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多元團結”到“多元一體”的轉變邏輯及當代價值*
      ——基于費孝通民族研究脈絡的探討

      2023-02-01 12:28:40粟后發(fā)王佩恩
      克拉瑪依學刊 2023年4期
      關鍵詞:顧頡剛費孝通一體

      粟后發(fā) 王佩恩

      (1.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北京 100081;2.大連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遼寧大連 116600)

      2022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盵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正確把握共同性與差異性的關系是關鍵,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是重要原則[2]。在學術史上,學界對與此相關的學術問題進行了大量討論,其中,最著名的是顧頡剛和費孝通的討論。早在1902 年,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1939 年,顧頡剛發(fā)表《中華民族是一個》,明確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機整體,而當時的費孝通在給顧頡剛的回應中認為,中國存在多個民族。但是,在1988 年費孝通又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從另外一個角度認同了顧頡剛的觀點?!爸腥A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概念自提出以來,引發(fā)了大量討論,學界一致認為這是概括中華民族總體結構和內部關系的精準概念,但是大部分學者只是停留在對這一概念的歷史背景[3][4]、理論意涵[5]和方法論意義[6]的討論,較少對費孝通從“多元”走向“多元一體”的轉變邏輯進行討論。顯然,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背景下,討論“多元一體”的形成邏輯和內部關系,對于我們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和構建和諧的民族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基于費孝通民族研究脈絡,先討論費孝通的“多元一體”概念的理論基礎和形成邏輯,然后再進一步討論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當代價值。

      一、討論起點:顧-費的學術之辨

      1939 年2 月13 日,史學家顧頡剛發(fā)表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在該文中,面對日本“以種族解構中國”的企圖,他強調不能濫用民族二字,并指出:“自古以來,中國人本只有文化觀念而沒有種族的觀念,將中國人劃分為‘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是‘中國人自己作繭自縛’”[7]。接著,他從又從歷史融合的角度論證了“中華民族是一個”。最后,他將民族定義為:營共同生活,有共同利害,具有團結情緒的人們。

      此文發(fā)表以后,隨即引發(fā)了一場關于“中華民族”概念的學術爭論。不少學者對顧頡剛的觀點表示支持,如傅斯年。當然也有學者表示質疑。青年社會學家費孝通看到該文后,專門撰文《關于民族問題的討論》表達了不同的意見[8]。費孝通先從概念說起,指出顧頡剛所言的民族的內涵——在一個政府統(tǒng)治之下,有共同利害,有團結情緒的一輩人民——對應的概念應該是State,而不是Nation,Nation 常和State 相對立,指語言,文化,及體質上相同的一輩人民。①接著,他又指出“文化、語言、體質相同的人民不必是屬于一個國家。”反過來說,一個國家里存在不同的民族,也能團結成一個政治團體的可能。②總而言之,費孝通認為,可以依據語言、文化、體質等作為標準將不同的人劃分為不同的民族,只要保證在一個國家內民族之間的政治平等,自會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③

      也就是說,早期的費孝通認為中國不只有一個民族,“多元”是中國民族的基本特點,國家的一統(tǒng)與民族的同質無需對應關系。不過,到80 年代中后期,費孝通先生的觀點發(fā)生了較大變化,他指出:“我將把‘中華民族’這個詞用來指現在中國疆域里具有民族認同的十一億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個民族單位是多元,中華民族是一體?!盵9]以此來看,費孝通先生似乎“同意”了顧頡剛先生的主張。

      那么,我們如何來理解費孝通先生這種轉變呢?這種轉變的內在邏輯是什么呢?這是本研究著重探討的問題。

      二、以文化定義民族

      在討論費孝通觀點之前,讓我們再回顧一下他與顧頡剛先生的學術爭論。顧頡剛先生之所以主張中華民族是一個,而不存在其他民族,是因為它看到了民族主義一詞背后有著強烈的政治性。如果把中國人在文化、語言和體質上的差別說成民族差別,會被侵略者利用,最后導致分崩離析。也就是說,顧頡剛先生否定其他民族存在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給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留下口實。“民族”一詞是從日本引進,不過在引進的過程中,并沒有區(qū)分民族與國族的不同,日本的民族與國族具有同一性[10],但中國內部包含著眾多的民族與族群。毫無疑問,顧頡剛先看到了“民族”這一日制漢詞對中國的潛在威脅,并為此執(zhí)筆奔呼。

