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說《燕食記》,是作家葛亮繼《朱雀》《北鳶》之后的又一力作,四十余萬字,以宏闊筆力書寫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
“燕食記”,意為古人日常的午餐和晚餐。周朝確立“三餐制”,意味著禮制的開始,由此確認了中國人“民以食為天”的日常俗理。
一日三餐、碗中百味。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懂得吃的國度之一,也是最看重吃的國度之一。白巖松非常欣賞葛亮的小說取自飲食,礡然成篇,他覺得“中國人是把飲食與人生連在一起的,飯菜的滋味就是人生的滋味”。
《燕食記》中同欽樓最負盛名的“大按”師傅榮貽生因打得一手好蓮蓉而聲名遠揚,每做一鍋蓮蓉,這第一口他一定親嘗。但做了一輩子,他最想念的,恐怕還是小時候在太史第中第一次吃到的蓮蓉棗泥月餅。“軟糯的蓮蓉與棗泥,并不十分甜,但卻和舌頭交纏在一起,滲入味蕾深處?!睍r隔多年之后,憑著這個味道,他一下子就認出了“得月樓”名廚葉鳳池的手藝。當(dāng)他終于能夠復(fù)刻這份味道,成為其他人心中的念念不忘時,廣府的一切都已經(jīng)成為不可追憶的前塵往事。世事渺茫,但味道永存。誠如向太史跌宕一生,垂垂老矣時,面對中秋之月,心中觸懷的,仍是多年之前,與兄長之間的一壺酒、一頓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社長臧永清認為,“葛亮對美食描繪的精細,在當(dāng)代小說中實屬罕見,這是一本美好之書。”
全書落筆于飲食,其所描繪的卻是近代百年的中華世事人情,眾生百態(tài)皆入書中:嶺南的氣候時令、菜蔬瓜果,漫長的海岸線與山林鄉(xiāng)村,天空四野的云霞雨霧、日月星辰,南來北往的文人墨客、販夫走卒,街檐的旗幡、茶樓的招牌,寺院廟宇、亭臺樓閣,還有戰(zhàn)爭、流徙,有朱門的離散蕭索,亦有平民的溫存安好,林林總總方方面面,堪稱“嶺南夢華錄”。
作者以葉鳳池、榮貽生、陳五舉、露露等為代表的五代廚人的命運遭際,寫出了普通中國人心中最樸素真摯的家國情懷以及心存向往、溯流向上的風(fēng)骨。小小一只碗,盛著每一個卑小的愿望,也盛著中華民族的盛世愿景。我們的吃,有溫度,有情懷;有歷史,有文化;有精神,有信仰;有家有國有天下,千百年來亦復(fù)如是。這正是中華文化連綿不絕的根基,是鐫刻在一簞食一瓢飲的平樸光景中,最難消散的歷史鄉(xiāng)愁。
《燕食記》選取粵港美食作為故事和人物的落腳點,以四兩撥千斤之態(tài),自然而然將廣東、廣西、香港、福建、上海聯(lián)結(jié)起來,既打通了整個嶺南的空間壁壘,又以飲食的傳承、流變、革新輕松勾連起近代百年嶺南歷史。著名導(dǎo)演陳曉卿提到:“《燕食記》的好看與動人,在于以純熟的文字,如此貼切地勾勒出中國南方的廣袤歷史版圖?!痹摃鴱耐瑲J樓的興衰講起,一路由香港的茶樓電影追溯到廣州的食肆酒家,然后在廣東的飲食書籍、舊年報紙中鉤沉起民國時期寺廟庵堂的素筵、晚清舉人的家宴淵源。前后大小人物數(shù)百,幾乎每一個人的生前身后,都有著深刻的歷史痕跡。最終又由同欽樓的現(xiàn)在落地香港,以山伯五舉“叛逃”師門改做上海本幫菜為引,牽出香港百年來同廣東、福建、上海的同氣連聲、一脈相傳。?
作者簡介:
葛亮,作家,學(xué)者。先后就讀于南京大學(xué)、香港大學(xué),文學(xué)博士,現(xiàn)任高校中文系教授。著有《北鳶》《朱雀》《瓦貓》《七聲》《戲年》《問米》《浣熊》《謎鴉》,文化隨筆《小山河》《梨與棗》等。作品被譯為英、法、意、俄、日、韓等國文字。曾獲“中國好書”獎、“華文好書”評委會特別大獎、首屆香港書獎、香港藝術(shù)發(fā)展獎等獎項。長篇小說代表作兩度獲選“亞洲周刊華文十大小說”。作者獲頒“海峽兩岸年度作家”、《南方人物周刊》“年度中國人物”?!侗兵S》2019 年入圍第十屆“茅盾文學(xué)獎”十部提名作品。
書訊:《燕食記》
作者:葛亮
出版社: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7月
定價:7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