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嬌
小兒腦癱是兒童常見病,主要表現(xiàn)為運動障礙,常伴隨智力低下、癲癇等,對患兒日常生活及學習均造成嚴重影響,是導致小兒機體運動殘疾的主要因素之一[1]。有研究指出[2],小兒腦癱患兒平均存活時間少于健康兒童,因此需要對小兒腦癱患兒進行及時、有效治療,改善疾病癥狀、運動障礙,促進患兒智力正常發(fā)育。小兒腦癱主要是由受孕胚胎質量低、新生兒感染、早產、產傷、缺氧以及遺傳因素等引起,發(fā)病機制相對復雜,并具有廣泛的病理改變,治療上有一定難度。不同小兒腦癱患兒因為腦組織損傷部位差異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癥狀,在治療上也存在一些差異[3]。小兒腦癱的中醫(yī)辨證分型中肝腎不足型比較常見,主要是因為先天稟賦不足引起肝腎虧虛,對腦絡造成一定損傷,需要采取補腎健腦法進行對因施治,取得良好治療效果[4]。本研究探究肝腎不足型小兒腦癱實施中醫(yī)針刺結合康復訓練的效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12 月~2018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30 例肝腎不足型小兒腦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15 例。對照組男8 例,女7 例;年齡1~7 歲,平均年齡(4.45±0.35)歲;病程3 個月~2 年,平均病程(1.05±0.22)年。試驗組男9 例,女6 例;年齡1~7 歲,平均年齡(4.27±0.40)歲;病程3 個月~2 年,平均病程(1.02±0.24)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①患兒家長對研究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合并先天性缺陷疾病;②針灸不耐受;③精神疾病。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采取康復訓練方案治療,有專業(yè)康復訓練師操作,訓練患兒肢體運動、語言、認知等,并指導患兒獨立進食、如廁、洗漱等。通過手法對患兒進行全身刺激,改善患兒反射性,訓練5~6 次/周,30 min/次,連續(xù)3 個月。
1.2.2試驗組 采取康復訓練聯(lián)合針刺方案治療,康復訓練同對照組。針刺采用合適鋼針,選擇印堂、合谷、命門、內關、筋縮、懸鐘、腰陽關、太沖、三陰交等穴,并根據患兒實際癥狀加減。對穴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刺入鋼針,得氣后留針30 min。并連接電針治療儀,調節(jié)患兒耐受頻率,治療5~10 min,4 次/周,連續(xù)治療3 個月。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以及治療前后粗大運動功能、下肢痙攣、生活質量。①療效判定標準:患兒ADL 評分提高>10 分,肢體、語言、智力發(fā)育基本正常為顯效;ADL 評分提高5~10 分,發(fā)育改善為有效;ADL 評分提高<3 分,發(fā)育未改善為無效[5]??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②粗大運動功能:使用GMFM 評定患兒粗大運動功能[6],包括不同體位反射、姿勢、運動模式,共計88 項,按0~3 分計分,滿分264分,分數越高表明患兒粗大運動功能越好。③下肢痙攣:使用TCSS 評定下肢痙攣[7],評價小腿肌張力、跟腱反射、踝陣痙攣,滿分20 分,分數越高表明下肢痙攣越嚴重。④生活質量:使用ADL 評分對患兒進食、如廁、洗漱等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共計11 項,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8]。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n(%)]
2.2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粗大運動功能、下肢痙攣比較治療前,兩組患兒GMFM、TCS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GMFM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TCS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實驗組患兒GMFM 評分高于對照組、TC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粗大運動功能、下肢痙攣比較(,分)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粗大運動功能、下肢痙攣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2、3 個月兩組患兒ADL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試驗組患兒治療后1、2、3 個月的ADL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4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小兒腦癱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具體發(fā)病機制不明確。有研究表明,小兒腦癱的癥狀表現(xiàn)為運動功能障礙,出現(xiàn)姿勢異常和肌張力異?,F(xiàn)象,同時有多種腦損傷相關缺陷,患兒運動發(fā)育遲緩或停滯,伴隨智力低下,嚴重影響生活及學習。以往臨床上治療小兒腦癱以西藥、理療、手術等方式為主,雖然有一定效果,但是因為患兒年齡小,發(fā)育不完善,對藥物、手術耐受度低,治療限制多,因此考慮通過中醫(yī)針刺聯(lián)合康復訓練進行治療。中醫(yī)將小兒腦癱納入“五遲”、“五硬”、“五軟”范疇,五遲是指立遲、行遲、語遲、發(fā)遲、齒遲,五軟是指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五硬是指頭項硬、口硬、手硬、足硬、肌肉硬。病因病機主要為父母精氣血虧虛導致患兒臟腑虛弱、稟賦不足,加上后天護養(yǎng)不當、飲食不調、患病等,導致患兒臟腑功能失調、損傷氣血[9]。肝腎不足型小兒腦癱是最為常見的中醫(yī)證型,主要是因為患兒先天稟賦不足引起肝腎虧虛,并損傷腦絡。以往臨床上通過康復訓練對小兒腦癱患兒進行治療,有一定效果,通過專業(yè)的訓練方式對患兒肢體、感知覺進行刺激,可提高反射性與敏感性,恢復部分肢體功能,改善生活能力,但是治療效果有限,且治療時間長[10]。中醫(yī)針刺可通過刺激患兒穴位進行通絡舒經、理氣活血,有助于患兒腦部供血改善,并促進腦部微循環(huán),提高血氧供應。郭鑫等[11]研究中對小兒腦癱進行針刺結合康復訓練治療,獲得良好治療效果,患兒生活能力顯著提升,對本研究結論進行了支持。研究中針刺太沖、合谷穴可活血理氣、平肝活絡;針刺太溪穴可補腎氣;三陰交可對三經經氣進行調理;印堂穴可開竅醒腦、安神。針刺聯(lián)合康復訓練可以促進小兒腦癱患兒癥狀改善,保護腦組織,促進腦神經元功能代償,從而獲得理想治療效果[12]。
綜上所述,針刺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肝腎不足型小兒腦癱臨床療效確切,有助于患兒肢體功能、生活質量改善,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