      1939 年,費孝通剛從英國歸國不久,一邊從事實地調查,一邊在云南大學社會學系任教。按照費孝通的說法是,“決心回國和同胞們共赴國難”[8]。既然費孝通先生清楚國難當頭,自然知道全國要團結一心的重要性。并且費孝通也清楚顧頡剛先生的用意,那么為何在當時他還會提出不同的主張呢?這就需要回到費孝通的民族觀。

      費孝通是如何理解民族的?在其畢生的求學生涯中有充分體現。費孝通1928 年考入東吳大學讀醫(yī)學預科,兩年后轉入北平的燕京大學改讀社會學,導師是從美國學成歸來的社會學博士吳文藻先生。在民族的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到,費孝通明顯受到了其授業(yè)恩師的影響。這一點可以從吳文藻的《民族與國家》④(1926)一文中看出來。在該文中,吳文藻對民族和國家作了厘清:“民族乃社會的人類學研究之對象,故為一文化的及心理的概念;國家乃政治學,國際法學,社會學及其他種種社會科學研究之對象,故國家系一最普遍之概念”[11]。此段話清楚表明,吳文藻認為民族是一個懷抱共同文化、語言等的人群組成的社會。換言之,民族是一個文化概念,表現在語言、風俗習慣上,而國家是一個政治統(tǒng)一體,表現在政體和主權上。

      在此基礎上,吳文藻(1926)指出民族與國家的關系是:一個國家可以包括無數民族,一個民族亦可以造成無數國家”。近代中國有文明(文化),有民族團體,但是沒有國家團體,然而“在現代人類文化的境界中,多民族國家乃是人類社會的最高團體”,“民族”是精神(道德一體),“國家”是具體的社會制度,寄托著這種價值觀念——在物質上,它是一切地域團體的兼并及擴大的團結,在精神上,它是一個至高無上的主權體現;而沒有政治國家觀念,文化的民族是無法立足的?!盵11]

      顯然,費孝通繼承了其師吳文藻的民族觀。在費孝通與顧頡剛的商榷一文中,不僅觀點與吳一致,甚至一些語句直接引用了吳的原文。吳文藻和費孝通的民族觀,可以由兩對關聯詞概括:“民族-文化”和“國家-政治”,即民族代表著文化的多樣性,一個民族并不只對應一個國家,多元民族(文化)也可以組成一個政治統(tǒng)一體(國家)。面對祖國遭受欺凌,吳文藻和費孝通對一個強大的現代化國家有著強烈的期待,他們都希望通過強大的國家來統(tǒng)攝多元民族,而不是由單個民族來確定政治邊界。他們都認為多民族國家內部的文化多元性和豐富性才是構成大一統(tǒng)國家的基礎[12]。

      在清華所受的學術訓練對其影響也十分深遠。清華的導師史祿國引導他轉向了體質人類學。在清華讀書期間,他的主要的任務是進行人體測量以及從形態(tài)上斷定人所屬的種類。這為費孝通的民族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費孝通根據史國祿收集的材料,將沿海一部分人民按照不同的體質劃分為六種人種,他指出“若我們國境之內所有人民,都能加以研究,所有人種的類別一定要比上述多出好多倍。其分布的情形一定更復雜,各處的調查都完畢之后,我們才能明白中華民族的結構⑤。在這結構中,我們才能明了現在的種種的民族問題?!盵13]換言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訓練的讓費孝通看到,在中國境域內,無論是在體質上還是在文化和語言上,都存在著多元類型。

      結合以上內容,就能明白費孝通1939 年所認為的中國不僅存在漢、滿、蒙、回、藏等民族,還存在其他少數民族。后來,這種文化民族觀并沒有減弱,而是不斷地強化。留英期間,費孝通又受到文化功能學派的影響。其導師馬林諾夫斯基把人們的生活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不同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為整體生存發(fā)揮作用。其中,文化是馬林諾夫斯基最為強調的,文化決定和改變著個人使之與其他人進行可能的合作,影響每個人所做的每一件事[14]。費孝通繼承了其導師的學說,當他把研究關注從英國的人類學對“未開化”的原始部落轉換到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上的差別作為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區(qū)分的標識一直處于一個核心位置。更進一步,他從來沒有把文化的差別放置于歷史進步觀中。在費孝通那里,文化沒有進步和落后之分,從功能論看,每一種文化都是一個民族或族群中不可以分割的部分,與經濟、政治相配合,對民族和族群的生存起著作用,無論這個民族處在何種階段。

