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騰, 孟海超, 王正田, 王曉娜, 常永霞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 河北 張家口 075000)
腦卒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好發(fā)于40歲以上群體,且男性多于女性。目前隨著腦血管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并且大多數(shù)患者伴有功能障礙,恢復過程中高達90%的患者會發(fā)生肢體痙攣,致殘率較高,給患者身心帶來極大困擾,腦卒中后肌痙攣的出現(xiàn)成了阻止康復進程的一大難題[1]。有研究顯示,臨床上多采用肌松藥物抑制病情進展,但此類藥物副作用較高且費用高昂,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存在缺陷,因此,制定適合腦卒中后肌痙攣患者的康復方案,已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問題[2]。超聲引導下可直觀了解肌肉等生理結構,在此基礎上,給予沖擊波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針對腦卒中后下肢痙攣狀態(tài)的患者,通過常規(guī)康復訓練聯(lián)合體外沖擊波下肢負重振動訓練,運用肌電圖采集肢體表面肌電變化,超聲肌肉結構參數(shù)評估肢體痙攣肌張力,康復評定量表進行評定,關節(jié)活動度及運動功能評定,從而分析超聲引導下體外沖擊波聯(lián)合振動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肌痙攣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功能,以期為臨床治療腦卒中后下肢痙攣供理論依據,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腦卒中后下肢痙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本研究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醫(yī)學倫理原則。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中關于腦卒中的診斷標準,且經顱內CT或MRI檢查確診;②首發(fā)腦卒中且病程<3個月;③年齡18~80歲;④單側肢體功能障礙;⑤MAS(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評定均伴有下肢肌肉痙攣狀態(tài),MAS 3級;⑥無認知功能障礙,能理解并配合治療者;⑦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影像學檢查證實雙側多發(fā)性病灶者;②外傷等原因造成的關節(jié)攣縮、活動受限者;③出現(xiàn)新病灶者,有認知及交流障礙等無法配合治療者;④合并心、肺、腎等臟器的器質性疾病以及免疫、凝血功能異常疾??;⑤曾接受手術針對肌肉痙攣的治療措施者;⑥入組前已接受針對性治療者。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康復訓練、心理干預、藥物等常規(guī)抗下肢痙攣治療方案。①康復訓練:包括痙攣肌肉牽伸、站立位平衡訓練、步態(tài)練習、生活能力練習等??祻蛶熤笇Щ颊咦灾魍瓿莎d攣肌肉牽伸練習,必要時給予患者持續(xù)主動牽拉治療,使痙攣肌肉得到較好松弛。每次康復訓練持續(xù)45min,每天進行1次,每周5~6次,以患者耐受為準。②心理干預:腦卒中和下肢痙攣可造成患者體態(tài)、行為發(fā)生顯著變化,患者容易出現(xiàn)焦慮、恐慌、絕望等負性情緒。責任護士在實施常規(guī)護理和治療的同時,需要密切關注患者心理狀態(tài),并向患者介紹腦卒中、下肢痙攣治療藥物、康復方式、效果和預后,使患者樹立信心。③藥物治療:根據患者臨床癥狀給予針對性用藥,包括抗凝血、抗纖維化、預防感染以及營養(yǎng)腦神經,病情較為嚴重者可按照醫(yī)囑接受巴氯芬片等肌松類藥物治療。在常規(guī)抗下肢痙攣治療方案基礎上給予觀察組患者體外沖擊波聯(lián)合下肢負重振動訓練。①體外沖擊波治療:患者取俯臥位,選擇腓腸肌內側頭、脛后肌肌腹、比目魚肌作為沖擊治療的治療點,使用GTS2型體外沖擊波治療儀(比利時Gymna Uniphy公司生產)進行治療,探頭緊貼上述肌肉肌腹,參數(shù)設置:強度1.5bar,頻率6Hz,每個治療點沖擊1500次。每兩天治療1次,每周治療3次,連續(xù)治療4周。②下肢負重振動訓練:采用德國Novotech公司生產的Galileo Med M plus型全身振動訓練系統(tǒng)實施治療,選擇以中間軸為轉軸的上下擺動式單維振動,規(guī)則正弦波振動,治療前檢查設備、確保其性能良好,向患者說明儀器使用及訓練方法;振動時,指導患者站在振動平臺上,雙手扶持位于振動器前方的保護欄并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身體前傾45度左右,雙膝稍屈曲,不能堅持者可采用坐位,坐于木凳上,雙足踩于振動平臺上,髖、膝關節(jié)保持90度彎曲;設備參數(shù)設置:低振幅4mm,低頻率10Hz,每次訓練20min,1次/d,連續(xù)訓練4周,為1個療程。
