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嘉靖《漢中府志》及其校注本評析

      2023-01-24 04:05:03
      關(guān)鍵詞:舊志志書漢中

      張 世 民

      (陜西省地方志辦公室, 陜西 西安 710006)

      舊志整理是一項重要的文化工程,也是見證一個區(qū)域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文化事業(yè)進步的重要方面。陜西各地的舊志文獻整理,包括采取影印復制、標點注釋、考證辨析、輯佚訂補、白話翻譯、分類編纂等不同方式的整理工作,業(yè)已納入各級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1]。近二三十年以來,漢中市舊志整理工作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譬如清順治《漢中府志》、康熙《漢南郡志》、嘉慶《漢南續(xù)修郡志》等府郡志的校點整理,以及寧強、略陽、留壩、南鄭、洋縣、勉縣、城固、佛坪、鎮(zhèn)巴等縣廳志的校點整理,也都取得了豐碩的成績。而明嘉靖《漢中府志》[2]作為漢中歷史上最早的一部府志,因存世稀缺,殊為罕見,其影印、校點出版工作就顯得格外引人矚目。2022年4月,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漢中市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編審郭鵬所著《嘉靖漢中府志校注》[3]一書,其內(nèi)容豐贍,資料詳悉,堪稱是卓具亮點的一部舊志整理文獻。這部舊志文獻的整理出版,為我們了解與研究歷史文化名城漢中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史料,同時也成為陜西史志學界開展舊志整理、開發(fā)歷史文獻資源、服務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學術(shù)成果之一。

      一、明嘉靖《漢中府志》是簡約派志書的典型性著述

      宋明時期,我國地方志多以圖經(jīng)為主,地方志著述相當蕪雜。進入明中葉,以康海正德《武功縣志》、韓邦靖正德《朝邑縣志》為模本,力挽此風,漸臻簡古。在此一風氣披靡之下,嘉靖《漢中府志》亦成為明中葉簡約派志書的一種典型著述。該志涉及當時漢中府及所轄各州縣,諸如南鄭縣、褒城縣(今已撤銷)、城固縣、洋縣、西鄉(xiāng)縣、鳳縣(今歸寶雞市管轄)、金州(治今安康市漢濱區(qū))、平利縣、石泉縣、洵陽縣(今旬陽縣)、漢陰縣、白河縣、紫陽縣、寧羌州(今寧強縣)、沔縣(今勉縣)、略陽縣等,相當于今天陜南漢中市全境、安康市的大部分區(qū)域以及寶雞市的一部分地域。其中安康市,明嘉靖時稱金州,萬歷十一年(1583)稱興安州,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改為興安府。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知府李固麒肇修首部《興安府志》,這就意味著明嘉靖《漢中府志》既是漢中的首部府志,同時也覆蓋了今天安康除寧陜縣以外的大部分地方。就管轄區(qū)域而言,該志無疑也屬于貫通全域、涉獵古今的會通型志書之一。梁啟超曾說:“方志之著述,最初者為府志,繼則分析下達為縣志,總括上達為省志。”[4]356而明嘉靖《漢中府志》在肇啟縣志、服務省志和一統(tǒng)志方面,也發(fā)揮過舉足輕重的導引作用。王浩遠曾對明嘉靖《漢中府志》編纂情況及文獻價值進行考證研究[5]。漢中、安康等州縣志的編寫,也深受此一志體的影響。就志書規(guī)模而言,該志共分十卷,包括《輿地志》(含州縣沿革、疆域、山川、關(guān)隘、村寨)、《建置志》(含城池、公署、學校、郵驛、倉廛、橋梁)、《田賦志》(含茶課、土產(chǎn)、武備、兵匠)、《水利志》《職官考》《宦跡【傳】》(含州縣)、《選舉表》《人物傳》(含隱逸、貞節(jié))、《典禮考》(含秩祀、風俗、災祥)、《叢紀》(含臨御、遷寓、仙釋、寺觀、古跡、丘墓)等,堪稱類目簡約,篇幅綦短。就修纂情況來看,該志由漢中府同知張良知修纂,歷時一年多時間。張良知系山西安邑人。早年師從明正德狀元、陜西高陵碩儒呂楠,當時呂楠被貶解州判官,權(quán)知州事,故張良知得以投入門下。呂楠身在外地,卻關(guān)心家鄉(xiāng),修纂過《高陵縣志》[6];張良知于明嘉靖七年(1528)中舉入仕,擔任許州知州時,修纂過《許州志》;嘉靖二十年(1541)轉(zhuǎn)任漢中府同知,又受知府趙鯤委托纂修《漢中府志》[4],遂使該志成為漢中府歷史上的第一部府級志書。該志明清時期流傳較廣、頗具亮點,就其篇目框架來分析,可以肯定其為簡約派志書的一種。具體來說,有下列六個方面的特色。

