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張恩嶺
張伯駒(1898—1982)是我國現(xiàn)代文化史上一位卓越的文化大家和情懷高尚的愛國主義者,其精湛的文化藝術(shù)成就和思想人格魅力都令世人景仰。杰出的美術(shù)家劉海粟在《詩卷留天地 博文鑒古今》一文中對張伯駒有一個經(jīng)典的評價:“叢碧先生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俊峰,從他廣袤的心胸涌出了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鑒賞、詩詞、戲劇和書法,四種姊妹藝術(shù)相互溝通又各具性格,堪稱‘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碧貏e是在詞作和收藏鑒賞方面,張伯駒的成就尤為卓著。著名的紅學家周汝昌在《一代名士張伯駒·序》中說:“我為詞集撰有跋文一則,其中提出,如以詞人之詞而論(有別于詩人之詞、文人之詞、學人之詞、雜流之詞),則中國詞史當以李后主為首,而以先生為殿——在他之后,恐怕不易再產(chǎn)生這種真正的詞人?!痹谖奈锸詹嘏c鑒賞方面,著名學者啟功則評價張伯駒:“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天下民間收藏第一人?!保ā秵⒐υu張伯駒》)在思想與品格方面,張伯駒亦堪稱杰出的愛國主義者和情懷坦蕩高尚、令人仰止之人。國學大師馮其庸曾贊美張伯駒是“國士高風傾萬世”“天荒地老一真人”(《曠世奇人張伯駒——叢碧老人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因而,自從其逝世至今近40 年來,張伯駒研究逐步展開與推進,并有望成為學界研究的一個亮點和熱點。本文擬就張伯駒研究的狀況做一簡要的綜述與思考。
張伯駒研究40 年來的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可稱為張伯駒研究的興起與發(fā)展,從1982 年開始到2006 年,這一段時間較長,達24 年。
張伯駒出生于1898 年2 月。河南項城人,原名張家騏,字伯駒,號叢碧,別號春游主人、好好先生,逝世于1982 年2 月,享年85 歲。他去世以后,紀念他的文章便不斷見諸報端,他的生平經(jīng)歷、人格魅力、文化藝術(shù)成就和軼聞都引起了廣大讀者的極大興趣。1985 年,劉海粟發(fā)表了《詩卷留天地、博文鑒古今》(《齊魯談藝錄》,山東美術(shù)出版社1985 年版),以摯友的身份回憶、介紹了張伯駒的生平和文化成就;1988 年,樓宇棟發(fā)表《塵劫難移愛國志——淚憶岳父張伯駒》(《紅毹紀夢詩注》,寶文堂書店1988年版),主要介紹了張伯駒的愛國思想和人格光輝;1992 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任鳳霞的專著《張伯駒和潘素》,并于2006 年修訂再版為《一代名士張伯駒》一書,這是一部文學色彩較為鮮明的紀實文學作品。這一時期諸多文化名人如周汝昌、王世襄、張牧石、朱家溍等都發(fā)表了記述與張伯駒交往的文章;2005 年,林下風編輯出版了《張伯駒與京劇》(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 年版)一書;2006 年,施議對發(fā)表了《二十世紀中國填詞史話(二)》,推出當代十大詞人:徐行恭、沈軼劉、張伯駒、夏承燾、唐圭璋、龍榆生、詹安泰、李祁、丁寧、沈祖棻,張伯駒為其中之一;這一年,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了《捐獻大家張伯駒》一書,對其收藏捐獻業(yè)績做了介紹。
這一階段張伯駒研究的特點主要是大量回憶性文章和傳記作品的發(fā)表與出版,其內(nèi)容主要是對張伯駒生平和文化藝術(shù)成就的介紹以及與作者的交往,但有傳奇化的成分。有關(guān)張伯駒文化成就研究的論文較少,除上述若干篇外,還有姚平的《張伯駒詞淺析》(《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 年第3 期)和李人風的《張伯駒詩鐘》(《閱讀與寫作》1999 年第1 期)等。
