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若干問題的辨析

      2023-03-05 13:30:43田子渝
      關(guān)鍵詞:馬克思主義

      田子渝

      (湖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2)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一個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篤行真理的過程。”(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jié)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6頁?;厥遵R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這一追求、揭示和篤行真理的歷史過程業(yè)已超過百年。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簡稱“早期傳播”)是中西文化前所未有的交流、碰撞、融合、突變之偉大過程,是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初心”,也是學界熱門的研究專題。近百年來這方面成績斐然,但囿于時代、條件與資料的限制,有些問題尚存有分歧,有些觀點和提法各執(zhí)一詞,有的引用史料不準確,有的重要史實遺漏。為了澄清歷史,筆者綜合有關(guān)資料,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挖掘的新史料與研究成果,對這段偉大文化轉(zhuǎn)型中的若干問題進行辨析,澄清某些歷史片段、細節(jié),力求還原歷史真相,以推動“早期傳播”研究向縱深推進。

      一、關(guān)于“介紹”與“傳播”

      長期以來,我國學界約定俗成地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起始時間定在十月革命之后,這是從毛澤東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2)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頁。這一經(jīng)典論述推演出來的(3)國內(nèi)幾本代表性著述中都有如此或類似表述。如唐寶林所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100年》(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序言”第11頁稱,“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俄國十月革命以后”,而把此之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叫做“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丁守和、殷敘彝合著《從五四啟蒙運動到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79年版)在前言點明:“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在廣大進步知識分子中掀起了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熱潮?!?。學界以十月革命劃線,十月革命之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稱為“介紹”,十月革命以后的傳播則叫做“傳播”。我們以為這種區(qū)別的分法不科學。首先,這種區(qū)分與“傳播”的概念不符。傳播一般解釋為“廣泛散布,如傳播消息”(4)《辭?!?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259頁。?!吨袊蟀倏迫珪返亩x為:“‘傳播’是英語communication一詞的漢譯,它的主要意思是思想、觀念、意見的相互交流。Communication一詞源出于拉丁語communis,意即共同分享。因此,傳播就是與人共享信息、觀念、意見的過程?!?5)《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年,第67頁。它的基本職能是兩個以上互相獨立的系統(tǒng)之間,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徑所進行的有目的的信息的傳送與散布。傳播是交換信息的過程,信息是傳播的內(nèi)容。只要是“傳送與散布”某種思潮、主義、觀念、意見、商品物質(zhì)等信息都是傳播,因此傳播是一個中性詞,不帶有階級性與價值性,介紹也是傳遞信息,是傳播的一種方式。我國學界之所以將“介紹”排除在“早期傳播”之外,其背后的意旨是顯而易見的,即將信仰、實踐馬克思主義與單純的傳遞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信息嚴格區(qū)別開來。這種分法從政治信仰方面講有一定道理,但不符合傳播一詞的完整定義。

      其次,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這種區(qū)分不符合傳播的一般規(guī)律。傳播作為傳布、交流信息的行為和現(xiàn)象,同樣也是發(fā)展變化的,其中的每個發(fā)展階段既有差異又相互聯(lián)系。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中國本土文化的一次偉大重構(gòu)與轉(zhuǎn)型,是傳播由初級到高級螺旋上升的一系列思想鏈條構(gòu)成的文化現(xiàn)象,其中各環(huán)節(jié)相互連接,不可截斷。筆者認為“早期傳播”分有“初步傳播”和“廣泛傳播”兩個階段?!俺醪絺鞑ァ笔莻鞑サ某跏茧A段,“廣泛傳播”是“早期傳播”的深入階段。因此,學界所稱的“介紹”實為“初步傳播”范疇。“初步傳播”表現(xiàn)出來的基本特征是:傳播者把傳播與救亡圖存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將社會主義思潮作為西學的一部分輸入。馬克思主義與其他社會主義之間的界限不清晰,混合一起,呈現(xiàn)出社會主義思潮絢麗的多面體。這一階段沒有完整翻譯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原始著作,摘譯、節(jié)譯、轉(zhuǎn)譯、譯述、譯介是常用的翻譯手段,誤譯、漏譯甚至篡譯也并不鮮見。傳播者僅僅是介紹者,不是馬克思主義的信奉者,是用唯心主義、改良主義解析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典型的事例就是中國同盟會成員圍繞中國前途與君主立憲派論戰(zhàn)時,發(fā)表了一批宣傳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文章(6)如孫中山的《在上海中國社會黨的演說》(原載《中山全書》,上海三民圖書公司1925年版),朱執(zhí)信的《論社會革命當與政治革命并行》(原載《民報》1906年第5期)和《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原載《民報》1906年第2期),劉師培的《無政府主義之平等觀》(原載《天義》1907年第4、5期)、《〈共產(chǎn)黨宣言〉序》(原載《天義》1908年3月第16-19卷合刊)等文章,其中都在宣傳社會主義或馬克思主義。,他們的主要目的不是踐行社會主義,而是用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來為三民主義張目(7)參見孫中山:《在上海中國社會黨的演說》,《孫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507頁。。此階段傳播只在少數(shù)進步知識分子(留日學生為主要對象)中散布,受眾者少,社會影響有限,沒有形成思想運動。之所以呈現(xiàn)出這些面貌,根本的原因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不具備“廣泛傳播”的歷史條件。

      即便如此,早期傳播者在與封建專制主義斗爭并對資本主義展開初步批判時,對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凝聚了他們對中國命運與社會主義的早期思考、認識與選擇,他們不是單純地翻譯,而是敘述他們理解的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這具有解放思想的啟蒙作用。同時李大釗、陳獨秀、李漢俊、李達、惲代英、楊匏安等具有初步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在“初步傳播”階段接觸到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接受渠道也多半是日本渠道,幸德秋水、河上肇、山川均等日本社會主義者對他們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他們一度熱衷于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如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新村主義等。在十月革命的感召與五四運動的推動下,他們在革命的實踐中自我反省,實現(xiàn)了由激進民主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的轉(zhuǎn)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正是在這群政治精英的推動下,才進入“廣泛傳播”階段。也就是說“初步傳播”為“廣泛廣播”提供了傳播的知識精英,提供了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最初思想元素,為傳播進入“廣泛傳播”階段減少了阻力,提供了思想條件。因此將“介紹”與“傳播”截然分開,不合傳播的學理邏輯,也不合近代中西文化傳播的歷史邏輯。