1.3觀察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結束后評價患者以下指標。
1.3.1肌張力評定:采用改良Ashworth痙攣評定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3]進行下肢肌張力評定,分為0-4級,共6個等級,0 級為0 分,1 級為1 分,1+級為1.5分,2 級為2 分,3 級為3 分,4 級為4 分,分值越低表示下肢肌張力越低。
1.3.2運動功能評定:采用Fugl-Meyer評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xiàn)MA)[4]評價運功功能,其中下肢部分總分34分,分值越低表示下肢運動功能越差。
1.3.3功能性步行能力:采用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xiàn)AC)[5]評價,其中,不能行走或在2人幫助下行走(0分);需在1人連續(xù)扶持下減重并保持平衡(1分);在1人持續(xù)或間斷扶持下行動(2分);可在無人扶持下活動(3分);可在平地獨立活動,上下樓或上下坡需幫助(4分);可以獨立活動(5分)??偡?5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功能性步行能力越好。
1.3.4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shù)(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6]評定,包括進食、洗澡、個人衛(wèi)生、穿衣、大小便控制等10項內容,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3.5關節(jié)活動度(ROM):測量踝關節(jié)背屈的主動運動范圍(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被動的運動范圍(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
1.3.6超聲肌肉結構參數(shù):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Vivid E9型肌骨超聲儀對患者下肢腓腸肌肌肉結構參數(shù)(muscle architecture parameters,MAP)進行測定?;颊咴陟o息狀態(tài)下俯臥于檢查床上,雙足自然放松垂于床沿,暴露患側小腿。醫(yī)生向患者足底施加阻力并要求患者做抗阻下踝跖屈動作,充分暴露腓腸肌輪廓,快速在腘窩和跟骨中點連線的中點處標記定位點,將超聲探頭垂直于小腿后方定位標記處并與小腿長軸平行,充分接觸皮膚,由內側向外側水平逐漸移動,尋找腓腸肌外側頭肌纖維的超聲圖像,在超聲圖像清晰穩(wěn)定時,固定圖像并應用內置計算機軟件包測量肌肉結構參數(shù),測量參數(shù)包括肌肉羽狀角度(pinnate angle of muscle,PA)、肌纖維長度(musele fiber length,F(xiàn)L)和肌纖維厚度(muscle fiber thickness,MT)。每個數(shù)值測3次,取其平均值。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MAS評分、FMA評分、FAC評分、改良Barthel指數(shù)、A-ROM評分和P-ROM評分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兩組患者MAS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F(xiàn)MA評分、FAC評分、改良Barthel指數(shù)顯著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各指標治療前后差值的比較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MAS評分差值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F(xiàn)MA評分、FAC評分、改良Barthel指數(shù)、A-ROM評分和P-ROM評分差值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指標比較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超聲肌肉結構參數(shù)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肢超聲肌肉結構參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肢超聲肌肉結構參數(shù)均改善,PA和MT顯著降低,F(xiàn)L顯著增加,與組內治療前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超聲肌肉結構參數(shù)差值比較顯示,觀察組治療后患肢PA和MT差值低于對照組,F(xiàn)L差值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超聲肌肉結構參數(shù)比較
