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煒瑤,彭成根
(湖南農業(yè)大學體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的持續(xù)推進,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因積分入學政策、戶籍制度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產生了一個大規(guī)模的弱勢群體——農村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的出現是社會化進程的一種社會現象,這種社會現象會帶來諸多社會問題,其中農村留守兒童在參與體育過程中面對的社會支持系統的構建與完善也是問題之一。本文基于社會支持網絡理論,探討農村留守兒童體育社會支持,以期為農村留守兒童體育社會支持體系的完善提供參考。
社會支持網絡是每個人生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社會支持,但其社會支持方式基本大同小異。社會支持網絡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另一種是非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需要注意的是,社會支持網絡并不是一個“網絡”,而是一個是“社會”,因此需要這兩種支持相互交叉、互為補充,共同鏈接組建成為一個為弱勢群體提供多元支持和幫助的社會支持網絡。本文基于社會支持網絡理論,對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狀態(tài)進行深入分析,發(fā)現農村留守兒童體育社會支持網絡嚴重缺位,其中留守兒童地域的偏遠、相關體育政策無法落地、學校體育教育不受重視、家庭體育理念的偏差、社會對農村留守兒童體育鍛煉的疏忽,以及其個體對體育鍛煉的忽視,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體育社會網絡的缺失。體育社會支持網絡的構建與完善對農村留守兒童參與體育活動與體育鍛煉、接受體育教育、適應社會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健康的身體是一個人正常生活、學習的基本條件,而在塑造健康的身體方面,體育的作用不可忽視。對于農村留守兒童這一弱勢群體來說,由于監(jiān)護人的變化導致其生活狀態(tài)時常發(fā)生改變,出現不良的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一方面,農村留守兒童的閑暇主要是學習、做家務和看電視,其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嚴重不足;另一方面,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經濟狀況普遍不高,存在膳食結構不合理、營養(yǎng)跟不上等問題。此外,家庭結構的變化與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育也密切相關。參與體育運動能使農村留守兒童的不良情緒得到合理的宣泄,使其生活方式變得豐富一些,形成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與此同時,體育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生活方式,可以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兒童時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是一個人終身受益的基礎,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失親情的撫慰、道德的教化、知識的啟蒙、價值的熏陶等,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生活安全問題及心理障礙,主要表現在自我保護能力較弱、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自救能力較差、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以及自卑孤僻、價值觀偏差、容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誘導等方面。健康的生活習慣、良好的心理品質是農村留守兒童需要形成的特質,無論是身體的不健康還是心理的不健全對于農村留守兒童在社會中交往中都是不利的。因此,農村留守兒童對體育社會支持的需要迫切,以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發(fā)展的需求為主線,有效挖掘體育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積極作用,構建體育社會支持網絡,通過國家、社會上各個組織的幫助,促進農村留守兒童更健康地成長,筑牢農村留守兒童的精神家園。
長期與父母的分離,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缺失父母的關愛,這就使農村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煩心事缺少傾訴對象,缺少與父母相互依偎的情感交流,長此以往,農村留守兒童會變得越來越內向和多疑,導致其個性發(fā)展異常,行為也開始出現偏差,一些超越道德、準則的行為開始在該群體身上出現。例如,在校園制造暴力事件、不服從教師管教、不遵守學校相關規(guī)章制度等,加上監(jiān)護人多為祖輩,對農村留守兒童偏愛、溺愛,其在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稍有不當的時候也不會加以約束,致使該群體在偏離社會發(fā)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偏。無論是這些心理的扭曲行為,還是個性的缺失行為,對農村留守兒童社會適應都是不利的。社會支持網絡的核心觀點認為,社會弱勢群體產生各種偏離社會發(fā)展問題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其自身,而是在于社會支持系統的不完整,指出體育是促使兒童社會化的一個有效手段。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機構不完整又是典型的動蕩家庭,這一狀況不但使家庭社會化功能出現弱化,而且也制約著農村留守兒童走向社會化。此外,體育運動中的競爭性同樣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在競爭性的活動中需要該群體與社會其他成員相互交流與幫助、相互競爭與合作,在此過程中會讓農村留守兒童感受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會受到更多的尊重會感受到更多的自信,使其從自我中走向生活,促使其健康快樂地成長。同時,有效的競爭性體育活動能讓農村留守兒童逐漸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習慣,培養(yǎng)其群體意識以及合作精神,實現其在社會支持網絡中的全面發(fā)展。
在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支持體系中,政府的支持也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雖然政府部門已經認識到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的龐大,其存在的社會問題也亟待進一步解決,但是政府相關部門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制定的對應性政策仍然不多,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無法滿足留守兒童體育鍛煉的需求,政策的缺失導致農村留守兒童體育社會支持體系的不完善,因此農村留守兒童體育參與度不高。雖然近年來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弱勢群體存在的社會問題,但是由于地區(qū)的偏遠,相關人才優(yōu)惠政策落實仍舊艱難。
