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笛譽,羅靜(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江西 南昌 330006)
腰痛病以自覺腰部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是臨床常見慢性疾病,病因較為復雜,主要因腰部受到刺激引起炎癥反應出現(xiàn)的病癥。腰痛病可能會放射到腿部,容易反復發(fā)作,病情遷延不愈,可能會導致患者功能活動受限,嚴重降低生活質量[1]。以往臨床多通過藥物、牽引等方式對腰痛病進行干預,雖然可減少充血及水腫,減輕患者疼痛表現(xiàn),但長期應用藥物干預會出現(xiàn)耐藥性,應用受限[2]。近年,中醫(yī)護理不斷被用于腰痛病患者中,并取得了一定價值。穴位貼敷是中醫(yī)特色護理措施,綜合穴位及藥物兩者的作用,以經絡學說為依據(jù),可達到驅寒祛風、通腑等作用,特別是對腰腿痛顯示出獨特優(yōu)勢,逐漸被臨床廣泛應用[3]。中藥熱奄包將含有中藥的藥包熱敷于相關穴位,可促進血液流動,達到活血止痛的功效[4]。本研究旨在觀察二者聯(lián)合應用對腰痛病患者疼痛程度、腰椎功能的影響。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收治的80例腰痛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選取時間為2020年2月-2022年2月,隨機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干預組,各40例;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對照組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齡在33-68歲之間,平均為(53.36±5.71)歲;病程:<1年:11例、1-3年:18例、>3年:11例;疼痛程度:輕度8例、中度21例、重度11例。干預組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齡在35-69歲之間,平均為(54.05±5.38)歲;病程:<1年:12例、1-3年:19例、>3年:9例;疼痛程度:輕度9例、中度23例、重度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yī):腰痛病符合腰背痛臨床診療指南[5]中的相關內容:患者腰部單側或雙側有疼痛表現(xiàn),可能會放射至腿部,神經系統(tǒng)檢查正常,且經X線、CT等影像學檢查確診;②中醫(yī):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標準[6]中的寒濕型相關內容:腰部冷痛,轉側不便,陰雨天加重,痛處喜溫,食少腹脹,舌白膩,脈沉遲。
1.3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中相關內容;②無需手術,進行保守治療;③精神及認知功能正常;④依從性好,自愿參加,簽訂知情同意書;⑤入組近期未接受其他方式治療(如止痛藥、激素藥等)。(2)排除標準:①伴心、肝等重要器官疾病者;②伴椎管狹窄或脊柱骨折脫位者;③中途因各種原因退出研究者;④伴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4 方法 (1)對照組:常規(guī)干預措施。如指導患者臥床休息,由平躺、半坐至半起鍛煉,避免負重或勞累;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居住在寒涼住所;指導患者可將海帶、荔枝、小茴香加水共煮,每日服用一次;口服消炎止痛藥物減輕疼痛;并采用按、揉、點等手法對疼痛部位進行適度按摩,以緩解不適;再加以骨盆牽引1周。(2)干預組:于上述基礎上,進行中藥熱奄包聯(lián)合穴位貼敷干預。①中藥熱奄包:主要成分為吳茱萸、補骨脂、小茴香、蛇床子、白芥子、葫蘆芭各50g,利用75%酒精浸泡60min,將其按照1∶1比例與粗鹽混合后粉碎,裝入布袋內,用微波加熱至60℃-70℃,取出,封口,將布袋外層包裹一層毛巾,外敷于腰部(腎盂、阿是穴、腰陽關、氣海等穴位),保持患者能夠耐受的溫度,30min/次,2次/d;②穴位貼敷:藥方組成如下:當歸、川芎、干姜各10g,透骨草、黑老虎、走馬胎各20g,威靈仙、玄胡、黃柏各15g,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粉,用生姜汁調和,使其呈糊狀,均勻涂抹于穴位貼敷料上(為方形,約2cm×1cm,厚約0.5cm);患者取舒適體位,將藥物貼敷于腎俞(雙)、腰陽關、氣海、阿是穴,檢查局部皮膚無破損后可貼敷,首先對貼敷部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若患者出現(xiàn)局部灼痛感、瘙癢感等可提前取下。干預30d。
