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華民族共同體孕育時期的版畫藝術流變史考略
      ——以肅慎、戎狄到遼、金、西夏、兩宋版畫文物為例

      2023-03-04 14:24:53于玉蓮覃代倫
      關鍵詞:版畫中華民族

      于玉蓮,覃代倫

      (民族出版社 中國民族博物館,北京 100013)

      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在中華民族形成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美術史作為世界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支奇葩熠熠生輝。在中國美術史研究中,美術史論家們聚焦的是繪畫藝術、書法篆刻藝術、雕塑藝術、建筑藝術和工藝美術,而作為冷門學科的“民族版畫藝術史”目前僅有少量論文涉及,尚無專著面世。因此筆者不揣淺陋,擬用民族史、藝術史和博物館學的理論與方法,橫向梳理中國民族版畫藝術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fā)展的相生關系,縱向梳理與中國美術形成發(fā)展的親緣關系,交叉梳理與中國民族博物館學形成發(fā)展的物證關系,探微索隱,正本清源,在歷史典籍中鉤沉中華民族的代表性文化符號,從文物歷史價值中實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chǎn),更是我們發(fā)展的巨大優(yōu)勢。

      一、夏、商、西周時期——中華民族版畫藝術的孕育啟蒙時期

      我們欲知民族版畫藝術之啟蒙,必先了解中華民族之孕育形成。中華民族是一個多元一體的偉大民族,擁有五千年不曾中斷的文明史。夏商西周時期(約前21世紀—前771年)是華夏民族中原文化核心區(qū)形成的重要階段。在中原文化核心區(qū)周邊,西北地區(qū)(今甘肅、青海一帶)生活著披發(fā)、衣皮、粒食的羌、戎、狄等游牧部族,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等是其代表性遺存;西南地區(qū)有古巴人、古蜀人,三星堆文化和蠶叢文化是其代表性遺存;東部地區(qū)有東夷和淮夷部族,岳石文化是其代表性遺存;北部地區(qū)有肅慎、戎狄等部族,夏家店文化、朱開溝文化等是其代表性遺存??梢哉f,夏、商、西周時期是華夏民族的孕育時期。

      我們溯源版畫的萌芽,就不能不追溯到華夏民族的孕育形成時期。在金屬木雕版出現(xiàn)之前,華夏民族周邊的部族已經(jīng)能在堅硬的石頭上敲鑿、磨刻、線刻虎、馬、狼、犬、山羊、鹿等動物的群像,也能用粗獷的線條磨刻部族人的行獵、舞蹈、征戰(zhàn)、生殖和巫師作法等早期社會活動。內(nèi)蒙古陰山巖畫,就是那個時期北部地區(qū)肅慎、戎狄等部族人早期雕刻藝術的萌芽。從時間線上看,內(nèi)蒙古陰山巖畫,上限不晚于新石器時代早期,應該說,內(nèi)蒙古陰山第一代巖畫應是舊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器時代中期肅慎、戎狄部落的巖畫。從藝術品相來看,那個時期內(nèi)蒙古陰山巖畫大都用線刻或磨鑿的寫實手法,在比較平整的自然石體上記錄動物的百態(tài)千姿和部落人的游牧與祭祀生活。

      華夏民族肅慎、戎狄部族“雕畫”藝術的萌芽是如此樸拙,那么華夏民族內(nèi)部“雕畫”又是如何萌芽的呢?清代國子監(jiān)祭酒王懿榮罹疾,在服用湯藥時發(fā)現(xiàn)一種叫“龍骨”的藥引上有一些奇怪的劃痕,仔細研究原來是一種來自河南安陽殷墟的甲骨,之后被晚清大學者劉鶚、王國維、羅振玉等考證推廣,而“甲骨文”在3000年后才被人們深度挖掘。

      從甲骨文的象形和雕刻于版的特征看,甲骨文字可以說是華夏民族創(chuàng)造的最古老的“雕版書”。關于甲骨文產(chǎn)生的年代和雕版藝術的風格特征,郭沫若先生在《殷契粹編·序》中有十分詳盡的描述:“卜辭契于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shù)千載后人神往。文字作風且因人世而異,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渾。帝乙之世,文咸秀麗。細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數(shù)十。壯者其一字之大,徑可運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結構,回環(huán)照應,井井有條。固亦間有草率急就者,多見于廩辛·康丁之世。雖然潦倒而多姿,且亦自成其一格也?!盵1]從上述文字我們得出結論,甲骨文的年代在商代“武丁之世”“帝乙之世”“廩辛·康丁之世”,甲骨文之尺寸“細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數(shù)十。壯者其一字之大,徑可運寸”。甲骨文之風格,郭沫若先生用“雄渾”“秀麗”四字加以概述。我們從甲骨文中“魚”“虎”“鹿”“馬”幾個字形來看,可以說就是用金屬器皿在龜甲骨上刻下的象形簡筆畫。所以羅福順先生總結說:“獸骨中,間有刻著當時征伐勝利擄獲的記載,也有刻著六十甲子排列六行的甲子表,這并不是卜的記載,而是后世簡冊的雛形了?!盵2]羅福順先生的研究認為“后世簡冊的雛形”就是甲骨文,換言之,殷商時代華夏民族用金屬器皿,譬如青銅針或刀刻在甲骨文上的文字冊頁,如果裝訂起來,就是最早的“雕版書”了。