學校的支持是農村留守兒童參與體育教學、參加體育鍛煉活動的重要保障。在農村留守兒童成長中,父母陪伴的時間較少,學校是留守兒童學習、參與社會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因此,學校能夠為留守兒童提供情感的撫慰,價值觀的引導以及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獲取新的社會資源。學校領導的重視,教學條件、專業(yè)師資的質量決定了農村留守兒童能否更好進行體育課程的學習,因此,學校的支持在留守兒童體育社會支持體系中不可或缺。但是,對于偏遠地區(qū)農村留守兒童而言,地方政府財政物資的有限,導致學校辦學條件、辦學規(guī)格達不到國家相應的標準,體育教學條件相對落后,學校基本的體育教學場地、體育教學器材設施、專業(yè)體育教師等不能完全保證。同時,由于教育理念的落后、教學條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多數農村學校無法按照國家相關規(guī)定開展體育課程,更談不上針對專項配備專業(yè)的體育教師,也很少對農村留守兒童有組織、有計劃地實施學校體育教學,而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也沒有教授正確合理科學的體育鍛煉知識,無法培養(yǎng)農村留守兒童正確的體育鍛煉意識。
社區(qū)的支持是農村留守兒童參與社會活動的有效幫扶力量,熱心的支援服務協會組織的體育活動、教育活動為農村留守兒童單調而簡單的生活增添了色彩,社會慈善機構的捐贈也為農村社區(qū)的提供了物質保障。當前農村的社會支持主要包括農村社區(qū)、社會力量、非政府組織為農村留守兒童參與體育活動提供的各方面支持,主要包括農村社區(qū)的政策引導以及體育服務條件的完善,社會各個力量的物資援助。社區(qū)支持雖然使農村留守兒童物力資源得到了改善,但是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感支持卻十分薄弱,且認知支持也幾乎是空白的。而在社會支持理論中,精神的支持也尤為重要,因而農村留守兒童社區(qū)支持機構單薄,也是當前社區(qū)支持體系中存在的弊端之一,當前,最直接的社區(qū)支持以村兒童福利主任為主,兒童福利主任多為村兩委工作人員兼任,專業(yè)性較低且工作以行政性為主,其他社會力量介入較少。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各種力量激流勇進,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支持雖然得到了社會的關注,但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需求,目前社會的支持程度往往還不夠。
家庭是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第一港灣,良好的家庭氛圍為農村留守兒童參與社會各種活動提供了物質、精神基礎,在社會支持網絡體系中家庭網絡符合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生活環(huán)境的特點,也與社會工作基本工作方式一致,同時家庭網絡對農村留守兒童而言也有著較為直接的影響,農村留守兒童處于其成長的黃金期,正是性格、習慣、行為方式等形成的重要時期,農村留守兒童作為家庭的一員,本應該在完整的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中得到充分的學習和健康的成長,形成穩(wěn)定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為其一生的健康體魄打好堅實的基礎,可父母迫于經濟、生存的壓力,不得不外出務工,不能夠給予農村留守兒童較多的關懷,以及陪伴其參與更多體育活動、提供體育指導,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支持體系的不完整。
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現有的體育社會支持網絡進行分析可以得出,當前體育社會支持網絡的缺失、體育社會支持系統的不完善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參與體育活動的諸多問題,對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具有深刻影響。在“健康中國”的推進下,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問題備受關注,以此亟須構建一只穩(wěn)固的體育社會支持網絡。
政府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也應該加大力度幫扶農村留守兒童,相關的優(yōu)惠政策應向農村留守兒童傾斜,繼續(xù)加大優(yōu)秀人才的引進,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來支持該群體,與此同時,繼續(xù)尋找人才引進計劃的新思路、新方法。另外,應著重加強對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資金投入力度,著力改善其體育場地設施器材水平;學校在重視文化課程學習的同時也要加大體育課程的重視程度,如增加體育課時量,舉辦科學體育鍛煉與體育安全衛(wèi)生講座培養(yǎng)農村留守兒童體育鍛煉意識,使其養(yǎng)成科學鍛煉習慣,與此同時,舉辦校園運動競賽或體育運動活動以此培養(yǎng)該群體的意志品質,錘煉該群體人格;外出務工父母應該多與農村留守兒童溝通,多關心農村留守兒童,盡量減緩因外出務工所造成的家庭功能的缺失,幫助農村留守兒童擺脫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家長及監(jiān)護人應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體育參與的物資、情感支持力度,監(jiān)護人應積極參與學校、社區(qū)體育集體活動,注重自身體育參與意識的提升,發(fā)揮示范榜樣作用。充分發(fā)揮各方合力,整合各方優(yōu)勢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務,同時通過政府、學校、家庭、社區(qū)以及其社會力量各個支持網絡的連接來幫助農村留守兒童走出自我封閉的內心,讓更多的農村留守兒童參與體育社會支持網絡體系。
社會網絡的連接影響著農村留守兒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農村留守兒童體育社會支持系統中,政府的支持、學校的支持、社區(qū)的支持、家庭的支持為其提供了一個較為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而各個社會支持系統的有機連接才是發(fā)揮其最大功能的有力保障,政府的支持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政策支持與經濟保障,學校的支持為其提供教育機會,社區(qū)的支持為其提供物資援助,家庭的支持使其情感得到了慰藉,就目前而言,我國農村留守兒童體育社會支持系統未得到有機整合,各個支持系統提供的支持內容和發(fā)揮作用的機制各不相同,各支持網絡之間缺乏有力連接,每個社會支持的主體都是各自獨立的,沒有相互協同各種社會資源融合發(fā)展,使其支持的結構不穩(wěn)定,基于社會網絡理論視角,每個人都連接在一個巨大的社會網絡上,只有各個網絡之間互相聯系,只有充分發(fā)揮各方合力農村留守兒童在社會網絡中才能不斷成長與進化。因此,在完善社會支持網絡結構上還需要加強各個網絡之間的連接。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體育社會支持包括政府的支持、學校的支持、社區(qū)的支持、家庭的支持4個方面,具體體現為物質資金支持、師資支持、情感支持、行為幫助等。目前,在體育社會支持方面,政府的支持力度受相關政策的制約、學校的支持存在多方面困難、社區(qū)的支持力量薄弱、家長的支持意識不足,以及各支持網絡連接不緊密是農村留守兒童體育社會支持中現存的問題。在全民健身的時代大背景下,體育越來越生活化,農村留守兒童對體育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體育社會支持的完善任重艱巨、責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