      第一,就篇目框架而言,嘉靖《漢中府志》的頂層設計具有簡約派的典型性。該志涵蓋了兩州十四縣,涉及輿地、建置、田賦、水利、職官、宦跡、選舉、人物、典禮、叢紀等核心內(nèi)容,這與富有開山作用的明正德《武功縣志》所設地理、建置、祠祀、田賦、官師、人物、選舉等篇目框架頗為相似。雖然府縣之間有上下級之別,然其管轄范圍和管理格局具有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性,因而其地情模塊的相似性和完整性也可以概見。從篇目設置上看,編者強調(diào)以地理、輿地要素為主,突出了地方志重視自然地理和沿革地理的基本特點。從篇章結(jié)構(gòu)上看,該志采取了傳統(tǒng)的平列分目體,但又帶有綱目體的遺意,其包容廣泛,要素齊全,也與明代簡約派志書的格局基本類同。從全志字數(shù)上看,管轄廣泛而用筆簡練,其梗概性也特別突出。正德《武功縣志》大抵有2.5萬字,而嘉靖《漢中府志》有10萬余字,然則前者為孤縣張本,而后者擁有十余州縣地,兩者的簡約性是渾然一體,相當近似的。

      第二,就府、州縣關(guān)系而言,嘉靖《漢中府志·凡例》中,就明確了該志的取舍原則和編纂方式。涉及星野、山川、疆域、城池、水利等內(nèi)容,該志堅持“圖以著形,書以紀實,各以類列”的原則,其內(nèi)容覆蓋了漢中府的全域范圍;但同時又規(guī)定“職官不及州縣,別專志也”,也就切割了府、州縣之間的不同管轄范圍。對于人物,該志“各列以傳,重德業(yè)也。必定于畢身,所以征不爽也”。換句話說,就是以傳統(tǒng)道德話語為基準,堅持畢生追問的原則,而非單憑官職本位,更不看一時一事。涉及藝文,該志未設專卷,而是“因題分注,以便考覽”,顯然是賡續(xù)了正德《武功縣志》的同一做法。張良知強調(diào)“郡志,志郡也。非為有家者也。誥敕贈答,則家乘不錄”[2]9(《漢中府志·凡例》)。說明該志以郡本位官方敘事為主,并不突出世家大族。從社會反響來看,它也是堅持公事公辦、不留私域的一種學術(shù)典范。對于山川形勝,名賢吟詠,纂修者亦頗多選取。對于傳統(tǒng)典籍中不切實際的成分,該志力主一律刪汰,秉持實事求是的精神,這也符合傳統(tǒng)地方志書的基本編纂原則。

      第三,志書究竟如何處理歷史、地理和民俗問題,這是判斷明嘉靖《漢中府志》質(zhì)量高低的一個重要尺度。屬于建置沿革的內(nèi)容,被列在靠前的位置;一些歷史文獻也與之偕行。涉及各縣形勢,一律按照地理角度來書寫。譬如《輿地志·形勝》中稱,漢中府“東接南郡,南接廣漢,西接隴西,北接秦州”,堪稱是對漢中府全境地望的總括,這屬于地理角度的分析記述。至于引證《華陽國志》:“秦資其富,用兼天下。漢祖資之,奄有四海?!狈Q其“帝業(yè)所興,不封藩王”[2]39—40(《漢中府志·輿地志·形勝》),則屬于歷史視角。兩種不同視角的交織作用,正是該志記載顯得豐富愜當?shù)年P(guān)鍵所在。另外,在《典禮考·風俗》中,作者則使用了第三視角,也就是民俗視角。漢中各地“俗不相遠”,如《華陽國志》載:“其民質(zhì)直好義,不甚趨禮。士風樸厚,有先民之風?!薄巴琉埼锔?,人多流寓;丁口混雜,易相容隱。大抵民多勇悍,而昧於義理;事從簡易,而略于依仗。士則尚節(jié)概而有文學,蓋秦之名郡云”[2]360(《漢中府志·典禮考·風俗》)。這些饒具概括性和思想性的民俗視角,有助于人們解析當?shù)氐娘L土人情。