      最后,為了作出這種區(qū)分,“介紹”論者普遍稱這一時期對馬克思主義是“零散”、“片段性”的介紹(8)幾乎所有有關(guān)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專著中都有如此或類似的表述。比如李其駒、王炯華、張耀先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從清末民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頁稱,馬克思主義初期介紹時引進馬克思學說的內(nèi)容是“零星的、片段的、淺薄的”。胡希寧、張錦栓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經(jīng)濟思想簡史——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在中國》(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頁稱,十月革命及五四運動前的傳播是“不自覺的,因而也是零碎的”。鮮明所著的《晚清首部國人譯介的社會主義著作的翻譯史考察》(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41頁稱:“在十月革命之前,就已經(jīng)有不少先行者在向國人零零散散地介紹馬克思主義了?!?。這些論斷與“初步傳播”的歷史不符。還是讓歷史講話。據(jù)已知史料,學界普遍認為“馬克思”這一中文譯名的出現(xiàn)始于1899年廣學會出版的《大同學》(原名《社會進化》,Social Evo Lution)(9)《大同學》的前四章連載于1899年2-5月《萬國公報》第121-124期。。該書為本杰明·基德(1858—1916)原著,李提摩太(1845—1919)、蔡爾康譯述?!洞笸瑢W》稱馬克思為著名的“百工領(lǐng)袖”(10)李提摩太原著、蔡爾康譯述:《今世景象》,《萬國公報》1899年第121期。,引用恩格斯言論,簡略涉及《共產(chǎn)黨宣言》和《資本論》,盡管有些翻譯不科學、模糊,對其學說“錯誤和‘竄改’之處,顯而易見”(11)談敏:《回溯歷史——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在中國的傳播前史(上)》,上海:上海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37頁。,但是《大同學》第一次使中國人知道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在馬克思經(jīng)濟學說傳入中國的歷史潮流中,得風氣之先”(12)談敏:《回溯歷史——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在中國的傳播前史(上)》,第137頁。。

      1902年11月(光緒二十八年農(nóng)歷十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廣長舌》?!堕L廣舌》是日本著名社會主義者幸德秋水(1871—1911)于1902年2月在東京出版的著作,日文書名為《長廣舌》。日文版問世9個月后就有了中文版,雖然中文版不是日文版的全文翻譯,而是“節(jié)譯本或編譯本”(13)北京大學《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纂:《馬藏》第一部第五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年,“《廣長舌》編者說明”,第107頁。,仍可見當時傳播的及時性?!稄V長舌》是第一本以中文介紹社會主義的通俗讀本,共32篇,講述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社會主義流派演變,社會主義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等。《廣長舌》主張掃除資本主義之一切弊毒,勞動階級“非以絕滅資本家為目的也。特改革自由競爭之制度,代以社會主義之制度”(14)幸德秋水著、中國國民叢書社譯:《廣長舌》,北京大學《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纂:《馬藏》第一部第五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年,第28頁。,社會主義制度“第一要著。在視生產(chǎn)資本為社會之公物”(15)幸德秋水著、中國國民叢書社譯:《廣長舌》,北京大學《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纂:《馬藏》第一部第五卷,第21頁。。19世紀是自由主義的時代,20世紀是社會主義的時代,《廣長舌》引用馬克思的名言,“革命者,進步之產(chǎn)婆也”(16)幸德秋水著、中國國民叢書社譯:《廣長舌》,北京大學《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纂:《馬藏》第一部第五卷,第13頁。。該語今譯為:“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chǎn)婆?!?1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61頁。指出帝國主義是“吾入世界社會主義之導火線耳”(18)幸德秋水著、中國國民叢書社譯:《廣長舌》,北京大學《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纂:《馬藏》第一部第五卷,第10頁。。它以大歷史觀指出社會主義如泉初達,如火初燃,“有鼓舞飛揚于現(xiàn)今世界之勢矣”(19)幸德秋水著、中國國民叢書社譯:《廣長舌》,北京大學《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纂:《馬藏》第一部第五卷,第34頁。。

      1903年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年。據(jù)現(xiàn)有資料,該年翻譯出版了日本有影響的社會主義著作5種。譯文出版的形式有兩種:一是在雜志節(jié)譯,如《近世社會主義評論》(久松義典著,連載于《新世界學報》1903年2至6期)、《社會主義》(村井知至著,連載于《翻譯世界》1902—1903年第1至3期);二是出版社出版的單行本著作。其中有四本書產(chǎn)生過較大影響。

      其一是《社會主義》。該書由日本社會主義者村井知至(1861—1944)著,日文版1899年初版發(fā)行,中文版是中國第一個系統(tǒng)介紹馬克思生平和學術(shù)的譯著。中文版有三個譯本,分別為:1902年11月30日至1903年1月29日《翻譯世界》(第1至3期)的節(jié)譯本;1903年3月由廣智書局發(fā)行的羅大維譯本;1903年5月由文明書局發(fā)行的侯士綰譯本。《社會主義》由緒論及正文十章組成。作者站在基督教社會主義的立場上詮釋社會主義,在第三章介紹了剩余價值論,第八章介紹了第二國際及《國際工人協(xié)會共同章程》,使中國人對第二國際有了初步的了解。

      其二是《社會黨》。該書是日本社會民主黨創(chuàng)始人西川光次郎(1876—1940)的代表作,1901年在日本出版。中譯本由周子高譯,1903年2月上海廣智書局印行?!渡鐣h》由序、例言和三章組成,中譯本結(jié)構(gòu)略有改動。該書比較系統(tǒng)地介紹了早期國際共運史,西歐主要社會黨特別是德國社會民主黨和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歷史,使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政黨歷史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該書介紹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活動、理論及其在西歐的廣泛影響。有學者指出此書與《近世社會主義》(福井準造著)和《社會主義》(村井知至著)三本書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最有影響的中譯本(20)劉宏等:《百年夢尋:20世紀中國經(jīng)濟思潮與社會變革》,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年,第86頁。。

      其三是《近世社會主義》(簡稱《近世》)。日本社會主義者福井準造(1871—1937)著,1899年7月由日本有斐閣出版社出版。中譯本由趙必振翻譯,1903年2月廣智書局發(fā)行。該書分四篇,約16萬字,系統(tǒng)梳理了社會主義思想發(fā)展史和各國社會主義運動概況。書中稱贊1842年(21)有誤,馬克思與恩格斯第一次見面的時間是1843年。馬克思與恩格斯相見,“互相交親。共訂生死。共試其運動”(22)福井準造著、趙必振譯:《近世社會主義》,北京大學《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纂:《馬藏》第一部第二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年,第494頁。。1864年,馬克思與恩格斯創(chuàng)立第一國際,“震動歐洲之全土。一時極其旺盛。馬陸科斯(引者注:即馬克思)之名。轟于全歐。大受勞動者之尊敬”(23)福井準造著、趙必振譯:《近世社會主義》,北京大學《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纂:《馬藏》第一部第二卷,第496頁。。馬克思為“一代之偉人。長于文筆。其議論之精致。為天下所識認”(24)福井準造著、趙必振譯:《近世社會主義》,北京大學《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纂:《馬藏》第一部第二卷,第497頁。?!督馈吩诘诙幍谝徽隆凹雨戱R科斯及其主義”中用了24頁一萬多字介紹馬克思的生平與理論。第二節(jié)用17頁的篇幅第一次向中國讀者詳細解讀馬克思的巨著《資本論》。第四章用了《共產(chǎn)黨宣言》結(jié)束語:“同盟者望無隱蔽其意見及目的。宣布吾人之公言。以貫徹吾人之目的。惟向現(xiàn)社會之組織。而加一大改革。去治者之階級。因此共產(chǎn)的革命而自警。然吾人之勞動者。于脫其束縛之外。不敢別有他望。不過結(jié)合全世界之勞動者。而成一新社會耳?!?25)福井準造著、趙必振譯:《近世社會主義》,北京大學《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纂:《馬藏》第一部第二卷,第512-513頁。有學者評價該書“對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26)北京大學《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纂:《馬藏》第一部第二卷,“《近世社會主義》編者說明”,第753頁。。