      二、春秋戰(zhàn)國、秦漢、魏晉時期——中華民族版畫藝術的雛形時期

      我們已經(jīng)梳理了中華民族版畫藝術的孕育時期及其代表性的藝術形態(tài),那么從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角度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生活在中原一帶的人常常自稱為“諸夏”,漢文典籍中常常奉中原諸夏為“正統(tǒng)”,將同期在周邊生活的部族稱為“蠻、夷、戎、狄”。這些被漢文正史稱為“蠻、夷、戎、狄”的大部分部族在與諸夏的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時分時合,時戰(zhàn)時和,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奠定了早期的社會基礎。細分之,東部地區(qū)為夷、淮夷和東夷等;北部地區(qū)為匈奴、白狄、東胡、林胡和樓煩等;西北部地區(qū)為北戎、山戎、白氐、氐、羌等;南部地區(qū)則為群蠻、百濮、百越等。夷夏之辨,實乃農(nóng)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之辨也;蠻夏之辨,實乃原始采集文明與農(nóng)耕文明之辨也;其主要依據(jù)是禮儀、血緣與地緣,因為諸夏有《周禮》《禮記》《周易》《尚書》《春秋》,而“蠻、夷、戎、狄”無也。

      秦漢時期是大一統(tǒng)中國的緩慢形成時期。那個歷史時段,東北地區(qū)有烏桓和鮮卑等部族;東南地區(qū)有東甌、閩越等部族;西南地區(qū)有西南夷、古滇國等部族;南部地區(qū)有南越、西甌、駱越等部族;西域地區(qū)有象雄、吐谷渾、烏孫、樓蘭、若羌、于闐、車師、龜茲、疏勒等部族。孔子在禮崩樂壞的時代背景下曾感嘆道: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孟子也見證了春秋時代諸夏與周邊民族的交往、交流特別是交融,“吾聞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3]。

      上述為諸夏與周邊諸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致歷史脈絡,從民族史與美術史的交叉視角來看,彼時中華民族版畫藝術又是何種形態(tài),有哪些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呢?諸夏地理核心區(qū)內(nèi),畫像石刻或畫像磚刻是中華民族美術史上的雙璧。畫像石刻或畫像磚刻,都是用金屬刀或鑿子在石版面或磚瓦版面上鏤刻出人物或動物形象,比較復雜的是鏤刻雕鑿出當時的社會生產(chǎn)與生活,因此這也可以說是“版畫”的原始創(chuàng)作或初期創(chuàng)作。舉例證之,在山東武侯祠石刻畫像中,有“荊軻刺秦王”“孔丘拜會老子”“秦王泗水撈鼎”等歷史人物故事,同時還有雷公、織女、東王母、西王母、蒼龍、白虎、朱雀、玄武等神靈人物。在鄭州新通橋出土的空心磚畫像中刻有射獵、樂舞、搖鼓、斗雞、馴牛、獸戲、乘龍、刺虎等社會生產(chǎn)生活群像。秦漢代石刻磚雕,其技法有線描、陽刻、陰刻、浮雕、陽刻陰刻并用等等,這些“秦磚漢瓦”用魯迅先生的話說:“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唐人線畫,流動如生,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盵4]魯迅先生認為“漢人石刻”或“唐人線畫”是豐富他所倡導的新木刻運動的歷史滋養(yǎng),與秦漢兩代出土的小型“版畫”肖形印,如虎印、鹿印、鳳印、鶴印、蛙印、車馬印、樂舞印、青龍印、白虎印、朱雀印、玄武印等,共同構成中原華夏諸族版畫藝術形成階段的“絕代雙驕”。

