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虹聿
持續(xù)規(guī)范演出市場
作為一種最常見的文化消費形式,文藝演出的有關問題較易引起媒體和公眾的關注。人們呼吁加快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加大監(jiān)管力度。在歐洲,一年有不計其數的演出,無論是流行的還是古典的,都很少出現令觀眾煩心的事情。這除了歸功于文化部門加大監(jiān)管力度,以重罰加以整治外,還基于誠信體系的運作以及相關人員和組織的自律。
以德國為例,波恩設有德國音樂信息中心。該機構匯總了德國音樂界的所有信息,有關音樂學校、音像制品出版社、音樂研究、出版物、基金會、文物、博物館、演奏家代理人等信息,都可以在該中心的龐大數據庫中找到。這個數據庫除了記錄德國130多個交響樂團在演出季所舉辦的音樂會和歌劇演出信息,連不計其數的教堂音樂會、室內演出、合唱節(jié)、青少年和業(yè)余音樂愛好者的演出活動也被收錄。這些信息不僅可以為德國政府制定文化消費領域的政策提供參考,還相當于一個數字化的誠信系統(tǒng)。
演出市場的規(guī)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演出場所運營方。德國的演出場所如音樂廳、劇場等,大多會與演出方提前3年進行談判,提前2年簽約,既給雙方預留出具體運作的時間和空間,也杜絕了濫竽充數的演出在短時間內運作成功。
此外,與劇場保持良好合作關系的媒體和樂評人等,也大多秉持對觀眾負責的態(tài)度,對大部分演出的報道,只以演出前一周的預告和首演評論為主,不會隨便發(fā)布未經核實的夸大、虛假信息。一旦演出市場上出現不合理現象,媒體和專業(yè)人士會立即群起而攻之。
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德國音樂廳、劇場公益性文化設施的定位,令其與觀眾之間保持著友好乃至密切的關系,這對其行為也有著較強的制約作用。例如在德國一些歌劇院的會員計劃中,會員享有諸多權利:擁有歌劇院最好的座位或自選固定座位;可提前預訂歌劇院的各種演出票;可以買票觀看公開的彩排,與戲劇工作者對話和進行采訪等;可參加大師的講座及參觀后臺;可定期獲得有關的活動信息、年度演出指南、簡報等。
在日本的網絡上幾乎不可能找到免費的下載資源,所有的資源都要收費。曾經有人將自己拍攝的音樂會彩排視頻免費共享到網上,立即遭到日本網民的抵制,因為他們擔心組委會可能因此禁止觀眾參觀彩排。中國香港著名導演吳宇森曾指出,日本是世界上版權意識最強的國家之一?!霸谌毡荆I版影片比較少,即使有,大多數民眾也不會選擇去看,而是會去電影院觀看?!?/p>
日本人強烈的版權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很多人認為這種意識源于嚴格的法律規(guī)定。早在2006年,東京都練馬區(qū)一名73歲的餐廳老板,因在自己的餐廳公開演唱披頭士的幾首歌曲而被逮捕。這幾首歌曲在日本的著作權由日本音樂著作權協(xié)會(JASRAC)管理。該餐廳老板在沒有得到JASRAC許可的情況下演唱這幾首歌曲,違反了法律規(guī)定。日本保護版權的法律之嚴苛,由此可見一斑。
要讓民眾形成強烈的版權意識,僅靠嚴苛的法律是不夠的。日本還十分注重將版權意識融入學校教育。日本的高中信息道德教育,內容主要包括信息常識、信息責任和信息評價三個方面。知識產權文化培養(yǎng)被列為信息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的高中教育提倡在高中生的綜合學習時間里,設置知識產權文化培養(yǎng)的相關教學內容,使高中生明白復制作品的處理和信息發(fā)送的責任,在發(fā)送信息時明確哪些作品是可以復制并發(fā)送的、哪些是需要保護的,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和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同樣重要。
為提高公眾的版權意識,日本還舉行很多貼近民眾的宣傳活動。例如,在日本音樂版權事業(yè)發(fā)展上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JASRAC,非常注重媒體的宣傳作用,甚至不惜花大價錢在媒體上做廣告,呼吁人們提高版權意識。