      其四是《社會主義神髓》。日本近代著名社會主義者幸德秋水(1871—1911)著,日文版于1903年7月在東京出版發(fā)行,3個月后中譯文便由達識譯社翻譯出版,翻譯出版之速度驚人,即便在今天也很難做到。該書共七章,通過介紹《共產(chǎn)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學說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和階級斗爭的理論,指出“社會主義之祖師。凱洛馬爾克斯(引者注:今譯“卡爾·馬克思”)者。為吾人道破所以能組織人類社會之真相者。曰:‘有史以來。不問何處何時。一切社會之所以組織者。必以經(jīng)濟的生產(chǎn)。及交換之方法為根底。即如其時代之政治及歷史。要亦不能外此’”(27)幸德秋水著、中國達識譯社譯:《社會主義神髓》,北京大學《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纂:《馬藏》第一部第四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年,第17頁。。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chǎn)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關(guān)系,即同他們的物質(zhì)生產(chǎn)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chǎn)關(guān)系。這些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總和構(gòu)成社會的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樹立其上并有一定社會意識形態(tài)與之相適應的現(xiàn)實基礎”(28)徐光春主編:《馬克思主義大辭典》,武漢:崇文書局,2019年,第51頁。。馬克思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指出資本主義私有制必然造成“充溢之危機”,勞動者與資產(chǎn)階級勢不兩立,“資本家終至有無以駕馭勞動者之生產(chǎn)力之一日。而勞動者挾其蓬勃之生產(chǎn)力。排除現(xiàn)時之制度。脫逸私有者之覊軛。以成社會全體之公益。是實世界產(chǎn)業(yè)史進化發(fā)達之大勢也”(29)幸德秋水著、中國達識譯社譯:《社會主義神髓》,北京大學《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纂:《馬藏》第一部第四卷,第23頁。。此書是日本最先傳播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小冊子,出版后大受歡迎,中譯本還有1907年2月日本東京社會主義研究社出版的蜀魂譯本、同年3月在日本出版的創(chuàng)生譯本,1912年5月至6月《東方雜志》第8卷第11至12號,第9卷第1至3號連載的高勞譯本(1923年11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高勞譯本)。《社會主義神髓》在中國產(chǎn)生較大影響,有學者評價“在當時傳入中國的各種宣傳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書籍中,《社會主義神髓》一書是最為系統(tǒng)的一種”,“而且比較全面、正確地宣傳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觀點”(30)北京大學《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纂:《馬藏》第一部第四卷,“《社會主義神髓》達識譯社編者說明”,第63頁。。

      此外,1907年,蜀魂翻譯了以幸德秋水、堺利彥《共產(chǎn)黨宣言》日文版為藍本的《共產(chǎn)黨宣言》,這是第一個《共產(chǎn)黨宣言》中譯本,可惜至今沒有找到原始文本。1907年12月《天義報》第13、14期上刊登的《經(jīng)濟革命與女子革命》附錄節(jié)譯了《共產(chǎn)黨宣言》第二章對資本主義婚姻制度批判的部分段落。1908年1月《天義報》第15期刊發(fā)了民鳴翻譯的恩格斯撰寫的《共產(chǎn)黨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譯文。這是第一份《共產(chǎn)黨宣言》序言完整的中譯文?!短炝x報》第16至19卷合刊(1908年春)第一次刊登了《共產(chǎn)黨宣言》前言和第一章“資產(chǎn)者和無產(chǎn)者”的譯文。

      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在這一時期對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也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以《民報》為主要陣地,熱情宣傳了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孫中山介紹三民主義時,堅持說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31)孫中山:《民生主義》,《孫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355頁。,它翻譯成英文就是“Socialism”。宋教仁以“勥齋”為筆名發(fā)表的《萬國社會黨大會略史》(《民報》第5號,1906年6月30日),較為系統(tǒng)地介紹了共產(chǎn)國際前期的歷史。廖仲愷翻譯了《社會主義史綱》(1906)、《無政府主義與社會主義》(1906),胡漢民發(fā)表《告非難民生主義者》(1907)等宣傳社會主義的文章。朱執(zhí)信更加激進,接近了具有初步共產(chǎn)主義知識分子的門口,在《民報》第2、3號(1905年11月26日、1906年4月18日)上連載的《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里,不僅介紹了馬克思的生平,而且傳播了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和階級斗爭的理論,稱贊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為“社會學者所共尊,至今不衰”,《共產(chǎn)黨宣言》成為第一國際的“金科玉律”(32)勢伸:《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民報》1906年第2號。,還全文翻譯了《共產(chǎn)黨宣言》所列的十大綱領(lǐng),讓馬克思奮斗的宗旨、方向和方法第一次展現(xiàn)在中國人民面前。朱氏在《論社會革命當與政治革命并行》一文中,進一步將馬克思主義與其他社會主義流派作了區(qū)別,稱頌“自馬爾克以來,學說皆變,漸趨實行,世稱科學的社會主義(Scientific Socialism)”(33)縣解(朱執(zhí)信):《論社會革命當與政治革命并行》,《民報》1906年第5號。。這是目前資料所見,首次在中文語境中將馬克思學說稱為“科學社會主義”。

      1912年施仁榮在上海出版的《新世界》第1、2、3、5、6期上以《理想社會主義和實行社會主義》為標題,第一次將馬克思稱贊“科學社會主義入門”之書、恩格斯的經(jīng)典《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譯成中文面世。此外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和列寧的《國家與革命》等亦有中文節(jié)譯本相繼問世。1912年出版的《泰西民法志》,是英國社會主義者托馬斯·柯卡普(Thomas Kirkup)所著的《社會主義史》的第一個中譯本。此書在我國產(chǎn)生過巨大的影響,成為毛澤東轉(zhuǎn)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的三本經(jīng)典之一(另外兩本是《共產(chǎn)黨宣言》、《階級爭斗》)。

      總之,十月革命前,我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絕不是零散、片段性的介紹,而是連貫、反復多次輸入了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著作《共產(chǎn)黨宣言》、《資本論》、《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的基本內(nèi)容作了比較詳細地宣介。盡管此階段的傳播是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混在一起,傳播者的立場、傳播的廣度深度與后來的“廣泛傳播”有本質(zhì)上的差異,但“初步傳播”在黑暗危難的中國,第一次將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火種點燃,是我國傳播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之鏈條的初始環(huán)節(jié),為十月革命之后的“廣泛傳播”掃清了思想障礙,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條件。同時從翻譯史的角度來看,“初步傳播”階段是近代中國翻譯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第一波高潮。譯介的有識之士初步探索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翻譯的原則,對譯名的統(tǒng)一與規(guī)范化作出了原創(chuàng)性的貢獻,特別是將外語,主要是日語中的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本概念、基本詞匯等術(shù)語轉(zhuǎn)換成漢語形態(tài)立下了首創(chuàng)之功,其中將不少日語中的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重要范疇的術(shù)語直接置入漢語體系中,如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共產(chǎn)主義、共產(chǎn)黨、階級斗爭等,對后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翻譯與傳播產(chǎn)生的影響是深遠的(34)應該指出,有些近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史的學者闡釋了與筆者相同的觀點,如談敏指出,1908年《天義報》16-19卷合刊刊登《共產(chǎn)黨宣言》前言和第一章的初譯本成為早期馬克思學說傳入中國,“由先前零敲碎打式的片段摘譯階段,開始跨入較為完整地翻譯其代表作階段”的重要標志。參見談敏:《回溯歷史——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在中國的傳播前史(下)》,上海:上海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673頁。近年北京大學《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的顧海良、孫代堯、路寬等學者也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史源頭前移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恶R藏》第一部將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早傳播的主要原始文獻編纂出版。。