      同時代的華夏諸族周邊民族版畫藝術,本文以廣西左江流域的花山巖畫為主要案例。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是南方壯族先民駱越人所創(chuàng)作,201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從地域上看,主要分布在廣西左江流域?qū)幟?、龍州、崇左、扶綏一?在臨江斷面寬220米、高45米的石壁上繪有人物、動物、銅鼓,約1900余人、110余組巖畫,人物像大都雙腿下蹲,雙腳呈八字張開,雙手向上托舉,造型如蛙人,實際上是記錄了壯族先民駱越人的“蛙神崇拜”。從時間上看,考古學家經(jīng)過碳十四鑒定,認為這是戰(zhàn)國至東漢時期在崖壁上鑿刻涂繪的巖畫,至今已有1680~2400年的悠久歷史。從用材上看,巖畫主要采用赤鐵礦粉、動物血液和動植物膠黏合劑。從繪畫方式上看,其主要采用自下而上攀援法、自上而下懸吊法、高水位浮船法和搭架法。巖畫的最低處距江面約15米,最高處約90米,最高大的人物約3米、最小的僅有0.3米,堪稱人類繪畫史上的奇跡。

      歷史長河,奔流不息。秦漢時期,在華夏諸族北部稱雄的主要是匈奴人。從武功視角來看,秦始皇修長城并派白起西征、漢武帝派漢將霍去病西討、張騫通西域,事實上這些都維護了秦漢時代絲綢商道的通暢。從文治視角來看,蔡文姬遠嫁、王昭君和親、解憂公主和細君公主遠嫁西域烏孫國,這都是華夏諸族為了固邊安民,與匈奴人甥舅同盟、茶馬互市。陰山巖畫第二階段的作者,主要是大漠之北的匈奴人。他們用他們手中的刀劍,在天蒼蒼、野茫茫、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敕勒川、陰山下?lián)]刀創(chuàng)作中國版畫藝術的北方奇跡。根據(jù)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所載:“河水又東北,歷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盡若虎馬之狀,粲然成著,類似圖焉,故也謂之畫石山也?!盵5]內(nèi)蒙古考古工作者正是根據(jù)這一文獻所載,在西起阿拉善左旗,中經(jīng)磴口縣、潮格旗,東至烏拉特中旗的東西長約300千米的陰山山脈、南北寬約40~70千米的狼山中,發(fā)現(xiàn)了萬余幅秦漢時代的陰山巖畫。中華民族版畫藝術之形貌,在這個歷史時段已經(jīng)比較清晰了。

      三、隋、唐、五代十國時期——中華民族版畫藝術的成長時期

      自公元220年東漢滅亡,三國、魏晉、南北朝,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十六國,中國歷史進入了長達三百余年的動蕩時期,中華民族的基因也進入裂變和序列重組中,直至581年,中國歷史進入隋唐五代民族大融合時期。在廣袤的北方大地,突厥和回紇兩大部族游牧稱雄;在崇山峻嶺雪峰聳立的西南大地,吐蕃和南詔兩大部族揚名;在苦寒、高冷、肥沃的白山黑水之間,渤海和高麗等部族立萬;在山高、林密、水急的南部山谷,武陵蠻、僚、百越等部族蠻不出峒,漢不入境,隨遇而安。應該說,大唐帝國是當時最強大、最包容、最有情懷的國家,對東南西北周邊的部族,有一種平等、團結、包容、和睦的胸懷,天竺、波斯、羅馬等國萬邦來朝,職貢不絕于途。遍覽正史,唐太宗李世民第一個提出了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家國一體的“中華”概念:“自古皆貴中華而賤夷狄,而朕獨愛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盵6]史載有唐一朝289年,歷21帝,在126個宰相中胡人就有36個,這些“胡人”宰相,其實就是有匈奴、鮮卑、氐、羯、羌、吐蕃血統(tǒng)的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實際上,唐太宗李世民之祖母就是北周鮮卑大將獨孤信之女,李世民之母乃北周宣城鮮卑公主之女,李世民之妻長孫皇后也是鮮卑人也。這些信史充分彰顯了大唐帝國的民族自覺和制度自信,是大唐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見證。用唐太宗自己的話說就是,“中國之百姓、實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葉”[7],用“樹干”與“枝葉”比喻大唐帝國的民族關系,唐太宗李世民是中華帝制史上的第一人。

