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_鄭楠 編輯_劉煜 設計_李陽
校園也是踩踏事故的高發(fā)場所,一旦發(fā)生,往往會造成數量不少人員的死傷。
2022年10月29日晚,韓國首爾龍山區(qū)梨泰院洞萬圣節(jié)慶?;顒影l(fā)生嚴重踩踏事故,迄今已造成158人死亡,上百人受傷。輿論批評政府部門應對不力,警方反應遲緩。引起這場事故的主要原因,據相關專家分析認為有三點:事發(fā)場地狹小、現場過于擁堵、現場缺乏有力疏導引流措施。當地時間10月30日,韓國總統尹錫悅就梨泰院踩踏事故對國民發(fā)表電視講話,稱首爾市中心發(fā)生了悲劇和慘案,將從即日開始進入國家哀悼期。尹錫悅向死難者家屬表示哀悼,并稱將盡一切力量進行救援以及善后。
截至10月30日,已確認有中國公民不幸遇難和受傷。外交部對此高度重視,領事保護中心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機制,部署駐韓國使館做好應急處置。同時駐韓國大使館就梨泰院踩踏事件提醒在韓中國公民加強安全防范:重視人身安全。主動避開人員集中地帶,不盲目跟風參加大型群體性活動,警惕陌生“糖果”及“飲料”。切實增強交通出行、電器使用、防火防盜等各方面安全意識;做好疫情防護。堅決克服麻痹思想,不參加大規(guī)模集會及聚餐,外出務必佩戴正規(guī)口罩,積極配合當地防疫政策;報備個人信息。請將聯系電話、具體住址、所在單位等告知親屬,密切保持與家人的聯系;如遇緊急情況,請及時報警并與使館取得聯系尋求協助。
踩踏事故的發(fā)生是可怖的,其后果不堪設想,帶來的是血的教訓。雖名為踩踏事故,但對多數造成死亡的踩踏事故而言,遇難者大多因窒息而死。因為在每平方米10人的極端環(huán)境下,人的胸腔會被擠扁,無法呼吸。事實上平均而言,每個成年人會占據30厘米×60厘米的橢圓形地面空間,合約0.18平方米,每平方米最多5.5人。但在人群湍流中,人群的密度甚至可能因為瞬間的波動上升到每平方米10人左右。而在梨泰院踩踏事故中,大約18平方米的空間擠滿了300多人……震驚之余,這起事故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對此我們需要了解相關常識。
踩踏事故,是指在聚眾集會中,特別是在整個隊伍產生擁擠移動時,有人意外跌倒后,后方不明真相的人群依然在前行,對跌倒的人產生踩踏,從而產生驚慌、加劇的擁擠和新的跌倒人數,并惡性循環(huán)的群體傷害的意外事件。
世界各國均發(fā)生過嚴重的踩踏事故。最悲慘的踩踏事故發(fā)生在1990年的麥加,1426名朝覲者被踩死或窒息而死。印度歷史上發(fā)生的傷亡最慘重的踩踏事件是1954年在印度北部城市安拉阿巴德舉行的印度教宗教集會上,約800人在混亂和踩踏中喪生。
我國也有發(fā)生過同類踩踏事件。2014年12月31日晚23時35分,上海外灘陳毅廣場發(fā)生的擁擠踩踏事故引起全國關注。截至2015年1月1日11時已造成36人死亡,47人受傷。那時正值跨年夜活動,因很多游客市民聚集在上海外灘迎接新年,上海市黃浦區(qū)外灘陳毅廣場東南角通往黃浦江觀景平臺的人行通道階梯處底部有人失衡跌倒,繼而引發(fā)多人摔倒、疊壓,致使擁擠踩踏事件發(fā)生。
同年1月21日,上海市公布12·31外灘擁擠踩踏事件調查報告,認定這是一起對群眾性活動預防準備不足、現場管理不力、應對處置不當而引發(fā)的擁擠踩踏并造成重大傷亡和嚴重后果的公共安全責任事件。黃浦區(qū)政府和相關部門對這起事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調查報告建議,對相關11名黨政干部進行了處分。
踩踏事故常發(fā)生于學校、車站、機場、廣場、球場等人員聚集地方;時間常見于節(jié)日、大型活動、聚會等。造成踩踏事故的起因主要有:
一、人群較為集中時,前面有人摔倒(或只是蹲下來系鞋帶等),后面人未留意,并未止步,發(fā)生踩踏。
二、人群受到驚嚇,如聽到爆炸聲、槍聲等,出現驚慌失措失控局面,在無組織無目的的逃生中,互相擁擠踩踏。
三、人群情緒因過于激動(興奮、憤怒等)而出現騷亂,發(fā)生踩踏。
四、因好奇心驅使,專門找人多擁擠處去探索究竟,造成不必要的人員集中而踩 踏。
而針對踩踏事故背后人群心理原因,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城市建設與安全工程學院副教授麻庭光從1999年就開始做有關踩踏事故的研究,他提出踩踏事故根據恐慌類型來區(qū)分,一共包括三大類:進入型恐慌,即為了共同目標走到一起;逃出型恐慌,即未來逃避某個事物,比如逃避災難所選擇的行為;擾流型恐慌,即因為某個外界刺激,人群感知到危險后而產生的恐懼,“擾”指外來刺激,具體的“擾”取決于人群的感知。
