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華
“人文情懷”指具有以人為本的意識,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能關切人的生存、發(fā)展和幸福等。
“人文情懷”內涵豐富:對生命的摯愛與思考,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對自我尊嚴、價值的追求,對他者、對社會的真情關注,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
中國儒家思想具有濃厚的人文情懷,是歷史遺留給我們的珍貴的人文遺產。宋朝張載在《西銘》中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體現出濃郁的人文情懷,而他的“橫渠四句”也成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人文情懷的典型表達。其中“為生民立命”,就是要讓天下百姓生活有著落、靈魂有安頓、精神有依歸。這是一種超越個體的高尚追求,體現了儒家的器識格局。
此外,人文情懷還要求我們要超越種族和國家,從人類整體甚至宇宙的角度思考世界。在自然科學獲得長足發(fā)展的今天,個體的精神自由被消磨,人文思想發(fā)展的空間被壓縮,在這樣的背景下探討人文情懷具有深遠的意義。
近幾年涉及到“人文情懷”的高考作文題:
2022天津卷“煙火氣”的話題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引導考生觀照渺小生命的渴望與需求,并將自己與他人、民族、國家聯系在一起,在一個更大的維度中理解人間大愛。
2020全國II卷“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chuàng)未來”的主題,用墨子“我即眾生”的觀點和約翰·多恩孤島大陸的比喻,讓考生重新審視“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人文情懷的系統(tǒng)工程概念。
2019全國III卷畢業(yè)前最后一節(jié)課的漫畫作文中,老師“你們再看看書,我再看看你們”的溫情之語給考生以祝福和溫暖,這一句離別感言,是人文教育,體現了教育者的情懷與智慧。
模擬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格物致知”這一概念來源于《禮記·大學》,經過朱熹、王陽明等人的改造和發(fā)展,“格物致知”成為宋明理學的核心概念。李時珍治學講求格物明理,并將這一思想貫穿于《本草綱目》中。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流淌著格物致知、經世致用的科學態(tài)度;《本草綱目》是涉及多個學科的中藥學專著,也是維護百姓健康的偉大著作;《天工開物》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也體現了知識分子關心民生、造福百姓的精神。
材料二:有人在網上提了一個問題:牛頓和孔子誰對人類歷史發(fā)展更有影響力?牛頓代表著自然科學,而孔子代表傳統(tǒng)人文思想。89%的網友選擇了牛頓。
以上材料觸發(fā)了你怎樣的感悟或思考?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態(tài)度,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材料主要體現了“中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人文底蘊”第二方面的“人文情懷”。
材料一有兩個層次:首先簡述了“格物致知”這一思想的產生與發(fā)展,并以此突出了中國傳統(tǒng)人文思想對于自然科學發(fā)展的重要價值;其次,介紹《本草綱目》和《天工開物》的科學價值與人文情懷,強調人文與科學的和諧統(tǒng)一。
材料二通過一次網絡投票,讓讀者看到一種現象——人們能普遍感知到科學發(fā)展帶來的巨大進步,卻沒有認識到傳統(tǒng)人文思想的價值。這則材料讓考生明確當下人文思想的地位,通過探究原因將思考引向深入。
分析兩則材料,可以找到兩種立意方法:
二元概念分析法:在第一則材料中有兩個關鍵詞——人文與科學,這是兩個看似對立的概念,探究它們之間的矛盾,并用統(tǒng)一法、主次法、內外法、突破二元法等解決這些矛盾,就可以確立觀點,并完成整體架構。適用的觀點如:人文與科學同根同源,相互交融;人文思想對科學有激發(fā)引導的作用;人文解決人類心靈與精神的困惑,科學解決人類對外部世界的疑惑,二者可和諧統(tǒng)一。
現象引入法:以第二則材料的現象為切入點,通過探究原因,找到社會痛點,先破后立,提出觀點。適用的觀點如:科學發(fā)展若沒有人文的規(guī)范,將帶來災難;人文的價值容易被忽視,它潛在的力量需要我們去挖掘;健康的價值觀、科學觀才能引領人類走向幸福。
評分細則
以“人文思想的價值”為核心,結合“人文與科學的關系”參考思維、語言、書寫等綜合考量。
基準分:44分
一類文:能結合材料,全面辯證地看待“人文和科學”的關系。突出人文對科學的意義,強調人文的重要性;既承認科學的價值,又認識到科學拋棄人文的危害。面對材料二的現象,能進行深入思考,并提出可行的解決辦法。語言通暢,邏輯嚴謹,可按50以上賦分。
二類文:能重點論述人文的重要價值,對材料二中人文被偏廢的現象能做恰當分析,但內容偏指一方,二者關系論證不充分。語言通順,結構完整,但整體無亮點,按44-49賦分。
三類文:能圍繞“科學與人文”行文,但簡單闡釋概念,羅列現象,沒有揭示二者關系,也未探究人文被忽視的原因,賦40-43分。
四類文:只談科學價值,未述及人文價值的,賦36-39分。
五類文:完全沒有涉及科學與人文,另起爐灶的,按30以下賦分。
閱卷說明
1.完篇評定:600至800字,正常給分,距800字每差50字扣1分。
2.殘篇評定:600至800字,判30-32分。
