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宗輝
《故鄉(xiāng)》是魯迅先生的代表篇目,它給廣大讀者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故事情節(jié)和鮮明立體的人物形象,如尖刻恣睢的楊二嫂,淳樸麻木的閏土,積極尋求的迅哥兒。母親在文中所占篇幅不多,但她是從頭到尾奉陪到底的人物,其實母親這一形象在文中也起到豐富內涵、連綴情節(jié)、見證現場、傳達意旨等作用。文中對母親的直接描繪很少,可是通過母親的神態(tài)、言語等的刻畫曲婉地表達了故鄉(xiāng)的世態(tài)人情和作者的喜怨哀憎,其中有很多的語句可謂是微言大義式的表述。
“我的母親很高興,但也藏著許多凄涼的神情”,這一轉折復句,表達了多層意味。多年不曾謀面的母子相聚當然高興——是不言而喻的;母親的神情里帶著凄涼,而且不少;母親不愿意讓我瞅到她的不快;母親試圖把凄涼神情藏起來,但是掩飾不住,可見心中的凄涼已不受母親的控制。
現在我們不禁要問,兒子在外面有出息了,終于可以接自己前去同住,盡管要離開家鄉(xiāng),也不至于哀從衷來吧,那么,母親的些許凄涼到底為什么?我們讀者能不能從文中的字里行間找到端倪呢?在解開母親為什么而凄涼之前,我們首先應知人論世,看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因為什么樣的人注定會有很“各色”的憂傷。
很明顯,母親是一個周全明禮的人。在“我”剛回到家,母親就囑咐我:“你休息一兩天,去拜望親戚本家一回,我們便可以走了?!敝赜H情,不忘本。傳統(tǒng)的母親非常注重血濃于水的家族情、姻親誼。在遠離故土之前,一定要拜望那些族老親長,以示禮貌。母親是一個善良敦厚的人?!澳赣H對我說,凡是不必搬走的東西,盡可以送他,可以聽他自己去揀擇。”把家里搬不走的東西盡可以送給閏土,真的稱得上慷慨大方了。閏土是只是自家?guī)凸さ膬鹤雍脱父鐑河讜r的小玩伴,從情分上說,算不上特別親近。況且家道中落之后,很長時間和他家來往應該不再熱絡。還有,“我”家曾經家境很好,是講究人家(從值年的祭品就可以看出),盡管今非昔比,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存留下來的舊家具舊器物還是很值些錢的,毫不吝惜送給人,因為那人的善良和可憐,足以表現母親的敦厚。母親也是一個嚴謹持家的人?!斑@些人又來了。說是買木器,順手也就隨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在舉家搬遷,事緒繁雜的情況下,母親一面要應對迎來送往的瑣事,一面又要擇時變賣家中器具,還得防著那些手腳不干凈的人順手牽羊地把東西捎帶走。“我得去看看”一個“得”字,表現了母親擔當責任,持家謹嚴的風格。母親是一個善解人意,巧于周旋的人。當我忘記了楊二嫂受到搶白而窘迫時,母親趕忙解圍:“他多年出門,統(tǒng)忘卻了,你該記得罷,”“這是斜對門的楊二嫂,……開豆腐店的”。母親一邊為我辯解,一面又對我點醒提示——開豆腐店的。讓我回復記憶,方便我接下來和楊二嫂交流;“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實在喜歡的了不得,知道老爺回來……”當母親聽到閏土稱呼我老爺以致我倆尷尬無語時,她順口就說:“阿,你怎的這樣客氣起來。你們先前不是哥弟稱呼么?還是照舊:迅哥兒?!笨梢娔赣H老于世故,善于調解氣氛,一句輕松到不經心的話語,就打破了僵局,讓“我”與閏土的關系得以部分的疏解。當閏土沉默無語,“我”與他也實在找不出新鮮的話題時,還是母親高明,“母親問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務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沒有吃過午飯,便叫他自己到廚下炒飯吃去?!遍c土已不是少年時的閏土了,他木訥遲鈍,思維僵化,你不問他,他是不會主動找話說的,所以母親問他的聊天方式很得法,還有明明母親可以下廚給閏土做飯,但是不如讓閏土自己去做,一是可以避免無聊,二是閏土獨處反倒會輕松自在些。