      從中華民族版畫演變史看,593年隋人費長房曾記載“隋文帝開皇十六年……敕廢像遺經(jīng),悉令雕撰”[8],其中費長房所謂“雕撰”應是“雕版印制”佛經(jīng)的語義,這即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版畫之始。唐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從天竺取經(jīng)歸唐,帶來雕版印制佛經(jīng)經(jīng)卷若干。唐證圣元年(695年),義凈法師又將天竺雕版佛畫引入大唐,弘教佛、法、僧三寶。同時,大唐帝國民間版印歷書十分流行,唐文宗曾經(jīng)敕令諸道府不得私置歷日板,這也是正史《舊唐書·文宗本紀》所載錄的信史。從考古發(fā)現(xiàn)的文物看,1944年在四川成都挖掘的唐墓之《陀羅尼經(jīng)咒圖》,當是我國國內(nèi)現(xiàn)存最早的唐代版畫。該版圖刻于唐至德三年(757年)至唐大中四年(850年)之間,畫芯為繭紙,高31厘米,橫34厘米,正中有八臂菩薩像,手持法器坐于蓮座之上,像外四周刻梵文經(jīng)咒,木刻版印。從現(xiàn)藏于大英博物館的唐代版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扉畫》看,此畫乃木刻扉畫,高24.4厘米,橫28厘米,右上角有“祗樹給孤獨園”,右下角有“長志須菩提”,卷尾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為二親敬造普施”,該文字非常精確地標明了這件木刻版印扉畫的年份——唐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這件木刻扉畫比前文所述四川成都出土的《陀羅尼經(jīng)咒圖》版畫遲約百年左右(大約時間段),但比歐洲現(xiàn)存最古老的木版畫《圣·克里斯朵夫像》卻要早500年。所以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扉畫》被公認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現(xiàn)存的、有準確紀年的最早版畫,這幅最早版畫是斯坦因1900年從敦煌莫高窟盜運至大英帝國,現(xiàn)藏于大英博物館,被全人類所共享。

      文成公主和親吐蕃松贊干布之前,約公元五世紀上半葉(約中原地帶南北朝),吐蕃之前身象雄國人就已經(jīng)通過青藏高原民間流行的南方絲綢之路泥婆羅古道進入天竺取經(jīng)弘法了。在藏文文獻中,有拉脫脫日年贊“自天而降”的神話傳說?,F(xiàn)龜茲洞藏文壁畫記載,吐蕃開國之君聶赤贊普時代,天竺佛教就已經(jīng)傳入了吐蕃,有關天竺佛教版畫是否同步傳入吐蕃,漢藏兩種史籍皆無明載,或者已有記載,但未被學者們研究發(fā)現(xiàn)。但是,我們從祿東贊迎唐文成公主入藏,帶去工匠若干人入吐蕃推斷,佛教版畫也應該同步被傳入吐蕃。關于這一時代大唐西域的民族版畫藝術,日本講談社版《西域美術:大英博物館藏斯坦因收集品》有所記載:大英博物館收藏有斯坦因1907年和1941年從敦煌莫高窟運來的30箱約4萬件經(jīng)卷、古文書寫本、佛教畫軸、版畫、刺繡和雕塑石刻藝術品,涉及語言文字包括古漢語、梵文、西夏文、于闐文、龜茲文、粟特文、回鶻文、突厥文等,涉及吐蕃時期密教五方佛圖像的傳入,榆林窟第25窟、莫高窟第464窟之回鶻供養(yǎng)人圖像,莫高窟第465窟之八十回大成就者圖像之考釋,等等,這顯然是一個龐雜的跨語種、跨學科的大課題。

      唐初至唐中期,在吐蕃東北部活躍著一支以鮮卑族為主體的地方政權——吐谷渾。公元四世紀初,慕容鮮卑的一支在其首領吐谷渾帶領下西遷至今甘、青、川交界處,葉延以其祖父吐谷渾的名字作為國號與族名。唐貞觀九年(635年)六月,唐太宗分別遣左驍衛(wèi)大將軍段志杰、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萬里追擊吐谷渾,以戰(zhàn)求和,吐谷渾王伏允歸附唐朝,被封為西平郡王。唐貞觀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李世民遠嫁弘化公主給吐谷渾大汗諾曷缽,早于歷史上著名的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松贊干布一年(641年)。初唐時吐谷渾四次內(nèi)遷大唐:第一次是唐高宗龍塑三年(663年)遷入涼州,第二次是唐咸亨三年(672年)遷入靈州,第三次是唐圣歷二年(699年)遷入靈州,第四次是慕容鮮卑率吐谷渾人遷入河西各州,人馬在數(shù)十萬之眾。吐谷渾人的四次內(nèi)遷,從政制、車輿、服飾等方面徹底融入大唐,可謂是吐谷渾人與漢民族深度交融的史例,其版畫藝術在甘、青一帶文博單位有零星記載或收藏。

