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中
(江蘇省邗江中學 225100)
考點一、化學反應速率的定義
例1下列關(guān)于化學反應速率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化學反應速率是指一定時間內(nèi)任何一種反應物濃度的減少或任何一種生成物濃度的增加
B. 化學反應速率為0.8 mol·L-1·s-1是指1 s時某物質(zhì)的濃度為0.8 mol·L-1
C. 根據(jù)化學反應速率的大小可以知道化學反應進行的快慢
D. 對于任何化學反應來說,反應速率越大,反應現(xiàn)象就越明顯
解析固體或純液體的濃度不變,不能用于表示化學反應速率,A項錯誤;化學反應速率為“0.8 mol·L-1·s-1”表示1 s內(nèi)某物質(zhì)的濃度增加或減少0.8 mol·L-1,B項錯誤;化學反應有的快,有的慢,則使用化學反應速率來定量表示化學反應進行的快慢,C項正確;反應速率快的現(xiàn)象不一定明顯,如NaOH與HCl的反應,D項錯誤.
答案:C
點撥(1)化學反應速率指的是一段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時速率.
(2)同一反應可用不同物質(zhì)來表示化學反應速率,數(shù)值可能不同,但意義相同,在表示化學反應速率時,應指明哪一種物質(zhì).
(3)一般不用固體或純液體來表示化學反應速率.
考點二、化學反應速率的簡單計算
A.v(O2)=0.01 mol·L-1·s-1
B.v(NO)=0.008 mol·L-1·s-1
C.v(H2O)=0.003 mol·L-1·s-1
D.v(NH3)=0.004 mol·L-1·s-1
答案:C
(2)同一化學反應用不同的物質(zhì)表示化學反應速率,其化學反應速率之比等于化學方程式中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
考點三、化學反應速率的比較
①v(A)=0.01 mol·L-1·s-1
②v(B)=1.20 mol·L-1·min-1
③v(C)=2.40 mol·L-1·min-1
④v(D)=0.02 mol·L-1·s-1
A. ②>③>④>① B. ③>①=④>②
C. ③>④>①=② D. ①>④>②>③
解析將題給反應速率都轉(zhuǎn)化為用A表示的反應速率.
①v(A)=0.01 mol·L-1·s-1=0.6 mol·L-1·min-1;
則反應速率的大小順序為③>①=④>②.
答案:B
點撥同一化學反應用不同物質(zhì)表示的反應速率,在比較反應速率的大小時,不能只看數(shù)值的多少,而要進行一定的轉(zhuǎn)化,具體比較方法如下:
(1)一統(tǒng)一:將化學反應速率的單位進行統(tǒng)一;
(2)二轉(zhuǎn)化:將不同物質(zhì)表示的化學反應速率轉(zhuǎn)化成同一物質(zhì)表示的化學反應速率,或分別除以相應物質(zhì)的化學計量數(shù);
(3)三比較:比較同一物質(zhì)表示的化學反應速率或除以化學計量數(shù)之后的數(shù)值,數(shù)值越大,反應進行得越快.
考點四、“三行式”的應用
例4 把0.3 molX氣體和0.4 molY氣體混合于2 L密閉容器中,使它們發(fā)生如下反應:4X(g)+5Y(g)=nZ(g)+6W(g),2 min末生成0.3 molW.測得0~2 min內(nèi),Z的濃度變化表示的反應速率為0.05 mol·L-1·min-1,下列選項錯誤的是( ).
A. 前2 min,Z的物質(zhì)的量增加了0.2 mol
B. 化學方程式中n的值是5
C.X的轉(zhuǎn)化率約為66.7%
D. 前2 min內(nèi)用Y的濃度變化表示的反應速率為0.0625 mol·L-1·min-1
解析前2 minZ的物質(zhì)的量增加了0.05 mol·L-1·min-1×2 min×2 L=0.2 mol,A項正確;列“三行式”如下:
4X(g)+5Y(g)=nZ(g)+6W(g)
起始(mol) 0.3 0.4 0 0
變化(mol) 0.2 0.25 0.2 0.3
2 min末(mol) 0.1 0.15 0.2 0.3
答案:B
點撥“三行式法”的解題步驟如下:
(1)寫出有關(guān)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找出各物質(zhì)的起始量、轉(zhuǎn)化量、終了量,對反應物:起始量-轉(zhuǎn)化量=終了量;對生成物:起始量+轉(zhuǎn)化量=終了量;
(3)根據(jù)已知條件列方程計算:各組分的物質(zhì)的量或濃度變化量之比等于化學方程式的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也等于它們的反應速率之比.
