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聞捷,馬貝寧(天津科技大學,天津 300222)
磁州窯作為古代陶瓷的杰出代表,位于古磁州(今隸屬河北省邯鄲市),故稱作“磁州窯”,磁州窯燒制的器物是我國瓷器史上的珍品。磁州窯為民窯體系,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是主要器物類型。白地黑花瓷燒制時首先使用“斑花石”作為顏料,在施過化妝土的坯體上刻畫紋樣,再罩以透明的釉料,最后加溫燒造而成。作品具有白地黑花裝飾的特點[1]。近年來,我國諸多學者對磁州窯白地黑花瓷進行了相關研究,例如學者周晨以元代的白地黑花瓷枕為切入點,探究其藝術特征與文化內(nèi)涵。學者余勐、黃寧馨對扒窯村白地黑花瓷裝飾中的美術元素進行了大量例證。雖然這些學者對白地黑花瓷的藝術特點有詳盡的論述,但是針對具體發(fā)展則缺少研究?;诖?,筆者以磁州窯白地黑花瓷的文化特征為主,探討傳統(tǒng)瓷文化在現(xiàn)代化背景下的新發(fā)展途徑。
磁州窯白地黑花工藝產(chǎn)生于北宋末年,并在金代中后期發(fā)展興盛。白地黑花瓷的發(fā)展具有明顯的社會歷史因素。
在宋朝,文化與藝術風潮的興起使得磁州窯生產(chǎn)步入興盛時期。民間市井文化的豐富促進了磁州窯白地黑花瓷地方特點與民俗風格的形成,例如勾欄瓦舍、瓦子等場所帶動了民間藝術的發(fā)展,而朝廷畫院的開設,則推動了上流階層審美情趣向民間審美情趣轉變。磁州窯的匠師們吸收繪畫、書法中的藝術技法,其裝飾方法是將陶瓷技法與民間藝術融合在一起,受到百姓的青睞。元代磁州窯瓷器傳承并發(fā)揚北宋晚期磁州窯器物豐富的裝飾工藝。白地黑花瓷燒制的器物傳遞出濃厚質(zhì)樸的生活氣息,減少了剔刻裝飾,布局也更加輕快,精湛的裝飾工藝、獨特的色彩系統(tǒng)、豐富的紋樣寓意共同構成了磁州窯陶瓷器物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展示了中國北方民間窯系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作力。
白地黑花作為中國民間窯系一種主要的裝飾形式,總結為五個主要工藝門類:白地釉下繪黑花、白地釉下繪劃黑花、白地釉下剔黑花、白地釉上繪黑花、黑釉剔花填白。
白地釉下繪黑花是磁州窯器中最為普遍的一個裝飾樣式,通常需要先經(jīng)過干燥的壓坯過程,然后用抹、澆、沾、浸等方式把白色的化妝土施于表層,再用筆蘸含有礦物的黑料繪制,罩以透明釉高溫燒制后,受黑繪礦料含鐵量多、礦物材料的彩色化厚薄程度不同以及燒制時水溫等因素影響,在黑花裝飾中出現(xiàn)褐花或赭花的色彩。
白地釉下繪劃黑花明顯增添了畫的工藝。在已繪制好黑白紋樣的坯上,用竹棒或其他尖狀工具在黑白條紋上勾勒,劃掉黑色的礦物質(zhì)料,露出白色的化妝土,精心刻畫細節(jié)紋理,在白地的釉下繪劃黑花這種形式,增強視覺反差,黑花的層次感也更為強烈。
白地釉下剔黑花是以剔花為主,顧名思義就是在劃花前面還有剔的工序過程。首先在壓坯表面施厚化妝土,當表面干時施滿或在紋樣上施加黑料漿,用工具劃出花紋,然后使用平頭竹刀把花紋以外的黑料去除,剔得過淺則有黑色痕跡,剔得過深則會損壞坯體上的化妝土,所以匠人需要掌握好剔花的力度,使白色的化妝土充分顯露。
白地釉上繪黑花是一種釉上彩,坯體施化妝土后罩透明色釉,在坯土胎上用筆蘸取礦料繪制花紋,最后入窯燒成。此工藝自宋代開始沿用,燒制出的器物簡潔質(zhì)樸,眾多窯場大量生產(chǎn)。