      二、“廣泛傳播”的歷史條件

      “廣泛傳播”是“初步傳播”的延續(xù),但與“初步傳播”存在本質(zhì)上的差異?!皬V泛傳播”之所以是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真正有意義的傳播,是因為20世紀第二個十年的世界和中國的客觀需要,為“廣泛傳播”提供了歷史條件。

      首先,時代發(fā)生了巨變。十月革命是馬克思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肇始,徹底改變了世界歷史的方向,也就是說世界進入了無產(chǎn)階級革命和東方民族獨立解放運動相結(jié)合的新世紀。十月革命使“世界勞工大聯(lián)盟底紅旗,和無產(chǎn)者社會黨的革命的強盛的火焰,都到各國的面前來,革命之聲,不轉(zhuǎn)瞬將來普及于全球了”(35)《俄國無產(chǎn)階級的十月革命》(宣傳品),1920年,第21頁。。李大釗指出:“俄羅斯之革命,非獨俄羅斯人心變動之顯兆,實二十世紀全世界人類普遍心理變動之顯兆”(36)李大釗:《法俄革命之比較觀》,《李大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29頁。。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獨立登上歷史舞臺,革命知識分子與工人運動相結(jié)合,促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并開始與中國革命相結(jié)合,成為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也就是說,“廣泛傳播”不僅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客觀需要,十月革命與五四運動也為“廣泛傳播”提供了歷史條件。正如毛澤東所言:“俄國人舉行了十月革命,創(chuàng)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過去蘊藏在地下為外國人所看不見的偉大的俄國無產(chǎn)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精力,在列寧、斯大林領(lǐng)導之下,像火山一樣突然爆發(fā)出來了,中國人和全人類對俄國人都另眼相看了。這時,也只是在這時,中國人從思想到生活,才出現(xiàn)了一個嶄新的時期。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中國的面目就起了變化了?!?37)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0頁。

      其次,產(chǎn)生的第一批共產(chǎn)主義者,成為“廣泛傳播”的主體。人的世界觀轉(zhuǎn)變有一個過程,中國第一批共產(chǎn)主義者在“初步傳播”階段,就濡染了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活躍在思想界的知識分子在各種‘主義’的碰撞激蕩中不斷消化吸收、搖擺不定甚至相互斗爭,馬克思主義正是在與各種主義激烈交鋒的過程中脫穎而出的。”(38)馬建強、賈秀羿:《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人物衡石及其歷史貢獻》,《黨史研究與教學》2023年第3期。在革命的實踐中,他們不斷探索中國革命的道路,在尋求救國真理中反復比較推求,不斷否定自我,先后由激進民主主義者、空想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等轉(zhuǎn)變成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一度熱衷于資產(chǎn)階級民主,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下轉(zhuǎn)變了民主革命的立場,成為中國第一個自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qū)。蔡和森、毛澤東、惲代英等最初對無政府主義和新村主義有濃厚的興趣,蔡和森到法國后,猛看猛譯馬克思主義,認定馬克思主義、布爾什維克是救國的真理。他寫信給毛澤東交流自己思想轉(zhuǎn)變的體會。毛澤東回信:“我沒有一個字不贊成”,表示“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jù)”(39)《毛澤東給蔡和森(1921年1月21日)》,《蔡和森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77頁。。惲代英1913年就信奉無政府共產(chǎn)主義,經(jīng)過五四運動的洗禮,認識到無政府共產(chǎn)主義、新村主義的空想性,主張在中國成立“波歇維式(引者注:即布爾什維克)的團體”(40)惲代英:《致楊鐘健(1921年11月)》,《惲代英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33頁。,并在中共一大前夕自覺與同仁在湖北黃岡成立了具有俄國共產(chǎn)黨性質(zhì)的團體——共存社。董必武是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參加辛亥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但屢遭失敗,在五四運動中接觸了馬克思主義進而“群英結(jié)黨救中華”、“歸依馬列求真理”(41)董必武:《中國革命博物館于中國共產(chǎn)黨四十年生日開幕為詩紀之》,《董必武詩選》(新編本),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350頁。。正是在這樣一批播火者的推動下,馬克思主義在五四運動后得到了廣泛傳播。

      再次,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是“廣泛傳播”和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核心力量。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必然結(jié)果,其成立有一個歷史過程,十月革命與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提供了成熟的歷史條件。馬克思主義是無產(chǎn)階級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思想武器,最根本的特征之一就是實踐性,也就是說它必然要求組成無產(chǎn)階級的政黨來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中國共產(chǎn)黨也遵循這個規(guī)律。她先有地方性組織成立,繼而成立全國性的黨。首先成立的上海黨組織,即后來稱為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共產(chǎn)黨上海早期組織、中共上海發(fā)起組(以下簡稱“發(fā)起組”)在成立時間上有1920年“6月說”和“8月說”。

