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健,曾進浩,劉友章,孟凱強
(1.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2.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2;3.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中醫(yī)學將重癥肌無力(Myasthenia gravis,MG)歸屬于“痿病”范疇[1]。首屆“國醫(yī)大師”鄧鐵濤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工作70余年,對重癥肌無力、慢性胃炎、冠心病、高血壓病、中風、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紅斑狼瘡、硬皮病及危重病搶救等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國醫(yī)大師鄧鐵濤運用“五臟相關”理論治療MG,其學術思想已經(jīng)成為中醫(yī)藥臨床指導、治療重癥肌無力的重要理論。國醫(yī)大師鄧鐵濤以“脾胃虛損,五臟相關”學術理論為指導,根據(jù)“三因制宜”的原則,結(jié)合廣東特殊地域、氣候環(huán)境特點,提出嶺南MG患者的病機關鍵為“脾腎虧虛為本、濕熱壅盛為標”,以虛實夾雜,虛多實少為其特點[2-4]。本文以鄧鐵濤多年臨床經(jīng)驗為內(nèi)容,探討治療MG的臨床方案。
1.1 脾胃虛損,肌肉失養(yǎng) 脾為后天之本,主肌肉、四肢,脾主運化,具有“散精”功能,若由于先天稟賦不足,或者后天飲食不節(jié),勞倦內(nèi)傷,久病不愈,失治誤治等原因,損及脾胃功能,運化失司,肌肉、筋脈失于濡養(yǎng),導致四肢痿軟無力,甚至肌肉萎縮廢用。鄧鐵濤認為MG中醫(yī)病因以脾胃虛損,肌肉筋脈失養(yǎng)為本[5-6]。
1.2 濕熱為標,筋脈弛緩 廣東地處五嶺之南,故名“嶺南”,氣候濕熱,且居民喜食海鮮、老火湯;或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脾胃虛弱,或飲食失常,致濕熱內(nèi)生,內(nèi)外合邪,加重濕熱證候。濕熱之邪浸淫人體肌肉、筋脈,氣血受阻,營運不暢,失于濡養(yǎng),從而導致肌肉、筋脈弛緩不收,痿軟無力。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記載:“濕熱不攘……軟短為拘,馳長為痿”。鄧鐵濤認為,MG中醫(yī)病因以濕熱壅盛為標,筋脈弛緩不用[5-6]。
鄧鐵濤運用中醫(yī)藥治療MG,以“甘溫益氣、升陽舉陷、顧護脾胃、調(diào)補肺腎”為原則,治療過程中在“健脾補腎、升陽益氣”的同時,不忘“清熱化濕”[7-9]。
2.1 脾胃為本,峻補脾胃 MG患者不僅有眼瞼下垂的臨床表現(xiàn),同時伴神疲乏力,四肢無力,甚至呼吸、吞咽困難等癥狀,且脾胃虧虛可損及肝、腎、心、肺。根據(jù)MG臨床表現(xiàn),若僅有眼瞼下垂,辨病屬于中醫(yī)“眼瞼下垂”“瞼廢”;四肢肌肉痿軟無力者,辨病屬于“痿證”;若伴見呼吸困難、危及生命者,辨病屬于“大氣下陷”。不同的發(fā)病階段,臨床癥狀有所不同,辨證均屬于“脾胃虛弱,清陽不升”,治療過程中,國醫(yī)大師鄧鐵濤首選黃芪,治療以補脾益損為主,因人制宜,兼顧他臟,臨床酌情化裁,常使用滋補肝腎,益肺養(yǎng)心藥材,其中嶺南草藥的五爪龍、千斤拔、牛大力、千年健等較為常用;常用方劑為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散、歸脾湯等[10-11]。