黑釉剔花填白與白地釉下黑彩剔劃花的裝飾效果相似,但制作工藝不同。黑釉剔花填白的制作過程是在坯胎成型后罩上一層含鐵量較高的黑釉料,待釉料半干使用竹刀將紋飾外黑釉料刮掉,后填入白化妝土和透明釉燒制。出窯后的黑花色澤明亮,黑白對比強烈。
磁州窯白地黑花瓷裝飾題材以民間常見的內(nèi)容為主,例如動物、植物、民間故事等。白地黑花裝飾工藝以圓雕為構思對象,勾勒出綿延連貫的畫面,使裝飾結合造型成為一個整體。
磁州窯白地黑花瓷中動物題材的裝飾紋樣以龍、鳳、鴛鴦、喜鵲、鷺鷥、麒麟、孔雀、鶴、鹿等形象為典型。龍鳳在中國都是民間概念化的神獸,表祥瑞。紋樣普遍裝飾在瓷罐之上,而喜鵲紋也常被用于表示美好寓意。在我國民俗文化中,鴛鴦是愛情的代表,鴛鴦紋在白地黑花瓷的盤器、碗器以及瓷枕上最普遍。《淮南子·說林訓》中提道:“鶴壽千歲,以極其游?!痹趥鹘y(tǒng)裝飾紋樣中,仙鶴紋代表長壽,白地黑花瓷裝飾中的仙鶴紋飾,運筆線條一般較簡單,紋樣描繪的人物稚拙可親[2]。
植物題材中,牡丹紋飾是使用時間最長的植物紋樣,牡丹在我國傳統(tǒng)裝飾中具有富貴與昌盛的含義,因此匠人按照牡丹花的形狀,在瓷器的不同的角度上刻畫其紋樣。蓮花紋也是白地黑花瓷的裝飾紋樣之一,由于蓮花紋的產(chǎn)生與中國佛教文化有關,所以百姓認為蓮花具有高潔、神圣的含義,在瓷器中,蓮花紋也和其他紋樣組合運用。如圖一所示,童子戲蓮寓意著“連生貴子”。
圖一 北宋 磁州窯白地黑花牡丹紋小口瓶
歷史人物主題的裝飾紋樣也在白地黑花瓷上得到廣泛應用,一部分表現(xiàn)戲曲情節(jié),另一部分則是英雄豪杰、明君賢臣的故事。這類裝飾藝術對工匠的畫工技術有著高要求,不但要有嫻熟的技術,同時又要有較強的造型能力。
磁州窯白地黑花瓷的書法裝飾法獨具特色,通過書法流動的線型、體面的變化、輪廓的起伏變化,表現(xiàn)詩文裝飾與造型的融合之美。書法裝飾中一類為單字類,姓氏占比較大,具有“顯姓揚名”之意。以“福”“壽”“祿”等吉祥文字為主的器物,表達人們對幸福安康生活的向往,如圖二所示。單字裝飾中也有自然物質(zhì)的字樣,例如“花”“雪”“月”等,體現(xiàn)了古代文人匠師對自然的崇尚。此外,也將百姓的生活愛好書寫其中,如“酒”“茶”等[2]。書法裝飾的另一類為詩文裝飾,談人生趣事、風景寫意、農(nóng)耕收播以及處世格言,較多被裝飾在白地黑花瓷枕上,如圖三所示。物化性的文字表達在民間藝術家的思想中進行意象活動,使器物具有簡約質(zhì)樸之美。
圖二 金 磁州窯白地黑花詩文如意頭形枕
圖三 明 白地黑花老虎紋“?!迸?/p>
磁州窯白地黑花瓷打破了宋代定窯瓷器以白為美的固有標準,突破了單色釉的市場局限。磁州窯白地黑花瓷提升了磁州窯藝術的高度,開拓了磁州窯文化的深度,為后期的青花與五彩瓷的發(fā)展打開了廣闊的路徑[3]。
在佛教世俗化時期,陶瓷藝術成為宗教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磁州窯白地黑花瓷裝飾題材運用了佛教文化中常用的植物紋樣,以牡丹、纏枝荷花、卷葉、寶相花為主,如圖四所示。白地黑花瓷的廣泛使用使佛教印象滲透到百姓生活日常,為后人提供了一種理解宗教紋樣的特殊形態(tài)。
圖四 金 白地黑花纏枝荷口喇叭足瓶
白地黑花瓷實現(xiàn)了書畫藝術與瓷工藝的融合。其裝飾紋樣擴大了文人畫的表現(xiàn)形式,使高風亮節(jié)的詩畫和民間雅趣的器物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將主觀情感與客觀事物結合到一起,體現(xiàn)出社會背景下民間藝術的風格,形成了我國陶器裝飾中對審美傾向與文化內(nèi)涵的隱喻。