考點五、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①將容器的體積縮小一半
②增加CO的量
③增加C的量
④保持體積不變,充入N2
⑤升高反應體系的溫度
⑥保持壓強不變,充入N2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⑥ D. ④⑥
解析①將容器的體積縮小一半,容器中氣體壓強增大,反應速率增大;②增加一氧化碳的量,物質(zhì)的濃度增大,反應速率增大;③增加C的量,固體的濃度為定值,不影響反應速率;④保持體積不變,充入不參加反應的氮氣,實際參加反應氣體的濃度不變,反應速率不變;⑤升高反應體系的溫度,反應速率增大;⑥保持壓強不變,充入不參加反應的氮氣,容器的體積增大,實際參加反應氣體的濃度減小,反應速率減小.
答案:B
點撥(1)固體和純液體的濃度是定值,改變它們的物質(zhì)的量不影響反應速率.
比如,在學習《國際關(guān)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分層次進行微課內(nèi)容的編排。對于基礎(chǔ)知識掌握較好和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直接讓學生認識到國與國之間的關(guān)系是由國家間的集體利益決定的,可以選擇讓學生依據(jù)教材中學到的基礎(chǔ)知識進行整理分析,同時得出分析的結(jié)論;對于那些學習能力不足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讓學生經(jīng)過國際時事認清國際關(guān)系和形式等,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識,隨后再研究決定因素是什么,進一步引導學生做到舉一反三。
(2)壓強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只適用于有氣體參加的反應.①恒容時,充入“惰氣”→總壓強增大,但各氣態(tài)物質(zhì)的濃度不變→反應速率不變;②恒壓時,充入“惰氣”→體積增大→各氣態(tài)物質(zhì)的濃度減小→反應速率減小.
(3)催化劑具有專一性,只能針對特定的反應.通常不指明的情況下,催化劑都是指正催化劑.
考點六、控制變量法
例6 某小組同學用相同質(zhì)量的大理石(主要成分為CaCO3)與相同體積的鹽酸反應,設(shè)計了表1所列4個實驗,探究反應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表1
A. 實驗ⅰ、ⅱ研究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x的值為25
B. 實驗ⅱ、ⅳ研究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y的值為3
D. 僅通過以上四個實驗,無法研究催化劑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解析若實驗ⅰ、ⅱ研究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根據(jù)控制變量法可知,鹽酸的濃度不同,其他條件必須相同,則實驗溫度相同,即x=25,A項正確;若實驗ⅱ、ⅳ研究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則實驗溫度不同,鹽酸的濃度必須相同,即x≠40,y=3,B項正確;對比實驗ⅰ、??芍?,只有鹽酸的濃度相同,有兩個變量不同,實驗溫度、實驗ⅲ加入了催化劑,根據(jù)控制變量法可知,實驗ⅰ、ⅲ不能研究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C項錯誤;對比實驗ⅰ與實驗??芍?,二者有兩個變量不同(溫度、催化劑);對比實驗ⅲ與實驗ⅱ可知,二者有3個變量不同(溫度、濃度、催化劑);對比實驗ⅲ與實驗ⅳ可知,二者有2個變量不同(濃度、催化劑),根據(jù)控制變量法可知,僅通過以上四個實驗無法研究催化劑對反應速率的影響,D項正確.
答案:C
點撥(1)控制變量時,只能改變一個條件,其它條件不能變化.
(2)保持溶液濃度不變時,應使混合后溶液的體積不變.
考點七、可逆反應
A. SO2為0.4 mol·L-1,O2為0.2 mol·L-1
B. SO3為0.4 mol·L-1
C. SO2、SO3均為0.15 mol·L-1
D. SO2為0.25 mol·L-1
解析可逆反應有限度,不能向左或向右完全轉(zhuǎn)化.若SO2變?yōu)?.4 mol·L-1,O2變?yōu)?.2 mol·L-1,則SO3完全轉(zhuǎn)化,A項不可能;若SO3變?yōu)?.4 mol·L-1,則SO2和O2完全轉(zhuǎn)化,B項不可能;SO2、SO3的起始濃度相同,無論任何方法,均不可能使SO2、SO3濃度均減小為0.15 mol·L-1,C項不可能;若SO2變?yōu)?.25 mol·L-1,則反應逆向進行,消耗0.05 mol·L-1SO3,0.05 mol·L-1<0.2 mol·L-1,D項可能.