1.5 評價指標 ①疼痛程度:于干預前、干預15d、30d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7]評估疼痛程度,指導患者在長10cm的紙條上畫記號,總分0-10分,分數(shù)越高,疼痛越重。②腰椎功能:分別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8]、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JOA)[9]進行評估,其中ODI共計10個問題,每個問題記0-5分,總分50分;JOA包括臨床體征、主觀癥狀、活動受限度、膀胱功能四方面,分別6分、9分、14分、-6-0分,共29分,ODI評分越高、JOA分數(shù)越低,腰椎功能越差。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和n表示,組間比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采用配對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疼痛程度 干預前,兩組VAS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干預15d、30d,兩組VAS評分顯著降低,且干預組較對照組低,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時點VAS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各時點VAS評分比較(,分)
組別(n=40) 干預前 干預15d 干預30d干預組 6.25±1.35 4.31±1.05 2.24±0.67對照組 6.37±1.72 5.11±1.15 3.04±0.79 t 0.347 3.219 4.885 P 0.729 0.002 <0.001
2.2 腰椎功能 干預前,兩組腰椎功能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ODI評分顯著降低,JOA評分顯著提高,且干預組JOA高于對照組,ODI評分低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腰椎功能比較(,分)
表2 兩組腰椎功能比較(,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
時間 組別(n=40) ODI JOA干預前干預組 38.69±4.27 12.25±2.04對照組 39.05±4.19 12.34±1.98 t 0.381 0.200 P 0.705 0.842干預后干預組 23.25±3.05a 17.24±2.61a對照組 27.82±3.17a 14.22±2.07a t 6.570 5.753 P<0.001 <0.001
腰痛病病因復雜,近年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及勞動方式發(fā)生變化,腰痛病發(fā)生率不斷上升,給患者及家庭帶來一定負擔,影響日常生活能力[10]。中醫(yī)認為,腰痛病屬于“痹癥”范疇,與風、寒、濕等有關,與寒濕關系密切,主要外感病因為風寒濕邪,患者陽氣不足,受到風寒潮濕后,或長期居住于潮濕住所,風寒濕邪侵襲入腰部,阻塞經脈,導致氣血不暢,不通則痛[11]。此外,風寒濕邪侵襲后,導致陽氣痹阻,腰部經脈失于溫養(yǎng),導致疼痛。臨床干預應以散寒行氣、通經止痛等為原則。
中醫(yī)護理常主張以推拿、熱奄包、穴位貼敷等方式緩解腰痛病患者疼痛,達到行經止痛的目的[12]。其中穴位貼敷將經絡學作為依據(jù),將中藥混合后研磨成粉,利用水、酒等調制成糊狀,貼敷患者患處穴位,能夠刺激體表腧穴,結合穴位、藥物雙重作用,達到調臟腑、通經止痛等功效[13]。中藥熱奄包主要利用熱氣將中藥包中的藥物通過穴位發(fā)揮作用,達到疏通經絡的作用[14]。本研究旨在觀察兩種方式聯(lián)合應用于腰痛病患者中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15d、30d,干預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且干預組干預后的ODI評分低于對照組,JOA評分高于對照組,結果表明,中藥熱奄包聯(lián)合穴位貼敷能夠有效減輕腰痛病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其腰椎功能。分析原因在于,熱奄包中吳茱萸有散寒解郁、止痛等作用;補骨脂能夠補腎助陽,多被用于治療腰膝冷痛病癥中;小茴香可溫腎散寒,緩解疼痛;蛇床子可祛風燥濕、溫腎壯陽;白芥子能夠通絡止痛、溫中散寒;葫蘆芭可驅寒、止痛;藥物合用達到通絡經脈、祛風除濕、止痛等功效。穴位貼敷中當歸可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干姜可溫中散寒,川芎、透骨草可祛風止痛、活血祛瘀,黑老虎可行氣活血,走馬胎、威靈仙可祛風濕、活血化瘀,玄胡可活血、止痛,黃柏能夠清熱燥濕;藥物合用可活血止痛、散寒祛濕。兩種方式均作用于下述穴位,如腎俞位于腰部,刺激該穴位可調益腎氣、祛寒濕、通經絡;氣海位于腰部督脈,可益氣通經、行氣活血,平衡陰陽;腰陽關是督脈之經穴,可振奮陽氣,行氣止痛。因此,兩種方式作用于上述穴位,能夠達到行氣止痛的作用,進而改善腰椎功能。
綜上所述,中藥熱奄包聯(lián)合穴位貼敷應用于腰痛病患者中,可減輕其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