磁州窯白地黑花瓷是陶瓷文化珍品,做好磁州窯白地黑花瓷的傳承發(fā)展工作是彰顯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之一。活態(tài)保護方式是對其最好的傳承方式,加強對傳統(tǒng)白地黑花瓷文化基因的提煉,通過科技、旅游、教育使其融入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增加全民族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傳統(tǒng)的活化既需消費市場的支撐,也要政府支持的引導,形成政府、企業(yè)、學校、個體等多方位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建立磁州窯白地黑花瓷的陶瓷企業(yè)目錄,扶持優(yōu)質(zhì)企業(yè)做大做強,培育白地黑花瓷文化振興的全民族意識,制定有效的長遠繼承發(fā)展策略[4]。
通過提煉白地黑花瓷文化中的藝術元素、圖案紋樣,運用新設計思路再設計,制作出符合新時代審美的藝術品、日用品、旅游文創(chuàng)品。在制作與加工方面,加快建設以企業(yè)為核心、院校為支撐、市場為導向的產(chǎn)學研融合的創(chuàng)新體系,以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優(yōu)化白地黑花瓷生產(chǎn)的設計、制作和銷售方式。傳統(tǒng)文化增添現(xiàn)代化審美不能厚古薄今、因循守舊,要創(chuàng)造出中華民族特有的,與新興文化元素融合的新陶瓷產(chǎn)品。
擴大宣傳,形成“廣告+報刊+電視+旅游網(wǎng)站+自媒體平臺”全方位的宣傳推廣體系,在各主流網(wǎng)絡、電臺、電視、報刊等媒體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磁州窯陶瓷宣傳。在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影響大的國家級展館場所舉辦磁州窯白地黑花瓷文化展,在“一帶一路”的方向中堅持白地黑花瓷的文化輸出,擴大知名度。加強對內(nèi)宣傳,普及群眾對磁州窯以及白地黑花瓷文化的認識,增強文化自信。將文化元素擴散到生活中,在博物館、電視上、課堂中普及相關知識。
在生活水平、文化需求、藝術審美觀念多元化的今天,質(zhì)量好、功能全、花色多、造型新穎成為白地黑花瓷發(fā)展的趨勢。對白地黑花瓷的工藝到市場進行深度的研發(fā)推廣,研發(fā)高性價比、高附加值、個性化、差異化、功能化、綠色化的產(chǎn)品,提升白地黑花瓷的文化、藝術價值。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電商平臺也日趨成熟,對于陶瓷企業(yè)而言,線上和線下資源整合、電商銷售和傳統(tǒng)賣場兩項發(fā)展方向缺一不可。端穩(wěn)“線上”“線下”這兩碗水才能實現(xiàn)長久盈利?;ヂ?lián)網(wǎng)信息平臺日漸成熟,為磁州窯白地黑花瓷的產(chǎn)業(yè)乃至整個傳統(tǒng)的陶瓷行業(yè)帶來更多的市場機遇以及更為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磁州窯白地黑花瓷在中國陶瓷系列中居于前列,白地黑花裝飾藝術是磁州窯代表性的裝飾藝術,為中國陶瓷史書寫了炫彩的新篇章。從白地黑花瓷獨特的文化屬性出發(fā),用新的思維去繼承,實踐出現(xiàn)代化、多元化的新宣傳發(fā)展道路,將不斷被完善的新作品融入當代生活,呈現(xiàn)文化生命的不斷繁衍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