      顧頡剛和費孝通都期待中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但是,兩者的思路不同,顧頡剛順從了當時流行的民族主義主張,要為中國找到一個民族實體。也就是說,從當時的形勢出發(fā),顧頡剛先生其實并不是要否定“民族”之間的差別,而是要消融其他民族的政治性以及帶來的潛在的危險,以保證中華民族的政治主權。而受吳文藻的影響,在費孝通那里,“民族”始終是一個人類學上的文化實體,文化、語言和體質上的差別構成了民族的多元性。而在謀求政治統(tǒng)一體上,是反對民族歧視和壓迫,形成民族平等的國家。例如,他說道:“若是我們的國家真能做到‘五族共和’,組成國家的分子都能享受平等,大家都能因為有一個統(tǒng)一的政治團體得到切身的利益,這個國家一定會受到各分子的愛護。”[8]也就是說,在早期階段,費孝通是希望通過民族平等來實現民族團結,進而構建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他早期的民族觀可以概括為“文化為里、民族多元、政治平等、國家一統(tǒng)”。

      三、民族調查:社會歷史中的多元民族

      在文化-民族觀之下,吳文藻和早期的費孝通認為國家建立不是簡單地依靠民族的同一性,而是在于不同民族之間能夠平等和團結。民族矛盾來源是不平等的待遇和利益,尤其是大民族對小民族的歧視和壓迫。一旦民族存在矛盾和沖突,穩(wěn)定的政治團體也就無法達成。這種主張與當時共產黨的民族政策不謀而合。因此,費孝通很快被吸納到新政府中來。

      民族調查讓費孝通切實地看到了民族的多元性。費孝通早年時期,對民族地區(qū)的實地調查并不多,只有在1935 年碩士畢業(yè)以后,去往廣西大瑤山進行了調查。在這次調查中,他看到不但瑤漢間有界線,而且在瑤民之間,各個族團根據文化、語言等的不同,各有組織,不相通婚,時有沖突[15]??梢哉f,這次調查初次印證了他從老師們那里繼承而來的民族理論。新中國成立后,按照此前提出的民族平等團結的綱領,開始制定民族政策。在制定相關政策的過程中,新政府和學者沒有調查便無法制定黨的民族政策,也無法執(zhí)行,進行民族工作。[16]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人民政府派出了中央訪問團。中央訪問團的成員主要由人類學、歷史學、民族學、語言學等方面的學者組成。費孝通作為社會學和人類學方面的優(yōu)秀學者,成為了中央訪問團的主要負責人之一。1950 年,中央訪問團開始對少數民族的成分進行界定。對少數民族的訪問和調查,為費孝通用自己的民族理論分析社會現實提供了舞臺。這段訪問經歷讓他切切實實地看到了民族的多元存在。他說道:

      “在和眾多的少數民族接觸中,我才深切體會到民族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人們共同體”,是代代相傳,具有親切認同感的群體?!盵17]

      將民族視為一個實體,以什么樣的標準界定一群人屬一個民族是最為困難的事情。在解放初期,運用較多的是蘇聯流行的民族理論——“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領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wěn)定的共同體”[18]。當把這個定義用于界定中國的民族時,中國沒有遵守教條,而是始終以實際情況為準。例如,對于“共同地域”,以費孝通為首的民族工作者提出了“民族聚居區(qū)”的概念,以反映中國“大雜居、小聚區(qū)”的情況。并且這個概念已經轉化為政策實踐。在經濟上,中國境內的民族是相對隔絕的無組織狀態(tài),在一個民族聚居區(qū)是能夠產生“協(xié)作的經濟生活”,但是各個民族之間,大部分還缺少聯系,尚處在自然經濟,甚至更早的經濟階段。而蘇聯流行的民族定義是總結歐洲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情況,那時歐洲確曾出現過建立民族共同的統(tǒng)一市場的趨勢[17]。

      語言、地域、經濟生活固然構成一個民族的核心要素,但在費孝通心中,“共同的心理素質”是最為重要的,語言、地域上的邊界其實是容易模糊的,尤其經過歷史變遷和同化以后。但是共同的心理素質是很難消除的。在這個問題上,費孝通把它轉化為民族認同意識來處理。他關心的是民族意識是如何形成的。他用社會學里學到的“ingroup”或“we-group”一詞來解釋民族認同產生?!癷n-group”或"we-group"就是指我們把周圍所接觸到的各種人一分為二,一是自家人,二是陌生人,凡是和自己同屬一個群體的,即是自家人,相互之間痛癢相關,休戚與共。自家人的認同意識就發(fā)生了共同的榮辱感[17]。

