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為媒體行業(yè)全媒語境的形成提供了技術支持,新媒體平臺逐漸成為社會公眾獲取新聞資訊的主要渠道,從而擠占了傳統(tǒng)媒體的生存空間,使傳統(tǒng)媒體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本文針對全媒語境下電視時政新聞提升傳播力與引導力策略的相關內容加以辨析,通過論述全媒語境下電視時政新聞傳播的現狀,以及時政新聞傳播面臨的挑戰(zhàn),并提出電視時政新聞傳播力與引導力提升的策略,以期為傳統(tǒng)媒體相關工作發(fā)展提供理論層面的支持與參考。
【關鍵詞】全媒語境;時政新聞;傳播力;引導力
作者簡介? ?吳建飛,廣西廣播電視臺記者
時政新聞是媒體對國內外及地方政治領域最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一般來說內容包括國內外重要會議的全過程、重要政策措施實施、法律法規(guī)出臺、政治領域的重大公共事件等。對于黨和政府來說,時政新聞具有政策宣傳、思想指導及輿論引導的重要作用,媒體上傳下達功能也借助播報時政新聞實現,公眾關注時政新聞能了解到不同國家、國內不同地區(qū)在政治層面的相互影響,為個人生活和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提供宏觀政策和方向性指導。時政新聞與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但在全媒語境中,傳統(tǒng)媒體電視時政新聞在內容上對觀眾的吸引力逐漸下降。這固然與受眾群體年輕化有一定關系,但同樣也反映出全媒語境下電視時政新聞面臨的某些困境。因此,電視時政新聞從業(yè)者需要重新認識時代發(fā)展對行業(yè)及個人產生的影響,積極采取各項措施提升新聞的傳播力與引導力,從而在全媒體時代獲得長足的發(fā)展。
一、全媒語境下電視時政新聞傳播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新媒體平臺逐漸成為社會公眾獲取新聞資訊的主要渠道,使傳統(tǒng)媒體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作為傳統(tǒng)媒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視時政新聞受新媒體的影響尤為顯著,在即時性、實時性、交互性等層面,新媒體表現出劣勢。這就需要電視時政新聞積極尋求在新時代實現發(fā)展轉型,繼續(xù)發(fā)揮自身在主流輿論引導中的作用,擔負起應有的職責。[1]而要突破電視時政新聞在傳播力與引導力上面臨的窠臼,就需要深入理解全媒語境下媒體深度融合的深層含義及實際需求。全媒語境下,傳統(tǒng)媒體應積極探索進駐網絡輿論主戰(zhàn)場的策略及方法,重新占據輿論陣地的制高點,這就需要正確認知全媒體時代的傳播要義,并基于這種認知對電視時政新聞原本的理念、內容、形式、體裁、方法、機制等進行創(chuàng)新,以保證電視時政新聞能夠切實滿足受眾在全媒語境下的需求,從而將電視時政新聞的傳播力與引導力提升至更高水平。[2]
二、全媒語境下電視時政新聞面臨的挑戰(zhàn)
(一)生產方式多元化演化
在全媒語境形成之前,不同類型的新聞媒體相互之間涇渭分明,各自負擔的傳播職責也有顯著差異,而在全媒語境形成之后,融媒體概念逐步打破、模糊了不同媒體之間的界限,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表現出持續(xù)增強的融合趨勢,新聞傳播也不再局限于某一平臺,而是以更靈活的方式在不同平臺間流通。而技術的持續(xù)演化,也為時政新聞在不同表現形式之間的轉換提供了便利,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電視媒體的傳播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實現不同空間中的順利傳播,就成了電視時政新聞提升傳播力與引導力需重點研究的內容。[3]內容來源層面,則同樣是因為全媒語境的形成從根本上改變了新聞生產環(huán)境。全媒語境下受眾可通過眾多不同渠道獲取新聞內容,便攜智能終端更因其功能上日益強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電視時政新聞的傳播,也是電視時政新聞提升傳播力與引導力的關鍵。
(二)傳播渠道日益豐富