      第四,志書怎樣處理歷史敘事和史料考辨的問題,也是值得探討的一個學術(shù)命題。該志纂修者張良知,在資料考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費神匪小。除了志、傳、表、紀等通用體裁外,該志專設《職官考》和《典禮考》,這種考證性體裁的援用,也是傳統(tǒng)地方志著述的主要體裁之一。其中的《宦跡【傳】》(原刻本不詳,郭鵬署作傳體,斟酌其內(nèi)容,似亦為“考”體),對歷代漢中守牧記述綦詳,諸如秦時白起堅守漢中,蕭何留守巴蜀,皆有裨于漢中拓展;班超詔封定遠侯,故址在今鎮(zhèn)巴縣;諸葛亮死葬定軍山,墓園在今勉縣;元稹過漢中,裴度掌山南,吳玠吳璘抗金,原杰安撫流民,均屬著名人文歷史掌故。對于這些人文歷史掌故的記載,很可能也屬于考體,而非傳體。所謂的“考體”,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史志書寫體裁,既有考據(jù)之遺意,又重在史料辨析,仍當視為新修地方志書中需要繼承的一種著述范式。新的地方志體例規(guī)范尚未約定這一體裁,并非這種考證筆法不可攝取,恰恰反證了當代地方志著述體裁上的一種選擇性疏漏,亟應予以增補。

      第五,志書究竟如何處理敘事與議論的關(guān)系問題,于此也可窺見一斑。地方志書中不可能毫無議論,這是歷來地方志書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所決定的。歷史上的地方志書,大都葆有堅定的意識形態(tài)立場,都是用歷史的塊壘澆灌時代的蓓蕾。明嘉靖《漢中府志》,于此也夾敘夾議,褒貶互見。其表達編者思想立場和學術(shù)觀點的基本渠道,許多卷節(jié)在正文內(nèi)容表達結(jié)束之后,用“張良知曰”“良知考”,以及同時代人的學術(shù)觀點來點綴其間。譬如卷一《輿地志·州縣沿革》末尾,就有“張良知曰”,這就是寓議于述的一種典型方式。明代志書崇尚理性精神,在敘事中穿插的評價用語,對于我們認識漢中全域的地理方位和戰(zhàn)略價值,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志載“天漢名郡,炎德興王之疆,三國用武之地,迄今千有余年。我國家稽古定制,酌繁簡以置郡邑,通變而圖治,神化以宜民,百王不易之制也”[2]33(《漢中府志·輿地志·州縣沿革》),其實也是對漢中府的歷史溯源。不獨如此,該志還引用了其他學人的學術(shù)判斷,譬如明代“前七子”之一何景明(大復),曾纂修過《雍大記》[6-7],這也是《陜西通志》的一種重要版本,其中涉及漢中府形勝的點評文字,諸如“余觀漢中形勝,險固四塞,若納諸匱中,此可以為門戶之扼,而不可以為宮室居也。其北至褒,西至沔,東至城固,方三百余里,崖谷開朗,有肥田活水,修竹魚稻,棕櫚橘柚,美哉其地乎!而據(jù)巴蜀之粟,出秦隴之馬,通荊襄之財,由來利之矣!”[4]40(《漢中府志·形勝》)如此等等,均被纂修者納入志評之列,不獨是生動語助,更有點睛之致。