事實上,人群擁擠踩踏事故可分為人群自由移動、滯留、擁擠和踩踏四個階段。從事故發(fā)生的過程來看,踩踏事故發(fā)生是一個隨時間變化而能量不斷聚集的過程,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能量突然釋放的過程。如果在臨界度時采取了合理的措施對人群進行安全疏散,事故便不會發(fā)生。反之,則進入擁擠和踩踏階段,即發(fā)生質變過程。
首先要盡量避免前往人流密集場所,外出時應時刻保持警惕,應當觀察周圍,一旦察覺所在位置有人群聚集趨勢,甚至踩踏風險,要主動遠離,千萬不要“看熱鬧”。同時記住出口位置,提前規(guī)劃撤離方案,以防萬一。
遭遇擁擠人群怎么辦?發(fā)覺人群向自己的方向走來時,應立即避到一旁,不要慌亂奔跑,避免摔倒。如果無法躲開人群,盡量避免到人群中間,要走在人流邊緣。在人群中,不擁擠、不起哄、不制造緊張或恐慌氣氛。順著人流走,切不可逆著人流前進,否則,很容易被推倒。陷入擁擠人流中,一定要先站穩(wěn),身體不要傾斜失去重心,即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彎腰撿鞋子或系鞋帶。在人群中走動,遇到臺階或樓梯時,盡量抓住扶手,防止摔倒。盡快抓住堅固可靠的東西,如路燈柱,慢慢走動或停住,待人群過去迅速離開現場。
出現混亂局面怎么辦?在人群中要時刻警惕,尤其要注意有人情緒不對或人群騷動。腳下要敏感,千萬不能被絆倒,避免成為踩踏事件誘發(fā)因素。當發(fā)現前面有人摔倒,馬上停下腳步同時大聲呼救,告知后面人不要向前靠近。當帶著孩子時,最好把孩子抱起,避免在混亂中被踩傷。若被推倒,要設法靠近墻壁。面向墻壁,身體蜷成球狀,雙手在頸后緊扣,以保護身體最脆弱的部位。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順利逃生的重要因素,爭取做到遇事不慌,否則可能會造成出現誰都逃不出的慘劇。
開車遇到擁擠人群怎么辦?切忌駕車穿越人群,尤其是群眾情緒憤怒、激動或滿懷敵意時。倘若汽車與人群同一方向前進,不要停車觀看,應馬上轉入小路、倒車或掉頭,迅速駛離現場。倘若無法沖出重圍,應將車停好后離開,躲入小巷、商店或民居。如果時間緊張,要立刻停車并鎖車門,靜靜留在車內,直至人群通過。
發(fā)生踩踏如何自保?在擁擠人群中,兩手十指交叉相扣,護住后腦和頸部兩肘向前,護住頭部。若不慎倒地,雙膝盡量前屈,護住胸腔和腹腔重要臟器,側躺在地。如果可以一定要第一時間爬起來設法爬到靠近墻角位置,身體蜷成球狀,雙手在頸后緊扣,以保護身體最脆弱的部位。人群異常擁擠時,左手握拳,右手握住左手手腕,雙肘撐開平放胸前,形成一定空間保證呼吸,同時確保心臟不受擠壓,用肩和背部承受外部的壓力。如果遇到集體撤退,恐慌是最致命的,此時哭鬧叫喊,不但會引起人群恐慌,還浪費氧氣和體力。
校園也是踩踏事故的高發(fā)場所,一旦發(fā)生,往往會造成數量不少人員的死傷。
校園是人群密集的地方,存在踩踏事故發(fā)生的安全隱患。近年來,校園踩踏事件也有發(fā)生,都帶來了不小的人員傷亡。安全事故屢見不鮮,慘痛的教訓、生命的代價,每一所學校、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引以為戒。因此,各級各類學校務必要吸取以往校園踩踏事故教訓,切實加強校園安全工作,嚴防踩踏事故再次發(fā)生,警戒其他安全事故的出 現。
校園擁擠踩踏事故發(fā)生的特點:多在下課、就餐和集會等時,學生集中上下樓梯。多發(fā)生在教學樓樓層之間的樓梯轉角處。主要集中在小學生,他們年齡較小,自我控制和自我保護能力較差,遇事容易慌亂,使得場面失控,造成傷亡。易發(fā)生事故的設施設備因素主要有狹窄的通道、樓梯;不符合安全標準的建筑樓,一棟樓只有一個樓梯,不易疏散;沒有及時更換損壞的照明設備,夜晚時也容易造成恐慌和擁擠等。此外,易發(fā)生事故的管理因素主要包括沒有老師組織和維持秩序,下課時無人疏導;沒有對學生和教師進行事故防范教育和訓練,無應急措施;沒有及時對個別搞惡作劇,故意制造混亂的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踩踏事故發(fā)生的后果是不可逆的,校園人群密集,學校更應重視起來。學校要完善各個安全設施并定時檢查、更新,增加安全出口疏散點。合理安排班級教室。定期開展防止擁擠事故發(fā)生的安全專題教育,定期對學生進行自救自護方法的教育和訓練。制定校園擁擠踩踏事故應急預案,定期開展應對擁擠踩踏事故的演練??偠灾@的安全教育是必要也是必須的。
混亂踩踏、呼天搶地、逃命絕望……定是韓國梨泰院踩踏事故發(fā)生時不忍直視的慘狀,當時也有中國留學生在場并目睹了現場發(fā)生的一切,事后仍感到后怕。據悉,這是自2014年“世越”號客輪沉沒事故發(fā)生以來,韓國發(fā)生的最嚴重的公共安全事故。以此警醒在海外的留學生,切記避免前往或出現在人群擁擠的場所,保護好自己,切勿追求娛樂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