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毅媛
(鹽城市建軍路小學,江蘇 鹽城 224002)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中提出,在組織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發(fā)揮課程的思想引領作用,著力引導學生開創(chuàng)美好未來。基于文件的要求,教師應充分關注立德樹人的具體要求,及時更新自身教育理念,解讀德育具體內容,根據學習主題及學生學習能力合理設計滲透方案,幫助學生改善參與積極性不足、缺乏對德育的正確理解等現實問題,使其在教師的指引下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自覺融入建設祖國、發(fā)展自我的事業(yè)中,形成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必備品格及關鍵能力。
蒙養(yǎng)之始,以德育為先。德育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體現。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落實德育的重要途徑,德育的重要價值在于:第一,隨著新課標的推廣,小學德育工作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借助道德與法治教學開展德育工作,能在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幫助其更好地感受到德育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明白德育的重要意義。有效的教學方式能充分突出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作用,使學生通過學習實現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與發(fā)展。第二,小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有效的德育能幫助學生感受德育的魅力,使其在教師的影響下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改善自身因外部環(huán)境影響產生的問題,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促使其長期在德育的浸潤與影響下形成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關鍵能力。第三,堅持德育為先,提升智育水平是新課標背景下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提出的全新要求。學科知識與德育的有機融合,能幫助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也有利于學科改革的順利進行,契合立德樹人根本要求,有助于素質教育的落實,可以為社會輸送更多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青年。
綜上,德育不僅是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基本要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及素養(yǎng)形成的必要舉措。因此,教師要積極探索德育和道德與法治的連接,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為學生構建高品質的課堂環(huán)境,保障學生能通過學科學習,將德育行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德育的滲透不僅要求教師把握教材內容,明確滲透方向,還需要教師清楚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這樣才能保障德育的有效滲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要求。
教材是開展德育的重要材料,只有利用好教材,做好學生與教材的連接橋梁,才能保障學生“吃透”教材內容,順利掌握知識,落實德育滲透。在組織道德與法治教學初期,教師要深度研讀教材內容,挖掘教材蘊含的德育知識,然后再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合理設計德育學習方案,幫助學生明確本課學習應達成的基本目標,為后續(xù)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以部編版四年級上冊“我們所了解的環(huán)境污染”一課為例,本課包含白色污染、生活中的環(huán)境污染這兩部分內容。課程開始前,教師通過對教材的閱讀與整理,明確了本課重點主題為“環(huán)境污染”,并選擇與之相對應的德育元素“指導學生樹立綠色環(huán)保理念”,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明確德育的基本方向:第一,通過學習了解日常生活中塑料制品的使用,與同伴共同探究塑料制品的性能,以辯證思維思考塑料制品在為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給生活造成的影響。第二,閱讀教材閱讀角內容,嘗試結合自己的經驗對塑料垃圾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哪些困擾進行分析,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第三,分析塑料制品危害的同時,設想如果失去塑料制品可能對生活造成的影響,促使學生初步建立合理、節(jié)制使用塑料制品的環(huán)保意識。第四,搜集資料與同伴共同就“生活中還有哪些環(huán)境污染”進行調查,幫助學生意識到現代社會面臨的嚴峻環(huán)境問題,促使其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綠色環(huán)保理念,能積極踐行環(huán)境保護措施,充當環(huán)保小衛(wèi)士。目標設計完畢后,教師即可帶領學生開展學習活動,圍繞“綠色環(huán)保”主題參與實踐探究。
與德育息息相關的目標內容,能幫助學生在有針對性地參與到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自覺履行目標要求,實現道德與法治和德育的有機融合,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值得關注的是,考慮到大部分學生對德育內容一知半解,在初始教育階段,教師還要保障目標難易程度適中,防止學生因目標難度較高產生厭學情緒,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
在滲透德育的過程中,為保障學生能時刻保持對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借助情境創(chuàng)設的手段進行導入,選擇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事件作為素材,幫助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感受德育的重要價值。與此同時,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也具有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的特征,能幫助學生以直觀的方式將抽象學科知識轉化為真實印象,使學生更好地將注意力集中于課堂活動中,增強教學質量。