      第六,志書究應如何處理時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問題,也值得玩味。漢中盆地處于秦嶺巴山之間,舊時一切交通全憑棧道、郵驛和橋渡之類,漢中歷史上因處于“難于上青天”的蜀道地帶,境內(nèi)棧道甚多,且極具特點,所以記載棧道交通成為該志《建置志》的顯著特點之一。僅僅褒城縣、鳳縣就分別記載有棧橋渡口55處和46處。纂修者在《郵驛》中除了敘述遞鋪,還摘錄了唐宋時期文人墨客的大量詩作,這些來自躬身感受的詩歌吟詠,有助于我們了解歷史上的交通、郵遞和驛站演變情況。明代郵驛有軍用和民用的不同,兩種郵驛各有利弊,但關(guān)鍵是軍民兩便,才能弊絕風清。同時,在《田賦志》中,作者稱“(漢中府)雖稱沃野,土著無多,遷赴日廣”,說明移民人口占比加重,故不免人身依附現(xiàn)象。在《茶課》中談到“漢中府茶課五萬一千二百五十一斤,解西寧、河州、洮州三茶馬司收,候招番易馬?!弊胄拚咴诹_列各縣茶課數(shù)目后,進而援引時人何景明議論:“漢中之茶產(chǎn)于西鄉(xiāng),……西鄉(xiāng)茶地,惟三里耳。三里去縣又四百里,經(jīng)于豺虎、寇盜之窟。比以加賦,其民晝夜治茶不休,男廢耕,女廢織,而莫之能辦也。于是有逋戶焉?!盵2]188(《漢中府志·田賦志·茶課》)涉及茶課,則以西鄉(xiāng)、紫陽等縣為主,供應甘肅、青海牧區(qū)招番易馬,亦即屬于傳統(tǒng)絲綢之路上茶馬互市的交易物品。此外,對于水利事業(yè),該志的記載也與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和產(chǎn)業(yè)布局的需求密切相關(guān)。張良知認為,“水利之大者,莫過于山河堰;而工力之艱者,亦莫過于山河堰”[2]188(《漢中府志·水利志》),如此詳載,其目的就在于體國經(jīng)野,有所稽考。

      明嘉靖《漢中府志》引用的原始文獻,大多以治國理政為職志。譬如《南鄭縣儒學記》,由明代正德狀元、高陵呂楠撰寫,便是分體附注,一目了然;業(yè)已廢置的原《褒城縣儒學記》,由明代文華殿大學士、廬陵楊廷和撰寫,堪稱一時之選。對于金州儒學,選擇陜西按察副使、臨川伍福所寫學記,伍福曾纂修成化《陜西通志》,原志雖已遺失,但其遺意仍保留在馬理、呂楠所纂嘉靖《陜西通志》中。由此可見,儒學教育是此志最為強調(diào)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內(nèi)容之一。涉及這些富有特色的內(nèi)容,而《嘉靖漢中府志校注》更加用功,前后征引各類史志和相關(guān)文獻數(shù)以百計,殊為難得。這些校注整理工作,為普通讀者深入閱讀這些儒學文獻,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參考。

      二、《嘉靖漢中府志校注》是舊志整理的示范性文獻

      通過嘉靖《漢中府志》原本與校注本的對照閱讀,可以看出郭鵬《嘉靖漢中府志校注》的不菲貢獻。

      其一,是版式更新。當代舊志整理有影印本和校注本的不同。影印本,內(nèi)容一仍其舊,格式完全忠實于原典,可使讀者了解原典面貌。校注本有略本與詳本之別。前者如榆林市政協(xié)與地方志辦公室組織整理的《陜西延綏鎮(zhèn)志》(白文本),僅只是對舊志斷句、標點,繁體字改簡體字,未注釋、未勘誤。郭鵬的《嘉靖漢中府志校注》則為詳本,改豎排為橫排斷句,改繁體字、通假字、異體字為現(xiàn)行簡化字,對非簡化字的歷史地名(如沔縣、寧羌、盩厔、鄠縣等)仍用原字。這樣既保持了原志的面貌,又便于今之讀者閱讀。相對而言,影印本存真葆原,但未必有利于普通閱讀;盡管它不改變原志的版式,但因讀者人群早已發(fā)生變化,讀用之間不免有歷史的鴻溝;豎排本給當今讀者以閱讀不便,也會造成閱讀上的歷史隔閡。郭鵬校注本設計為正度16開本、設書眉;在字體、字號設計上也很合理,美觀大方;原典正文用小四號宋體、原典雙行夾注用五號楷體,校注文字用五號仿宋體,一級標題用二號黑體字。二級標題用三號宋體字加粗,層次分明,有條不紊。