      唐貞觀四年(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征東突厥,在東起幽州(今北京)西至靈州(今寧夏)設置順、祐、化、長四州,安置東突厥降戶,同時“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保留了東突厥民族部落社會結構與習俗的完整性與原生性,為東突厥與唐人深度融合奠定了社會基礎。在東突厥原居地,唐太宗又設定襄、云中兩都督府,兩都督府主官都是由東突厥本族首領擔任,可以世襲罔替。東突厥還建參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驛,開羈縻州府之先河,即也是開創(chuàng)了“民族區(qū)域自治”之先河,唐太宗因而被東突厥人稱為“天可汗”。東突厥之版畫藝術在內(nèi)蒙古、寧夏文博機構中有零星收藏,在史志中也有零散記載,在此不再一一舉證。

      四、遼、金、西夏、兩宋時期——中華民族版畫藝術的發(fā)展時期

      唐末,在中原和長江流域一帶,五代十國你方唱罷我登場。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十國是前蜀、后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南平、北漢和南漢。五代十國雖歷經(jīng)72年,但這一時期的中華民族版畫藝術確實乏善可陳。宋太宗趙匡胤黃袍加身,北宋統(tǒng)一中原地帶和長江流域,中華民族版畫藝術在北宋轄地內(nèi)十分繁榮。偉大的畢昇發(fā)明了活字印刷,其時雕版圖書有東京汴梁、浙江臨安、福建建陽、四川眉山四大中心。生活類版畫的代表作品有《列女傳》(1056年、宋嘉祐八年建安余氏靖安刊于勤有堂),《梅花喜神譜》(1238年、宋嘉熙二年初刻),《本草圖》(1212年、宋嘉定四年初刻、北京圖書館藏),《宣和博古圖》(1119年、宋宣和年初刻)等,這些作品在漢民族聚居地十分流行,十分繁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佛教版畫也十分興盛,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在首都汴梁雕版印制《開寶藏》,凡13萬版,480函,5048卷。日本京都南禪寺所藏《高麗藏》,全據(jù)北宋《開寶藏》之再版也。宋理宗紹定四年(1231年),雕版印制《磧砂藏》,凡591函,6362卷之《大藏經(jīng)》。鴻篇巨制在當時也流行于高麗、安南、倭國等鄰邦也。這兩幅版畫堪稱兩宋佛教版畫藝術之雙璧也。

      10—12世紀初,相對于偏安中原和長江流域一帶的北宋與南宋,東北有女真族(滿族先祖)之“金國”,正北有契丹族之“遼國”,西北有黨項族之“夏國”,大西南有青藏高原之“吐蕃國”、云貴高原之“南詔國”,這些都是并立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地方政權,與兩宋在時戰(zhàn)、時和、時互市中實現(xiàn)著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從中華民族版畫藝術流變中看:“遼、金、西夏的版畫,是我國兄弟民族在歷史上的貢獻,而今發(fā)現(xiàn)遼、金、西夏的版畫,當是中國版畫史上不可分割的部分。”[9]

      遼朝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共傳九帝,享國218年。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可汗,916年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率大軍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開封),改國號“大遼”,改年號“大同”,體現(xiàn)了與北宋漢民族“一統(tǒng)大同”的民族交融與治國安邦理念。1007年遼圣宗耶律隆緒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nèi)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125年遼被金朝所滅。遼代中期,契丹族女政治家蕭綽(953—1009)在夫君耶律賢去世后,作為皇太后攝政于耶律隆緒,重用耶律斜軫、耶律休哥及漢臣韓德讓,在遼統(tǒng)和二十二年(1004年)與北宋達成“澶淵之盟”,1007年力推遼圣宗耶律隆緒遷都中京大定府,重用漢臣,重啟漢制,結束爭戰(zhàn),加速融通,為北方契丹族和南方北宋王朝帶來了百余年的和平與發(fā)展。

      最著名之遼代版畫,首推發(fā)現(xiàn)于山西應縣佛宮寺塔中的、刻印于遼南京(今北京)的官版《大藏經(jīng)》,俗稱為“契丹藏”。“契丹藏”所刻版畫,其所刊年代上起遼統(tǒng)和八年(990年),下迄乾統(tǒng)元年(1101年),《契丹藏》中《妙法蓮華經(jīng)》《阿彌陀無量壽經(jīng)》《大法炬陀羅尼經(jīng)》等卷首都刻有雕版畫,所刻繪的“佛說法圖”“經(jīng)變故事”“天王諸像”主題鮮明,畫面繁復,人神形象栩栩如生。據(jù)傳是受北宋《開寶藏》之畫風影響,從中可見宋、遼間版畫藝術的深度交流和融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法炬陀羅尼經(jīng)》卷十三扉畫,標有刻工穆咸寧、李存讓、趙守俊、樊遵之姓名,有漢人也有契丹人,可見遼代漢人與契丹人密切的人文交往與交流。