      “6月說”是有根據(jù)的,主要有三份資料支撐。第一份資料是1921年下半年中國共產(chǎn)黨向共產(chǎn)國際提交的標題為《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報告,這份檔案文獻具有權(quán)威性,開頭就寫道:“中國的共產(chǎn)主義組織是從去年年中成立的。起初,在上海該組織一共只有五個人?!?42)《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代表大會(1921年)》,《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21頁?!澳曛小币话阒?、7月,而非8月,這是常識?!拔鍌€人”學界取得共識,即陳獨秀、李漢俊、施存統(tǒng)、俞秀松和陳公培(43)此五人最早來自親歷者施存統(tǒng)(復亮)的回憶,1920年,“六月間,陳獨秀、李漢俊等籌備成立中國共產(chǎn)黨?!谌龂H代表維經(jīng)斯基在上海,主張成立共產(chǎn)黨,由陳獨秀、李漢俊、俞秀松、施存統(tǒng)、陳公培(無名)五人起草綱領(lǐng)十余條。陳公培抄了一份到法國,我抄了一份到日本。后來,陳望道、邵力子、沈雁冰等都參加了小組”。見《“一大”前后: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前后資料選編》(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4頁。這一說法被《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辭典》收錄。在“上海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詞條采取了這個回憶,寫道:“6月,陳獨秀、李漢俊、俞秀松、施存統(tǒng)、陳公培5人在環(huán)龍路老漁陽里陳獨秀寓所聚會,決定成立共產(chǎn)主義性質(zhì)的政黨,初步定名為‘社會共產(chǎn)黨’。”參見倪興祥主編:《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辭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9頁。。第二份資料是俞秀松保存的1920年日記。上文已經(jīng)列出了這五人名單,也就是說“發(fā)起組”成立時這五個人理應都在上海,考察這5人的行蹤是確定“發(fā)起組”的關(guān)鍵。這一年5月到8月,陳獨秀、李漢俊、俞秀松的行蹤均有案可尋,均在上海。俞秀松1920年6月日記清楚地記載了施存統(tǒng)的行蹤:“仲九(引者注:沈玄廬)逃走是十八日上午五點光景,十九日我們大家都弄到昏頭顛倒,存統(tǒng)這天晚上乘船赴日本,我們也無心送他了?!?44)《俞秀松烈士日記(1920年6月—7月)》,《上海革命史資料與研究》第1輯,上海:開明出版社,1992年,第270頁。施存統(tǒng)離開上海時間也得到施存統(tǒng)本人的印證(45)施復亮:《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時期的幾個問題》,《共產(chǎn)主義小組(下)》,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年,第785頁。。第三份資料記載“發(fā)起組”另一個成員陳公培于1920年6月25日由上海乘法國郵輪“博爾多斯號”出發(fā),踏上赴法勤工儉學行程,同行者有劉伯堅等220人(46)曾曉莊主編:《陳公培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32頁。。以上三份資料說明,“發(fā)起組”成立的時間只能在1920年6月19日前,或者當天。

      關(guān)于黨的名稱,根據(jù)陳獨秀在《新青年》第8卷第1號(1920年9月)發(fā)表的《對于時局的我見》中,曾數(shù)次稱“吾黨”為“社會黨”。俞秀松日記1920年7月10日記載:“前回我們所組織底社會共產(chǎn)黨?!?47)《俞秀松烈士日記(1920年6月—7月)》,《上海革命史資料與研究》第1輯,第297頁。張申府曾回憶:“關(guān)于黨的名稱叫什么,是叫社會黨,還是叫共產(chǎn)黨,陳獨秀自己不能決定,就寫信給我,并要我告訴李守常?!液褪爻Q芯?就叫共產(chǎn)黨?!?48)張申府:《建黨初期的一些情況(1979年9月17日)》,《共產(chǎn)主義小組(上)》,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年,第330頁。陳獨秀接受了李大釗的意見,1920年11月7日,共產(chǎn)黨上海早期組織刊物《共產(chǎn)黨》月刊問世,標志著“發(fā)起組”以“共產(chǎn)黨”的名稱公開亮相。同月“發(fā)起組”起草了《中國共產(chǎn)黨宣言》。這份宣言有力地說明新成立的無產(chǎn)階級政黨名稱為“中國共產(chǎn)黨”,它主要參考《共產(chǎn)黨宣言》、《俄國共產(chǎn)黨黨綱》,明確宣布中國共產(chǎn)黨的目的就是要用階級斗爭手段,消滅資本主義制度,用“勞農(nóng)專政的方式”,“造出一條到共產(chǎn)主義的道路”(49)《中國共產(chǎn)黨宣言》,《“一大”前后: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前后資料選編》(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5頁。。

      “8月說”沒有原始檔案和報道作為史料支撐,但有當事人的回憶(50)李達多次回憶中共創(chuàng)建的歷史,1957年6月回憶自己是1920年8月從日本留學回到上海。1958年7月在《七一會議》中明確寫道:“1920年8月,陳獨秀等7人在上海發(fā)起了中國共產(chǎn)黨?!币娡粜懦幹骶?《李達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70、420頁。。有研究者綜合各種資料,還列出了8月建立早期組織時的黨員名單(51)中共嘉興市委宣傳部、嘉興市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嘉興學院紅船精神研究中心:《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及其成員研究》,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年,第51頁。。

      “發(fā)起組”成立后,北京、武漢、廣東、湖南、山東、日本、歐洲等地相繼成立了黨組織。1921年7至8月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標志著中國共產(chǎn)黨正式誕生。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正式成立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進入有組織、有計劃傳播階段的標志,從此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導下,馬克思主義傳播駛?cè)肓烁訉掗煹奈幕S颉?/p>

      最后,紅色出版機構(gòu)是推動“廣泛傳播”最重要、最普及的工具。傳播工具有多種,如學校教育、講習班、座談會、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演講、表演、通信、交談等等,但都無法代替出版機構(gòu)的作用。中國共產(chǎn)黨從醞釀到成立之時,就高度重視出版事業(yè)。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布置出版工作。1920年6月“發(fā)起組”作出了兩項決定。第一,將《新青年》轉(zhuǎn)變成黨的刊物,中共早期黨員陳獨秀、陳望道、李漢俊、李達、沈雁冰先后主持、進入編輯部,使《新青年》由資產(chǎn)階級民主啟蒙的刊物變成馬克思主義啟蒙的刊物,成為“廣泛傳播”的主陣地。第二,成立社會主義研究社和新青年社,作為傳播馬克思主義和黨的宣傳的重要工具。這兩個出版機構(gòu)成立時間均在1920年8月。社會主義研究社出版的第一本書就是陳望道翻譯的《共產(chǎn)黨宣言》中文譯本。根據(jù)以該社名義出版的圖書實物推測,該社業(yè)務持續(xù)4年的時間,出版《共產(chǎn)黨宣言》、《馬格斯資本論入門》、《陳獨秀政治主義談》、《馬克斯底共產(chǎn)主義》等著作。新青年社與人民出版社關(guān)系密切。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21年9月,是黨的第三家出版機構(gòu)、中國共產(chǎn)黨正式成立后的第一家出版社,它與新青年社實際是一體兩面,兩家社址在一起。人民出版社1922年遷至廣州昌興馬路26號,也是新青年社的社址。人民出版社1923年遷回上海后,與新青年社合并,機構(gòu)撤銷,新青年社接替了它的全部業(yè)務。人民出版社建立時,就旗幟鮮明地登出通告,計劃出版49種馬克思主義著作,實際出版了《工錢勞動與資本》(今譯《雇傭勞動與資本》)、《勞農(nóng)會之建設》(今譯《蘇維埃政權(quán)的當代任務》)、《俄國共產(chǎn)黨黨綱》、《俄國革命紀實》等17種。新青年社運營到1927年7月結(jié)束,根據(jù)搜集到的實物圖書,該社共出版了20種紅色書籍,其中《社會主義史》、《階級爭斗》、《社會主義討論集》、《共產(chǎn)主義的ABC》、《列寧主義概論》、《中國革命問題論文集》、《馬克思主義的民族革命論》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青年社還下設《新青年》編輯部,出版、發(fā)行、銷售《新青年》、《勞動界》、《共產(chǎn)黨》、《向?qū)А贰ⅰ吨袊嗄辍返戎泄颤h團的主流雜志。