      其二,是校注準確。郭鵬《嘉靖漢中府志校注》,是詳解派的代表作。就篇幅而言,嘉靖《漢中府志》原本僅10萬余字,而《嘉靖漢中府志校注》本竟達60.9萬字,幾乎是原著五倍之多。盡管歷來舊志的注釋本,都可能存在某些棘手問題,難免注釋了人所已知,而忽視了那些難以查考的史實信息。有的校注者只憑《詞源》《辭?!分惞ぞ邥Wⅲ瑳]有對舊志中涉及到的人物、史實事件注釋,更未指出原典中的訛誤。這是不懂當?shù)貧v史的表現(xiàn),顯然是不合格的。要解決這種學術(shù)悖反現(xiàn)象,關(guān)鍵是要提升校注者的學術(shù)素養(yǎng),而學術(shù)素養(yǎng)只能在反復實踐中養(yǎng)成,通過實踐、理論、再實踐,逐步積累,才能彰顯校注者深湛的學術(shù)功力。在《嘉靖漢中府志校注》本中,凡原志中的生僻字詞,典故、故實、紀年、典籍、人物、事件等,都予以妥帖的注釋,尤其對原志中的訛誤,也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予以審辨校正。當今一些舊志整理本中,如鄠縣檔案局明崇禎《鄠縣志》(注釋本)中,有原典逐段譯文。筆者認為,明清志書雖為文言文,其實除了所錄“藝文”各篇外,大都是明白易曉的敘述文字,將其翻譯成白話,恐不免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其三,是糾補審慎。志書校注的最高境界,在于本著服務讀者的目的,幫助讀者疏通那些閱讀障礙,糾正前人記載中的原始訛誤。如漢中的政區(qū)建置,戰(zhàn)國時楚國始設漢中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淅川南的丹陽一帶,郭鵬曾專門前往考察過。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陽之戰(zhàn),楚敗,秦攻占楚漢中郡,移漢中郡治于今安康以逼楚,至東漢初始移治今漢中。明嘉靖《漢中府志》未曾涉及,校注本則予以補充,為今之讀者了解漢中轄地變遷,增長了見識。清代以降甚至今天的人們,根據(jù)主觀臆斷及發(fā)展旅游業(yè)的需要,杜撰了某些貽誤今人后人的“故實”,這其實是一種對歷史、對讀者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譬如漢中留壩境內(nèi)的紫柏山張良廟,原本是明代的一處道觀(或寺廟),清康熙年間始被說成是張良辟谷退隱之地;古漢臺本是宋代以降漢中城內(nèi)一處高臺,歷來被作為漢中府署的官衙,近些年竟被杜撰成是漢高祖劉邦為漢王時的駐蹕之地;把“袞雪”石刻說成是三國魏王曹操所書寫,等等。這些今日相當熱門的話題視點,原非嘉靖《漢中府志》所主張,足見前人的緘默無言,對于后人的影響還是始終存在的。倘若不作悉心考證,這類問題根本就提不上議事日程。郭鵬在相關(guān)校注條目中,根據(jù)正史予以正本清源,殊可借鑒。

      再如三國街亭、唐代沔州等,原本不在今漢中境內(nèi),而分別在甘肅莊浪縣東南、湖北漢陽一帶。嘉靖《漢中府志》卻分別列在今漢中境內(nèi)城固縣、沔縣。如原志中言:“秋興亭,(沔)縣廳西,唐刺史賈載建,今廢。唐賈至記,見《興元集》?!痹谠撝尽堵毠佟分幸灿浻小百Z載,宣帝時為沔州刺史。期日,政通人和,民愛戴之。堂西抅秋興亭,賈至記曰”云云,郭鵬詳考唐代沔州,后改稱沔陽州(縣),即今湖北仙桃市。賈載為沔州知州,即其地。校注者還千方百計找到賈至的《秋興亭》原文,根據(jù)文中“(秋興亭)卻負大別之固,俯視滄浪之浸。閱吳蜀樓船之殷,覽荊衡藪澤之大”,“吾自巴邱,征赴宣室”幾句,斷定秋興亭在湖北沔州,賈載為沔州刺史,亦當其地,這與漢中沔縣(今勉縣)風馬牛不相及。至于文同詩、蘇軾詩錯訛之字頗多,對安丙《過花村》(凌晨打馬過花村)詩、方正學(孝孺)《獨架橋》詩作者的考證,郭鵬均能追源溯本,校而正之,以理服人。東晉梁州僑治襄陽,其時周訪、桓希、許雄、甘卓、朱序等梁州刺史自然是在襄陽,其人其事均與漢中無涉,但嘉靖《漢中府志》卻將梁州刺史周、桓、許、甘、朱諸人納入其中,郭鵬亦據(jù)正史等史料予以勘誤。原志一些錄文如《郙閣頌》《石門銘》《三省邊防備覽》以及文同、蘇軾、蘇轍等大家詩文等,漏字、衍字、錯字較多,難以卒讀,郭鵬認真對照宋明清各代金石拓片以及相關(guān)文集,一一校正之,盡量恢復其本來面目。原志中把鄖陽撫治原杰誤作“袁杰”,把“南鄉(xiāng)縣”誤為“南鄭縣”,把為抗金名將楊從儀撰墓志的“袁勃”記成“袁渤”等。郭鵬均在相關(guān)校注中審慎地指出其錯誤所在,免得錯訛繼續(xù)流傳。

