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巍巍 婁晨陽 陳博涵
(1.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河南 鄭州 450003;2.河南工業(yè)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真空預壓法是處理軟土地基的一種有效方法,在港口碼頭、機場和高速公路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1]。但采用真空預壓法存在后期軟土處理效率低、加固效果不明顯,尤其是存在硬殼層、下部土體加固較差等問題,可能需要進行二次處理,造成大量人力物力浪費[2-3]。電滲法是在軟土的兩端通直流電,使土中的自由水和弱結合水隨水化陽離子一起向陰極移動,從而達到排水固結的一種地基處理方法[4-6]。但電滲具有能耗大、腐蝕嚴重、時間長等缺點[7-8]。對于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抗剪強度低、壓縮性高、滲透性差的軟土,采用這兩種方法通常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9-10]。近年來開始將真空預壓與電滲二者相結合使用,利用真空預壓法和電滲法的優(yōu)勢,既能夠提高土體強度,也可以加快固結速度,提高施工效率[11-12]。本文對大連大窯灣港區(qū)軟土進行了真空預壓與電滲聯(lián)合作用試驗,通過試驗數(shù)據(jù)分析加固效果,探索加固機理,為工程施工提供技術和數(shù)據(jù)支持。
試驗用土樣來自大連大窯灣港區(qū)軟土,呈流動狀態(tài),見圖1。表1為試驗用軟土主要物理力學指標。從表1可以看出,該軟土具有含水率高、液限和塑限高、孔隙比大、滲透性低、壓縮性大等特點。
表1 試驗用軟土的主要物理力學指標
圖1 軟土形態(tài)
主要試驗裝置及儀器:模型箱為10mm厚鋼化玻璃箱, 尺寸為800mm×400mm×600mm; 電極為直徑25mm的光面鋼筋;塑料排水板采用國產(chǎn)C型排水板,尺寸為100mm×5mm,濾膜等效孔徑為40~70μm;直流電滲儀為KDF-可控型電析降水儀;真空泵為SHB-Ⅲ型循環(huán)水式多用真空泵;水氣分離裝置為ZK-270型真空飽和缸;電子秤最大量程30kg,精度5g。
試驗前先在模型箱的內壁和箱底設置兩層土工薄膜,將土樣填至40cm高度,插入排水板和鋼筋電極,并在土體表面鋪設兩層土工布作為水平向排水系統(tǒng),最后用土工膜包裹覆蓋土體并保持密封。模型箱、真空飽和缸和真空泵通過管路相連接,見圖2。試驗開始后6天內,進行真空預壓法排水,真空度維持在80kPa左右,同時每隔24h進行1h電滲(第一階段);第7天開始,每隔24h進行3h電滲,控制總電流大小不變,為6.4A,持續(xù)6天(第二階段)。當出水量基本穩(wěn)定時關閉真空預壓和電滲的電源并停止試驗。試驗完成后,對測定的有關指標并與試驗前土體的指標進行比較分析。
圖2 試驗布置平面示意圖
試驗結束后土體發(fā)生5cm的豎向位移,由于膜下真空度的存在,大氣壓近似于外加荷載作用在土體表面,使土體出現(xiàn)豎向變形;陽極附近的土體呈現(xiàn)黃褐色,土體相對干燥,且陽極周圍分布有往陰極方向擴張的環(huán)狀微裂縫,裂縫兩界面呈褐色,說明聚集有大量鐵離子。陽極發(fā)生氧化反應產(chǎn)生的含鐵離子的化合物充填于軟土中,使土體的顏色沿徑發(fā)生由深至淺的變化(見圖3)。
圖3 試驗后軟土外觀
