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蒙恩,李思源,李家奎,2*
1.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動物醫(yī)學院,武漢 430070;2.西藏農(nóng)牧學院,西藏林芝861000
牛乳頭狀瘤病是由牛乳頭狀瘤病毒(BPV)感染引起,于1929 年由Creech 首次報道,目前為止廣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我國于1973 年首次發(fā)現(xiàn)該病[1]。牛乳頭狀瘤病毒主要通過接觸方式進行傳播,引起皮膚或黏膜上皮細胞過度增生形成散在腫瘤。牛乳頭狀瘤病是自限性疾病,恢復時間較長,皮膚長時間病變會影響皮革質(zhì)量,奶牛乳房部位病變則會使產(chǎn)奶量降低,并且可能導致奶中混有病毒[2],消化道內(nèi)壁的病變則會影響動物對營養(yǎng)物質(zhì)的消化和吸收,甚至危害病畜生命,因此要對病畜進行及時有效地治療。
牛乳頭狀瘤病毒(BPV)屬乳多空病毒科乳頭狀瘤病毒屬,病毒粒子為無包膜的近二十面體結構,基因組為環(huán)形、雙鏈DNA,大小為7.2~8.0 bp[3]。病毒基因組主要包括長調(diào)控區(qū)(LCR)、早期基因區(qū)(E區(qū))、晚期基因區(qū)(L 區(qū))三大區(qū)域,其中長調(diào)控區(qū)(LCR)包含病毒轉錄和復制的所需元素,早期基因區(qū)(E 區(qū))主要包括E1、E2、E3、E4、E5、E6、E7 等基因,該區(qū)基因編碼病毒復制、轉錄和轉化的相關蛋白,晚期基因區(qū)(L 區(qū))主要包含L1 和L2 基因,負責編碼衣殼蛋白。目前,已經(jīng)報道的BPV 基因型有29種,根據(jù)衣殼蛋白L1 區(qū)基因同源性的差異和生物學特征,將BPV 分為6 個屬,分別為δ 乳頭瘤病毒屬(BPV-1、BPV-2、BPV-13、BPV-14)、ξ 乳頭瘤病毒 屬(BPV-3、BPV-4、BPV-6、BPV-9、BPV-10、BPV-11、BPV-12、BPV-15、BPV-17、BPV-20、BPV-23、BPV-24、BPV-26、BPV-28、BPV-29)、ε 乳頭瘤病毒屬(BPV-5、BPV-8、BPV-25)、Dyokappa 乳頭瘤病毒屬(BPV-16、BPV-18、BPV-22)、Dyoxi 乳頭瘤病毒屬(BPV-7)以及未分類的乳頭瘤病毒屬(BPV-19、BPV-21、BPV-27)。不同基因型的病毒主要引起病變的部位不同,如BPV-1 廣泛引起各部位如乳頭、陰莖和皮膚的纖維乳頭瘤,BPV-2、4 與皮膚乳頭狀瘤和消化道、胃腸道纖維乳頭瘤有關,BPV-3、7、8、13 則主要引起皮膚部位的瘤變,BPV-5、6、9、10、11 與乳頭、乳房纖維乳頭瘤關系密切。
牛乳頭狀瘤病毒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傳播,病牛為主要傳染源,也可通過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進行傳播,圈內(nèi)尖銳物品如釘子等刺傷皮膚造成病毒感染,擠奶過程中操作手法不當、擠奶工具不適合造成乳頭損傷,病毒侵入從而使奶牛發(fā)?。籉inlay 等[4]還證明某些種類的節(jié)肢動物可傳播該病毒。除了接觸傳播外,Roperto 等[5]、Yaguiu 等[6]報道了在患有膀胱腫瘤的妊娠奶牛胎盤里檢測出BPV-2,表明BPV也可通過垂直途徑進行傳播,Silva 等[7]在乳頭狀瘤病感染動物的血液、淋巴細胞、精液、精子、牛奶、尿液、卵母細胞、卵巢、子宮和子宮灌洗液中檢測到BPV-1、2、4,表明以上組織和體液均為病毒的儲存庫。