第二階段可稱為張伯駒研究的初步深入與拓展階段,學術(shù)專著與論文開始出現(xiàn)。這一階段的時間是2007 年至2013 年,僅有7 年。
2008 年1 月,項城市政協(xié)編纂的文史資料匯編《張伯駒先生追思集》印行,這是張伯駒研究的第一部收錄資料范圍較廣且多有檔案資料的匯編本,是研究張伯駒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
2008 年,張伯駒的兒子張柳溪先后發(fā)表了《我爺爺張鎮(zhèn)芳和他的大家庭》(《張伯駒先生追思集》,紫禁城出版社2011 年版)、《父親張伯駒的婚姻》(《世紀》2010 年第3 期)等文,為張伯駒家世研究提供了若干資料。這一階段有關(guān)張伯駒的學術(shù)研究論文主要有楊嘉仁、秦燕春、謝燕等人有關(guān)張伯駒詞作的幾篇文章;2013 年,寓真的《張伯駒身世鉤沉》(三晉出版社)和張恩嶺的《張伯駒傳》(花城出版社)是首次出現(xiàn)的有關(guān)張伯駒研究具有較高學術(shù)價值的專著。這一階段,論文和專著數(shù)量雖不多,但具有初步開啟張伯駒學術(shù)研究的意義。
張伯駒研究的第三階段,也就是當下張伯駒研究的現(xiàn)狀,這一時段從2014 年開始,時至今日還在發(fā)展。這一階段的張伯駒研究,有一個標志性、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發(fā)生,這就是2018 年全國紀念張伯駒誕辰120 周年活動的開展。是年4 月2 日,由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單位聯(lián)合舉辦了“張伯駒捐獻文物展”;4 月13 日,《新華每日電訊》發(fā)表了紀念張伯駒的專稿《予所收蓄,永存吾土》;4 月23 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齊魯京的題為《百代高標,千秋叢碧》的紀念文章;5 月7 日,文化和旅游部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了紀念張伯駒誕辰120 周年座談會。這樣高規(guī)格的會議和紀念活動是張伯駒逝世近40 年來的首次,標志著對張伯駒紀念的層次已上升到了國家層面。
2020 年9 月,周口師范學院張伯駒研究中心成立。這是全國高校和學界第一家張伯駒學術(shù)研究機構(gòu),為張伯駒研究提供了交流平臺,對進一步推動和深入張伯駒學術(shù)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這一階段張伯駒研究呈現(xiàn)出的特點就是學術(shù)性研究論文的大量出現(xiàn),有30 余篇,且基本涵蓋了張伯駒文化藝術(shù)成就的各個領(lǐng)域,如詞作、收藏鑒賞、戲劇藝術(shù)、書畫藝術(shù)等。這一時段,還有一些專著出版,如鄭重的《煙云過:張伯駒傳》(中華書局2016 年版)、張恩嶺的《張伯駒詞傳》(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和《張伯駒聯(lián)語與詩鐘集注》(河南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榮宏君的《翰墨留青——張伯駒致周篤文書函談藝錄》(遼海出版社2020 年版)等??傊?,這一階段張伯駒研究的深度、廣度、厚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一些有新觀點、新材料、新方法、新形式的基礎(chǔ)研究,文獻整理方面的成果都有出現(xiàn),張伯駒研究的團隊、平臺都有初步的建設(shè)。
近40 年來,張伯駒研究的成績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張伯駒生平追思及傳記著述的大量出現(xiàn)。