      斯大林關于民族的定義被以費孝通為代表的民族工作者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加以使用。楊清媚認為這一改造并非是對斯大林民族定義的活學活用,而是用一種更為文化的概念將其改頭換面[12]。下文我們將會看到,這一轉化也為費孝通先生后來思考各民族間的關系以及中華民族整體認同奠定了基礎。因為民族認同意識是一把雙刃劍,向內能夠產生本民族認同和民族團結,而向外時,就有可能產生和其他民族的摩擦和隔閡。上文已經提到,費孝通在調查中就發(fā)現實際上同屬一民族的不同支系,也會出現摩擦的情況。所以,狹隘的民族認同意識,很容易給民族團結帶來不良影響。如果這種狹隘的民族認同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給國家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帶來嚴重危害。而費孝通后期的民族研究工作很好地化解了這一困境。

      總體而言,費孝通把民族視為文化實體,既包括物質基礎、經濟生活、社會組織,還包括風俗、文藝活動和群體認同。正是這些可見與不可見的因素糅合在一起,展現出了民族的文化差別?;谝陨蠘藴剩涍^民族學家和人類學家的共同努力,大陸上56 個少數民族陸續(xù)被識別出來,為我國制定科學合理的民族政策提供了基礎。中國民族的“多元性”在國家制度中得到確認。

      四、從“多元團結”走向“多元一體”

      為什么費孝通在80 年以后越來越強調中華民族這個整體呢?或者說,他的主張是如何從“多元團結”走向“多元一體”的呢?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回到費孝通的雙重身份上來,即受過學術訓練的“學者”和士大夫精神熏陶的“士紳”。

      一方面,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來自民族調查中所產生的困惑必然會促使他以嚴謹的學術研究回應現實中的問題。以改造過的斯大林的民族定義來認識中國的少數民族是一種靜態(tài)的截面分析,了解到的是單個少數民族的現狀,對少數民族歷史發(fā)展和變動情況了難以解透徹。這不僅滿足不了學術上對少數民族的認識需求,也滿足不了政治上對少數民族認識的需要⑥。費孝通說道:

      “當我參加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時,我心里懷著一系列問題有待研究。這些問題一直掛在心上,我雖1957 年以后已無緣在實地調查中尋求答案,但沒有在思想中抹去。困惑我的主要問題是漢族對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發(fā)展過什么?!盵17]

      其實,這些困惑早在1953 年就開始產生了,當時費孝通在中央民族學院要為學生提供有關中國各民族的基本情況。由于任務緊迫,他只能暫時將視角停留在單個民族界定上[19]。將民族的單位孤立起來,分別地一個一個研究,在方法上固然有其長處,但也有局限性。在1990 年一次學術會議上的反思中,他指出這種局限性:把應當包括在民族這整個概念中的局部過分突出,甚至從整體中割裂了出來。中國對民族的研究僅限于少數民族,必然不易看清這些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的作用及其與漢族的交往。而若將這些少數民族進行單獨考察,就連民族之間的關系都不容易把握[19]。在獲得第二次學術生命后,他便開始著手探究這些困惑。因為關注的問題發(fā)生了變化,費孝通的研究單位和研究視角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即從單個民族轉向了民族地區(qū)和民族關系。

      “寫《概況》(是指民族《自治地方概況》),我從地區(qū)入手,而且要著重當地的民族關系。過去有人把少數民族工作看成是少數民族的工作,這是不對的。民族矛盾的主導方面是漢族且人多。漢族如果不講民族政策,不理解民族問題,要搞好民族關系,就不太可能?!盵20]

      轉換到民族地區(qū)和民族關系研究時,他多次主張要開展宏觀研究,將宏觀研究和微型研究結合起來。這種研究的目的有三個層次:第一是要把每個民族搞清楚,然后再一個地區(qū)一個地區(qū)地把該地區(qū)各民族的關系搞清楚,最后要把整個中華民族形成過程搞清楚[20]。這種轉變,一方面是受到現實調查中的困惑影響,一方面還與其所受學術訓練和影響有關。史國祿和潘光旦關于民族的研究,也深深地影響費孝通的思考。史國祿的“Ethnos”就是指一個形成民族的過程,其研究對象是這過程的本身[17]。潘光旦對于民族研究的一個基本看法是,不能孤立地研究某一個民族,而是要在長歷史中看到民族遷移、交流、融合的發(fā)展過程[21]。