圖4~圖5為整個試驗過程中出水量及出水速率的時程變化曲線。兩個階段的排水時間相同,均為144h。整個過程出水量為25.4kg,其中第一階段的排水量為19.8kg,第二階段的排水量為5.6kg。第一階段出水速率隨著含水率的下降急劇減小,通電時出水速率略有回升,說明電滲確實能夠增加排水的效果。第二階段出水速度很慢,其中一些時間段可能是由于排水系統(tǒng)淤堵甚至不排水,而在通電時出水速率能夠提高2~3倍,說明電滲在后期的排水效果比較明顯。
圖4 出水量時程曲線
圖5 出水速率時程曲線
通過前后兩個階段對比分析,說明在土體含水率高的情況下,真空預壓起主要排水作用;在土體含水率降到85%之后,電滲的排水效果相對明顯,體現(xiàn)了這兩種方法結合使用的優(yōu)勢。
試驗后測定兩極之間的含水率大小,沿深度方向在5個層面上取樣,每層取相同間距的4個土體單元(見圖6),根據(jù)測得的含水率大小繪制含水率分布等值線圖,見圖7。試驗后土體平均含水率減小到70%左右,與初始含水率相比減少了37.4%。從圖7可以看出:最小含水率分布在土體表層和陰陽極附近,最大含水率分布在深度為0.25m以下的兩極中間;在同一深度處,陽極和陰極的土體含水率較低,中間最高;兩極中間的土體含水率沿深度方向依次遞增。由此可見,真空預壓的作用范圍主要集中在土體表層15cm范圍內和排水板附近;電滲對陽極附近的土體排水起主要作用。
圖6 含水率測量取樣位置示意圖
圖7 試驗后土體含水率分布等值線圖(%)
試驗結束后對兩極附近的土體進行了直剪試驗。采取分層取樣的方法,共分3層做6組直剪試驗,將其編號為YN1、YN2、YN3和 YG1、YG2、YG3,取樣位置見圖8,每組試驗取同一位置的4個土樣,試驗結果見圖9~圖10及表2。
圖8 直剪試驗取樣位置示意圖
圖9 陰極附近土體快剪強度
圖10 陽極附近土體快剪強度
表2 試驗后土體強度指標
試驗前土樣呈流動狀態(tài),無法進行直剪試驗。試驗后表層和兩極附近的土體抗剪強度明顯提高,其他位置的強度增加有限,主要因為表層土體和陰極(排水板)附近的土體在真空荷載的作用下排水固結,陽極附近的土體在電滲的作用下排水固結,而在兩極之間且位置偏下的土體受真空預壓和電滲的影響較小,強度增長有限。
由表2可知,土體抗剪強度陰極附近大于陽極附近,這是由于陰極附近的土體在真空荷載的作用下產(chǎn)生負的超靜孔壓,從而增大土體有效應力,真空荷載維持在80kPa時土體強度會有大幅度提高;而在電滲的作用下由于裂隙的產(chǎn)生及電滲通電時間相對較少等原因,陽極附近土體的強度增長相對小一些。陽極附近底部土體的強度高于中層土體的強度,主要因為試驗中陰極只有20cm,且布置在模型箱底部,故電滲主要作用在土體底部,說明電滲法對土體強度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
通過真空預壓聯(lián)合電滲法處理軟土的模型試驗,研究了真空預壓聯(lián)合電滲法處理軟土的原理及效果,得到如下幾點結論:
a.真空預壓主要是排水作用,而電滲兼有排水和電化學作用,兩者聯(lián)合使用的效果明顯,聯(lián)合作用后土體發(fā)生豎向位移,陽極附近的土體顏色改變。
b.聯(lián)合作用前期,出水量隨作用時間逐漸增大,出水速率較大,真空預壓的排水作用強于電滲;當土體平均含水率小于85%左右之后,出水量減小,出水速率減小,電滲的排水作用明顯。因此,建議在含水率降到一定的標準時接直流電進行真空預壓聯(lián)合電滲法處理。
c.聯(lián)合作用后,土體含水率減少了37.4%;真空預壓的作用范圍主要集中在土體表層和排水板附近;電滲對陽極附近的土體排水起主要作用。
d.聯(lián)合作用后,土體表層和兩極附近的抗剪強度明顯提高;陰極附近的土體抗剪強度大于陽極,電滲法對土體抗剪強度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