      其四,是行文洗練?!都尉笣h中府志校注》文字甚具特點,無論是對人物的介紹,還是對故實的闡釋,用語力求準確、典雅,沒有拖泥帶水,沒有冗雜浮泛,沒有空洞的議論說教,亦沒有含混不清之感。這在一般的校注本中不容易做到,因而也是該校注本的特點之一。

      有學者認為,舊志整理,作為一種著作,應當刪剔其中的“忠孝節(jié)烈”以及宗教等屬于封建和迷信的內(nèi)容。筆者則認為,作為舊志整理,應當忠實原典,保持舊志的原貌和內(nèi)容的完整性,而不能根據(jù)當下意識形態(tài)的要求,隨意刪削破壞原典。舊志是封建社會的官書,無處不體現(xiàn)封建士大夫和官方的意志,若要將這些內(nèi)容刪削,還有舊志嗎?維護典籍原貌,既是傳承文化的需要,也為后人重新認識留下了余地。過去有個別舊志整理本刪削了與婦女節(jié)烈有關(guān)的史料,殊不知這正是今天研究中國傳統(tǒng)封建社會婦女、性別問題的珍貴文獻。對于此類文獻,必要時可組織分析,批判其糟粕,汲取其精華,但絕不能任意刪削,更不可率意改造。試圖改寫兩千多年的傳統(tǒng)文化典籍,既無必要,也不可行。明清兩代編纂《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固然具有集薈萃之功,然因其時“文字獄”猖獗,改篡舊典,貽害后世,罪莫大焉!當代國人對于傳統(tǒng)文化典籍,絕不能步其后塵。

      明嘉靖《漢中府志》作為漢中歷史上的第一部府州志書,郭鵬先生也發(fā)現(xiàn)該志存在著一些明顯的瑕疵,正如校注本《前言》所說:“其一,府屬各州縣的記述,應一其詳略,平衡所述。然觀全志,于漢中諸州縣記述較詳,而金州諸縣記述偏簡?!薄捌涠?,有些史實記述失確?!奔尉浮稘h中府志》作為保留迄今最早的府志,今人別無選擇,其閱讀價值定得全面肯定。明代學人重視義理,其學風比較疏放,當時一些偏僻地方開始編修地方志,常因文獻資源和人才資源相對匱乏,善于挖掘地方文獻的士紳階層,以及可資利用的鄉(xiāng)土著述均十分短缺,所以纂修者除了正史上的片段記載,金石上的殘缺孑遺,以及民間集體記憶的內(nèi)容而外,實在是萬難之事,雖有錯謬,情有可原。從這個意義上說,嘉靖《漢中府志》纂修者作為外來從政的佐貳官僚,能夠在一兩年時間內(nèi)完成府志纂修出版工作,已是非常難得;但是也正因如此,盡管張良知做出了極大的努力,也聽取了同時代學者、天水胡纘宗等人的正確建議,刪汰了那些屬于秦州略陽郡而非漢中府略陽縣的域外資料,但是志書文本上的缺陷錯訛與資料上的罅漏紕繆仍然有所殘留。