      史國祿和潘光旦的觀點被費孝通繼承下來,指引著他從整體角度去研究民族的變遷過程和相互關系。他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民族實體,具有與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同的特點……他是歷史的產物,所以我們有責任把這個人們共同體的形成做出科學的論證?!盵21]他的學生麻國慶指出,事實上,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過程中,不只是有由分到合的過程,還有“合之又合”的過程,不斷疊加聚合成了中華民族,這是費孝通理解中華民族發(fā)展過程中呈現出分與合運行邏輯的核心[22]。費孝通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對中國多民族社會變動過程及其“合之又合”的融合過程作了整體上的概括和研究。也就是說,當費孝通把區(qū)域、歷史和關系的視角帶入民族研究中,看到了民族的遷移、變化、融合、同化的過程,就發(fā)現獨立的民族根本不存在。于是,整體的“中華民族”的圖像浮現出來了。所以,費孝通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并不是為了理論構建而構建的理論,而是從民族視角對中國整體社會歷史變遷的概括和凝練。

      此過程的另一方面是,費孝通開始意識到光靠政治上平等還不足以保證民族團結,還必須從科學的角度找一種更高層次的心理認同,以化解民族間可能存在的緊張。出生成長于舊中國覆滅,新中國出生之交的費孝通,保留了傳統(tǒng)的士大夫精神。他一生志在富民,但卻不是做遠離“帝王”的批評者,而是積極參與到新政權建設中,用學術為國家發(fā)展建言獻策。早期的費孝通認為,政治團體的穩(wěn)定關鍵在于保障民族平等。但在調查過程中,他也逐漸認識到,民族作為有自我認同的集體,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差別和隔閡,一旦民族不能團結,不僅會影響整個中華民族的發(fā)展,也會影響到少數民族自身的福祉。但團結不能靠口頭說服,而是要有客觀實在的根據,只有把根據說清楚了,各自分割的心理狀態(tài)才能慢慢化解。所以,他開始從中國社會歷史變遷中去尋找客觀依據。例如,費孝通說道:

      “目前有些民族講的是同一種語言,但是不承認是同一民族。如果他們說成是同一個民族,他們不同意。他們對自己的民族有感情,這不完全是由于各民族有自己的特點,而是某種歷史條件形成而遺留下來的。我們要把歷史搞清楚,為什么有這種心理狀態(tài),這是一種長期形成的客觀存在。把歷史原因搞清楚了,這種心理狀態(tài)也就會改變了。這樣的研究,對我們民族團結會發(fā)生重要的作用?!盵20]

      在以上引文中,費孝通雖然只是列舉了某些民族,即使把這個民族轉換到中華民族,背后的道理也是一樣的。通過歷史溯源,如果能消除小范圍內不同民族之間的心理隔閡,同樣也可以消除56 個民族之間的隔閡,建立起中華民族的整體認同。由此可見,費孝通是想通過中華民族整體認同來實現國家整合,而弄清中華民族的歷史來源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辦法。通過追根溯源,“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客觀實體也被挖掘出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就是對所有客觀依據的總概括。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具體是如何提出的呢?在列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思想形成的過程中,費孝通提到了在廣西大瑤山的調查。1935年,初訪大瑤山的時候,費孝通就發(fā)現了瑤族存在說不同語言的支系。1978 年再訪時,了解了更多的歷史資料,發(fā)現這些不同支系是不同時期遷入的。15 世紀末明王朝對當地土著發(fā)生了一次著名的戰(zhàn)役,當地主要是瑤族,被趕進入山區(qū),形成無山不成瑤的局面。不同地區(qū)遷入的居民為了生存不得不團結起來,建立起一個共同遵守的秩序。對內和平合作,對外同仇敵愾,形成了一體。這是“多元一體”的雛形。費孝通將這個過程推廣為民族的普遍形成過程,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也是如此。

      “后來我和各地少數民族接觸多了,對各少數民族的歷史知識也多了些,又聯系上漢族本身,感覺到多元形成一體很像是民族這個共同體形成的普遍過程。再進一步看到當前我們所認同的‘中華民族’也并不例外,于是在我思想里逐漸形成了解決我民族研究里困惑的一條思路?!盵17]