BPV 主要感染牛,多見于黃牛和奶牛,水牛也時有發(fā)生,以3 個月到2 歲齡的牛常發(fā)。一般來說,乳頭瘤病毒具有很強的種屬特異性,很難感染除宿主物種以外的動物,但對于一些基因型如BPV-1、2、5、13 型,可以跨物種感染馬、斑馬、長頸鹿、羚羊等動物。馬感染BPV 后患馬結節(jié)病,斑馬、羚羊、長頸鹿等動物感染后皮膚出現(xiàn)散在腫瘤,與牛皮膚乳頭狀瘤相似[8]。
感染BPV 后潛伏期一般為1~4 個月,病變多發(fā)生于皮膚、乳房、消化道、生殖道等部位。病變在皮膚時,病牛頭、頸、肩等部位出現(xiàn)散在或大面積的灰白瘤體,瘤體直徑不等,形狀呈菜花樣或扁平圓形,表面無毛發(fā)生長,易潰破并伴有惡臭,干燥、角化;病變部位位于乳房時,乳頭狀瘤常為多形,不侵害乳管,偶爾侵害乳腺,部分病牛在乳房區(qū)域乳頭狀瘤生長茂盛,嚴重影響擠奶操作和奶的品質(zhì);對于生長于生殖系統(tǒng)的乳頭狀瘤,公牛主要長于陰莖,呈菜花樣突起,采精或交配后陰莖出血,對生產(chǎn)性能造成影響,生長于陰道的乳頭狀瘤不易發(fā)現(xiàn),但交配時會疼痛,病畜表現(xiàn)出拒絕交配的現(xiàn)象,只有當瘤體特別大時才會被發(fā)現(xiàn)[9];乳頭狀瘤生長于消化道時,病畜常表現(xiàn)出食欲下降,借助內(nèi)鏡可見其食管或胃內(nèi)有乳頭狀突起,生長于膀胱內(nèi)時常表現(xiàn)為牛地方性血尿[10],這2 種情況大部分有采食蕨類植物的歷史,因蕨類植物有免疫抑制和致突變的作用,使病毒更易感染,且癥狀更嚴重[11]。
根據(jù)病畜的臨床癥狀可基本確診,對于消化道乳頭狀瘤需要通過內(nèi)鏡觀察進行確診,對于非典型的病變可通過采集病變組織制作病理切片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如果想確定病毒的基因型,可采集病料后提取病變部位的DNA,通過qPCR 的方法進行確診。
1)一般方案。
①手術切除:病畜麻醉、術部消毒,將根部瘤體組織切除干凈后縫合或燒烙法將結締組織基部燒灼從而失去再生能力[12],也可使用激光進行切除,無需縫合,不受位置的限制,可對較深部位如消化道內(nèi)進行治療[13-14]。該方案如果病灶切除不徹底,則有復發(fā)的可能。
②結扎法:適用于體表一些散在、游離的瘤體和陰莖上較小的瘤體,通過扎緊瘤體根部從而阻斷病變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和營養(yǎng)供應,15~25 d 可自行脫落,無需麻醉、創(chuàng)口,復發(fā)率低[15]。
③冷凍療法:采用液氮滴于病變部位,待瘤體完全凍結,基部發(fā)白,重復數(shù)次,可使瘤體萎縮,此法主要通過冷凍使瘤體組織細胞損傷而失去活力。
④福爾馬林療法:楊萬碩等[13]、李月福等[16]將分析純福爾馬林注射入瘤體,使瘤體根部蛋白質(zhì)凝固,組織變性而自行脫落。
2)中藥治療。劉萬平等[17]采用朱砂、雄黃、水銀、硼砂、火硝、食鹽、白礬、皂礬、月石制作白降丹,研磨后對病變部位進行包埋,7~10 d 后瘤體脫落;謝百練等[18]將明礬、綠礬炒制后混合鴉膽子去皮研磨,混合后敷于患部,7~8 d 后愈合,無復發(fā)。
3)非特異性免疫療法。通過注射某些藥物或化學物質(zhì)刺激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反應來增強對BPV 的抵抗力。
①伊維菌素可促進巨噬細胞增殖并促使其在病變部位浸潤,且新浸潤的巨噬細胞的溶菌酶、抗胰凝乳蛋白酶和抗胰蛋白酶的含量增加,同時還促進抗體的產(chǎn)生和T 淋巴細胞的分化。Brkü 等[19]通過皮下注射伊維菌素治療,超過70%的病畜瘤體完全消退,說明伊維菌素治療牛乳頭狀瘤病的可行性。