3.不論完篇或殘篇,字數不足600字按以下要求評分:600字30分,500字25分,400字20分,300字15分,200字10分,100字5分,只有標題2分。
適用素材
1.恩格斯在《致意大利讀者》一文中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志的。這位大人物就是意大利的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后一個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钡〉膫魇乐鳌渡袂肥且蛔鶆潟r代的里程碑,它反映了意大利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時期的現實生活和各個領域發(fā)生的社會、政治變革,從中可以窺見新時代的新思想——人文主義的曙光。但丁在這部長詩中,表達了對中世紀蒙昧主義的痛恨和對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因為這部作品和他的思想主張,他成為“文藝復興前三杰”的一員。
簡評:文藝復興為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此素材突出了人文對科學的重要意義。
運用示例:劉慈欣曾言:當第一個人類開始思考月亮時,人類登上月球就只是時間問題了。由此可見,人文思想對自然科學具有引導、激發(fā)的作用??梢哉f,自然科學隨思想而長,因人文而盛。魯班的時代,群雄并起,百家爭鳴;亞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的身后,則有修昔底德和蘇格拉底;中國古代科技達到巔峰,基于宋明理學照亮的經世大道;而歐洲科技的興起,源于但丁用《神曲》唱響的文藝復興。而中世紀科學的停滯同樣告訴我們:當人文陷入沉睡,當思想被禁錮,科學發(fā)展的大道上必將荊棘叢生?!獜B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張喆平
2. 2002年,“蛟龍”號正式立項。當時,日本的“深?!碧栆呀泟?chuàng)下了6500米的記錄,而我們研制的最深的載人深潛器,只有600米。但第一代深潛人群情振奮,他們向全世界發(fā)出宣告,“要到7000米的深海去”。歷經十年奮斗,2012年6月27日,我國首臺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作業(yè)型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zhí)枴?000米級海試成功。
2018年5月21日,中國探月工程的“鵲橋號”中繼星發(fā)射升空。“鵲橋號”上架設了一副展開后口徑近5米的傘狀天線。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嫦娥四號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成功,成為人類第一個著陸月球背面的探測器。而“鵲橋號”中繼星就是月球和地球之間的高速橋梁,它如同一根天線,將外太空的數據源源不斷地傳回地球。
簡評:中國科技正在飛速發(fā)展,這離不開一群有著家國情懷的優(yōu)秀知識分子。
運用示例:科學與人文從未割裂,二者并行,才是時代前行的主題曲。《本草綱目》既是一部格物致知而得的科學著作,亦是一劑解決民生健康問題的良藥;《天工開物》流淌著格物致知的精神,但其所記載的,亦是古人濟世利民的足跡;“蛟龍?zhí)枴薄谤o橋中繼星”的成功,既依托于科技的偉力,又離不開中國科研人員熾熱的愛國情懷……從人類史上一項項偉大的成就中,我們總能同時發(fā)現二者的身影,它們猶如兩條生命線,貫穿于人類邁向未來的每一步。我們切勿因為科技帶來無盡的便利而忽視了人文,亦不可埋首于人文而舍棄科技,而應以我們辛勤的汗水讓這兩朵同根而生的花,在時代的曙光下熠熠生輝?!獜B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謝一泓
3.西北工業(yè)大學主校區(qū),一座巨大的雕塑吸引著人們:一個人將頭深深低下,他的雙手捧著一把鋒利的劍——這是西工大著名的“為國鑄劍,隱姓埋名”雕塑,凝結著西工大的立校之魂。
作為同時具有航空、航天、航?!叭健惫こ探逃涂茖W研究的全國重點大學,西工大為我國“三航”事業(yè)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為國防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安全可控和西部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在航天領域,西工大曾重點參與載人航天與探月、神舟系列飛船研制等航天項目;在航空領域,一半以上的重大型號總師、副總師是西工大校友,西工大也被譽為“總師搖籃”;在航海領域,同樣有大批西工大校友活躍在船舶工業(yè)、水中兵器行業(yè)的重要管理崗位與核心技術崗位上。
簡評:西北工業(yè)大學為國家培養(yǎng)了數不清的科技人才,體現了他們?yōu)閲瞰I的豪邁情懷。
運用示例:科學與人文之間并非千溝萬壑之遙,恰恰相反,二者同根同源??茖W解決的是人類對于自然的疑惑,人文化解的是人類對于自身的迷茫,兩者皆發(fā)于人而用于人。不僅如此,科學與人文間的發(fā)展相互依存。倘若沒有文藝復興解除思想的桎梏,又何來物理學的葳蕤蓬勃?倘若沒有畢昇活字印刷術的改良,又何來宋代文學的熠熠生輝?倘若沒有“為國鑄劍,隱姓埋名”的校訓引導,又何來西工大在航空、航天、航?!叭健鳖I域全面開花?樁樁件件,無不有力印證著科學與人文互為基礎、相互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正是二者間的良性互動,才造就人類文明千百年來的賡續(xù)綿延?!獜B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張永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