自張伯駒先生逝世后不久,懷念及簡述其生平的文章就不斷見于報刊。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潘素的《憶伯駒》(《名人的妻子憶丈夫》,珠江出版社2002 年版)、樓宇棟的《塵劫難移愛國志——淚憶岳父張伯駒》、張柳溪的《我爺爺張鎮(zhèn)芳和他的大家庭》、劉海粟的《詩卷留天地,博文鑒古今》、朱家溍的《我和伯駒道兄》(《什剎海夢憶》,江蘇文藝出版社2006 年版)、王世襄的《與伯駒先生交往三五事》(《王世襄自選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 年版)、周汝昌的《什剎海邊憶故交》(《北斗京華》,中華書局2007 年版)、章詒和的《君子之交》、張牧石的《我和張伯駒的忘年情》(《中國書畫報》1998 年6 月29 日)、馮其庸的《曠世奇人張伯駒》、朱經(jīng)畬的《張伯駒生平事略》(《京劇藝術(shù)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從鴻逵的《回憶張伯駒先生》(《天津文史》1994年第6 期)、馮大彪的《懷念張伯駒先生》(《文史精華》2002 年第12 期)、林下風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衛(wèi)道士》(《張伯駒與京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 年版)、馬明捷的《張伯駒論劇》(《張伯駒與京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 年版)、任美霖的《張伯駒先生在吉林》(《人民政協(xié)報》2018 年4 月2 日)等。這些文章大都是記述作者與張伯駒交往的片斷或簡介張伯駒一生在若干文化藝術(shù)領(lǐng)域取得的成就。有關(guān)張伯駒的傳記著述主要有10 余部,分別是任鳳霞的《張伯駒和潘素》《一代名士張伯駒》,張慶軍、潘千葉的《京城玩主張伯駒》(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版),林玫、謝沐的《大收藏家》(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年版),樓宇棟、鄭重的《張伯駒畫傳》(文物出版社2008 年版),鄭理的《大藏家張伯駒》(萬卷出版公司2008 年版),王忠和、榮進的《生是長穹一抹風,民國公子張伯駒》(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劉軍、柯建剛的《大藏家張伯駒》(中國工人出版社2013 年版),張恩嶺的《張伯駒傳》和《張伯駒十五講》(河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鄭重的《煙云過:張伯駒傳》等。這些文章和傳記作品的主要內(nèi)容是介紹了張伯駒苦樂兼?zhèn)?、命運多舛的一生經(jīng)歷及其坦蕩超逸的精神品格和高尚的愛國主義思想,但大部分著述對張伯駒生平事跡的記述均有不同程度的傳奇化。雖然如此,這些作品對讀者全面了解張伯駒的生平及其思想人格,還是起了積極作用的。
(二)有關(guān)張伯駒藝術(shù)成就的研究。
具體而言,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領(lǐng)域:
1.關(guān)于張伯駒詞作藝術(shù)的研究。詞作是張伯駒一生文化貢獻中最為顯著的成就,張伯駒一生實質(zhì)上就是一位詞人,因此研究張伯駒詞作的論文較多,如施議對的《二十世紀中國填詞史話(二)》,翁偶虹的《藝、史、詩的綜合欣賞》(《張伯駒與京劇》,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 年版),秦燕春的《論近代二公子詞:袁克文和張伯駒》(《中國文化》2008 年第1 期),姚平的《張伯駒詞淺析》,謝燕的《張伯駒詞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年),楊嘉仁的《張伯駒及其〈自書春游詞冊〉——紀念叢碧詞人逝世三十周年》(《中國韻文學刊》2012 年第3 期),寓真的《“天地與心同一白”——淺談張伯駒詞的境界》(《中華詩詞》2014 年第8 期),馬大勇、馬閃紅的《“天荒地老一真人”:論張伯駒詞》(《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6 年第7 期),馬大勇的《夢邊尋夢更何人——張伯駒與當代詞壇》(《詞學》2019 年第2 期),張恩嶺、王麗歌的《張伯駒詞作簡譜》(《中國韻文學刊》2019 年第4 期),田園的《張伯駒詞藝術(shù)研究》(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8 年),金春媛的《張伯駒詞話:20 