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媛媛
必修上冊第六單元屬于“思辨類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第一個單元,圍繞“學習之道”選擇了六篇文章,前四篇以議論為主,思辨性較強,后兩篇兼有議論和記敘,亦含有思辨性內容。
基于所處任務群的學習目標與教材選文的主題,單元的寫作任務要求,針對當下學習中的某些問題,以《“勸學”新說》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明確寫作要求:基于任務群目標的寫作要點。
這是教材對進入高中的同學們第一次提出論述文寫作的要求。依據任務群“思辨類閱讀與表達”的學習目標與內容,此次“勸學新說”的寫作,需在學習與借鑒《勸學》《師說》中古人對于“學習意義”的認識基礎上,針對新的社會發(fā)展變化中有關學習的新問題、新現(xiàn)象等,明確提出自己關于學習的當代意義的認識。概而言之,此次寫作任務的要點是:說理的針對性和概括性。
二、實施寫作過程:讀寫融合為策略的活動指導。
活動一:深入認識“針對性”。
何謂“針對性”?就是“有的放矢”,就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了讓同學們對寫作的針對性有更直觀、更深入的認識,可以請同學們對本單元的論述文進行如下梳理。
從表格的橫向項目來看,“針對性”首先表現(xiàn)為“問題意識”,要針對時下存在的問題或現(xiàn)象而發(fā)聲。其次,針對性還需有“讀者意識”,應先預設好特定的讀者對象,并針對這些假想讀者的情況選擇合適的切入角度和論述方法。最后,還要有“過程意識”,在論述的過程要針對立場觀點展開深入分析,啟發(fā)人們思考并“揭示本質”,以作出正確的判斷,表達明確的觀點。
活動二:提煉“學習之道”。
如圖,對單元經典篇目中涉及學習的各個角度內容進行比較、梳理,并提煉歸納出自己對他人“學習之道”的理解和認識,這是展開對他人觀點的辯證思考,探究和形成新時代下自我的“學習之道”的基礎。
活動三: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
1.頭腦風暴:回顧單元選文中的現(xiàn)象,參照他人對“學習之道”的認識,放眼當下,你還發(fā)現(xiàn)了哪些有關“學習”的現(xiàn)象值得引起重視和討論?如:網絡信息依賴、超前學習、內卷等,請進行列舉,并嘗試描繪具體的、典型的表現(xiàn)。
2.去粗取精:對列舉的新現(xiàn)象進行分類,討論哪些類別、哪個問題更具有現(xiàn)實緊迫性,更能凸顯寫作的現(xiàn)實意義?嘗試從不同角度列出關于現(xiàn)實意義的思考,并以此為據進行比較、篩選。
活動四:有條理地深入說理。
1.回顧梳理:聚焦某一篇經典文本,回顧和梳理作者是如何逐步深入、有針對性地進行說理的,理解針對的角度與提出的觀點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并提煉出針對具體現(xiàn)象有條理進行說理的思路和方法。
2.遷移寫作:針對發(fā)現(xiàn)的新現(xiàn)象、新問題,模仿經典篇章的說理邏輯和方法,通過不同現(xiàn)象、不同角度等的比較分析,找到自己的切入角度、言說對象等針對性,深入分析問題,提出明確觀點。
活動五:設定寫作的讀者。
動筆前,還可以設定預想的讀者,嘗試站在讀者的角度來反觀自己的論述,思考幾個問題:①此次寫作是給誰看的?這些讀者會有怎樣的立場和想法?②此次寫作的意圖和目的是什么?針對某種現(xiàn)象,要解決什么問題?③面對讀者的想法,應該如何有針對地進行說服?④讀者會如何反駁我的觀點、論據和論證?我又該如何補充完善,加以應對?
“勸學”新說
□上海市曹楊二中? 王文萱
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輾過竹簡、縑帛、皮麻、新聞紙,浮沉起落。先哲論學問道的箴言力透紙背,燭照四方。然而,如今我們寫下的字卻遠不如古人那般莊嚴、慎重、正心誠意。
千年前,韓愈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古人學師只求“句讀”,正是未曾明晰師者“傳其道”的根本職能。而在內卷的時代風氣驅使下,人們習慣性一連串地把學習效果、考試分數、好大學、好的工作機會和社會資源掛鉤,并以此作為衡量幸福與否的主流標準。故而多數人如今只功利性地看到了各個學科中的應試成分,如同千年前的人們一樣誤解了學習的本質。這般死守著可量化的“業(yè)”,而丟了更宏大不可計的“道”,是一種亙古的悲哀。
懷著朝圣者的心態(tài)緩緩步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光輝灑下——那正是無數學科精神的本質。馭光而行,科學、數學、文學……我們震撼于用符號、公式解釋世界的天才狂想,沉浸于用數字呈現(xiàn)客觀世界的簡潔之美,醉心于那些或低吟淺唱或高聲疾呼的遠方之音。人的心靈在這種最深奧的理性和最燦爛的美面前啞口無言。
學習,是“人”向“圣”的延伸——不斷地從原有的本體中磨掉非我的渣滓,不息地升華自我以求新生。那些具象的知識無不充盈著我們,抽象的精神無不感召著我們,向著至善的境界伸出無數雙手。
而在今后漫漫長路上,懷揣著這樣的澎湃,才能踐行錢理群先生所說的“甘坐十年冷板凳”的治學精神,任隨周遭靡靡之音亂響而不改其志。終將有智者攀上人類文明的肩頭,終將有無數凡人用畢生所學合力撐起一方穹頂,群星閃耀。
而也許“內卷”作為一種社會風氣,并非從個人層面就能改變。作為蕓蕓眾生中的一員,我們短期內也許仍不可避免地與“內卷”共生,然而洞見學習的本質也不懼在時代的浪潮中迷失。如同古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諸神為他設置了荒謬的命運圖景——日復一日地推著滾落的巨石上山,然而他清醒地洞悉了這場苦行和命運的本質,掙脫了諸神圍困他心靈的牢籠,只信仰他自己賦予的意義。我們也應該如他這般存在著,不管時代環(huán)境加于我們身上的枷鎖,只需清醒地學,奮力地學,赤忱地學。
荀子說:“學不可以已?!?/p>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歷史的回音壁仍然蕩響著先師的喟嘆,不用筆墨,無須載體,世世代代的讀書人口耳相傳,將一種求學精神煉為永恒。
評點:作者善于從當今時代發(fā)現(xiàn)新的現(xiàn)象,并從這些現(xiàn)象中提煉出“學習的功利性”這一問題;更可貴的是,作者還刨根究底地揭示出這一問題的根由——青年學子們對學習本質的誤解。然后,作者順著這一“新”的現(xiàn)象和問題,基于自己的言說對象和切入角度,從學習本質、學習目的和學習態(tài)度多個層面明確地闡明了自己的學習之道,呈現(xiàn)了“勸學”的寫作意圖和現(xiàn)實意義,較好地完成了“說理的針對性和概括性”。如果能將學習本質、學習目的和新的現(xiàn)象之間建構更緊密更深入的聯(lián)系,說理將更加成功。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