      三、關(guān)于“南陳北李相約建黨”說的質(zhì)疑

      “早期傳播”是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立的思想基礎。中國共產(chǎn)黨是無產(chǎn)階級政黨,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十月革命促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得“飛快”,使中國人民精神面貌發(fā)生根本變化,中國人民通過“五四運動以后,很快就曉得了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封建勢力的口號?!@樣的口號,這樣明確的綱領(lǐng),從中國無產(chǎn)階級產(chǎn)生了自己的先鋒隊——共產(chǎn)黨起,就提出來了”(52)毛澤東:《“七大”工作方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頁。。馬克思主義只有通過無產(chǎn)階級政黨這一實踐主體才能得到廣泛傳播,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真正意義上傳播之初,具有初步共產(chǎn)主義的知識分子就開始討論在中國建立無產(chǎn)階級政黨的問題。所謂“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成了學界、媒介宣傳建黨的經(jīng)典事例,然而這個耳熟能詳?shù)慕h故事卻引起了質(zhì)疑。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說來源于高一涵,1927年5月22日他在武昌中山大學舉行追悼南北烈士會上說:1920年春,李大釗送陳獨秀南下時“在途中則計劃組織共產(chǎn)黨事宜”(53)《中大熱烈追悼南北烈士》,《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5月24日,第2張第3頁。。日本學者石川禎浩在其力作《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史》(巖波書店2001年版)中首先提出了兩點質(zhì)疑:一是根據(jù)“孤證不立”的原則,認為中共建黨這樣重要的大事,僅憑一個人的回憶,而沒有其他文獻資料佐證就作結(jié)論是輕率的。二是這個說法來自高一涵。高是李大釗的朋友,最早出自他1927年5月22日在武昌山大學追悼李大釗大會上的演講。石氏指出高一涵并不是親歷者,當時他遠在日本,因此“建黨說”是道聽途說,不可信(54)石川禎浩:《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史》,袁廣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89-91頁。。最近李大釗研究的著名專家楊琥在《李大釗年譜》中對該說進行了嚴肅的考察,作出否定“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結(jié)論,理由是:(一)高一涵的回憶是孤證;(二)關(guān)于李大釗護送陳獨秀離開北京之事,李大釗、陳獨秀的同事朋友蔣夢麟、羅章龍對此均有簡略回憶,不僅與高一涵回憶不同,且彼此存在很大歧義;(三)查閱當年天津《益世報》未發(fā)現(xiàn)能支持高一涵“途中計劃組織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說法;(四)此階段陳獨秀的思想尚未發(fā)生根本的轉(zhuǎn)變,也就是說他還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并不具備組建共產(chǎn)黨的思想基礎(55)楊琥:《李大釗年譜》上冊,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718頁。。

      筆者認為考證“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是必要的,但應拓寬研究視野。中共建黨既然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必然在歷史上還會留下其他記錄。事實正是如此。

      1919年9月5日-7日,上?!睹駠請蟆犯笨坝X悟”上節(jié)譯了山川菊榮的《世界思潮之方向》(簡稱《方向》)一文。此文深刻地指出:十月革命開辟了世界潮流的方向,無產(chǎn)階級與革命知識分子必須朝著世界潮流方向前進。該文的翻譯者李漢俊和大悲在該文的“譯后短語”中寫道:面對這個新世界潮流,“我們中國怎么樣?——中國決不在世界外,也不能在世界外”。他宣布自己是“平民、民眾、無產(chǎn)階級”的一分子,“人家叫我做民黨叫革命黨,我應該在這一點有切實的打算”(56)“譯完了,我還有幾句話要說”,《民國日報》1919年9月7日,第2張第8版。。這條史料充分說明在中國組建無產(chǎn)階級政黨的構(gòu)想已在“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前5個月就被提出。然而,有學者質(zhì)疑“民黨”為國民黨(57)葉累:《最早提出建黨思想的是李漢俊嗎?》,《上海黨史研究》1999年第4期。。這種質(zhì)疑缺乏說服力:首先,它脫離了具體的歷史語境來理解與闡釋李漢俊的話語?!斗较颉芬晃拇罅π麚P馬克思主義和蘇俄革命,指出俄國革命后,世界形勢變化使人“目迷五色”、“詫為神奇”(58)山川菊榮著,金剛、漢俊節(jié)譯:《世界思潮之方向》,《民國日報》1919年9月5日,第2張第8版。,“恍然大悟”的無產(chǎn)階級在俄國已占支配者的地位,“知識階級的新思想和從實際的經(jīng)濟壓迫不得不起的貧民階級的反抗行動”(59)山川菊榮著,金剛、漢俊節(jié)譯:《世界思潮之方向》。,這“兩種激流”相結(jié)合作“永續(xù)的運動”,已成為世界思潮之方向。顯然,在這特定歷史語境下,“新思想”當指馬克思主義無疑。李漢俊曾有點“切實的打算”建立“民黨”、“革命黨”的想法由此而發(fā),“民黨”、“革命黨”之謂應是效仿蘇俄的貧民的革命性政黨。其次,國民黨成立的時間為1912年,由同盟會聯(lián)合幾個小黨派改組而來,并發(fā)表了《國民黨宣言》。由此可見,李漢俊在1919年9月要成立的“民黨”、“革命黨”絕對不會是國民黨。再次,“民黨”這一名詞并非孫中山領(lǐng)導的革命黨所專有。翻閱1917年10月至1919年初上海的報紙,不難發(fā)現(xiàn)“民黨”還可能指德國社會黨、日本社會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60)分見上?!睹駠請蟆?918年11月18日《革命告成中之德國》(報道德國獨立社會黨內(nèi)欲組織新民黨〔指斯巴達克斯團欲脫離獨立社會黨一事〕發(fā)表宣言書)、1918年12月2日《日本民黨之活動》。姑且不論報道中所指“民黨”的性質(zhì),至少說明“民黨”并非國民黨專用名詞。此外在光緒年間出版的《西國近事匯編》一書中,就將德國社會民主黨稱為“德國民黨”。參見姜義華:《社會主義學說在中國的初期傳播》,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年,第17頁。。此外亦有共產(chǎn)黨人稱共產(chǎn)黨為“革命黨”的(61)CT(施存統(tǒng))的《我們要怎么樣干社會革命?》中有“我們革命黨”一句,見《共產(chǎn)黨》1921年第5號。。最后,從李漢俊后來積極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實踐來印證,他所說的“民黨”、“革命黨”當指無產(chǎn)階級政黨無疑。