世紀王國維之后的詞論佳構(gòu)》(《深圳大學學報》2017 年第4 期),張恩嶺的《略議張伯駒晚年的疏放詞》(《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20 年第8期)和《論張伯駒詞的真與純》(《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20 年第6 期),孔令環(huán)的《張伯駒春游詞簡論》(《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20 年第6 期)等;研究張伯駒詞作藝術(shù)的專著僅有張恩嶺的兩部書《張伯駒詞傳》和《張伯駒聯(lián)語與詩鐘集注》。
2.關(guān)于張伯駒收藏與鑒賞的研究。張伯駒在收藏與鑒賞方面的成就與貢獻是十分突出的,也廣為人知和傳誦,以至張伯駒的詞作成就為其收藏之名所掩。所以,有關(guān)張伯駒收藏與鑒賞研究的作品多為前述幾部名為“大收藏家”的傳記作品,學術(shù)研究論文則不甚多,主要有尹吉南的《張伯駒是中國收藏近代變遷的一面鏡子》(《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18 年第15 期)、郝炎峰的《張伯駒的大家之道》(《紫禁城》2018 年第3 期);碩士論文主要有柳梁的《煙云過眼寓于胸——張伯駒鑒藏研究》(中央美術(shù)學院,2016 年)、薛叢美的《游心翰墨——張伯駒書畫鑒藏研究》(山東大學,2018 年)、李楠楠的《張伯駒書畫收藏研究》(中央美術(shù)學院,2014 年)。
3.關(guān)于張伯駒戲曲藝術(shù)的研究。在中國京劇發(fā)展史上,張伯駒無論是在京劇實踐上還是在京劇藝術(shù)理論和京劇發(fā)展上,都有突出的成就,但有關(guān)張伯駒戲曲藝術(shù)的研究論文還是不多的,主要有謝燕的《論張伯駒與京劇余派藝術(shù)》(《劍南文學》2011 年第11 期)、康凱的《淺談張伯駒先生的戲曲研究》(《劇作家》2014 年第6 期)、簡貴燈的《名票張伯駒先生〈紅愈紀夢詩注〉中的京劇史料價值》(《新世紀劇壇》2016 年第3 期)、吳小如的《讀〈紅毹紀夢詩注〉隨筆》(《學林漫錄·九集》,中華書局1984 年版)、金春媛的《通與融:張伯駒記戲探研》(《河南大學學報》2019 年第4 期)等,林下風編的《張伯駒與京劇》,實為多人回憶張伯駒與戲劇相關(guān)的文章合集,但對研究張伯駒在戲劇藝術(shù)方面的理論與實踐,無疑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4.有關(guān)張伯駒書畫藝術(shù)的研究。張伯駒也是風格獨特的書畫家,在書法方面,他獨創(chuàng)了“鳥羽體”,自成一格。在繪畫方面,他多畫梅蘭竹菊,屬于典型的文人畫。有關(guān)張伯駒書畫藝術(shù)的研究,論文則更顯得少些,主要有張孝玉的《煙云過眼寓于胸——張伯駒書法》(《書法導報》2017 年9 月6 日)、詹霓的《張伯駒的書法收藏與創(chuàng)作》(《書與畫》2019 年第5 期)、賈志嬌的《張伯駒書法研究》(北京城市學院碩士論文,2020 年)、何漢杰的《論“鳥羽體”與張伯駒的晚年心境》(《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20 年第6 期)、張冬冬的《〈叢碧書畫錄〉的編纂及其精神價值》(《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21 年第1 期)、榮宏君的《張伯駒與徐悲鴻國畫論戰(zhàn)始末及其啟示》(《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21 年第1 期)。榮宏君的《國寶傳奇張伯駒》(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一書,則為主要講述張伯駒所藏主要書畫文物的藝術(shù)價值的,兼有涉及張伯駒書畫藝術(shù)的論述。
(三)張伯駒研究資料匯編及家世研究的探索。
張伯駒研究資料匯編,主要是項城市政協(xié)于2008 年編的《張伯駒先生追思集》,這部資料匯編共分五輯:“家事與生平”“藝術(shù)成就與愛國情操”“名家評說與親友憶舊”“張伯駒故事”“張伯駒著述選”。特別是“家事與生平”多為有關(guān)張伯駒生平的檔案資料,首次為張伯駒研究提供了有別于傳說的可信的歷史資料。這部書后來由紫禁城出版社修訂出版。2013 年,中華書局再次對本書修訂增補,書名改為《回憶張伯駒》。
