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 吳躍波 周靈玲 胡曉蕾 謝何杰
毛首鞭形線蟲簡稱鞭蟲,是鞭蟲?。╰richuriasis)的病原體,生活史包括蟲卵、幼蟲、成蟲三個階段,不需要中間宿主,人是其唯一的傳染源和宿主。在我國開展土源性線蟲病防控工作后,鞭蟲病的流行水平明顯降低,且感染者絕大部分為輕癥,無特異性臨床表現,在麗水市的報道極少見[1],易被漏診?,F將一腸鏡檢查時發(fā)現鞭蟲感染的病例報道如下。
患者,男,70歲,退休后長期居住在農村,并常在田間耕作。因“腹部不適1個月余”于2021年4月2日至麗水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就診,就診時自述上腹部不適,表現為上腹部隱痛伴反酸噯氣,偶感飽脹明顯,胃納較差,無惡心嘔吐,無腹瀉?;颊叽稳赵谀c鏡檢查過程中,于升結腸近肝曲、乙狀結腸近肛處發(fā)現多發(fā)性息肉,表面光滑,均予鏡下圈套器切除;乙狀結腸、直腸黏膜充血水腫,血管紋理欠清;于升結腸回盲瓣處見一約1.5 cm×0.2 cm的白色條狀蟲樣物,可見蠕動,頭端嵌入黏膜,懷疑有腸道寄生蟲感染,予圈套器夾出后置于0.9%氯化鈉溶液中,送麗水市中心醫(yī)院檢驗科檢驗。實驗室檢查:肉眼觀察寄生蟲(見圖1),可見蟲體呈淡灰色,形似馬鞭,前3/5較細長、后2/5較粗,尾部鈍圓。將蟲體用蓋玻片壓片后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成蟲及大量蟲卵(見圖2~4)。蟲卵為黃褐色,呈紡錘形,兩端對稱,各具一個透明的塞狀物,卵殼較厚,內含一個受精的卵細胞,確定蟲卵為鞭蟲蟲卵,蟲體為鞭蟲雌蟲。糞便常規(guī)未檢到寄生蟲蟲卵,糞便隱血試驗陽性。該患者在腸鏡檢查前未考慮有寄生蟲感染,故未行血常規(guī)檢查。根據腸鏡及實驗室檢查結果,診斷為腸道鞭蟲病、多發(fā)性結腸息肉、腸炎。予以阿苯達唑驅蟲,腸炎寧顆粒、雷貝拉唑腸溶片等對癥治療。3個月后電話隨訪,患者自述腹部不適已明顯緩解。
圖1 腸鏡下寄生蟲成蟲
圖2 顯微鏡下成蟲及其體內蟲卵(光鏡×400)
鞭蟲成蟲主要寄生于盲腸內,也可在直腸、結腸、回腸下段等處寄生。雌蟲平均每天可產卵3,000~20,000個,隨糞便排出體外,在合適的溫度和濕度下,蟲卵在土壤中發(fā)育為卵內含發(fā)育成熟幼蟲的感染期蟲卵。人因誤食被感染期蟲卵污染的食物而受感染。蟲卵進入人體后,在小腸內孵出幼蟲,幼蟲侵入局部腸黏膜,再移行至盲腸發(fā)育為成蟲。成蟲以細長前端鉆入腸壁黏膜甚至肌層,以人體血液及組織液為食,對腸道造成機械性損傷及化學刺激,其分泌物可使被侵入組織出現炎癥、水腫[2]。輕度感染者一般無明顯癥狀,部分患者會出現食欲減退、腹瀉等癥狀,少數重度感染者會出現消化道出血[3]。
圖3 顯微鏡下成蟲(光鏡×400)
圖4 顯微鏡下鞭蟲蟲卵(光鏡×400)
鞭蟲病曾在我國特別是農村廣泛流行,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的提高,改廁、改水、藥物驅蟲等措施的廣泛實施,鞭蟲的感染率逐年下降,且維持在較低水平[4]。2019年全國監(jiān)測點鞭蟲感染率為0.27%,現階段以氣候溫暖濕潤的云貴地區(qū)為主,感染人群以生活在農村的老人和兒童為主[5]。
本例患者的感染可能與誤食被感染期蟲卵污染的食物及農田的耕作、用肥方式有關。從該病例中,應汲取一些經驗:①雖然腸道寄生蟲的感染率很低,但對一些有慢性腹痛尤其是來自農村的患者,應保持高度警惕,避免誤診;②本例患者未行血常規(guī)檢查,血常規(guī)結果可提示患者是否合并感染,其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可提示是否有寄生蟲感染[6],故對不明原因有腹痛的患者,臨床上應重視三大常規(guī)檢查;③本例患者糞便常規(guī)提示未檢到寄生蟲蟲卵,可能是患者采集糞便時未采集到有蟲卵的部分,也可能是檢驗人員對寄生蟲的認識不夠充分、實踐經驗不足,難以發(fā)現糞便中的蟲卵;也提醒檢驗人員不可放松對寄生蟲形態(tài)學的學習,更不可隨意糞便涂片檢查,同時也應不斷學習分子生物學檢測等新技術,以期提高寄生蟲實驗室檢查的檢出率;④腸鏡檢查能直觀觀察寄生蟲成蟲,比糞便寄生蟲蟲卵涂片檢查有更高的檢出率[7],對疑似寄生蟲感染的患者,在臨床上應該將腸鏡檢查和糞便蟲卵檢查有效的結合起來,提高寄生蟲的檢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