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的凄美愛情故事,看哭了一代又一代人。愛情總能輕易穿越時空,跨越時代引人共鳴。
石評梅和高君宇的愛情故事,何嘗不是現(xiàn)實版的梁山伯和祝英臺?而他們的愛情比梁祝更令人動容,短暫的時光里,他們將自己的人生譜寫得跌宕壯麗,是一首凱歌,是一段傳奇!
1902年,隨著一聲啼哭,一位女嬰呱呱墜地。她便是日后的“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石評梅。
石評梅出生在山西平定,家境殷實,父母皆是文化人。乳名心珠,人如其名,她仿佛含著金湯匙,一出生便是家中的掌上明珠。
父親是清末舉人,但并未因為石評梅是女孩,便松懈了對她的教育。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為她的才女之路埋下了種子。母親雖是父親續(xù)弦,但這個尷尬的身份,也沒有讓母女二人變得生疏,兩人的關(guān)系亦師亦友。在家庭的滋潤下,石評梅大方自信,敢說敢做,漸漸地有了新時代獨立女性的作派。
青蔥時代打好的基礎(chǔ),讓石評梅的學習之路頗為順利,一路考進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步入大學的第二年,她便遇到了一生所愛高君宇。
高君宇也是山西人,曾拜石評梅父親為老師。他出生在富商家庭,文化底蘊雖沒有石評梅那般濃厚,但是他的個人素質(zhì)高,思想覺悟深。年紀輕輕便與李大釗等人交好,還成為五四運動北京大學的負責人。
高君宇雖是個小人物,可他的事跡早已被北京學子津津樂道。兩個人相識之前,高君宇便痛打賣國賊章宗祥,并成為平民教育演講團的骨干。這樣意氣風發(fā)的少年,誰會不喜歡呢?
兩人相識于山西同鄉(xiāng)會,因石評梅父親這層關(guān)系,異地他鄉(xiāng)的兩人倍感親切。高君宇遇事侃侃而談的風度,讓石評梅神往,石評梅對實事的判斷也讓高君宇耳目一新。
在會館中,高君宇氣定神閑地講述反帝反封建運動。石評梅看著他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模樣,聽著他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漸漸地越聽越入迷,越看越入神。她對這個男子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自此之后兩人便經(jīng)常見面。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兩人都對彼此產(chǎn)生了好感。
高君宇打算先捅破這層窗戶紙,他給石評梅寄去一封信,信里采擷一片紅葉,紅葉上寫著“滿山秋色關(guān)不住,一片紅葉寄相思”。這濃濃的相思情,任誰看了都會臉紅??墒u梅卻沒有接受這樣的告白,她在紅葉反面寫下“枯萎的花籃不敢承受這鮮紅的葉兒”。
石評梅對高君宇并非沒有感情,為何還這樣拒絕他?原因與她曾經(jīng)的感情經(jīng)歷有關(guān)。
在高君宇之前,石評梅曾有一個戀人,她與那人談了三年。本以為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現(xiàn)實卻給她當頭一棒,無意中知道戀人竟有妻兒。自尊心極強的她不愿再與此人交往,這段青蔥蒼白的愛情就此結(jié)束。她之所以對高君宇的感情如此抗拒,就是因為高君宇與那個男人一樣,家中有妻子。
不同的是,高君宇的婚姻是封建時代的產(chǎn)物。他一直想方設(shè)法地終止這場沒有感情的婚姻,可石評梅被初戀留下的傷一直沒有被撫平。所以,她雖然愛慕高君宇,卻沒有辦法說服自己接受他。
自此之后,兩人感情便如同被冰封一般,一個無法突破內(nèi)心不敢愛,一個無法改變過去不能愛。雖然心中掛念對方,卻無法在一起。
兩人感情破冰發(fā)生在1924年,高君宇終于下定決心,結(jié)束自己名存實亡的婚姻。這對女方,對他,都是一種解脫。同年9月,高君宇在廣州進行革命時不幸受傷。在石評梅生日之際,他買了一枚象牙戒指,用書信的形式寄給了她,兩人的感情不在言語之中,他不言她便懂。
但命運總是捉弄有情人。1924年10月,高君宇隨孫中山回京與馮玉祥共商國是,多年的堅持和信仰,即將塵埃落定時,高君宇的身體卻出了狀況。1925年,高君宇因常年勞累住進醫(yī)院。石評梅得知后,立刻放下手中的事來照顧他,兩人的感情也在這段時間逐漸升溫。
在石評梅的悉心照顧下,高君宇康復出院,卻沒想到別離已近在咫尺。幾日后,高君宇因急性闌尾手術(shù)后大出血而與世長辭,年僅29歲。
高君宇的英年早逝,令石評梅痛不欲生,聽到消息后便因急火攻心暈倒在地,心痛和悔恨時刻交織在她心頭,她痛恨自己的懦弱與膽怯,錯過了今生的攜手。
按照高君宇生前的囑托,石評梅將他埋葬在陶然亭旁邊的荒地上,并親手刻下碑文。此后,她時常來高君宇的墳前,一坐便是一整天。
她也總是以淚洗面,寫下了很多肝腸寸斷的詩句,字字啼血。愛人的離世,早已帶走了她的心,帶走了她全部的眷戀。
“假如我的眼淚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綴織成繞你玉頸的圍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顆一顆的紅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愛心。哀愁深埋在我心頭。
我愿燃燒我的肉身化成灰燼,我愿放浪我的熱情怒濤洶涌,天呵!這蛇似的蜿蜒,蠶似的纏綿,就這樣悄悄地偷去了我生命的青焰。我愛,我吻遍了你墓頭青草在日落黃昏;我禱告,就是空幻的夢吧,也讓我再見見你的英魂”。
——石評梅《墓畔哀歌》
思念總是如影隨形,沒有高君宇的日子實在太煎熬,她相思成疾,在高君宇離世3年后,也因病去世。
生前無緣相守,死后愿與你常在。石評梅去世后,好友依照遺愿,將她安葬在陶然亭,高君宇的墓旁,從此相依相守再無分離……
如果來生,愿比翼雙飛,再無錯過;如果來生,愿我們不再只是革命道路上并肩而行的戰(zhàn)友,而是攜手同行的戀人。
(源自“一更歷史”)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