有關(guān)張伯駒生平、家世的研究論文,主要有張恩嶺、王麗歌的《張伯駒年譜簡編》(《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9 年第4 期),章宏偉的《張伯駒研究辨謬》(《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年第6 期)等,其他論文尚不多見。在專著方面,寓真的《張伯駒身世鉤沉》則是此項研究的一項重大收獲,此書側(cè)重于挖掘、分析張伯駒的家世檔案資料、史實,對研究張伯駒家世,了解張伯駒思想、人格的形成,研究張伯駒文化活動及其背景都具有較大的學術(shù)價值。
(四)張伯駒著述及其相關(guān)資料的出版與研究,成果豐碩。
張伯駒主要著述的整理與出版,成果較多,為張伯駒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張伯駒主要著述的出版是從張伯駒去世以后開始的,現(xiàn)已推出的各種版本主要有《張伯駒詞集》(中華書局1985 年版)、《春游瑣談》(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年版)、《紅毹紀夢詩注》(寶文堂書店1988 年版)、《洪憲紀事詩三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版)、《素月樓聯(lián)語》(華文出版社2012 年版)、《春游紀夢》(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春游社瑣談·素月樓聯(lián)語》(北京出版社1998 年版)、《春游瑣談》(上下冊)(南開大學出版社2018 年版)、《煙云過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張伯駒潘素書畫集》(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5 年版)、《張伯駒潘素伉儷藝術(shù)文獻集》(中華書局2018 年版)、《張伯駒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版)、《翰墨留青——張伯駒致周篤文書函談藝錄》(遼海出版社2020 年版)等?!稄埐x集》實為張伯駒主要著述的合集。此外,近年來有關(guān)張伯駒、潘素的捐獻文物書畫集也由多家出版社出版,如《張伯駒潘素捐獻收藏書畫集》(紫禁城出版社1998 年版)、《新中國捐獻文物精品全集(張伯駒潘素卷》(文津出版社2015 年版)、靳飛的《張伯駒筆記:文化奇人的前半生》(文津出版社2021 年版)等。
張伯駒年譜的撰寫也有了可喜的進展。靳飛的《張伯駒年譜》(文津出版社2021 年版)和榮宏君的《張伯駒年譜》(香港中華書局2022 年版)相繼出版,填補了長期以來張伯駒年譜缺失的空白。
從張伯駒的主要著述中,讀者可以領(lǐng)略到張伯駒在詩詞創(chuàng)作、戲劇理論、收藏鑒賞、書畫藝術(shù)及金石書畫、人文軼事、歷史典故等各個文化藝術(shù)領(lǐng)域中的深厚底蘊和豐富多彩的創(chuàng)作成就,可謂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品之作。
在看到張伯駒研究逐步發(fā)展深入的可喜局面時,我們也應(yīng)看到張伯駒研究尚有若干不足與值得拓展的領(lǐng)域和空間。
(一)張伯駒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張伯駒生平傳記研究成果較為陳舊,且有傳奇化的傾向。張伯駒研究的最新成果尚未被學界廣泛采納。這類傳奇化傾向主要是依據(jù)傳說而不是可靠的歷史資料,如張伯駒出關(guān)工作的經(jīng)過、張伯駒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始末,以及在其收購《游春圖》過程中馬霽川的作用等,大都是傳說,既經(jīng)不起推敲也無可靠的史實依據(jù),有些傳記更是主觀臆想和戲說,如說什么蔣介石對張伯駒畢恭畢敬,多次接待,甚至通信等,還有什么張伯駒在娶潘素之前,如果不是礙于第三任妻子王韻香懷孕就要堅決與王韻香離婚等,都是子虛烏有甚至恰恰和真實情況相反。事實證明,張伯駒研究中,如果不堅決糾正傳奇化和戲說傾向,就不會有嚴謹?shù)膶W術(shù)研究成果,仍然會是舊瓶裝舊酒,或新瓶裝舊酒。