      可貴的是,嘉靖《漢中府志》的某些原始缺陷,在《嘉靖漢中府志校注》本中得到了有效的校正和彌補,而且在內(nèi)容上得到了較大的充實和豐富。一個外鄉(xiāng)人短時間內(nèi)所暴露的知見缺陷、學識缺陷和資料缺陷,也都在校注本中得到了圓滿的紓解和補充。清代學者擅長考據(jù),仍然存在某些沿襲錯訛的現(xiàn)象,結(jié)果不少錯訛問題被郭鵬所發(fā)現(xiàn)、所改正,足以說明校注者用功之深、費力之巨。校注本不光是篇幅上的膨脹,關(guān)鍵還是在注釋的深度和精度上彌補了前人的缺憾。有鑒于此,從嘉靖《漢中府志》到《嘉靖漢中府志校注》,實質(zhì)上也是完善了漢中地方文獻的一次重要的學術(shù)提升,其學術(shù)價值和社會效應值得肯定。

      可以說,《嘉靖漢中府志校注》是著者多年進行舊志整理經(jīng)驗的積累之作,也是當今陜西舊志整理工作可供參閱的范本之一。

      三、舊志整理亟應強化知識產(chǎn)權(quán)保護

      近年來,國家重視傳統(tǒng)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開發(fā)利用,每年投入一定資金,在全國遴選百部左右優(yōu)秀古籍整理文獻予以資助出版,這無論對于史志學界,對于出版機構(gòu),都是一件值得推崇的大事好事?!都尉笣h中府志校注》作為郭鵬先生又一部舊志整理著述,也是他列入國家古籍整理出版經(jīng)費資助項目的第三部作品(另兩部是158萬字的《嘉慶漢中府志??薄穂8],122萬字的《三省邊防備覽點?!穂9],均由清代漢中知府嚴如熤纂修),同時這也成為陜西省、漢中市地方志系統(tǒng)舊志整理工作的又一重要成果。

      郭鵬生于1946年,早年畢業(yè)于陜西師范大學。自1984年起從事地方志編纂與研究工作,在主編縣志、地區(qū)志的同時,注重搜集整理漢中史料及金石遺存,強調(diào)實地考察,深入境內(nèi)文化遺址,獲得第一手資料,對于漢中歷史風物相當諳熟。近四十年來,他從主編首輪《佛坪縣志》到主編首輪《漢中地區(qū)志》、主編二輪《洋縣志》,然后拓展到總纂《十堰市志》,參與西安、咸陽、寶雞、安康、延安等市縣志書的審稿工作,校勘校注了漢中各地四五十部舊志、史籍,涵蓋了漢中大部分府縣舊志及其他古籍,還將古籍整理的觸角延伸到湖北十堰,大可稱其為“漢中史志通”。作為漢中市資深的地方志工作者,曾受到過國家人事部和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的聯(lián)合表彰。其年近八旬,仍然十分勤勉、認真,以為歷史和后人負責的態(tài)度,將古籍整理和地方志編研工作視為自己的學術(shù)生命。正因如此,其所整理的《嘉靖漢中府志校注》,也就顯得相當深厚。

      地方志的校注整理作為一項重要的學術(shù)活動,強調(diào)學術(shù)質(zhì)量當是題中應有之義。任何一部志書,原編者和校注者都會有所局限,因而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始終不免薄冰之憂。就嘉靖《漢中府志》而言,其創(chuàng)編過程堪稱篳路藍縷,彌足珍貴,但仍然有一些存在的問題。郭鵬先生曾強調(diào)該志固雖有一些存在的問題,尚不足以改變其良志的屬性,則認為不強調(diào)其良志的屬性,也不改變其珍貴性和唯一性。同時,我們肯定該志校注本的示范效應,也不是說它就無懈可擊。個別資料引用上的“硬傷”,更提醒我們要精益求精,不懈追求,而其中的任何一種發(fā)展和進步,也都值得認真記取。