明代醫(yī)家李中梓提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的學術論點。鄧鐵濤認為中醫(yī)的“脾”,不僅局限于“后天之本”范圍,與“先天之本”也有交叉,從而概括出“脾胃為生命之本”的論斷,擴大了脾胃生理功能范圍。
2.2 濕熱為標,清熱化濕 鄧鐵濤認為MG雖以“脾胃虧虛為本”,但由于地域氣候、飲食等多種因素,導致濕熱壅盛,氣血營運受阻,肌肉筋脈失養(yǎng),中焦?jié)駸嶙顬槌R?。濕熱困阻中焦,則中焦氣機升降不利,脾之升清,胃之和降失司,氣血生化不足,病程漫長、纏綿難愈;中焦脾胃虛損,內(nèi)生濕熱,外邪入侵,內(nèi)外合邪,致使病情進一步加重;若濕熱下注,阻滯下焦,則不利于元氣由腎上達及肝;濕熱相合,如油入面,故清濕熱是臨床治療M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鄧鐵濤在“健脾補腎,升陽益氣”的治療過程中,不忘“清熱化濕”,常用方劑為加味四妙丸、甘露消毒丹等;善用嶺南草藥,常用獨腳金、田基黃、白花蛇舌草、廣藿香等清熱化濕。鄧鐵濤教授在治療中焦?jié)駸釙r,臨床常蒼術配伍薏苡仁,或者茵陳配伍白蔻仁。蒼術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jīng),氣味雄壯辛烈,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尤其擅長疏泄陽明濕邪;薏苡仁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jīng),氣味平和,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鄧鐵濤認為蒼術、薏苡仁合用為祛除濕邪之絕佳配伍。白豆蔻味辛,性溫,歸肺、脾經(jīng),具有行氣寬中功效,擅長治療濕阻中焦、脾胃氣滯證;茵陳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jīng),具有清利濕熱功效,尤其擅長治療脾、胃濕熱;鄧鐵濤認為白豆蔻、茵陳合用,寒熱并用,治療中焦?jié)褡栊Ч^好,且祛邪而不傷正。下焦?jié)駸嵴?,臨床治療常用萆薢配伍火炭母,二者藥性平和,具有分清別濁功效,祛邪而不傷正,有利于上升人體下焦之清陽。
2.3 臟腑辨證與五輪辨證相結(jié)合 單純眼肌型MG臨床典型癥狀為上瞼下垂、眼球活動障礙、眼肌運動障礙以及復視等,且具有晨輕暮重、勞累加重的特點。根據(jù)中醫(yī)五輪學說,眼瞼為“肉輪”,屬脾胃所主。脾胃為后天之本,脾主運化,生化氣血,上輸以充養(yǎng)眼瞼;脾主升清陽,主人體眼瞼之開合。若脾胃虧虛,氣血生化乏源,眼瞼失于濡養(yǎng);脾虛氣陷,升舉無力,臨床可見眼瞼痿軟無力,上瞼下垂,甚至眼球活動不靈、復視、斜視等。根據(jù)中醫(yī)五輪學說,瞳神為“水輪”,屬腎所主;腎主藏精,五臟之精皆上注于目;肝在竅為目,肝受血而能視。若脾胃虛損日久可累及肝腎,腎精虧損,精明失養(yǎng);肝血不足,雙目失養(yǎng),出現(xiàn)眼瞼下垂、眼球活動不靈、復視、斜視等癥狀。
國醫(yī)大師鄧鐵濤根據(jù)五輪辨證以“健脾益氣,升舉清陽”為治療大法,臨床常以黃芪與黨參相配,益氣健脾;白術與蔓荊子相伍,健補中焦,升發(fā)陽氣;常以枸杞子、楮實子、巴戟天、牛膝、杜仲、桑寄生等中藥補益肝腎。
2.4 因地制宜 鄧鐵濤根據(jù)“因地制宜”原則,擅長使用嶺南草藥治療MG,臨床常用五指毛桃、牛大力、千斤拔、獨腳金、白背葉根、火炭母、崗稔根等[10-12]。五指毛桃,又名五爪龍、土黃芪、南芪、五指牛奶,為??崎艑俅秩~榕的根,性微溫、味甘,具有健脾補肺,行氣化濕,舒經(jīng)活絡功效,是嶺南地區(qū)特有的中草藥[13]。鄧鐵濤根據(jù)中醫(yī)學“脾主肌肉、四肢”的理論,在MG治療過程中,尤其擅用五指毛桃以補氣健脾。國醫(yī)大師鄧鐵濤認為五指毛桃與黃芪功效相似,更具甘緩特性,臨床常與黃芪合用,一面方面增強補氣健脾功效,另一方面可緩和黃芪的溫燥之性。二者聯(lián)合應用治療MG,黃芪常用劑量20~60 g、五指毛桃30~60 g。國醫(yī)大師鄧鐵濤對五指毛桃推崇有加,常將其用于MG治療,指出:“五爪龍即五指毛桃根,有南芪之稱,此藥性味和平,益氣而不提氣,扶正而不礙邪,雖有外邪亦不忌。”