      遼代版畫之套色漏印,當推《南無釋迦牟尼佛》版畫。該套色漏印版畫刻于遼圣宗統(tǒng)和二十一年(1003年),高65.8厘米,橫62厘米,絹本,同樣發(fā)現(xiàn)于山西應縣佛宮寺塔中。專家認為此套色漏印版畫用唐人“夾纈法”制作,即在印佛像之時,將絹與素對折,用鏤空雕版夾緊。鏤空之處,可以染色,而雕版夾緊處則不染色,先后以紅藍兩色作兩次套色,此為套色漏印版畫。契丹人向宋人學習技藝的這一案例,也為后世木刻套印技術的進步提供了實物證明。

      遼代版畫之精品,當推《熾盛光九曜圖》,長94.6厘米,寬94.6厘米,版畫中“熾盛光佛”手托法輪,端坐在蓮花寶座上,其中太陽、太陰、金、木、水、火、土、羅睺、計都等九曜環(huán)“熾盛光佛”而立,畫上端再刻繪天蝎、朱雀、巨蟹、金牛等為代表的二十八星宿,代表了宋時漢人的天文宇宙觀,可見遼代佛畫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宋代佛畫的影響。此外,《藥師琉璃光說法圖》刻繪藥師佛說法,十二大愿及二十個藥叉像,刻版印刷后人工賦彩,以朱磦、石綠為主色,色調(diào)單純而明快,畫面構圖多變而復雜,人物眾多而形貌體態(tài)互異,堪稱契丹人佛畫之傳世精品。所以,“山西應縣佛宮寺塔中發(fā)現(xiàn)的一批遼代佛教版畫和藏經(jīng)上的插圖,為研究遼代繪畫提供了新的資料”[10]。

      西夏是中國歷史上由黨項人在西北部建立的地方政權,自稱“邦泥定國”或“大白高國”,歷10帝,享國189年。因在大宋王朝之西北,故宋人稱為“西夏”,沿襲至今?!杜f唐書》記載,西夏之先民黨項羌者……乃漢西羌之別種也?!包h項羌”原姓“拓跋氏”,唐高宗時內(nèi)附大唐帝國,被安置于松州(今四川松潘)。唐玄宗時被遷至慶州(今甘肅慶陽),唐代宗時拓跋朝光部又被遷至夏州和銀州,唐僖宗時拓跋思恭因平定黃巢之亂有功于唐,被賜皇室之姓“李”,于是其首領“拓跋思恭”改漢名“李思恭”,封為“夏國公”。從黨項羌早期遷徙史到改漢姓“李”,可知黨項羌早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之概貌。歷五代十國,宋太祖削藩奪兵權。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夏州節(jié)度使李繼捧親率黨項族人入京納獻銀、夏、綏、宥四州八縣,但其弟李繼遷不愿臣服于宋,重占銀州,攻破會州(今甘肅靖遠),襲擊甘州,縱橫西北大漠草原。宋真宗時割讓夏、綏、銀、宥(今陜西靖邊)、靜(今陜西米昌)五州給李繼遷,李繼遷占據(jù)西北邊地已成事實,與宋、遼、吐蕃對峙局面始成也。我們必須承認,夏太祖李繼遷是一個主張“漢”與“黨項羌”兩族開放、交流、融合的大漠強人。夏太祖李繼遷時“潛設中宮,盡異羌人之體;曲延儒士,漸行中國之風”[11],就是明晰的史證。宋寶元元年(1038年),其后人李元昊稱帝,史稱“夏景宗”,帝號“武烈皇帝”,仿宋制建國號“大夏”,同時發(fā)起三川口之戰(zhàn)、好水川之戰(zhàn)、麟府豐之戰(zhàn)、定川寨之戰(zhàn),大敗宋遼聯(lián)軍,大夏始與宋、遼、吐蕃四強并立也。其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夏景宗指令野利仁榮仿宋漢字之結構創(chuàng)制“西夏文”,漢文典籍稱之為“蕃書”,用西夏文翻譯印制漢文典籍《爾雅》《孝經(jīng)》等,同時專設“刻字司”專司出版,其平陽版行銷于西夏。夏仁宗乾祐二十一年(1190年),《番漢合時掌中珠》在西夏刊行于世,用西夏文與漢文兩種文字對照刊印,成為漢、黨項、羌、契丹等族語言文化交流史上的書證。

