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卓佳
鳥群盤旋在蒼白的天空上,留下亙古的悲鳴。沉重的墓碑自土里重見天日,如注的雨水如人們的淚,不斷沖刷在紅色血跡上,水漬如鮮血般刺目。無色灰白的墓碑下,卻葬著最灼熱的靈魂。
這便是電影的開頭,電影通過倒敘、插敘的手法,一筆一劃地雕刻出李大釗犧牲前的時光。三十八個小時,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革命者的血淚。
革命者,背黑暗而向光明者也。有一幕,昏暗的獄中,灰塵飛舞,李大釗靜靜坐著,一束光從頂部的小窗透下,打在他的身上,光明與黑暗仿佛就此割裂,在人們看見或看不見的地方不斷交鋒。這束光是革命者對光明世界的呼喚和渴求,在追尋光明的路上,李大釗一直沒有停下腳步。他以馬克思主義為火種,用一張嘴、一支筆、一囿書房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望今朝,二十世紀的星火,終在二十一世紀燎原。革命的火炬不會停止傳遞。即使有時黑暗橫行,也會有一束光將它狠狠擊碎,這束光正來自萬千革命者,無數(shù)微光匯聚,便成了不可忽視之光芒。
革命者,棄愚昧而求真理者也。報童之死是電影的一個重要情節(jié)。當(dāng)時在洋人面前,國人弱小如螻蟻。在社會大多數(shù)人被迫選擇軟弱、屈服甚至諂媚時,革命者卻毅然站出來,拒絕奴顏婢膝,追求國人的權(quán)利。李大釗和陳獨秀無數(shù)次印發(fā)真理學(xué)說,紛飛的紙張如同漫天雪花,打在每一個國人的心中。
革命者,舍己生而取道義者也。李大釗即將臨刑,一代革命領(lǐng)袖面臨著死于黑暗的絕境,可他在入獄前就說過:“從古至今,沒有一場革命的勝利不是用血換來的。如果我死了,能夠喚醒那些麻木的人,能夠讓活著的同志們更加奮勇地前進,我可以去死,我應(yīng)該去死?!彼袌远ǖ男拍罘路鹪诖丝叹呦蠡?,發(fā)出最力竭的吶喊。其他犯人紛紛開始低聲吟唱,哪怕頭被踩在腳下,哪怕下一刻,死去的就是他們。我們的革命者,我們的中國人,即使骨頭被拍碎,也會用不朽的信念站起。
李大釗之死,是光明與黑暗的交鋒,是萬千革命者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奏響的最壯烈、最凄美的樂章,死亡是世界上時刻發(fā)生著的事,但總有些人的死比生來得沉重,來得激昂。守常先生不可能白白逝去,他為革命而流的鮮血,將會熔鑄成新的太陽,從我們新一代青年人的手中冉冉升起,永遠照耀在紅色大地上。
釗者,刀也,誓要斬除一切黑暗落后,拯救出一個新中國。先生說自己要“鐵肩擔(dān)道義,妙手著文章”。他做到了,可我想再為先生加上兩句“誠心織錦繡,熱血鑄華章”。先生用一片赤誠之心奔走在傳播光明的路上,用一腔沸騰熱血譜寫了新中國的盛世華章。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lián)Q新天。如今,輪到我們高舉火炬,追隨光,成為光,譜寫新一代盛世華章。
東方欲曉,你我何懼路遙?
評點
文章感悟深刻,內(nèi)容充實,層次分明。題目采用對稱式,形式工整,概括力強。開頭用散文筆調(diào)描繪了電影開頭場景,表達精當(dāng)傳神,感情深沉厚重,能引發(fā)讀者共鳴。主體構(gòu)思達到了“圓合美”的藝術(shù)效果。結(jié)尾點題,升華主旨,首尾呼應(yīng),照應(yīng)標(biāo)題,結(jié)構(gòu)“圓合”。文章主體采用并列式結(jié)構(gòu),三個分論點從“向光明”“求真理”“取道義”三個維度闡述“革命者”的意義,對電影的思想內(nèi)容理解深刻。分論點表達有文采,句式相似,結(jié)構(gòu)精巧。結(jié)尾感情達到高潮,“釗者,刀也,是誓要斬除一切黑暗落后,拯救出一個新中國”,表達巧妙,讓讀者對偉大的革命者李大釗有個更深刻的認識。最后“東方欲曉,你我何懼路遙?”精彩收尾,以問增效,啟迪心智,激發(fā)斗志!文章情中有思,思中有理,做到了情理表達俱佳,是一篇非常成功的觀后感!
(指導(dǎo)教師:何艷超/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