      經過對境域內不同的民族(包括漢族)的歷史考察,費孝通發(fā)現,各民族在歷史上遷徙同化,分分合合,合之又合,形成了一種多元一體的格局。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具體含義是:中華民族是包括中國境內56 個民族實體,并不是加在一起的總稱。因為56 個民族已結合成相互依存的、統(tǒng)一而不能分割整體。在這個整體里,所有歸屬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層次的民族認同意識,集共休戚、共存亡、共榮辱、共命運的感情和道義。多元一體格局中,56 個民族是基層,中華民族是高層。其次,中華民族從分散的多元結合成一體的過程中,漢族起到凝聚作用的核心,漢族是多元基層中的一元,發(fā)揮凝聚作用把多元結合成一體,形成高層次的認同的民族。最后,高層次的民族認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層次的認同,不同層次可以并行不悖,甚至在不同層次的認同基礎上可以各自發(fā)展原有的特點,形成多語言、多文化的整體[9]。

      從以上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和基層民族都是實體,基層民族實體性體現在不同的文化、語言、體質上,而中華民族的實體性則有雙重意涵:“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列強對抗中出現的,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9]。也就是說,到了“中華民族”層次,仍然具有雙重性,自身的文化性和相對于其他民族國家的“主權性”。在費孝通那里,中華民族首先是文化性的概念,即是一個多民族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共同體。“政治性”只有在與其他民族國家交往時才能顯現。相對于基層民族,中華民族表現為一個文化多樣的多民族融合體。所以,“多元”和“一體”并不沖突,而是內在統(tǒng)一,不可分割的。如此一來,無論面對何種“現代民族國家”的主張,在事實上,中國始終存在一個的民族實體——中華民族。

      需要強調的是,費孝通并沒有用高層次的一體性取代民族的多元性。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從始至終,費孝通認為民族本身并無政治意涵,只是一種文化、語言甚至是體質上的差異表現。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才能明白費孝通在顧頡剛先生百年祭上仍然保留多元的主張,即中華民族既是一體,也是多元,一體是從多元融合而成的[23]。

      五、“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當代價值

      綜上,本文先從費孝通和顧頡剛的學術爭論談起,梳理了費孝通從早期“國家一統(tǒng)多元民族”的主張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轉變過程和邏輯。一方面,費孝通將民族的文化性和政治性區(qū)分,指出文化性才是民族的根本屬性;另一方面,他從歷史和關系的視角來考察“民族”發(fā)展過程,發(fā)現了“分分合合,合之又合”是中華民族的形成機制。這為我們把握“多元”與“一體”的關系、共同性與差異性的關系提供典范性的理解。處在新時代的轉折點上,進一步深刻挖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時代價值,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性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弄清“多元”與“一體”的辯證關系,有利于促進我國社會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并在其中增強共同性,維護國家穩(wěn)定。社會經濟發(fā)展受到自然、歷史、地理、觀念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經濟發(fā)展的不均衡已經是當前我國民族問題的焦點。在相對偏遠的民族地區(qū),社會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是客觀事實。民族地區(qū)的社會經濟是否良性發(fā)展,關系到國家穩(wěn)定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所以,在相對落后的民族地區(qū),給予政策和制度上的優(yōu)惠,努力縮小東中西部、民族地區(qū)與非民族地區(qū)的差距,讓不同地區(qū)和各個民族實現共同富裕,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路徑。堅持“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正確理解“多元”與“一體”的辯證關系,必然會聚集到少數民族對共同富裕的向往,以實際行動促進各民族共同發(fā)展。這既能縮小東中西部發(fā)展差距,實現整個國家的穩(wěn)定繁榮,也能加強各民族的共同性。

      其次,堅持和發(fā)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有利于在實踐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全國各族人民牢固樹立起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思想理念?!盵24]在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大局的戰(zhàn)略高度,深刻闡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遠意義,強調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如何理解中華民族與各民族的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各民族意識的關系,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為我們理解這些關系提供了基本框架。在“一體”中,看到多元文化的豐富性,在“多元”中發(fā)現各民族的聯系和融合,看到“一體之親”,才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其提出以來,其在理論構建與國家生活中均產生了重要影響,使得中華民族的整體認同感越來越強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越來越牢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越來越豐富,各民族越發(fā)團結。共同發(fā)展精神,共同抗震救災精神、共同抗疫精神,是中國人民的精神力量,而這無不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思想的傳承和發(fā)揚有關。

