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
春天屬于詩歌
我喜歡詩歌,我喜歡用春天來形容詩意、詩性和詩心。
打小上學,說得最溜的是“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一邊走,一邊跳,一邊唱小調。懂不懂“舜堯”“神州”好像從未計較過,只陶醉在自己那春天的小宇宙里,有老屋前三月和煦的春光,有上學放學路上吹面不寒的楊柳風,有增產河畔成排的楊柳樹,有綠芽初露、隨風起舞、婀娜多姿的楊柳枝……自由,自在,自然,生機勃發(fā),生命雀躍。
成長的歲月里,大凡與春天有關的詩文,似乎與我走得特別近。什么“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什么“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這些詩歌作品,還經常讓我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辟R知章的“春風剪刀”,簡直就是神比喻。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倍鸥δ睦镌趯懺?,分明是在作畫,神來之筆,以詩為畫;又哪里在作畫,分明是在抒情,詩中畫,畫中情,整合起來是絕美的動畫片。有了這樣的聯(lián)想,再讀陽休之的“遲遲暮春日,靄靄春光上”,你就不會因“暮”而誤讀,而會因“遲遲”“靄靄”疊詞的運用,對溫暖、舒適,又謙恭、柔和的春天喜愛不已。
在我淺薄的認知里,很長很長一段時間,都固執(zhí)地以為,春天屬于詩歌?;蛘哒f,詩歌就是春天。
曾經為之找過多條自以為得意的論據(jù)。因為春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節(jié);又因為春回大地,萬物重生,生機勃發(fā),春是一個特別容易讓人詩興大發(fā)的季節(jié)。
閱讀當從詩歌始
春是一年四季的開端,如同人生中的青少年,二者間有天然的契合與共鳴。于是,我相信少年情懷都是詩,孩子特別喜歡詩與春天。
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我堅持詩教。我的做法是“每日一詩”。我提倡,無論是平日閱讀還是考試答題,但凡遇見詩歌,就必須熟讀成誦。
為了幫助學生攻克閱讀理解能力的難關,為了實踐“語文即成長”的教育主張,我和孩子一起,從閱讀詩歌開始。
有同行善意提醒,學生考試時連最起碼的文言文和現(xiàn)代散文、小說的閱讀題都解答不了,還要讓他們從讀詩開始,這不是天方夜譚嗎?
我接受了善意,但不跟風去講解題技巧之類,也不盲目地刷題做練習。我以為每一個孩子都是詩人,都有詩人的潛質,只不過我們沒去喚醒,而我的“閱讀當從詩歌始”的堅持,是在“補課”,是在把孩子沉睡已久的詩性、詩心激發(fā)出來。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發(fā)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fā)展之路。
我請出了葉嘉瑩先生。她說,小朋友們若從小就學會了古詩的誦讀和吟唱,那自然也從小培養(yǎng)了他們對宇宙萬事萬物之觀察感受的能力,以及愛和關懷的感情。
我還請出了朱光潛先生。他說,一切純文學都要有詩的特質。讀詩的功用在于使人到處都可以覺得人生世相新鮮有趣,到處可以吸收維持生命和拓展生命的活力。因此能欣賞詩的人不但對于其他種種文學可有真確的了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得人生是一件干枯的東西。
于是,我反對功利化的教育,反對以“追求高效益、高質量”為幌子的分數(shù)教育和應試教育;反對灌輸生硬的知識,反對沒有火花的使人呆滯的思想。我提倡教育的生態(tài)化,呼喚教育的綠水青山,始終和我的團隊一起,堅持走在詩性教育的路上,保護孩子們成長的春天,讓學生詩意地學習和生活。
尊重生命的本意
詩性教育是什么?《中國教育報》曾報道過特級校長柳袁照及他的詩性教育。用柳先生的話說,詩性教育應該是一個教育哲學的概念,內涵是做“本真、唯美、超然”的教育,追求的是美的課堂,即所謂自然生態(tài)的課堂。課程,提倡面向生命、豐富全人、啟智增慧的課程;管理,倡導人性化的文化管理,突出立德樹人的價值觀引領;校園,主張借鑒蘇州園林的境界,做好每一個細節(jié),無論在哪一個點上望出去都是一幅圖畫,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文化的寫意。最重要的是倡導師生的共同平等的生命成長,尊重生命的本意,詩意人生。用新教育實驗發(fā)起人朱永新先生的話說,就是讓孩子“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用特級教師張廣錄的話說,就是自在,自如,自然,讓孩子們的心靈變得更加美好。
詩性教育是注重生命的教育,是注重精神滋養(yǎng)的教育,是感性與靈性的教育,是自在而本真的教育,是幸福完整的人的教育,是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因此,詩性教育首先是教育方向性的選擇,是學校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的抉擇。
由此而來的詩性教育,還應該指向美育,強化審美教育。正如課程標準所說,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培養(yǎng)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在新時代背景下,詩性教育與藝術美育一起,必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引領學生在健康向上的審美實踐中,用詩性的眼光觀察自然景觀,感知現(xiàn)實世界,體驗人生萬象,發(fā)現(xiàn)并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真、善、美,傳遞美好情愫,形成詩意人生。
如何才能讓這種詩性教育在現(xiàn)實中得以落實,是一件非常艱巨的工作。除了學校的詩性教育文化建設指向審美的以美化人外,更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的多位一體和同頻共振。其中最為基礎的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詩性教育的第一任導師,是詩性人生的啟蒙者。以聯(lián)想和想象為主要特點的詩性思維是上帝賦予兒童的特權。智慧的父母,總會在孩子的嬰幼兒期就會注重詩性思維的開發(fā)和培養(yǎng),從童詩、童謠、兒歌入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在孩子幼小的心田種下詩意人生的高貴靈性的種子??鬃拥摹安粚W詩,無以言”的詩教思想,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財富而薪火傳承。
當然,詩性教育一定離不開對學生進行讀詩、誦詩和寫詩的課程教育,也就是語文學習中的詩歌學習和詩歌教育。
我所了解的很多學校都特別重視詩性教育和詩歌教學的校本化研究。以張家港市外國語學校為例,這所學校在“和”文化的背景下,初步形成了富有學校特色的詩學詩美課程體系。
他們的實踐很有推廣價值,以語文學科為主體的詩學詩美的課程建設,正在輻射所有學段和所有學科,實現(xiàn)全面融通和自然滲透。
各學科都將詩學詩美的詩意育人的思想滲透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主動挖掘學科知識本身的詩和美的元素,盡可能做到學科知識詩化和美化,實現(xiàn)跨學科融合。用詩教的方式去挖掘、講授各類知識內容,做到學科融合、滲透;用審美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學科知識和學習過程中的美,愉悅身心,健美心靈,實現(xiàn)詩美啟智、詩美潤心、詩美人生的育人目標。
如果說,詩是花朵,那么,春天就是孕育詩性、詩心的沃土。為了萬紫千紅,請讓教育回歸詩性,回歸詩意的春天。
編輯 東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