母親是如此的會做人,會做事,有格局,受敬重的人,她的境遇也不是很差,又何來的凄涼呢?結合文章來看,母親的凄涼既有個人的憂慮因素,又涉及家鄉(xiāng)故人的掛牽,還有對外面世界的惘然。
對于自家的實際狀況來說,“木器不便搬運的,也小半賣去了,只是收不起錢來。”既然收不起錢來,就算不上賣去,而是賒出去了。一家人即將遠離,對于那些“賣出去”的東西,什么時候錢款能夠到位,是一個未知數,而且眼見的那些拿走東西的人沒啥事似的晃來晃去,大有成心白賺的想法,怎能不讓母親憂心呢?越是關鍵時刻,越能體現人情淡薄,世態(tài)炎涼。平日里積德行善的過往,換來了“趁火打劫”的結局,不免心有戚戚然的感覺。再者說小半賣去,那剩下的大半又該怎樣處理呢,也不得不讓母親心煩。
如果說自家的損失讓母親產生了有限的煩惱的話,那么故鄉(xiāng)的整體沒落、鄉(xiāng)鄰的百業(yè)凋敝更是母親心里的隱痛。迅哥兒一回到故鄉(xiāng),就發(fā)現了家鄉(xiāng)的退變——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這些異樣,讓我很不舒服,讓我的心緒變得更糟。母親常年在家,當然也能察覺家鄉(xiāng)日漸一日地衰落和蕭條。自家光景越來越差,對門的楊二嫂豆腐店破產,閏土一家窮得簡直快吃不上飯了,還有街上的張家、李家等等,沒有誰家過得好起來。改朝換代了,皇帝沒了,民國新興,社會應該進步才對,結果情形完全和自己希望的不同,母親的凄涼就在家鄉(xiāng)日比一日的潦倒中變得濃重起來。
如果說對眼前境況的失望讓母親痛苦的話,那么對將來社會的預期更讓母親焦灼。“母親和我都嘆息他的景況: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痹诔H说恼J知里,即使饑荒無情,匪患亂世,但是官府還是應該為百姓做些事情的,賑濟庶民,慰苦問寒,都是正常的?,F在,兵不是人民的子弟兵,官不是百姓的父母官,兵匪一家,官紳為害,百姓災情難挨,世情更受傷,這是怎樣無序的世界,如何的黑暗的社會啊!
在此贅言幾句,當歷史劃過辛亥革命之后,腐敗的清王朝雖被推翻。但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在軍政府宣言和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法令中都聲明:承認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列強在華的特權及賠款和債務,其中包括承認庚子賠款的合法性。國家勢力軟弱,民權更難保障,于是在外來資本的沖擊,崇洋媚外的風氣,傳統(tǒng)秩序的淪落,官商合媾的壓榨之下,小農經濟漸漸難以立足,市井小民生計窘迫,已成為社會現實。同時,武昌首義后,辛亥革命表面上在南方數省獲得成功,實質上困難重重??陀^上,一是南方獨立各省幾乎都是軍閥割據,革命派并未真正掌控局勢,尤其是軍隊;二是財政困難,得不到名義上統(tǒng)轄的各省的支持……[1]在政權不統(tǒng)一,稅賦無定規(guī)的語境下,各地當局魚肉百姓,不顧人民死活的事時有發(fā)生。母親對種種反常態(tài)、反主流、反人性的社會情狀耳濡目染,心中的無奈與悲涼難能泯滅。
老人一般安土重遷,眷戀家鄉(xiāng),母親暮年卻要遠離老家,而且賣掉了聚族而居的老屋,從而堵塞了老人回家的念想,其實即使再回來也已物是人非完全不是家的感覺了。講究生有處死有地的傳統(tǒng)社會的人,竟然在落葉之際突然無法依根循祖,內心也是比較難以接受的。古時的婦女多是死在鍋前,埋在灶后的命運,一輩子不曾出過遠門的母親,現在竟要去那遙不可想地方,心里的茫然、惆悵是不言而喻的。外面世界的不可預知,新環(huán)境的未卜生畏,都會讓母親有惴惴的不安感。這些應該也是母親心里凄涼的來源之一。
《故鄉(xiāng)》中母親凄涼神情里有著一種凄美,正像學者對故鄉(xiāng)的如是評價:“憂郁是一種悠長的情緒,又是一種昏暗的、陰冷的、低沉的情緒。整個《故鄉(xiāng)》的色調,也是昏暗的、陰冷的、低沉的。”[2]緩緩流淌的憂郁色調有著憂國憂民的內涵,不禁讓讀者細細咀味之余,也產生了會心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