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燕,馮曉琴,羅 孜,黃宏升
(貴州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3)
為進一步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模式[1],各高校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同時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yǎng)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成效,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門明確了具體的實施措施。例如,貴州省教育廳制定了《貴州省教育廳全面推進普通本科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辦法(試行)》,提出“各高校要立足本校實際,將課程思政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為推動學校內涵發(fā)展的重點工作抓實抓好,加強頂層設計,健全工作機制,切實構建“三全”育人體系”[2]。
為了使課程思政真正貫徹落實、有效果,各高校也制定了具體的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或辦法,但最終實施和落實是在各具體的課程上,二級學院是直接的建設和實施單位,因此二級學院的課程思政建設與實施尤為關鍵,需要建立一個科學、有效、可操作的課程思政建設與實施機制。
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教師是落實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因素”[3]。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更應該積極主動加入到課程思政建設中,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需要將教學大綱、教案、課件等教學資源修改修訂,教學方式方法、考核方式也需改革,使得教師的工作量增大,負擔加重,因此部分教師認為課程思政工作量大,不愿參與其中。同時,目前對教師的評價考核機制主要是根據課時量來評價,不能體現教師工作量和工作成效,對課程思政沒有具體的激勵政策和制度,導致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意愿不強,即“不想干”的問題。
“三全育人”要求高校體系中的所有環(huán)節(jié)、所有崗位、所有人員都參與其中,強調人人負有育人職責、人人是育人主體[4]。但在具體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理解不深刻,對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概念不清楚,認為課程思政是思政課教師的工作,與專業(yè)課教師無關,因此在教學中很少融入思政元素,思政育人理念薄弱。同時對課程的性質和定位認識不到位,認為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主要是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而將德育目標置之課外,即“不會干”的問題。但專業(yè)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占比大,更需要加強思政建設,在傳授專業(yè)知識的同時,充分發(fā)揮育人功能。
雖然部分教師具備了開展課程思政的能力,也有了動力和意愿,但在具體開展過程中,由于缺少對各環(huán)節(jié)、流程的監(jiān)督管理,不能及時、客觀、公正的反饋評價,不能使激勵政策真正發(fā)揮效果,導致相關工作流于形式,即“干不好”的問題。因此需要加強相關的督導、反饋工作,建立有效、科學的督導、反饋管理機制。
針對二級學院在課程思政建設實施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為了提高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工作機制,切實構建“三全”育人體系,加強推進落實課程思政體制機制建設。
1)激勵機制
在課程思政激勵引導機制建設方面,主要建設任課教師和教學管理、督導人員的激勵機制。主要圍繞教師最關注的也是最能發(fā)揮指揮棒作用的職稱晉升評價制度、崗位聘任制度(校級層面)、績效考核評價制度、評優(yōu)評獎制度(院級層面)來制定學院的職稱晉升審核及推薦辦法、學院崗位聘任辦法,并結合這兩個制度修改完善學院績效考核評價制度、評優(yōu)評獎辦法。將課程思政作為其中重要的考核內容,在制度上對開展此項工作的教師及團隊給予傾斜,吸引相關人員去開展此項工作。
2)工作成效評價機制
要使激勵政策發(fā)揮作用,最關鍵的是建立科學、合理的工作量及成效評價機制,主要包括工作職責、工作量及成效評價兩方面的機制制度。工作職責方面,重點明確具體實施人員和管理、評價人員的職責。其中,具體實施人員主要是:課程負責人、任課教師;管理、評價人員主要是:教研室主任、教學督導組、教務科、學生代表,并加強學生主體性評價,最終形成明確、合理、能有效推進工作的職責分工。工作量及成效評價方面:主要是對具體實施人員和管理、評價人員的評價。其中,具體實施人員主要包括:對教學資料、教學過程、教學效果評價;管理、評價人員評價主要是對職責履行情況、整體學院課程思政推進情況及效果綜合來評價,最終建立有效、客觀、公平的評價辦法。
“課程思政”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將專業(yè)知識與思政相結合,從而達到教育和德育的雙重目的[5]。教師要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提高育人能力。課程思政教師能力培養(yǎng)提升機制的建設主要圍繞培養(yǎng)培訓機制、示范課程建設機制兩方面開展。