全媒語境使媒體行業(yè)傳播渠道日益豐富,這給依靠單一傳播渠道的傳統(tǒng)媒體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在全媒語境形成之前,電視時政新聞向公眾傳播新聞內容是單向的。而在全媒語境形成之后,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使受眾不必再局限在接收者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賦予了公眾交互的權利,由此顯著提升了公眾的話語權。而新媒體新聞內容的短平快優(yōu)勢,也使公眾能夠隨時隨地利用碎片時間快速了解相關新聞事件。然而這種碎片化、短平快特征又與電視時政新聞的嚴肅性存在天然沖突,因此,如何在保證嚴肅性與公正性的前提下,有效滿足公眾對電視時政新聞的需求,成為電視時政新聞強化傳播力與引導力必然要解決的問題。[4]
(三)傳播影響逐漸復雜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雖然賦予了受眾大規(guī)模參與新聞交互、新聞傳播的能力,但緊隨其后導致的是傳播影響日益復雜。由于公眾個體在社會地位、經濟收入、受教育程度及個人思想等眾多層面存在客觀差異,導致不同個體對同一新聞內容的解讀會產生不同的認知,這使公眾在參與傳播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會帶入自身對新聞內容的解讀及評價。這些解讀與評價可能會隨著傳播鏈的延伸逐漸影響到其他人,由此導致傳播影響日趨復雜。[5]另外,由于部分時政新聞內容可能會涉及受眾的切身利益,受眾也會對新聞內容更深層次的信息有不同程度的需求。
三、全媒語境下提升電視時政新聞傳播力與引導力的有效策略
(一)推進跨媒體傳播彌補電視媒介短板
以電視作為媒介的電視時政新聞,在媒介方面存在天然短板,這主要是因為電視本身不具備便攜性,且電視時政新聞的播放也有具體時段要求。同時,相較其他類型的新聞,時政新聞本身就關系到不同年齡段受眾的現實生活,但多數受眾實際上并不能切身感受到這種關聯的具體表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下受眾對電視時政新聞的關注。[6]在全媒語境逐漸完善的當下,媒體融合趨勢日益加快,短視頻短平快的優(yōu)勢在短時間內就能收獲大量受眾,其內容簡潔、時間成本低、可隨時發(fā)布的特征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傳統(tǒng)電視時政新聞的傳播劣勢,因此,對于電視時政新聞而言,可通過推進跨媒體傳播的方式彌補媒介短板,實現新聞傳播力與引導力的有效提升。但在這方面需要考慮到單一平臺受眾數量相對有限,因此,電視時政新聞需同時運行多個新媒體平臺,這種做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面臨受眾重合,但這種措施對提升電視時政新聞傳播力與引導力的積極影響,足以彌補這方面的劣勢。
以廣西廣播電視臺為例,其于2023年3月推出的新媒體新聞專欄《廣西新聞·V觀》,依托當地新聞中心、新聞頻道時政報道、重點主題主線報道的內容資源與渠道優(yōu)勢,第一時間向公眾報道與廣西有關的重要時政和主題主線新聞。作為新聞專欄,《廣西新聞·V觀》以短視頻為主要敘事方式,因此能夠與《廣西新聞》的大屏內容形成互補。該專欄一經推出就獲得了各方的高度關注與肯定,并同步進行了新聞頻道視頻號、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的全方位布局。依托《廣西新聞》的權威聲音,《廣西新聞·V觀》在時政內容上能夠充分保證導向性與正確性,并向公眾提供了有別于傳統(tǒng)電視時政新聞的內容服務。在傳播內容上力求立體表達、平民視角、網感語態(tài),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傳播的碎片化優(yōu)勢,以短小精練的視頻充分滿足了用戶需求,進一步強化當地時政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及公信力。
(二)合理調整編排采寫思路
合理調整編排采寫思路,是全媒語境下電視時政新聞尋求傳播力與引導力提升的可行路徑。全媒語境下受眾對新聞的態(tài)度及看法發(fā)生了某些改變,僅靠傳統(tǒng)的電視時政新聞編排采寫工作模式,有可能使電視時政新聞無法滿足受眾的實際需求,因此,需要以全媒語境為視角,探索電視時政新聞在編排采寫思路上的調整。采編人員應從受眾角度思考究竟需要怎樣的新聞內容及新聞表現形式,分析受眾在情感層面的共鳴點,深入挖掘時政新聞中新穎的角度及觀點,精準抓取受眾的注意力。在此基礎上確定具體的報道方案、宣傳方式及宣傳平臺矩陣,使電視時政新聞能夠精準契合全媒語境下公眾對新聞內容的實際需求,實現電視時政新聞傳播力與引導力的切實提升。