隨著腦卒中發(fā)病率的上升,目前已成為我國致死率最高的原因,同時也是成年人致殘的首要原因,臨床常見病癥為一側臉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無力,猝然昏撲、不省人事,或突發(f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神志迷茫等[7]。誘發(fā)腦卒中的病因包括血管性危險疾病、年齡、性別、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生活中常見的預防為主外,腦卒中康復過程也尤為重要。痙攣狀態(tài)是腦卒中患者臨床康復治療過程中常見的并發(fā)癥,發(fā)病3個月內痙攣狀態(tài)的發(fā)生率達19%~42.6%,痙攣患者的關節(jié)變得強直、僵硬,嚴重阻礙其康復訓練的效果和功能[8]。治療痙攣的傳統(tǒng)方式有物理治療、神經溶解技術、手術、口服藥物等,各有優(yōu)缺點。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治療后的MAS分級顯著改善,MAS評分顯著低于治療前,F(xiàn)MA評分、FAC評分、改良Barthel指數(shù)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而觀察組患者治療后MAS分級Ⅰ級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70.00%vs50.00%),Ⅲ級比例顯著低于對照組(0.00%vs15.00%),M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F(xiàn)MA評分、FAC評分、改良Barthel指數(shù)、A-ROM評分和P-ROM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分析了兩組患者患肢肌肉結構參數(shù)的變化,結果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治療后PA和MT顯著降低,F(xiàn)L顯著增加(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患肢PA和MT顯著低于對照組,F(xiàn)L顯著高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目前,體外沖擊波多用于骨科疾病,應用于腦卒中后肌痙攣的資料非常有限。研究表明:沖擊波可改善痙攣肌肉的纖維化和黏彈性,同時還具有緩解疼痛的作用,可間接降低患者的緊張,從而起到降低肌張力的作用[9]。振動訓練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安全、經濟、操作簡單的康復新技術,在肌肉痙攣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該方法可通過以下機制發(fā)揮作用:①站立狀態(tài)下,機械振動通過足底轉移至關節(jié)處,使肌梭、腱梭等本體感受器產生興奮,繼而促使大腦皮層產生興奮,重塑運動控制中樞,并誘發(fā)骨骼肌牽涉反射,提高神經肌肉功能。②振動減少Hoffman反射,通過激活后抑制以及樹突狀細胞極化降低肌張力。③誘導Ⅰa型傳入纖維,抑制單突出反射興奮,減少牽張傳入神經“占線”,降低運動神經興奮進而改善肌張力。振動訓練治療SCA病人時,不但可以增加屈肌力量,同時也增強了伸肌力量,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協(xié)調性也得到了增強,肌肉的反應與協(xié)調能力也得到提高,腦卒中后肢體肌痙攣狀態(tài)的改善療效顯著。對于腦卒中病人來說,其優(yōu)點和較高的安全性是傳統(tǒng)力量訓練和常規(guī)治療無法比擬的。本研究結果說明體外沖擊波聯(lián)合下肢振動訓練治療腦卒中后下肢肌痙攣的病人時,可同時增加屈肌力量和伸肌力量,并進一步增強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協(xié)調性,提高肌肉的反應與協(xié)調能力,克服了常規(guī)訓練中無法同時增強伸肌力量的弊端,避免了由于力量不均衡導致的肌肉拉傷,在應用于腦卒中后肢體肌痙攣狀態(tài)的改善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對于腦卒中后下肢肌痙攣病人,在常規(guī)抗痙攣康復中應用體外沖擊波聯(lián)合下肢負重波振動治療,下肢肌力得到明顯提高,很大程度上緩解下肢痙攣狀態(tài),同時患者的軀干穩(wěn)定性、姿勢控制能力得到改善,二者聯(lián)合應用,起效快、經濟易行、副作用少,但目前臨床上二者聯(lián)合治療肌痙攣的研究較少,還需多樣本進一步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