      西夏崇佛,所以佛經(jīng)版畫在西夏時期暢行于世。舉例證之,西夏仁宗乾祐二十年(1189年),夏仁宗在大度民寺作大法會,就用西夏文和漢文兩種文字刻印《觀彌勒上升兜率天經(jīng)》十萬卷,又印漢文版《金剛普賢行誦經(jīng)》《觀音經(jīng)》等五萬卷,這對于當時總人口約300萬人的西北邊陲地方政權來說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西夏恒宗天慶七年(1200年),西夏王夏神宗又主令刊刻《密咒圓因往生集》。西夏文佛經(jīng)木刻版畫有《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凡十六冊,每冊卷首有佛本生版畫,其上標明“白下大夏國”,可以明確佛經(jīng)木刻版畫的歷史紀年。另有《妙法蓮花經(jīng)》,凡一冊,為河西大藏,卷首繪刻佛像版畫。上述兩種佛經(jīng)木刻版畫現(xiàn)藏于北京圖書館,其中西夏文版《水月觀音》《譯經(jīng)圖》或多或少受到“吐蕃畫風”的影響,這足以證明西夏黨項人與吐蕃人在那個時代就有著比較密切的藝術交流。從歷史地理位置看,西夏夾在吐蕃、遼、宋三大政體之間,這也為北宋時代漢、吐蕃、黨項、契丹四大民族藝術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歷史地理空間。

      西夏佛經(jīng)版畫如是,那么西夏世俗版畫又是何種形貌呢?公元10世紀初,西夏黨項人就在今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東北25千米處建立史上著名的“黑水城”,這是西夏的十二監(jiān)軍司之一“黑山威福司”治所。黑水城在明朝時被廢棄,但1909年俄國人柯基洛夫在黑水城發(fā)現(xiàn)了大量文物,其中有大量西夏文、八思巴文、回鶻文、波斯文、阿拉伯文特別是漢文的寫本與印本,共計約7300余件,現(xiàn)主要分藏在俄羅斯亞歷山大三世博物館、英國國家圖書館和內(nèi)蒙古博物院。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世俗生活版畫《四美圖》,繪刻漢、晉時代的四大美女王昭君、班婕妤、趙飛燕和綠珠。四大美人皆為唐人裝飾,臉型豐潤,上標有漢字“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同時標有漢字“平陽姬家雕印”。黑水城還發(fā)現(xiàn)世俗版畫《武將圖》,標有漢字“平陽府徐家印”和“義勇武安王位”,實則關公關羽之像也。從歷史文獻資料來看,宋初之“平陽郡”,乃今山西臨汾市界也。宋政和六年(1116年),始設“平陽府”,那么《四美圖》和《武將圖》乃“姬家雕印”和“徐家印”,應是北宋之世俗版畫精品也。但是,“平陽”之“姬家”,似西夏黨項人之漢姓也;“平陽府”之“徐家”,實則漢人漢姓也。兩幅世俗版畫文物在遙遠的“黑水城”被發(fā)現(xiàn),足以說明北宋時代黨項人建立的“黑水城”是絲綢之路北道上商旅密集的要沖。漢人、吐蕃人、黨項人、波斯人、突厥人等都在那個時段密切地交往、交流、交融,開創(chuàng)了西夏文明之包容之繁茂也。

      金朝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人建立的統(tǒng)治北方和東北廣大地域的王朝,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tǒng)一女真諸部后起兵反遼,1115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市阿城區(qū))立國,國號“金”。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發(fā)動“靖康之變”滅北宋,1130年宋高宗趙構上表金帝稱臣,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北京),1234年金在南宋與蒙古南北夾擊下覆亡于蔡州,其傳10帝,享國119年。

      漢文文獻記載,女真是靺鞨部落群中的“黑水靺鞨”,在八世紀初建立“渤海國”,居住在黑龍江中下游的沖積平原。遼攻滅“渤海國”之后,收編南方女真人為“熟女真”,北方女真人則被稱為“生女真”?!昂谒呿H”人的后裔就是“生女真”的主體,完顏氏就是女真人之王族。這即是早期契丹人與女真人交往、交流的歷史。

      女真人創(chuàng)立的金朝有兩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一個是金朝的創(chuàng)立者完顏阿骨打,史稱“金太祖”,他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了“一國兩制”策略:在女真部落腹地政治上采用女真族的“勃極烈制”,軍事上采用“猛安謀克制”,設“五京一都”,即“上京”會寧府、“北京”大定府、“南京”開封府、“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一都”中興府統(tǒng)領廣袤的土地與數(shù)千萬的人口。從歷史地理視角來看,在金太宗完顏晟1125年滅遼、1127年滅宋之后,遼國和北宋的大片疆土都成為“金國”之疆土,這也是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女真人、契丹人和漢人艱難融合的必然進程。金太宗完顏晟大力廢除女真人的“勃極烈制”,在政體上力推“三省六部”的漢制,“至熙宗定官制皆廢,以三省六部制取而代之”[12],遷女真人入黃河流域漢文明的核心腹地,又遷契丹人、漢人入大東北女真人的核心腹地,在文化上以儒家孔孟思想為宗,修立孔廟,敕封孔子后裔為“衍圣公”,這些舉措都強力推動了女真、契丹、黨項和漢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如果說提出“中華”概念的第一人是唐太宗,那么提出“中華大同”觀點的第一人必是金太祖[13],他們都是中華民族形成發(fā)展史上的先賢明君。