在中國—東盟博覽會創(chuàng)辦20周年之際,廣西廣播電視臺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對中國—東盟博覽會有特殊貢獻的典型人物上,計劃以“20年,20人”為主題,選擇20名東盟十國及廣西區(qū)內外的官員、學者、企業(yè)家、市民等,分享眾人與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故事,以期進一步提升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影響力。此次時政新聞的編排采寫思路顯然是以公眾為切入點,且內容也與公眾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從立意上保證了契合公眾的實際需求。在后續(xù)針對宣傳方式及宣傳平臺矩陣的策劃上,計劃以“實地采訪+云采訪”的形式完成,并根據不同人物的特征設計不同的采訪提綱,全方位展示受訪者與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故事。在宣傳平臺矩陣規(guī)劃上,除廣西廣播電視臺綜合頻道在《廣西新聞》《海絲路》中播放專題節(jié)目之外,還在官方APP“廣西視聽”中設置專欄,并在廣西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微信公眾號、微信視頻號、抖音、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平臺同步推送。這種全方位的推送及編排,充分保證了更多受眾接觸到此次時政新聞內容,對提升電視時政新聞的傳播力與引導力有顯著積極作用。
(三)靈活開發(fā)敘事主體,獲取受眾認同
受眾的認同是電視時政新聞提升傳播力與引導力的關鍵,只有在獲得受眾充分認同的前提下,電視時政新聞才能獲得理想的傳播效果及引導作用。這就需要著眼于敘事主體的開發(fā),被用作敘事主體的可以是主播,也可以直接將公眾作為敘事主體。前一種做法的優(yōu)勢是能夠顯著提升時政新聞的感染力與說服力,具有顯著個人風格,而且能為公眾所接受的主播,往往能夠在時政新聞播報中散發(fā)出強大的個人魅力,并以此對新聞傳播效果產生顯著積極影響,如央視著名主持人康輝、撒貝寧、王冰冰、朱廣權、張揚、馬凡舒等就屬于這種類型。后一種做法則能夠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公眾的認同感,進而強化公眾對時政新聞內容的認可,也能使公眾對新聞內容產生更切實際、更直觀的了解,對提升新聞傳播力與引導力也有積極的正面影響。
廣西廣播電視臺在2023年1月23日的《廣西新聞》中,將奮戰(zhàn)在平陸運河青年樞紐的工人作為敘事主體。開場時先針對平陸運河進行全面概述,后引入對不同崗位青年建設者的采訪,并在其中穿插平陸運河建設的各方面情況以及具體作業(yè)場景。開發(fā)的敘事主體有項目書記、挖掘機操作手、現場管理員、運河辦主任等,從不同角度展示了運河熱火朝天的施工場面,也闡述了運河當前的施工進度。這種做法大幅增進了受眾對運河的了解,也為時政報道傳播力與引導力的提升提供了借鑒。
四、結語
綜上所述,全媒語境下要實現電視時政新聞傳播力與引導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相關從業(yè)者改變傳統(tǒng)觀念,從彌補電視媒介短板、調整采編思路、開發(fā)敘事主體等方面積極探索實踐,使電視時政新聞在新時代中能更好滿足用戶的實際需求,充分發(fā)揮自身應有的作用及價值。
參考文獻
[1]陳永平.全媒語境下提升電視時政新聞傳播力引導力策略探析[J].當代電視,2022(6):96-99.
[2]陳斌.新媒體時代電視時政新聞傳播力引導力提升策略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0):154-156.
[3]張一弛.新媒體環(huán)境下提升電視時政新聞傳播力引導力的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8):146-147.
[4]蔣兆雨. 新媒體語境下提升電視時政新聞傳播力引導力的策略研究[J]. 衛(wèi)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1(4):137-139.
[5]丁春貴.新媒體環(huán)境下提升時政新聞傳播力和引導力的策略探析[J].新聞傳播,2022(12):51-52.
[6]范江虹.新媒體環(huán)境下提升時政新聞傳播力和引導力的策略探析[J].電視指南,2018(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