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克錦
哈里王子的自傳《備胎》一上架,在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銷量就創(chuàng)下紀錄,就連在英國的銷量也僅次于《哈利·波特》的成績,可見媒體連日曝出的該書火爆片段,著實吊起了公眾的胃口。
《備胎》書名可能來自哈里成年后聽說、然后又在書中轉(zhuǎn)述的其父對戴妃說的一段話:“太棒了!你已經(jīng)賜給我一個后嗣和一個備胎。我已經(jīng)完成了我的工作?!?/p>
書中描述,戴妃去世時,少年哈里渴望查爾斯擁抱,但父親只是將手搭在他的膝蓋上而已;后來的繼母卡米拉,故意向英國小報泄露消息,以敗壞他人名譽;哈里曾被哥哥威廉暴揍一頓,但拒絕還手;哈里在阿富汗行動中擊斃25名塔利班武裝人員,這些人在他眼里只是“棋子”。
哈里一次性曝出這么多內(nèi)幕,算是為公眾送上一頓大餐。不過,盡管同樣享受八卦新聞大餐,英國和美國的公眾對哈里的感覺看上去有些不同。
哈里王子在不少英國人看來,和穩(wěn)重優(yōu)雅的威廉王子相比,是個桀驁不馴、情緒不穩(wěn)的“派對男孩”,如今《備胎》揭露這么多的王室隱私,就是哈里性格所致,說明38歲的哈里還是那么偏狹、意氣用事,“需要成長”。
有意思的是,雖然英國的YouGov民調(diào)結(jié)果顯示,《備胎》公開發(fā)售前夕,在獲知其中部分猛料的情況下,七成英國公眾對哈里王子持負面態(tài)度,但很多人還是要買來讀一讀的。
而美國公眾對哈里的印象則好一些。為推銷《備胎》,哈里在其上架前,連續(xù)接受美國主流媒體的采訪,反響都不算糟糕,多數(shù)媒體評價他“坦誠”。特別是在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知名的“斯蒂芬夜場秀”采訪時,當主持人斯蒂芬·科拜爾介紹哈里出場時,全場觀眾如對待英雄一般以掌聲歡迎他出場,采訪中哈里與觀眾的互動也總能得到善意回應(yīng)。
哈里自己在受訪時的一段話,或可部分解釋英美公眾不同的反應(yīng)。哈里說,從小王室的人就告誡他,不要像美國人那樣,“美國人太外向、太直接、太快樂”?;蛟S哈里娶美國妻子、定居美國,正說明他的性格更適合美國,他的書更能得到美國公眾理解?
當然,也不是所有美國人都支持哈里。前總統(tǒng)里根的女兒帕蒂·戴維斯就有所保留。戴維斯年輕時也非常反叛,曾出自傳大曝第一家庭內(nèi)幕。針對哈里出版《備胎》,戴維斯撰文表示,雖然美國第一家庭和英國王室無法相提并論,但她小時候也曾面臨過哈里的處境,所以她理解哈里的心情和壓力。不過,戴維斯以過來人的身份表示,她后來很后悔出了那本自傳,并且提醒哈里,在處理和王室的矛盾時要注意兩點:第一,你所知道的真相,只是你的真相,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真相;第二,就算他掌握了真相,也不是所有的真相都有必要公開。
戴維斯說,她后來在父親晚年時期曾向他道歉,不過當時已顯癡呆的里根沒說話,“從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理解了”。言下之意,哈里或許有一天也會后悔,所以她勸哈里要盡早與父兄和解。
當然,曾經(jīng)叛逆的帕蒂·戴維斯今年已70歲,不知道哈里到多大年紀才會有她這種心態(tài)。也許永遠都不會,畢竟英國王室的陰暗,可能是很多人不愿去想的,而哈里卻能切身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