牛大力為豆科崖豆藤屬植物美麗崖豆藤的根,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等地區(qū),牛大力性平、味甘,具有補虛潤肺,養(yǎng)腎補虛,強筋活絡的功效[14]?,F(xiàn)代中藥藥理學研究證實,牛大力具有抗應激、抗腫瘤、抗氧化、抗炎癥、提高免疫、祛痰平喘、保護肝臟的作用。鄧鐵濤在MG的治療過程中,使用牛大力補腎壯骨,強筋活絡,尤其針對下肢萎軟無力者,兼有溫中補虛,通調(diào)氣機的作用,常牛大力、千斤拔相須使用,二藥用量均為15~20 g。
千斤拔,又名金雞落地、牛頓頭、金牛尾、千斤墜,為豆科植物蔓性千斤拔根,為嶺南常用中草藥,性溫,味辛、甘、微澀,具有補益脾胃、滋補肝腎、強壯腰膝、舒筋活絡功效,最早文獻記載見于清代《植物名實圖考》[15]。鄧鐵濤治療MG患者,尤其雙下肢萎軟無力,辨證屬肝腎虧虛者,常牛大力、千金拔相須為用,二者性味平和,具有補虛、益腎之功,二者常用劑量均為15~20 g。
獨腳金,又名疳積草、消米蟲、黃花草,為玄參科獨腳金屬植物獨腳金的全草,味甘、淡,性涼,具有清熱利濕,消除疳積的作用,臨床主要用于小兒疳積、腹瀉、夏季熱以及黃疸性肝炎的治療[16]。鄧鐵濤認為獨腳金可以清利濕熱,尤其善于清中焦?jié)駸幔琈G患者辨證屬脾虛兼有濕熱滯留者,可采用獨腳金清疳熱,除濕熱,臨床常用劑量為15~30 g。
白背葉根,又名白背木、野桐、葉下白、白樸樹等,為大戟科野桐屬植物白背葉的根,味微苦、澀,性平,具有柔肝活血,健脾化濕,收斂固脫的功效[17]。鄧鐵濤認為獨腳金與白背葉根兩藥均可通達經(jīng)脈,具有祛除經(jīng)脈濕熱之邪的功效,臨床常用劑量為15~30 g。
火炭母,又名河白草、赤地利、白飯草,為蓼科植物火炭母草的干燥地上部分?!稄V州常用草藥集》記載火炭母味酸、澀,性涼,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平肝明目,活血舒筋的功效[18]。臨床常將其用于痢疾泄瀉、咽喉腫痛、肺熱咳嗽、肝炎癌腫、濕疹帶下、眩暈耳鳴、跌打損傷的治療。鄧鐵濤認為火炭母可通利經(jīng)脈,具有清除經(jīng)脈濕熱的功效,臨床常用劑量為15~30 g。
崗稔根,又名山稔根、桃金娘根、崗稔,為桃金娘科植物桃金娘的根,味甘、澀,性平,具有扶正補虛,養(yǎng)血止血,通絡止痛,澀腸固精的功效[19]。鄧鐵濤認為崗稔根既可補虛養(yǎng)血,又可收斂止血,性平、不膩,亦無寒熱之偏頗。崗稔根還具有祛濕通絡,補虛而不助濕礙脾的特性,與熟地黃、當歸相比較,具有補血而不滋膩、補而不滯的優(yōu)勢,臨床將其用于治療MG氣血虧虛證患者,常用劑量為15~30 g。
2.5 從“風藥起痿”立論,善用風藥 風藥是指味辛,質(zhì)輕,性升浮的一類中藥,或稟風之性,或具風之象,或感風之氣,具有升發(fā)清陽,宣散表邪,調(diào)暢氣機,勝濕止痛,活血通絡,引經(jīng)報使,臨床增效等作用。鄧鐵濤在辨證論治MG的基礎上,提出“風藥起痿”的中醫(yī)學術思想,充分發(fā)揮其升陽、勝濕、宣散、活血、通絡、引經(jīng)、增效的特點。一方面風藥可以疏散濕、瘀、毒之邪氣,氣血流利,肌肉經(jīng)絡恢復正常濡養(yǎng);另一方面,風藥可以升提清陽,理脾增效,補益臟腑虧虛,鼓舞正氣。臨床常用風藥有荊芥、防風、白芷、羌活、升麻、細辛、麻黃、葛根、柴胡、郁金、川芎、桑枝、秦艽、海風藤等[4]。
