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吉平
株洲市大漢悅中心曾經(jīng)有家氛圍輕松的咖啡店,即使是鄰座,也不易聽清對方聊天的聲音。有陣子我在那里做咨詢。我每次都會點一杯獼猴桃汁,有個來訪者每次都會點不同的飲品。我每次都會喝完,而那個來訪者有的時候喝完,有的時候喝幾口。我問他是否都喜歡點的飲品,他說并不是,只是想看能不能發(fā)現(xiàn)新的喜歡的飲品。
我反觀我自己,我覺得獼猴桃汁最適合我,怕嘗試新的可能是不喜歡的飲品,所以每次都點一樣的。我覺得好喝才對得起我付的錢。如果不好喝,我也要喝完,喝完才不浪費我付的錢,而且我會責備自己,后悔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
我追求的是好喝,要避免的是浪費錢和硬著頭皮喝完的難受。所以,我每次都點我確定好喝的飲品。即使喝多了也會膩,但是這種膩的難受程度是可以承受的。來訪者追求的也是好喝,但是沒有覺得不好喝就是浪費了錢,也沒有讓自己硬著頭皮喝完。
你覺得這兩種完全不同的做法,孰對孰錯?或者說孰優(yōu)孰劣?你自己屬于哪一種呢?
應對未知:重復和控制
如果未知的結果是好的,我們會喜歡,會愿意嘗試。如果未知的結果可能是好的,也不會出現(xiàn)我們不想要的情況,或者即使出現(xiàn)了不想要的情況,我們也有能力承受,那我們會敢于嘗試。
如果未知的結果可能是不好的,我們沒有能力承受,我們就不敢嘗試。我們不想要這樣的未知結果,可能會采取兩種做法:
第一種,重復。因為舊有的方式是已經(jīng)驗證過的,重復可以得到想要的結果。
第二種,控制。只有控制行動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很多變數(shù),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
這兩種做法會帶來想要的、好的結果,但也可能會帶來不良的因素。重復舊有的方式,可能會給生活帶來一成不變或刻板無趣。只去熟悉的飯店點熟悉的菜,就錯過了很多美味;只待在熟悉的地方不敢旅行,就錯過了很多美景;只愿做熟悉的工作不敢轉崗,就錯過了很多機遇……
人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很多變數(shù),為了控制未知的變數(shù),會在頭腦中不斷預想各種可能性的應對辦法,以至于不能投身于當下的行動,擔心自己不能應對未知,充滿焦慮和恐懼。比如怕考試的時候遇到自己不會做的題,怕周圍的同學抖腿、咳嗽發(fā)出聲音影響自己,怕考不好怎么辦,這是學生焦慮;怕天氣變涼時孩子沒加衣服導致感冒,怕孩子不好好學習導致以后沒出息,怕孩子不講禮貌導致以后進入社會適應不了,這是家長焦慮;怕在領導面前說錯話、做錯事,怕周圍人對自己印象不好, 這是成人焦慮……重復可能帶來刻板無趣,控制可能帶來焦慮恐懼,其實這也不是我們想要的。
我們?yōu)槭裁磿挛粗慕Y果?
我們怕的是未知的不好的結果,怕的是自己沒有能力應對。這是為什么?
因為通常父母在教育我們的時候,是將恐懼作為改變我們的行為的動力。他們只追求我們避免不好的結果,我們做錯事的時候會被批評或者責罰,而沒有被告訴在面對不好的結果時我們有什么方法可以應對。比如父母說要是不好好讀書就考不上好高中,考不上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學,卻從沒有告訴過我們?nèi)松钠渌赡苄浴?/p>
父母為什么會選擇用制造恐懼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因為想要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父母的父母就是這樣教育的,父母是這樣經(jīng)歷而長大的,因此他們覺得這就是唯一的、正確的、已知的方法。他們不知道還有其他方法。
而老一輩用制造恐懼的方式教育小孩,是因為他們生活的年代物資匱乏,犯錯的成本太大,承受不起;因為他們疲于生計,沒有多余的精力和時間來教育孩子,打碎一個碗也是件很大的事情,因為沒有多余的錢買新碗。
當父母意識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擁有更多的資源和時間,就可以允許自己有更多的方式來教育小孩,就可以有更多勇氣擁抱未知。當父母可以更加耐心細致地引導孩子,就可以允許孩子有更多的嘗試,孩子也可以有更多勇氣擁抱未知。
擁抱未知的方法,就是用更加多元的標準讓不想要的結果變得可以接受,或者讓自己有能力應對不想要的結果。
比如點一杯飲品,只是因為落座消費需要,而不是一定要喝到很好喝的飲品。飲品如果沒有那么好喝,就當白開水喝;如果覺得難喝,那就不喝;即使難喝,也就花費了幾十塊錢,我可以付得起,還可以嘗試新的口味,而不是用原來的標準來衡量。當我這樣想的時候,我就更可能嘗試新的口味。
在后來的咨詢中,有學生擔心考試的時候會有其他同學發(fā)出聲音。我引導其發(fā)現(xiàn),平時做題都是在更嘈雜的環(huán)境中做出來的,說明已經(jīng)有足夠的能力在有聲音的時候把題目做出來。而考試時一定是比平時安靜很多的環(huán)境,就算真的有同學發(fā)出聲音,監(jiān)考老師會制止。因此,考試時是最有利于發(fā)揮能力的環(huán)境,學生這才變得安心。
什么才是正確的選擇?
有人說自己有選擇困難癥。所謂的選擇困難癥是希望做出正確的選擇。正確的選擇,就意味著其他選擇沒那么好,甚至可能是錯的。但有的時候,我們很難判斷什么是正確的選擇。比如我們選擇去最好的高中,可能高考會考得很好,因為周圍同學優(yōu)秀,自己會潛移默化變得更加努力;也可能因為周圍同學優(yōu)秀,自己會變得自卑。
其實,我們可以辯證地看待選擇,做正確的選擇是一半,讓選擇變得正確是另一半。也許不是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而是沒有讓選擇變得正確,從而后悔當時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因此,在謹慎地做出選擇之后,不需要擔心和懷疑,重要的是立足當下,堅持行動,讓選擇變得正確。
又說回文章開頭的飲品問題,嘗試新的,當然可能會沒那么好喝,但也可能會更好喝。即使點到不好喝的,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那就下次再換新的,而不是責備自己,后悔自己的嘗試并決定讓自己繼續(xù)重復以前。如此,人生就會有更多開放性,生活就會更加豐富多彩。不刻意控制生活中的變數(shù),就不會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心、恐懼、焦慮,就會有更多勇氣或不需要那么多勇氣就可以坦然平和地面對生活。
因此,擁抱未知的勇氣就是更加多元的視角,讓自己可以看到不同價值,看到自己的能力,讓自己可以應對各種結果;再加上堅持不懈的行動,讓自己的選擇變得更加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