以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一課為例,規(guī)則和制度是文明生活的保障,本課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規(guī)則意識,形成自覺遵守各項規(guī)章制度的意識,做守法公民?;诹⒌聵淙吮尘埃瑸閹椭鷮W生明確規(guī)則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在導入階段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分享視頻內容:某小學課間操時間下課鈴聲響起,學生為參加下一節(jié)課的體育活動蜂擁而出,完全不顧老師提出的“上下樓梯慢行,不要推搡”的規(guī)則,一味沖出教室。在畫面中,學生能捕捉到幾點重要線索,向教師分享自己看到視頻后的想法,并表示:因不守規(guī)則很可能出現踩踏事件。根據學生的反饋,教師可以再次借助情境內容,邀請學生回憶自己在下課后前往室外時是否存在視頻中的危險行為,通過集中討論的方式幫助學生初步了解規(guī)則,意識到規(guī)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接下來,在指導學生學會自覺遵守規(guī)則階段,教師還可以借助情境創(chuàng)設的手段,請學生分析:如果你的朋友不遵守規(guī)則,你會如何選擇?如何去做?以問題驅動學生深度思考,幫助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經歷與遵守規(guī)則相關的問題,通過對問題的梳理,感受生活中規(guī)則的無處不在,進一步理解規(guī)則的重要性。
此種手段能更好地實現德育潤物細無聲的滲透,能借助真實情境幫助學生思考道德與法治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規(guī)則意識。在采用情境創(chuàng)設手段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要保障情境內容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確保德育的順利融入。
富有趣味性的活動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內驅力??紤]到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帶有說教色彩,為避免學生產生學習壓力,教師可以巧妙地將實踐活動與德育有機融合在一起,指導學生通過任務的完成自覺接受德育,在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中提高對德育的重視程度,豐富自身情境體驗,感受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深厚魅力。
以部編版五年級上冊“古代科技 耀我中華”一課為例,本課教學內容圍繞著古代的科學技術,向學生介紹了中國古代科學家的故事,能幫助學生通過學習進一步了解我國歷史上重大的文化成就,樹立文化自強、文化自信,強化愛國主義情懷。本課學習中,為保障全體同學都能積極參與到德育學習中,教師可以“傳統(tǒng)文化耀中華”為主題,指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并向學生提出具體的實踐要求:第一,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尋找燦若繁星的我國古代科技,如造紙術、指南針、麻沸散、活字印刷術等,選擇某一具體事物查找資料,了解我國古代科技成就,在班級中進行分享。第二,我國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科學家、醫(yī)學家、文化學家,為祖國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請自主選擇主題,與小組成員查找資料,選擇某一具體人物,分析其在歷史上的成就及著作、研究對后世的影響。第三,我國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請以“從古代科技成就中獲得的啟示”為話題,與同伴進行集中討論。根據教師設計的活動要求,各組成員積極參與實踐,并在班級中分享本組的實踐成果。例如,選擇以“地動儀”為主題的小組為同學分享了該小組設計的地動儀模型,并講解了東漢科學家張衡發(fā)明地動儀、設計地動儀的相關資料,通過故事的講述成功吸引班級同學,幫助同學進一步感受到了勞動人民用汗水及智慧創(chuàng)造的不朽成就。
為保障學生的參與質量,教師可以在學生完成小組協(xié)作后,鼓勵其在班級中分享本組的實踐成果,促使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積累經驗,拓寬自身文化視野,在和諧的交互環(huán)境下深刻認識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魅力,達成愛國主義德育目標。
傳統(tǒng)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部分教師忽視了對學生個性化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德育滲透效果無法得到提升。針對這一問題,在具體實踐中,教師要及時革新思想,遵循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帶領學生在課堂中就某一話題展開激烈的討論與辯論,在調動學生思維的同時,鼓勵學生從道德視角對事件做出審判。這樣,既能凸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能幫助學生參與學習與思考環(huán)節(jié),真正理解哪些是有道德的行為。
以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當沖突發(fā)生”一課為例,本課內容選自第一單元“同伴與交往”,學生要通過學習形成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意識到友情并非庇護傘,與朋友之間遇到沖突時要以理性的視角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然后再科學地解決問題,樹立正確的友誼觀念。由于小學生生活經驗有限,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容易被友情蒙蔽雙眼,出現對朋友言聽計從、缺乏自主想法的現象,可能會對其自身造成影響。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班級內開展話題討論,向學生分享情境“當你與朋友在圖書館學習時,對方拿出了食品邀請你共享,但圖書館明令禁止攜帶食物,此時你會怎么辦?”并讓學生就問題進行分析。根據教師所提供的話題,有的學生在交流中表示“分享證明我在朋友的心中很重要,友誼比規(guī)則重要”,而有些學生則表示“規(guī)則就是規(guī)則,不能因為個人主觀情緒改變規(guī)則”。學生在討論中都表明了自己的想法,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應將話題與德育相聯系,鼓勵學生分析忍受、指責及真誠勸告的可能結果,然后再引導學生明確友誼的具體內涵及表現,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友誼并非一味的退讓,而是要在對方出現問題時及時勸阻、告誡,兩人共同向積極的方向發(fā)展,這才是友誼的真諦。
這樣的討論方式既避免了刻板講授可能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在思考中順利理解德育的具體范疇,改正自身可能存在的不良行為,在學習中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綜上所述,立德樹人背景下,教師要以德育為重點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關注對學生人格、價值觀的塑造,充分借助教材內容實現德育的有機滲透,幫助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理解德育的本質內涵,將德育中包含的積極元素轉化為自覺行為,充分體現學科育人價值。在廣大教師的不懈努力下,學生核心素養(yǎng)將得到長足發(fā)展,為后續(xù)學習、生活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