      長期以來,社會上對于舊志整理缺乏必要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保護意識。有些人認為,舊志是前人的作品,整理者只是站在前人的基礎上,作了些輔助性的闡釋完善工作,對其獨立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缺乏應有的尊重和保護。在高等院校的學術(shù)成果評定中,舊志文獻的整理校注既不作為原創(chuàng)性著述,甚至連其著述性文獻的學術(shù)定位也予以否認。筆者認為,整理舊志同樣是一種需要智力(廣博的知識積累)和體力(堅韌地熬更守夜)相結(jié)合的繁難艱巨勞動,它是在前人基礎上的二次創(chuàng)新勞動,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創(chuàng)新,也就必須尊重和保護其應有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理解、熟悉舊志文獻,掌握相關(guān)版本??敝R,進而發(fā)現(xiàn)和矯正前人訛誤,沒有深厚的知識素養(yǎng)和文史功底難成其事,沒有對歷史、對事業(yè)、對后人極端負責的態(tài)度恐怕也無法蕆事。舊志整理工作者設若不通句讀,不熟悉繁體字通假字異體字,不諳熟文言文,不具備相關(guān)文史知識功底,恐怕也難以勝任此項工作。

      在新的歷史時期,舊志整理工作在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彰顯。對于舊志的整理和出版工作,亟需予以充分重視和大力支持。近年來,除了一些文史類專業(yè)出版社外,一些綜合性高等院校的出版社,也將舊志整理出版納入到重要工作日程中,并從經(jīng)費上、人力上和相關(guān)政策上予以保障。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作為國家一級出版社,作為全國百佳圖書出版單位之一,也將舊志文獻整理出版作為一項基本業(yè)務,努力爭取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jīng)費資助項目。在包括《嘉靖漢中府志校注》編輯出版方面,出版社給予了積極支持和認真對待,這也是這部舊志文獻整理得以順利問世的原因之一。在出版隊伍建設方面,原本以理工科為主導的出版社,切實克服編輯人員知識結(jié)構(gòu)上的局限性和傾向性,不斷加強舊志文獻整理的編輯力量,從而在舊志整理中培養(yǎng)出一支屬于自己的骨干編輯隊伍,這也是其出版視野不斷擴大的一個標志。另外,舊志整理中既需要精品的書面文本,同時更需要網(wǎng)絡化的校注作品,在這個方面仍然有較大的拓展空間。目前網(wǎng)絡上流傳的舊志文獻,大都是影印件,舊志校注整理本很難及時上傳,這與出版物的發(fā)行量、出版社的收益率和編輯工作的量化考核有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但是隨著信息數(shù)據(jù)化的強勢發(fā)展,惟有平面文本與網(wǎng)絡文本彼此結(jié)合,才能使廣大讀者獲得更大的閱讀便利,而在維護和保障整理者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前提下,突破平面文本的局限而使之成為活躍于網(wǎng)絡空間的嶄新文獻,或許也是舊志整理工作走向大眾化閱讀,成為社會公益文化資源的重要一環(huán)??梢钥隙?,舊志整理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保護意識和保護力度必將有所提升。

      猜你喜歡
      舊志志書漢中
      王志書
      當代作家(2024年8期)2024-12-22 00:00:00
      論舊志的活化利用:以舊志整理出版為例
      自治區(qū)地方志辦公室召開特色志書編纂專題會議
      廣西地方志(2021年1期)2021-02-25 07:57:14
      漢中之戰(zhàn)(續(xù))
      漢中為王(二)
      漢中情
      談編譯出版《西藏七大藝術(shù)集成志書》藏文版的必要性
      舊方志中的聚落地理學信息及其價值評估——以天津市舊志為例
      對當前舊志整理的幾點看法
      ——以山東省部分史志機構(gòu)的舊志整理成果為例
      上海地方志(2017年2期)2017-04-12 15:13:33
      漢中仙毫
      陜西畫報(2016年1期)2016-12-01 05:35:27
      桓台县| 修文县| 封丘县| 凤翔县| 都兰县| 洛宁县| 香格里拉县| 边坝县| 普兰店市| 正蓝旗| 浮梁县| 石柱| 白城市| 盘山县| 四平市| 三门县| 彝良县| 宜春市| 遵义县| 阳城县| 宁武县| 宁河县| 庄河市| 阳泉市| 阿瓦提县| 铁岭市| 平泉县| 平利县| 桃园市| 敦化市| 溧水县| 洛宁县| 阳泉市| 汝州市| 兴海县| 抚宁县| 普宁市| 雷州市| 东阳市| 靖边县| 丹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