳劑,手搖200 次,記錄不同時間下的油水分離情況。該實驗為一組平行試驗,試驗條件和操作均一致,試驗結果見表2。
表2 破乳劑TS-Z806的現(xiàn)場破乳效果(68 ℃)
與未加破乳劑相比,加入破乳劑后的脫水量和脫水速率增大,油相含水減少,乳化層占比大幅減少,水質略有改善;破乳劑TS-Z806處理采出液破乳后,上層油乳化層占比較低,較現(xiàn)用破乳劑脫水后乳化層占比減少約69%,脫水量有所增加,油相含水下降。破乳劑TS-Z806 對現(xiàn)場采出液的破乳、脫水效果均高于現(xiàn)用破乳劑的。
先采用苯乙烯和馬來酸酐自由基聚合合成苯乙烯-馬來酸酐共聚物,然后與1.0 代聚酰胺-胺(1.0G PAMAM)通過酰胺化進行接枝反應,得到以聚苯乙烯馬來酸酐為主鏈,以1.0G PAMAM為側鏈的新型非聚醚型多支化破乳劑TS-Z806。
非聚醚類破乳劑TS-Z806在高溫下表現(xiàn)出良好的破乳效果。相對于常規(guī)醚類破乳劑,TS-Z806 具有更為高效的破乳能力,是一類具有市場前景的新型破乳劑。
破乳劑TS-Z806加藥量在130 mg/L時對S油田K平臺含聚合物采出液的破乳速率和油相含水的各項指標較好,破乳后上層油乳化層占比較低,與現(xiàn)場破乳劑相比脫水后乳化層減少約69%,現(xiàn)場應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