      與此前后,有關(guān)建黨的言論屢屢出現(xiàn)在報端。S.C(李大釗)在《團體的訓練與革新的事業(yè)》中的團體對應的英文就是“Party”(62)S.C:《團體的訓練與革新的事業(yè)》,《曙光》1921年第2卷第2號。。他在1919年撰寫的《聯(lián)治主義與世界組織》(63)李大釗:《聯(lián)治主義與世界組織》,《新潮》1919年第1卷第2號。與《大聯(lián)合》(12月28日)(64)李大釗:《大聯(lián)合》,《新生活》1919年第19期。里表示:“有了解放的運動,舊組織遂不能不破壞,新組織遂不能不創(chuàng)造”,“我很盼望全國各種職業(yè)各種團體,都有小組織,都有大聯(lián)合”。鑒于團體與“Party”連在一起,李氏的大聯(lián)合新組織的思想包孕著建立從事解放運動的新組織即建黨的意思。1919年2月,“若愚”(王光祈的筆名)在《每周評論》發(fā)表《國際的革命》一文,高度贊揚“國際社會黨”后說:“(我們中國人)希望各國的國際社會黨,及我們中國的國際社會黨,先將這國際的強權(quán)推倒,這就是我主張國際革命的意思。”(65)若愚:《國際的革命》,《每周評論》1919年第10號。鑒于列寧領(lǐng)導的俄國共產(chǎn)黨正在各國社會黨的左派籌建第三國際,王光祈的“國際的革命”、“社會黨”當指即將誕生的第三國際。1920年1月29日,邵力子在上?!睹駠請蟆飞习l(fā)表《勞動團體與政黨》指出,“勞動者應該盡國民監(jiān)督政治的天職。勞動團體也可以有政治的活動,但勞動團體應當自己起來做一個大政黨”(66)力子:《勞動團體與政黨》,《民國日報》1920年1月29日,第4張第13版。。以上言論說明十月革命與五四運動之后在中國建立無產(chǎn)階級政黨的想法已經(jīng)在先進知識分子群體中醞釀。

      在這樣的背景下“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之事在情理之中,筆者持肯定的立場。它是一個歷史過程,不必過于固定在一個歷史畫面上,至于是否發(fā)生在1920年2月李大釗送陳獨秀去天津以轉(zhuǎn)往上海的騾車上可以再尋找歷史資料,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陳獨秀從五四運動到1920年2月中旬抵達上海的這一時期正是他世界觀發(fā)生巨變的階段,同年4、5月他的馬克思主義傾向已經(jīng)十分明顯。1920年4月魏金斯基經(jīng)過李大釗介紹到上海,主要目的就是與陳獨秀聯(lián)系,商量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并且探討建黨的問題。如果此前陳獨秀思想沒有發(fā)生轉(zhuǎn)變,沒有建黨的思想,沒有與李大釗商量此事,那么李大釗介紹魏金斯基見陳獨秀的目的是什么呢?此外,魏金斯基與陳獨秀聯(lián)系后,陳獨秀加快了建黨的步伐。首先,他出版《新青年》第7卷第6號(1920年5月1日)“勞動節(jié)紀念號”刊登了各主要城市的工人狀況調(diào)查,成為《新青年》由宣傳新文化運動向宣傳工人運動、馬克思主義的轉(zhuǎn)折。其次,陳獨秀于1920年6月28日接到陳望道翻譯的《共產(chǎn)黨宣言》后,在李漢俊、魏金斯基的協(xié)助下于1920年8月出版了第一本中譯本《共產(chǎn)黨宣言》。再次,1920年8月他和李漢俊創(chuàng)辦中國工人階級第一家刊物《勞動界》。最后,1920年6月陳獨秀與李漢俊等5人在《新青年》編輯部(陳獨秀的寓所)成立了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個組織:中共上海發(fā)起組。有共產(chǎn)主義思想才有創(chuàng)建共產(chǎn)黨的實踐。以上史實佐證了1920年春、初夏,陳獨秀與李大釗南北籌建中國共產(chǎn)黨之事。

      四、共產(chǎn)黨上海早期組織的政治“宣言”:《對于時局的我見》、《談政治》

      一般來講,政黨建立時都會公布宣言或政綱,闡釋本黨的性質(zhì)、對時局的分析與肩負的歷史使命?!鞍l(fā)起組”這方面的文獻有待挖掘。值得注意的是“發(fā)起組”成立后,立即將《新青年》變成自己的政治刊物,第一期即《新青年》第8卷第1期(1920年9月)發(fā)表了陳獨秀的《對于時局的我見》和《談政治》(為了行文的便利,兩文簡稱“我見”,具體引文在注釋標明出處)實際就是“發(fā)起組”的“宣言”(政綱)。這點在“我見”開首便說清楚了:“昨天有兩個相信社會主義的青年,問我對于時局的意見?!?67)陳獨秀:《對于時局的我見》,《新青年》1920年第8卷第1號。接著他闡釋了以下問題。

      首先,對時局的分析。對時局正確的判斷是確定社會性質(zhì)和制定黨的戰(zhàn)略的前提和依據(jù)。“我見”發(fā)表的國際背景是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經(jīng)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嚴重削弱了帝國主義,通過巴黎和會,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和取得了暫時的平衡,帝國主義進入相對穩(wěn)定期。同時資產(chǎn)階級在民主的幌子下加強了對東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政治控制和經(jīng)濟掠奪。當時的西方世界,除了蘇俄以外,都是資本主義的國家。資產(chǎn)階級利用國家機器,將德謨克拉西(民主)作為維護其私有制統(tǒng)治的“護身符”和掠奪無產(chǎn)階級的“工具”。無產(chǎn)階級要認識到勞動大眾若不用“革命的手段去占領(lǐng)權(quán)力階級的地位”,“德謨克拉西必然永遠還是資產(chǎn)階級底專有物,也就是資產(chǎn)階級永遠把持政權(quán)抵制勞動階級底利器”(68)陳獨秀:《談政治》,《新青年》1920年第8卷第1號。。直系軍閥吳佩孚在五四運動中一度公開支持學生運動,故被稱為“愛國將軍”,而執(zhí)政的皖系軍閥段祺瑞安福政府被指責為賣國政府。1920年7月直皖戰(zhàn)爭爆發(fā),直系聯(lián)合奉系取得了勝利,共同掌控中央政權(quán),段祺瑞政府下臺。對此社會輿論認為這是一種進步,是“不勞而獲”來的勝利?!拔乙姟币会樢娧刂赋觥翱傁搿粍诙@’,是中國人最大的毛病。這次打倒安福派,只是吳佩孚一軍的力量,別人都坐觀成敗。若是事后說便宜話,或是提出過大的要求,這是一定沒有效果的。我們想‘獲’,必須要‘勞’,‘不勞而獲’,是不可能而且很可恥。”至于還有人袒護下臺的段祺瑞安福政府,“中華民國實不能容這樣沒廉恥的人!”(69)陳獨秀:《對于時局的我見》。以上分析使中國人民認識到各國資本主義和國內(nèi)各個軍閥不分好壞,我們不必“妄生分別”,它們都是革命的對象。

      其次,運用唯物史觀指出政治、法律、國家的實質(zhì)。這是“我見”的最大亮點。新文化運動初期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qū)避談政治。如《新青年》創(chuàng)刊之初聲明“批評時政非其旨也”(70)陳獨秀:《答王庸工》,《青年雜志》1915年第1卷第1號。。因為他們那時缺乏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將政治、法律、國家看成是資本主義和軍閥政府的專利,統(tǒng)治人民的工具一概排斥。唯物史觀傳入中國之后,陳獨秀等自覺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政治、法律、國家,指出:強權(quán)與國家、政治、法律等“是一件東西底四個名目”,都是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無所謂好與惡,“強權(quán)所以可惡,是因為有人拿他來擁護強者,無道者,壓迫弱者與正義。若是倒轉(zhuǎn)過來,拿他來救護弱者與正義,排除強者與無道,就不見得可惡了。由此可以看出強權(quán)所以可惡,是他的用法,并不是他本身”。勞動大眾要明白,世界各國最不平最痛苦的事,不是別的,就是資產(chǎn)階級,“利用國家,政治,法律等機關(guān),把多數(shù)勤苦的生產(chǎn)的勞動階級壓在資本勢力底下,當做牛馬機器還不如”。要掃除這種不平這種痛苦,只有被壓迫的勞動階級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奪取政權(quán),建立無產(chǎn)階級專政,“利用政治,法律等機關(guān),把那壓迫的資產(chǎn)階級完全征服”(71)陳獨秀:《談政治》。。