二是張伯駒研究的視角不夠開闊,只對張伯駒生平事跡的述說感到興奮,而對張伯駒文化藝術(shù)成就的研究關(guān)注不夠,或在研究張伯駒藝術(shù)成就時,偏重于關(guān)注其收藏鑒賞,而忽略其他藝術(shù)領(lǐng)域的成就。因而導致張伯駒研究的成果不夠多,程度不夠深。
三是有關(guān)張伯駒研究的專家團隊尚未形成,一些青年人在完成有關(guān)張伯駒研究的碩士論文以后,就轉(zhuǎn)移了工作和研究方向,造成張伯駒研究的中斷。再就是張伯駒研究隊伍存在年齡的較大差異,沒有形成老中青有序的梯隊建設(shè),存在脫節(jié)問題。
(二)張伯駒研究的拓展方向。
一是有關(guān)張伯駒研究的大量文獻資料及散佚詩文亟需搜集和整理。張伯駒主要著述亦需進行整理和研究。現(xiàn)在出版的張伯駒主要著述除了作者自注外,大部分都沒有注釋,甚至有些著述仍然只有繁體字版,這種情況都不利于張伯駒研究的展開與深入。
二是張伯駒家世研究需要充分展開和深入。目前學界尚不多見有關(guān)張伯駒家世研究的學術(shù)論文,如張伯駒書信、檔案、通信等都是張伯駒研究的重要資料,從中可以考察張伯駒的重要活動及其經(jīng)歷和思想等,尤其是書信,張伯駒一生與諸多友人通信十分頻密,內(nèi)容豐厚,但目前也缺乏系統(tǒng)的整理和研究。
三是有關(guān)張伯駒人生思想、精神品格方面的研究尚待開展,學界還沒有較有分量的有關(guān)此項研究論文的發(fā)表。
四是張伯駒文化藝術(shù)成就的研究有待全面展開并深入。張伯駒文化藝術(shù)成就主要是詞作詞話、收藏鑒賞、京劇藝術(shù)、書法繪畫四個方面,但學界對這四個方面的研究還只是多為關(guān)注其詞作藝術(shù)和收藏鑒賞方面,至于其京劇藝術(shù)與理論書法繪畫,則鮮有關(guān)注,研究論文較少。這些情況都值得重視,應(yīng)該加以引導,以期全面展開并深入研究,多出成果。
五是張伯駒研究團隊、平臺陣地建設(shè)都有待重視和加強。
六是大眾視野下張伯駒文化藝術(shù)成就和思想人格的普及和弘揚工作都有待加強。張伯駒文化和張伯駒精神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財富,不能只成為少數(shù)專家學者案頭上的研究對象,而應(yīng)該走向?qū)W校,走向大眾。為此,要在做好學術(shù)研究的同時,有規(guī)劃、有組織、有步驟地普及宣傳張伯駒文化和張伯駒精神,以達到弘揚傳承。因此,有關(guān)張伯駒的各類普及讀物、藝術(shù)再現(xiàn)、文化創(chuàng)意等都應(yīng)有計劃地進行和推廣。
綜上所述,回顧張伯駒研究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看到,三個階段是一步步深入的,從認識表面到探討實質(zhì),從傳奇到嚴謹,張伯駒研究步步深入,已取得了較為豐富而堅實的研究成果。但學術(shù)研究要注重創(chuàng)新,沒有創(chuàng)新就沒有學術(shù)的動力和活力。張伯駒研究也是這樣,也要有不斷的創(chuàng)新,才會有廣闊的前途。這種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其一,研究視野要更加廣闊,要善于發(fā)現(xiàn)張伯駒研究中新的課題和亮點,不斷拓展張伯駒研究的領(lǐng)域。
其二,研究層次要不斷深入,不能停留在現(xiàn)有研究的層面上,要不斷深入,得出新的研究結(jié)論和成果。
其三,研究方法要多樣,運用多重證據(jù)法,吸收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文藝學、藝術(shù)學等多種學科的新知識,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張伯駒的人生歷史和文化貢獻。
總之,張伯駒研究經(jīng)過近40 年的發(fā)展,目前正處于一個新的研究起點上,將來有望成為學界的一個研究熱點和亮點。張伯駒研究任重而道遠,其研究格局、研究性專業(yè)隊伍的形成,都需要學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