      金太祖敕令完顏希尹混用漢文和契丹文創(chuàng)造“女真文”,頒行全國,成為全國各族群眾的通用語言文字。金世宗為了讓女真人知道“仁義道德所在”,專門設立官辦出版機構“譯經(jīng)所”,令譯“四書”“五經(jīng)”。金代刻書事業(yè)十分發(fā)達,官私藏書十分豐茂。金朝轄地分為十九路,其中刻書中心可考者就有九路之多,其中中都大興府(今北京)、南京(今河南開封)、平陽(今山西臨汾)等最為著名。金代最著名的佛教版畫是《趙城金藏》?!囤w城金藏》于金皇統(tǒng)八年(1148年)在解州天寧寺開始雕刻,金大寶十三年(1173年)始成,凡25年?!囤w城金藏》扉畫之《釋迦牟尼說法圖》組畫,將佛本生故事和弘法故事多有所表現(xiàn),藝術特色獨有金代印記。《趙城金藏》現(xiàn)存4600余卷,因原藏于山西趙城縣廣勝寺(今洪洞縣廣勝寺)而得名,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是該館鎮(zhèn)館之寶之一。此外,《大金玄都寶藏》也為金代另一傳世文化工程。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詔令以南京(今河南開封)的《道藏》經(jīng)板付于中都(今北京)十方天長觀。金昌宗明昌元年(1190年),又詔令十方天長觀提點孫明道搜求遺書,重修《道藏》。孫明道分遣諸道士遍訪遺經(jīng)于天下,得1074卷,以補《萬壽道藏》殘存經(jīng)板21800余冊,共積得83198冊。他依據(jù)道教三洞四輔,品樣苛格,商校異同,編成巨藏,凡計602帙,6454卷,題曰《大金玄都寶藏》,其卷首道教人物版畫堪比《趙城金藏》之佛教人物版畫,堪稱中國版畫史上佛、道版畫之雙璧也。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大金玄都寶藏》因天長觀火災大部分被焚,小部分流落在民間刻工手中。今存平陽版《大金玄都寶藏》若干,系施主宋德方倡議資助所刻之道藏,也是平陽刻工的代表作品。

      從肅慎、戎狄到遼、金、西夏、兩宋,中華民族版畫藝術伴隨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孕育與形成,其形其貌也越來越清晰可辨了。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華民族版畫藝術同步孕育,相向而行,縱觀中華民族版畫藝術的上篇,完全是中華民族早期階段交往交流交融的藝術結晶,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個體才華和集體智慧相結合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代表性文化符號群之一。從當代政治視角看,它雄辯地證明了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fā)展、鞏固統(tǒng)一偉大祖國的歷史;它也是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民族工作主線下的早期物證梳理。從藝術視角看,它是根深葉茂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主干上的“枝葉”之一,是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組成元素之一,必然閃爍在中國美術史乃至世界美術史的星空中,成為最耀眼、最恒久的藝術星辰。

      猜你喜歡
      版畫中華民族
      版畫作品選登
      體育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北廣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逐風騎行——擦色刻版畫
      少兒美術(2019年8期)2019-12-14 08:07:02
      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聶耳,你是中華民族的英靈
      民族音樂(2019年4期)2019-09-13 06:26:04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石宏偉版畫作品選
      北極光(2018年5期)2018-11-19 02:23:50
      拓印版畫是這樣做出來的
      小小藝術家(2018年1期)2018-06-05 16:55:48
      鹤壁市| 大方县| 灵寿县| 富平县| 长岭县| 焉耆| 金溪县| 景德镇市| 锡林郭勒盟| 翁牛特旗| 嘉峪关市| 龙口市| 界首市| 阿克| 衡南县| 榆社县| 潞西市| 石狮市| 乐亭县| 盱眙县| 大厂| 阿克陶县| 武定县| 林芝县| 通河县| 监利县| 巫溪县| 永顺县| 卓资县| 三明市| 桐城市| 左贡县| 扶绥县| 镇江市| 岢岚县| 安康市| 甘洛县| 双流县| 富阳市| 思茅市| 威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