      最后,批判各種錯誤的政治派別和思潮。起初第二國際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領(lǐng)導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向,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西歐的社會黨分裂,絕大部分社會黨高層背叛了馬克思主義,出現(xiàn)了伯恩斯坦的修正主義、考茨基的所謂“中派”機會主義,議會派占了上風?!拔乙姟庇梦ㄎ锸酚^嚴厲地批判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潮。

      法國工團社會主義在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初,在西歐很有影響,他們主張直接行動(總罷工)建立社會主義?!拔乙姟敝赋?法國工團主義根本問題是不用階級斗爭手段獲取政權(quán),想要離開政治建立社會主義。但是“政治卻不肯離開他們,歐戰(zhàn)中被資產(chǎn)階級拿政權(quán)強迫他們犧牲了”,“資產(chǎn)階級所恐怖的,不是自由社會的學說,是階級戰(zhàn)爭的學說;資產(chǎn)階級所歡迎的,不是勞動階級要國家政權(quán)法律,是勞動階級不要國家政權(quán)法律”。不用階級斗爭手段奪取政權(quán),不要國家沒有政權(quán),“資產(chǎn)階級自然不勝感謝之至”(72)陳獨秀:《談政治》。。

      無政府主義的要害是詛咒一切國家、政治、法律。無產(chǎn)階級必須“把國家、政治、法律看做一種改良社會的工具,工具不好,只可改造他,不必將他拋棄不用”。無政府主義一律反對國家、政治、法律,實質(zhì)反對無產(chǎn)階級運用這個工具從資產(chǎn)階級手中奪取政權(quán),成了“資產(chǎn)階級底朋友”。當今的德國社會主義民主黨主張的國家社會主義,實在說起來是國家資本主義,普魯士的國家社會主義,將資本、金融壟斷,國家權(quán)力過大,過于集中統(tǒng)一,是“軍國的,地主的,警察的國家”,“勞動階級底奴隸狀態(tài)不但不減輕而且更要加重”,“若是把這名義與權(quán)力送給世界上第一個貪污不法的中國軍閥官僚,那更是造孽不淺”。伯恩斯坦的修正派、機會主義、議會派都是“與虎謀皮為虎所噬還要來替虎噬人”(73)陳獨秀:《談政治》。的國家社會主義?!耙驗槲狳h雖不像無政府黨絕對否認政治的組織,也決不屑學德國的社會民主黨,利用資本階級的政治機關(guān)和權(quán)力作政治活動”(74)陳獨秀:《對于時局的我見》。?!拔乙姟逼鞄悯r明頌揚蘇俄的無產(chǎn)階級國家、政治、法律,并在這一期《新青年》首開“俄羅斯研究”專欄,系統(tǒng)地介紹布爾什維克黨和蘇維埃無產(chǎn)階級新型政權(quán)以及其他方面,為中國人民指出了救國之正確道路。

      “我見”是“早期傳播”階段的重要馬克思主義的文獻。如果說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1919)是我國第一篇系統(tǒng)傳播馬克思主義三大基本理論的文章,那么“我見”是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個政綱式的文獻,是第一次運用馬克思主義結(jié)合中國實際的“宣言”。特別是表明中國共產(chǎn)黨在醞釀時,就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唯物史觀),與西歐盛行的無政府主義、修正主義、機會主義、改良主義的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派別劃清了界限,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建黨原則,表明中國共產(chǎn)黨一開始就前進在馬克思主義的正確道路上。

      五、結(jié)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fā)思想之先聲”(75)習近平:《習近平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歷史研究》2019年第1期。是歷史研究者的職責和自覺的使命。史學是實證性很強的科學,歷史研究者只有利用嚴格審查的大量歷史資料寫出來的信史,才能充分發(fā)揮知古鑒今、資政育人守正創(chuàng)新的作用。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研究來說,大量的原始文獻是我們跨越時空維度走向中國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歷史深處、深刻體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初心”的重要載體依托。通過考察分析這些歷史文化遺存,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早在十月革命以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已經(jīng)進入“初步傳播”階段,雖然該階段傳播者立場各異,傳播內(nèi)容上將馬克思主義及其他社會主義流派不加區(qū)別,甚至混淆,廣度和深度也有所不及,但并非零散和片段性地介紹,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連貫性和反復性的特點。隨著20世紀2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中國近代社會的現(xiàn)實需要,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這片熱土上開始了“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直接導致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早在1919年9月李漢俊、詹大悲等知識分子就有了在中國創(chuàng)建無產(chǎn)階級政黨的想法。在這樣一批先進知識分子的努力下,1920年6月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個組織——中國共產(chǎn)黨上海早期組織成立,次年7月23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召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榜R克思主義中國化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持續(xù)性傳播”(76)王娟娟、吳漢全:《傳播、創(chuàng)新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源——以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文本解讀為中心》,《河北學刊》2022年第6期。,中國共產(chǎn)黨上海早期組織成立后,立即將《新青年》作為自己的政治刊物,并發(fā)表《對于時局的我見》、《談政治》作為其政治宣言,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第一次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jié)合的重要文獻,充分表明早期中國共產(chǎn)黨人已經(jīng)完成了政治信仰的鑒選,踏上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途。

      回溯歷史以觀照現(xiàn)實。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是中國近代社會思想發(fā)展變革的縮影,也是中華民族由衰微走向復興的歷史起點。在一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秉承初心和使命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偉大實踐,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面對業(yè)已開啟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新征程,我們要在追溯和傳承中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解釋歷史規(guī)律、把握歷史趨勢,繼續(xù)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推向前進,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致謝:本文在校訂過程中得到了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教師金嬌的幫助,特此感謝。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兒童觀
      少先隊活動(2021年6期)2021-07-22 08:44:00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當代陜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新時代下的馬克思主義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6:20
      認真看書學習 弄通馬克思主義
      少先隊活動(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鄧小平的馬克思主義觀
      論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特質(zhì)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贡嘎县| 安阳市| 石棉县| 始兴县| 汝阳县| 密云县| 嘉义市| 临澧县| 无为县| 习水县| 嘉兴市| 丰顺县| 朝阳县| 安福县| 大冶市| 新乐市| 明水县| 鄢陵县| 永宁县| 中西区| 三都| 吴堡县| 宁城县| 庆阳市| 林周县| 兴和县| 顺义区| 理塘县| 牟定县| 宝鸡市| 平罗县| 茶陵县| 荔浦县| 万源市| 镇康县| 攀枝花市| 礼泉县| 阿图什市| 扶绥县| 赤壁市| 茶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