      最后,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尊重和包容差異性,促進各民族廣泛地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推動各民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理想,歸根到底是全體中國人民的理想,要想實現這一理想,只能依靠全體中國人民?!爸腥A民族多元一體”理論,強調一體與多元相輔相成,一體中包含多元,多元構成一體,誰也離不開誰,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我們應該在新的條件下發(fā)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深互嵌,結合成一個緊密整體。只有依靠各民族共同的力量,才能實現整個中華民族的整體進步。我國的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主要矛盾已經轉變?yōu)槿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只有各民族共同努力,共同發(fā)展,這一矛盾才會得到解決。也只有如此,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才會實現發(fā)展。

      總而言之,費孝通先生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理論,提供了理解現代民族國家的中國范式,為我們理解中華民族與各民族的關系,增進中華民族整體認同作出了重大貢獻。沿著“多元融合成一體”的角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化解民族之間的誤解和摩擦、促進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同時,“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對于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至關重要,尊重“多元”利于各民族發(fā)展和交流,堅持“一體”有助于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中華56 個民族已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這是當今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傳統(tǒng)。進入新時代,我們要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民族團結思想,全面貫徹落實民族政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各民族如“石榴籽”般緊緊相擁,共同奮斗。

      注釋:

      ①Nation,在民族主義的語境下,所表達的其實是民族國家的含義。也不同于費孝通后面從文化意義上所討論的民族含義。

      ②費孝通列舉了美國和蘇俄兩個例子,美國是由世界各地移民所組成,蘇俄國家里存在著根據文化、語言.體質的分歧而成立的民族單位,如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阿則倍疆……

      ③費孝通的原話為“:一個國家內部發(fā)生民族間的裂痕,并不在民族不能相處相共,而是出于民族間在政治上的不平等。易言之,謀政治上的統(tǒng)一,不一定要消除“各種各族”以及各經濟集體團間的界限,而是在消除因這些界限所引起的政治上的不平等。顧頡剛很重視費孝通的意見,連續(xù)回復兩篇文章,表明自己的主張并不是贊成強迫同化,也不是大漢族主義。他認為,民族的構成是精神的而非客觀的,構成民族的主要條件只有一個“團結的情緒”。而這個團結的心理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外敵當前,必須團結一致對外。

      ④吳文藻的民族觀又受梁啟超的影響,在《民族與國家》一文中,他對中外不同學者的民族定義做了清晰的梳理后,他認為最好的民族定義是梁啟超的,并引用了他的論述。

      ⑤需要指出,費孝通在此文中,使用了中華民族一詞,但并不是顧頡剛意義上的中華民族,更指代國家。

      ⑥1950 年開始所進行的關于少數民族的調查,主要是為了界定民族成分。1957 年開始的全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主要是為了當時正在進行的少數民族社會主義改造提供政策上的科學根據。

      猜你喜歡
      顧頡剛費孝通一體
      新發(fā)現三則顧頡剛佚文考略
      今天,為什么我們要懷念費孝通?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44
      費孝通的十個文化洞見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44
      是我的運氣不好
      做人與處世(2019年4期)2019-04-03 03:17:14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課的“四維一體”法初探
      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3:10
      農旅一體 激情米蘿
      當代貴州(2017年49期)2017-12-19 05:29:41
      傳祺GS4200T手自一體豪華版
      世界汽車(2016年8期)2016-09-28 12:06:04
      費孝通紳權與皇權的關系研究
      唐山文學(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7
      偵鑒一體的弊端與改造
      馮友蘭的沉默
      做人與處世(2014年7期)2014-07-17 06:01:10
      巴马| 正阳县| 祁门县| 富平县| 津市市| 五家渠市| 罗山县| 北安市| 随州市| 大名县| 大渡口区| 蓬安县| 永康市| 金溪县| 河源市| 芦山县| 霍林郭勒市| 桓仁| 武汉市| 黄浦区| 闵行区| 衡东县| 博乐市| 德格县| 昭觉县| 萨嘎县| 垫江县| 肥东县| 许昌县| 小金县| 敖汉旗| 临湘市| 高密市| 搜索| 阜城县| 和林格尔县| 汾阳市| 普安县| 雷州市| 垣曲县| 靖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