②左旋咪唑可誘導機體分泌各種細胞因子,促進T 細胞的分化和增值,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機體免疫力[20]。Cam 等[21]使用左旋咪唑配合狼蛛毒液皮下注射治療牛乳頭狀瘤,治療效果良好,狼蛛毒液其作用機制尚不清楚。
③新城疫病毒可誘導機體產(chǎn)生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等,在機體內(nèi)發(fā)揮抗腫瘤作用[22]。Hamad[23]使用當?shù)氐男鲁且卟《酒は伦⑸洳∨Fつw乳頭狀瘤周圍,在30 d 內(nèi)使瘤體退化,效果優(yōu)于同時對照使用的自體疫苗和細胞培養(yǎng)疫苗。
④Pattanayak[24]從患病動物頸靜脈中抽取20 mL血液,皮下注射病變區(qū)域,1 個月內(nèi)瘤體變干、脫落,所治療動物均恢復。瘤體細胞以異常方式繞過機體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免疫學監(jiān)控,通過注射自身血液使異常細胞接觸血液中的免疫細胞而被識別,激活自身免疫系統(tǒng)從而殺死病變細胞。
4)特異性免疫療法。該方法主要為疫苗治療,其中疫苗類型多樣,常見的如自體疫苗、細胞培養(yǎng)疫苗、基因工程苗等。Hamad[23]、雷利平等[25]采集發(fā)病動物自身的瘤體組織經(jīng)消毒、清洗、研磨、滅活后與甘油混合制作自體疫苗,皮下注射瘤體周圍,這種疫苗簡單、易制備,使用此種方法治療效果良好且復發(fā)率低;Hamad[23]收集異體牛乳頭瘤細胞進行培養(yǎng),滅活后混合等量甘油皮下注射患部,30~60 d 內(nèi)瘤體衰退;Hoffmann 等[26]使用異體牛的乳頭狀瘤細胞苯酚-生理鹽水提取物來治療牛眼鱗狀細胞癌,病情得到控制,部分個體癌變得到退化;Watanabe 等[27]使用蠶蛹表達BPV-6 的病毒樣顆粒并純化,可使小鼠以高靈敏度識別BPV-6 抗原,產(chǎn)生1 種特異性針對BPV-6 的IgG,這種病毒樣顆??蓾撛谟米髋H轭^狀瘤的疫苗。
牛乳頭狀瘤病主要通過接觸傳播,病毒侵襲破損的皮膚,因此要做好牛舍的衛(wèi)生,定期對圈舍殺蟲和消毒,及時發(fā)現(xiàn)并清除牛舍內(nèi)的尖銳物品,防止其刺破皮膚;擠奶過程中嚴格按照規(guī)范操作,防止損傷乳頭,擠奶工具、外殼器具做好消毒;對于奶牛,堅持用0.3%醋酸氯己定藥浴乳頭[28];如發(fā)現(xiàn)病牛應及時隔離并對牛舍進行消毒。養(yǎng)殖過程中也可使用藥物刺激非特異性免疫來提高牛自身抵抗力,或選擇疫苗進行免疫保護,預防性疫苗可以選擇直接接種病毒,可使機體產(chǎn)生抗體,但只針對于同源病毒,也有針對病毒的L 區(qū)蛋白研制的亞單位疫苗,可對機體產(chǎn)生保護。通過基因工程產(chǎn)生的病毒樣顆粒也可作為預防性疫苗,且效果更好[29]。
牛乳頭狀瘤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性皮膚病[30],國內(nèi)報道的發(fā)病率為3%~52%,國際上的發(fā)病率高達80%[31],該病一般為自限性疾病,但自身恢復時間較長,如任其生長會損害皮革質(zhì)量,影響生長發(fā)育、降低產(chǎn)奶量等。為防止造成額外的損失,應及時選用一些治療方案助其恢復,目前臨床上對于牛乳頭狀瘤病的治療方法逐漸豐富,選取最合適、最簡便、治療效果最好、復發(fā)率最低的治療方案可最大程度降低該病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和對病畜健康的損傷。除了對治療方案的選擇外,也要注意日常的飼養(yǎng)管理及疫苗的及時接種來盡早預防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