1)培養(yǎng)培訓機制建設
培養(yǎng)培訓體系建設可從內容體系和方式方法建設兩個方面開展。內容建設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內涵、教學理念、方式與方法。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教師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自身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其次,課程思政內涵建設方面,學習上級相關部門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方針、政策;學習專家、學者對課程思政內涵的解讀;學習本課程或相似課程思政建設內容。最后,教學理念、方式與方法建設方面,根據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本課程的定位及目標,融合課程思政要求,確定本課程的教學理念;根據確定的教學理念,結合課程類型和課程學習對象,學習相關教學方式、方法,提升教學實踐能力。
方式方法建設以內部培訓為主,外部培訓為輔。內部培訓重點建立學院—教研室兩級培訓機制,學院培訓主要以集中學習為主,教研室主要以教研室活動、教學觀摩、聽課、評課方式培訓教學理念、方式方法,重點以參加競賽、項目促進教師的能力提升;外部培訓主要是對已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師,特別是示范課程教師以外出交流、參賽方式,學習培訓開展過程中的面臨主要問題、難題解決辦法。
2)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
①遴選機制
示范課程的成功與否首先在于課程的遴選。主要研究遴選原則、標準和遴選方式兩方面的內容。根據上級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思想、方針,結合學院實際,重點根據課程所屬專業(yè)、課程性質、類別、開課對象、前期基礎、預期成果,由學院教授委員會制定學院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遴選辦法,體現代表性、示范性、可完成性和可推廣性,重點是可完成性。結合校級、省級各類課程建設項目、教學改革項目重點,分專業(yè)、分課程類型對示范課程進行學院內部遴選。重點研究如何將課程類型、對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支撐度、建設基礎、建設預期效果等因素相結合的遴選機制。
②教學資源建設機制
每門課程都蘊含著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如何科學有效地發(fā)掘這些教育資源是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建設的關鍵。主要是研究挖掘的原則、來源、方式,形成正確、有針對性、可行的挖掘機制。此外,主要研究應用的形式、方式與教學效果之間的關系,建立起科學、有效的應用機制。教學大綱是教學的綱領性文件,重點研究教學大綱中課程思政內容及目標與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課程思政教育政策的銜接與支撐,研究教案、課件與教學大綱中課程思政相關目標及內容的銜接與支撐,考核資料與教學大綱的銜接與支撐。促成教學大綱—教案—課件—考核資料的有機銜接,從而保證課程思政執(zhí)行到位。
3)教學團隊建設機制
主要由專業(yè)和教研室根據組建條件負責規(guī)劃教學團隊的組建,特別是針對不同課程性質、不同師資現狀建立相對應的教學團隊成員構成的基本原則及要求。教學團隊可包括實施團隊和輔助團隊,輔助團隊包括本教研室其他教師和教學督導組老師。以能有效合作為目標,主要研究如何從考核評價和成果分配機制上促進團隊的合作,從工作職責和工作內容上梳理完善工作流程,并建立具體工作措施。
2.3.1 教學審核
對課程思政開展的各環(huán)節(jié)的重點資料(教學大綱、教學設計、課件、考核資料)進行審核把關,確保符合國家大政方針、符合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需要、符合課程思政要求,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加強教學科研科、教研室主任、課程組負責人對相關資料的審核力度,建立學院分管院長—教學科研科科長—教研室主任—課程負責人的審核機制。
2.3.2 教學督導
對教學過程中是否按預定計劃、要求開展工作進行督促,加強學院教學督導工作制度和教研室聽課、評課制度的建設,重點是明確教學督導工作職責和工作要求。一方面教學督導要加強對課程思政開展教師的督促、檢查,另一方面學院也要加強對教學督導組成員的檢查、考核。
2.3.3 教學反饋
通過教學督導組、教師互相聽課、學生反饋、教師反饋獲取教學反饋信息(包括激勵引導機制、能力培養(yǎng)提升機制等),及時反饋給相關任課教師、學院,督促學院、教師進行整改,并對反饋后的整改情況進行跟蹤和再次反饋,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和管理機制的改善。
應用型本科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更應該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培養(yǎng)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二級學院作為高校直接培養(yǎng)人才的教學單位,更應該重視和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推進課程思政機制建設和研究,提高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