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貴沖
復習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后,安排學生背誦、默寫。收好作業(yè)本,我開始批改,大部分學生默寫正確、書寫認真,細致到一個標點符號都非常規(guī)范、清秀。當批改到一個男同學的默寫時,我忍不住笑出聲來。該生在默寫“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時,混淆了“珠”字和“球”字,于是蘇軾的名句變成了“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球’亂入船”,通則通矣,只是雨點絕對不可能有球球那么大,即使是玻璃球也不行,讀之讓人忍俊不禁。
記得最初學習這首詩時,該生就是犯了這樣的毛病,我也是第一次被他成功地戳中了笑點。如今過去了一個半月,他再一次重蹈覆轍。他可謂是在同一個地方跌倒了兩次,兩次掉進了同一條河流。記得那時候,我特意在課堂上指出了他的錯誤,他也及時糾正了錯誤。可是經(jīng)歷了一段時間的沉淀后,他又恢復了往日的模樣,可見一個人的第一印象有多么根深蒂固。
我從回憶里回過神來,繼續(xù)批改其他同學的默寫。其中一個女同學和另一個男同學也寫成了“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球’亂入船”,這委實拜那個男同學所賜。最初學習那首詩時,只有他一個人把“珠”字寫成了“球”字,其他同學都沒有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不糾正倒沒事,這樣一糾正反而多出了兩個追隨者來……
我停下批改的筆,我在想,也許還真不全是那個同學的錯,而是也有我的錯。面對極個別同學的錯誤時,我不應該當著全班同學糾正。這樣的當眾糾正,不但沒有徹底叫醒那個犯錯者的意識,反而無意識中把犯錯者的錯誤楔入了其他極少數(shù)學生的心間。這還真是另一種“有意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造成事與愿違的局面的起點,正是我自以為是的做法??!
(作者單位:云南陸良縣活水鄉(xiāng)魯依小學)
責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