答案:D
點撥(1)可逆反應中,正、逆反應必須在同一條件下進行.
(2)可逆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時,各物質(zhì)一定共存,即任何物質(zhì)的濃度不可能為0.
考點八、化學反應限度
例8 下列關(guān)于化學反應限度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 任何化學反應的限度都相同
B. 通過控制條件可以改變化學反應限度
C. 一定條件下,延長反應時間可以改變化學反應限度
D. 當一個化學反應在一定條件下達到最大限度時,反應速率也最大
解析化學反應不同,反應限度不相同,A項錯誤;化學平衡狀態(tài)是在一定條件下達到的,當改變外界條件時,化學平衡狀態(tài)可能改變,因此化學反應限度也會改變,B項正確;化學反應的限度與反應時間無關(guān),C項錯誤;當化學反應在一定條件下達到限度時,正、逆反應速率相等,反應未停止,速率不一定是最大,D項錯誤.
答案:B
點撥(1)化學反應限度是在給定的條件下,可逆反應所能達到的最大程度.
(2)不同的可逆反應在給定條件下的反應限度不同;同一可逆反應在不同條件下(如溫度、濃度、壓強等)的反應限度不同.
考點九、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
①單位時間內(nèi)生成nmol H2的同時生成nmol HI
②一個H—H鍵斷裂的同時有兩個H—I鍵斷裂
③c(HI)=c(I2)
④v(H2)=v(I2)=0.5v(HI)
⑤c(HI)∶c(H2)∶c(I2)=2∶1∶1
⑥溫度和體積一定時,某一生成物濃度不再變化
⑦溫度和體積一定時,容器內(nèi)壓強不再變化
⑧條件一定,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zhì)量不再變化
⑨溫度和體積一定時,混合氣體的顏色不再發(fā)生變化
⑩溫度和壓強一定時,混合氣體的密度不再發(fā)生變化
A. ①②⑤⑨⑩ B. ②⑥⑨
C. ②⑥⑨⑩ D. 全部
解析①物質(zhì)的變化量之比不等于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正、逆反應速率不等,反應未達到平衡狀態(tài),錯誤;②一個H-H鍵斷裂的同時應有兩個H-I鍵形成,故兩個H-I鍵形成的同時有兩個H-H鍵斷裂,正、逆反應速率相等,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正確;③未知起始投入量,不能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錯誤;④未體現(xiàn)正與逆的關(guān)系,錯誤;⑤濃度比與化學計量數(shù)比相等不能說明濃度不變,故不能證明反應達到平衡,錯誤;⑥溫度和體積一定時,生成物濃度不再變化,說明正逆反應速率相等,達到平衡狀態(tài),正確;⑦反應前后氣體化學計量數(shù)和相同,容器壓強始終不變,錯誤;⑧反應前后氣體總質(zhì)量不變,總物質(zhì)的量也不變,相對分子質(zhì)量一直不變,不能證明反應達到平衡,錯誤;⑨溫度和體積一定時,混合氣體顏色不再變化,說明c(I2)不再發(fā)生變化,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正確;⑩溫度和壓強一定時,由于反應前后體積和氣體的質(zhì)量始終不變,則混合氣體的密度始終不變,即密度不再變化不能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錯誤.
答案:B
點撥利用壓強、密度、相對分子質(zhì)量等判斷化學平衡時要“三看”:
(1)一看容器的體積是固定的還是可變的;
(2)二看反應中是否全為氣體物質(zhì),即氣體的質(zhì)量是否守恒;
(3)三看反應前后氣體的體積是否變化.總體原則是由“變”到“不變”即可判斷.
考點十、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圖像分析
例10 500℃時,A、B、C三種氣體在恒容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反應,濃度隨時間發(fā)生變化如圖1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圖1
B. 1 min時反應達到了該條件下的最大限度
C. 前2 min內(nèi)A的平均反應速率為0.05 mol·L-1·min-1
D. 2 min時,容器內(nèi)的壓強不再變化
答案:D
點撥分析圖像時:
(1)看清橫坐標和縱坐標表示的意義;
(2)弄清曲線的變化趨勢;
(3)根據(jù)圖中數(shù)據(jù)計算化學反應速率,分析條件對反應速率的影響,確定化學平衡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