2.5.1 宣通透邪,風藥起痿:MG常常病勢纏綿,久久難愈,加入麻黃、葛根,充分發(fā)揮其宣通、透散的風藥優(yōu)勢,因勢利導,驅(qū)邪外出。鄧鐵濤認為麻黃善走皮毛,可疏散部位淺表之邪,葛根善走肌肉,能宣通部位較深之邪,兩藥配合運用,可疏散全身深層和淺層之濕、瘀、毒邪,通調(diào)周身營衛(wèi)氣血,肌肉、經(jīng)脈恢復濡養(yǎng),臨床常用劑量麻黃6~10 g、葛根20~30 g。
2.5.2 風能勝濕,風藥起痿:鄧鐵濤認為濕邪是MG的重要致病因素。MG患者癥見肌肉酸軟無力,脘腹痞滿,食少納呆,舌苔厚膩者,基于風能勝濕理論,常用藥物有獨活、羌活。鄧鐵濤認為羌活氣香,味微苦而辛,性溫散,具有發(fā)散風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偏于走行上半身,為祛風勝濕止痛常用藥,具有顯著的起痿功效。獨活味苦、辛,性微溫,與羌活功效相似,氣薄而味厚,更善入腎、膀胱經(jīng),行血走內(nèi),可溫養(yǎng)營衛(wèi)之氣。兩藥合用,既可走上,祛風濕之邪氣,也可走下,搜寒濕之濁氣,氣血并治,上下兼顧,則濕邪去,經(jīng)絡通,陽氣復,獨活、羌活臨床常用劑量均為12~15 g。
2.5.3 升提大氣,風藥起痿:鄧鐵濤認為MG表現(xiàn)為全身肌肉萎軟無力,呼吸困難,氣短乏力,吞咽困難者,屬于肝、脾、腎三臟虛損后繼發(fā)的大氣下陷。國醫(yī)大師鄧鐵濤承襲前賢李東垣、張錫純等的學術思想,臨床常用柴胡、升麻,柴胡味苦、性微寒,輕清升散,可升舉陽氣;升麻味辛、微甘,性微寒,可升舉透發(fā),清熱解毒[20]。兩藥相伍可以升發(fā)清陽,升提大氣,用于MG患者大氣下陷為主,久病纏綿者,柴胡、升麻臨床常用劑量均為6~10 g。
2.5.4 升肝解郁,風藥起痿:針對MG患者肝氣郁結(jié)者,鄧鐵濤常加用具有升肝解郁作用的風藥薄荷、防風。鄧鐵濤認為薄荷性涼、味辛,入肝膽經(jīng),善解半表半里之邪,氣輕,味薄,性浮,上升,與柴胡比較更為輕清,能升發(fā)肝木,條暢肝氣;防風味辛甘,性溫,入膀胱、肝、脾經(jīng),香而不燥,溫而不峻,暢達肝氣,疏解肝郁,更能彰顯肝木升發(fā)之象,且藥性較為緩和,又不損氣。臨床常用劑量為薄荷6~10 g(后下)、防風8~10 g。
2.5.5 理脾護胃,風藥起痿:MG患者臨床多伴見脾胃虛弱癥狀,如胃脘痞滿,食少納呆,厭食油膩,腹脹便溏等,鄧鐵濤認為濕、瘀、毒互結(jié),損傷脾胃或脾腎是一方面病因,另一方面是由于患者長期服用西藥,損傷胃氣,中焦氣機紊亂;臨床常用蘇葉、荷葉治療。鄧鐵濤認為蘇葉味辛、性溫,歸肺、脾經(jīng),具有行氣寬中,和胃止嘔的功效,品性平和而力宏,為調(diào)理中焦的要藥;荷葉味苦、性平,歸肝、脾、胃經(jīng),由于蓮生于水中,故荷葉具有升陽祛濕功效,陽氣升則脾氣健,濕氣去則脾氣運[21]。兩藥合用,既可升脾之清氣,降胃之濁氣,恢復脾胃氣機升降中樞,又可緩解藥物對脾胃的損傷,臨床常用劑量蘇葉10~12 g、荷葉8~10 g。
國醫(yī)大師鄧鐵濤認為,生活調(diào)攝在MG的治療中起重要作用,包括飲食、情志、運動等因素。注重膳食:基于藥食同源理論,鄧鐵濤在治療MG過程中,結(jié)合嶺南地區(qū)飲食習慣,注重患者的飲食調(diào)護,囑患者忌食油炸、燒烤、芒果、菠蘿、榴蓮等易滋生濕熱之品,少食西瓜、冷飲、西洋菜等性涼傷脾之品,宜食百合、淮山藥、薏苡仁等補益之品。注重患者的心理治療,MG療程較長,患者思想負擔重,鄧鐵濤在治療MG過程中,注重與患者的溝通,及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引導患者配合治療,有助于病情康復,注重恢復期的鞏固治療。鄧鐵濤認為MG是慢性虛損病,MG治愈后,還需繼續(xù)堅持治療1~2年防止復發(fā)。注重運動,囑患者適當運動,可以選擇八段錦、太極拳等動作柔緩的運動。
