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之大,不僅在于文明基業(yè)的厚重,也在于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博物館就是光輝燦爛文明實物留存的見證,仿佛凝聚了時光和歲月,抖落一身的灰塵,依舊栩栩如生展現(xiàn)在今人面前。在走入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當下,我們的博物館提出“大博物館計劃”,是基于怎樣的自信呢?—原來,早在去年12 月21日,上海博物館迎來建館70 周年,同時發(fā)布《上海博物館“大博物館計劃”(2022—2025)》。根據(jù)這一計劃,至2025 年,上海博物館以構建海內外體系最完整的中國古代藝術通史陳列為主的東館建成開放,以特展主題展為主的人民廣場館整體更新改造升級,以長江口二號古船為核心的北館啟動建設。屆時三館館舍建筑總面積將超過20 萬平方米,預計年觀眾接待總量超過600 萬人次,將躋身世界博物館前十行列。
當然,這是上博的厚重與自信,而上海的博物館,并不止于上博,至今擁有119 家博物館的上海,無論數(shù)量還是門類,均位居全國領先地位。除了上海博物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這樣的超級大館,上海玻璃博物館、上海汽車博物館等眾多垂直細分的行業(yè)性博物館,包括嘉定博物館、閔行區(qū)博物館、奉賢區(qū)博物館等在內的一大批區(qū)級綜合性博物館同樣筑起獨特的文博風景線。它們有的始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有的隨近年來文化場館建設大潮而新生,坐享硬件優(yōu)勢,無不努力為大眾呈上一道道優(yōu)質且免費的文博大餐,吸引更多觀眾步入館內。
附2022 年度上海博物館發(fā)展年度報告主要信息:
截至2022 年底,上海市已備案博物館159 座,其中國有博物館119 座,包括文物行政部門管理的國有博物館50 座、其他行業(yè)性國有博物館69 座,非國有博物館40 座。人均每15.6 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遠超全國平均水平;每39.9 平方千米有一座博物館,于長三角區(qū)域排名第一。2022 年新增備案博物館1 座;2022 年,受疫情影響,全市博物館接待觀眾總量為970.8 萬人次,同比減少;全市博物館共設有基本陳列291 個,舉辦臨時展覽309 場,舉辦數(shù)字展覽293 場。數(shù)字展覽數(shù)量和質量較往年均有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