JASRAC曾經以《版權啊,母親》為題在《日本經濟新聞》做整版彩色廣告。廣告語是JASRAC會長的一段告白:30多年來,我一直進行著演歌巡禮,帶著一把吉他走遍全國各地??偸怯泻芏嗦牨娐犖业母枨?,有的時候還和我一起歌唱。每次看到這種情景,我都感受到歌曲的力量,它可以激勵人,給人以勇氣,也可以安慰人,進入人的心靈。因為有了這種感受,我的創(chuàng)作活動才一直持續(xù)下來。支撐我這種活動的還有著作權保護和日本音樂著作權協(xié)會。因為有了這兩者,我們創(chuàng)作的歌曲才能夠超越時代,跨越國境,感動民眾。這個社會,技術在進步,享受音樂快樂的方法也在發(fā)生變化。但是,不管發(fā)生怎樣的變化,日本音樂著作權協(xié)會都會作為連接創(chuàng)作者與音樂愛好者的橋梁,從事業(yè)務工作。
“有臺全新的PSP(索尼掌上游戲機)正在辦公室等待著我,這太讓人激動了!”這是英國著名歌手莉莉·艾倫曾發(fā)在其個人微博上的一句留言。這到底是艾倫與歌迷們的互動交流,還是一種隱形商業(yè)廣告?據了解,索尼公司與艾倫名下的服裝店有合作。自2021年起,英國藝人在社交平臺上發(fā)布類似信息,可能面臨訴訟——英國出臺相關規(guī)定,嚴格限制名人在社交平臺上發(fā)布植入式廣告。
作為目前全球最火熱的社會文化交流渠道,各大網絡社交平臺在吸引大批擁躉的同時,也引起廣告商的注意。根據英國廣告標準局(ASA)公布的統(tǒng)計數據,每年都會收到3500多起有關社交平臺廣告的投訴,其中,名人的社交平臺成為植入式廣告的重災區(qū)。歐美名人幾乎都開通了推特,除了給自己的演藝活動做宣傳,還不時為自己代言或拿了好處的產品說上兩句好話。這種“軟文”式廣告據說效果十分明顯,粉絲會因為這是偶像的私家推薦而掏腰包購買。鑒于這種情況,為防止有人借機誤導消費者,英國公平貿易局負責對英國名人的社交平臺進行監(jiān)管,杜絕植入式廣告。
英國公平貿易局表示,演員、流行歌手和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等名人,如果收受商家報酬,在移動社交平臺上“刻意提及”諸如汽車和香水等產品,監(jiān)管部門將在數周內與他們取得聯(lián)系。公平貿易局警告,如果違規(guī)者放任這些植入廣告,政府將向法院提起訴訟。違規(guī)者或將面臨刑事指控或不設上限的罰款。
英國公平貿易局高級主管希瑟·克萊頓表示:“移動互聯(lián)網上的信息真實性至關重要,因為人們會根據這些信息作出消費決策。監(jiān)管部門將查處名人與奢侈品生產商等的不法交易,以及有關植入廣告的違規(guī)事件?!?h3>瑞典:贗品展的警示作用
作為普通的欣賞者,你在花錢買票走進一個藝術展的大廳時,能看得出來哪些是大師的真跡,哪些是贗品嗎?有些作品恐怕連專家都難辨真假。由于大量贗品被當成大師創(chuàng)作的真品買賣,甚至在藝術展上誆騙消費者,瑞典的藝術品管理機構認識到普及藝術品鑒別知識的重要性。通過舉辦贗品展這種“自揭傷疤”的舉措,他們希望告訴參觀者:不要再上“山寨藝術品”的當。
博物館通常是藝術品的最大買家,不過它們藏有的贗品也不在少數。所以,隱瞞“代價高昂的錯誤”成了一些博物館的通病。瑞典斯德哥爾摩國立博物館,定期舉辦“自揭家丑”的贗品展。這個名為“真真假假”的展覽,展示曾被珍藏的所謂“倫勃朗和畢加索等名家的畫作”。該展覽的導賞員表示,判定畫作真?zhèn)螌τ诓┪镳^來說難度很大,一旦他們有勇氣去直面自己曾犯下的錯誤,就能讓更多消費者從中受益。特別是那些花了大價錢卻買到高仿畫作的藝術品投資者,這樣的展覽對他們很有幫助。
這項展覽中的一個著名案例是《神圣的達西》。它的收藏者曾堅信,它是倫勃朗的作品,直到幾位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專家指出,它不像那位荷蘭大師創(chuàng)作的作品。眾多專家在鑒定后指出,該作品的筆法和倫勃朗的風格不符,而且其簽名中缺少了一個字母——這些都令收藏者像個外行,當初負責鑒定工作的斯德哥爾摩國立博物館難辭其咎。
展覽中還有一幅梵高畫作的贗品,這幅畫是挪威奧斯陸的國家藝廊從巴黎一位藝術品經紀手中購入,再借給斯德哥爾摩國立博物館展出的。后來有專家指出,它并非真品,因為其筆法和色彩都不如梵高的其他作品那般激動人心。經過眾多專家的仔細鑒別,最終這幅畫被認定為偽作。
斯德哥爾摩國立博物館這項展覽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向公眾介紹應用于藝術品鑒定的科技手段,并在直面錯誤的基礎上強調對藝術品愛好者負責的態(tài)度。展覽管理者卡瓦里·比約克曼表示:“很多國家的博物館都不會將這類錯誤公開。為了提升公眾對于藝術品的甄別能力,確保文化消費的質量,我們寧愿通過這種尷尬的展覽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并幫助消費者獲得更多知識?!?/p>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