王某,女,29歲,2008年7月16日以“眼瞼下垂伴見乏力反復4年”為主訴就診?;颊?年前勞累后導致眼瞼沉重無力,繼而下垂,當?shù)蒯t(yī)院確診為“重癥肌無力,單純眼肌型”,給予強的松、溴吡斯的明片及營養(yǎng)神經(jīng)藥物治療,效果欠佳。為求治療,前來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就診?,F(xiàn)癥見:眼瞼時有下垂,伴沉重感,構(gòu)音不清,吞咽困難,四肢乏力,尤其上肢明顯,飲食可,精神差,大便干溏不調(diào),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西醫(yī)診斷:重癥肌無力,單純眼肌型;中醫(yī)診斷:痿證,脾胃虛弱、中氣下陷證。治法:補氣健脾,升提中氣,處方為補中益氣湯化裁。具體如下:黨參、五爪龍、黃芪各30 g,牛大力、千斤拔、杜仲、艾葉、獨腳金、楮實子、蘇梗各15 g,升麻、陳皮、柴胡、砂仁(后下)、當歸各10 g,7劑,水煎去渣取汁,鮮生姜10 g打碎沖泡,小口頻服,1劑/d。繼續(xù)口服甲潑尼龍片,32 mg/次,1次/d;口服溴吡斯的明片,60 mg/次,3次/d。
二診2008年7月23日:患者訴吞咽困難較前好轉(zhuǎn),偶有構(gòu)音不清楚,四肢乏力稍改善,勞累后加重,大便每日2~3次,小便正常,飲食可,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中藥處方1:在上方基礎上去艾葉、蘇梗,加布渣葉15 g,7劑。中藥處方2:在上方基礎上去砂仁,加茯苓、生龍骨(先煎)各30 g,7劑。中藥處方3:在上方基礎上去蘇梗,加神曲、石榴皮各15 g,7劑。煎服方法同前,以上三種中藥處方序貫服用。甲潑尼龍片減至28 mg/次,1次/d;溴吡斯的明片維持原劑量服用。
三診2008年8月13日:患者訴吞咽困難明顯好轉(zhuǎn),偶有構(gòu)音不清楚,四肢乏力進一步改善,咳嗽、咳痰,色灰易咳出,飲食可,大便可,小便量多,舌淡紅稍暗,苔薄白,脈沉細。中藥處方1:在二診處方基礎上加巴戟天、金櫻子各15 g,7劑。中藥處方2:在二診處方基礎上加砂仁(后下)10 g,7劑。中藥處方3:在二診處方基礎上加千年健15 g,7劑。中藥處方4:在二診處方基礎上加枸杞子15 g、生龍骨(先煎)30 g,7劑。煎服方法同前,以上四種中藥處方序貫服用。甲潑尼龍、溴吡斯的明片均維持原劑量繼續(xù)服用。
四診2008年9月10日:患者訴眼睛不適,眼淚偏多,吞咽困難基本消失,無四肢乏力,咳嗽咳痰消失,二便調(diào),夜休可,舌淡紅苔白,脈沉細。中藥處方1:在三診處方基礎上加白背木15 g,7劑。中藥處方2:在三診處方基礎上加金櫻子15 g,7劑。中藥處方3:在三診處方基礎上去神曲,加茯苓20 g,7劑。中藥處方4:在三診處方基礎上加茯苓、白術、巴戟天各15 g,7劑;中藥處方5:在三診處方基礎上加白背木根15 g,7劑。煎服方法同前,以上處方序貫服用。甲潑尼龍、溴吡斯的明片均維持原劑量繼續(xù)服用。隨后復診在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隨證化裁,加入補氣健脾,培本固腎的中藥,治療3個月后,甲潑尼龍片逐漸減量,每兩周減4 mg,減至4 mg/d規(guī)律口服,溴吡斯的明片口服60 mg/次,2次/d。治療6個月后停服甲潑尼龍片,溴吡斯的明劑量調(diào)整為60 mg/次,隔日服用1次,現(xiàn)無特殊不適。
國醫(yī)大師鄧鐵濤指出,重癥肌無力為臨床難治性疾病,屬于中醫(yī)“痿證”范疇。鄧鐵濤承襲歷代中醫(yī)先賢的學術經(jīng)驗,繼承創(chuàng)新,中西并舉,一方面立足于脾腎虧虛,扶正固本,補益后天;另一方面,著眼于濕熱壅盛,祛邪外出,清利濕熱。臨床用藥遵循中醫(yī)藥理論辨證處方,因地制宜選用嶺南草藥,精巧施治。同時,注重生活調(diào)攝,包括飲食、情志、飲食、運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