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會青
(福建警察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文化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堅定的文化自信為一個國家與民族的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出“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1]這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指明了工作方向。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覺基礎上的對我國紅色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高度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擔負著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如何堅定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進而提高其政治覺悟,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重視的課題。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了文化源泉,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精神支撐。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經歷了災難深重的艱難歲月,各族人民都能在偉大民族精神的感召下英勇斗爭、精誠團結,使中華民族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鳳凰涅槃。也正是源于中國人民對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中華民族才擁有如此強大的凝聚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在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建設全體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2]一方面,民眾越是認同本國文化,越能增進民族團結;另一方面,一國的文化價值理念越獲得世界的廣泛認可,越能擴大本國的國際影響力。廣大青年學生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主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文化自信教育,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不竭動力。
當今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因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發(fā)生著深刻調整,同時也帶來了東西方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一些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觀念已經逐漸影響我國部分青年學生。面對這種形勢,高校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將文化自信教育以更加生動、鮮活的方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引導大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定大學生對中華文化價值的強大信念和對社會主義文化創(chuàng)造力、生命力的高度信心,從而使青年學生更加自信、更加從容地廣泛參與到世界文化交流中,推動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黨和人民的價值追求,也是黨和人民對世界做出的價值承諾,它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和社會、塑造什么樣的人民的重大問題。為此,高校在大學生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以樹立他們堅定的文化自信為基礎。[3]高校在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使廣大青年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全面地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yōu)勢,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促使大學生在與各種思想文化價值觀的交流中更加積極地傳播當代中國文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當前,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尚未做到有的放矢,更談不上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這主要體現在:一是在滿足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方面,文化自信教育還做得很不到位。例如,對于不少大學生感興趣的國際文化交流內容,部分高校沒有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深層次的文化自信教育,缺乏針對性,很難填補大學生在文化自信方面的理論不足,更談不上將文化自信教育上升到價值觀教育的高度,最終強化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4]二是對于大學生普遍關注的國際國內文化熱點問題,部分高校沒有做到及時精準的回應。例如,不少大學生關注的在2021 年3 月20 日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考古新發(fā)現的六個祭祀坑,已經出土重要文物500 多件。對此,部分高校沒有借這一文化熱點積極引導大學生重新認識巴蜀文化,也沒有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聯系。三星堆遺址對于中華文化史的重要意義在于,它的發(fā)現將古蜀國的歷史倒推到五千年前,證明了長江流域存在過不亞于黃河流域的古文明,其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發(fā)源地。然而,當前很多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發(fā)祥地的認識還停留在以往歷史學界認為的黃河流域。究其原因就在于部分高校沒有準確、及時地回應大學生關注的文化熱點問題。
當前,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文化自信教育過程中運用的方式還比較單一、老套。一些教師在教學中依然采用“填鴨式”灌輸法,不重視運用潛移默化、以情感人的啟發(fā)式、情景式等隱性教學方式,不但造成部分大學生降低了課堂獲得感,而且還使他們對文化自信教育產生了反感,最終導致文化自信教育成效很不理想。例如,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文化自信教育中將講好中國故事等同于講好思想政治理論,更多地沿用傳統的照本宣科模式,很少與大學生的現實生活相結合,更鮮少讓大學生參與到中國故事的講述中,很少運用小組討論式、探討式教學法,不但增加了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厭惡感,降低了學生的課堂獲得感,直接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而且導致部分大學生在面對錯誤的文化思潮和錯誤觀點時不能堅持正確的文化立場,從而失去了正確的文化價值取向。
目前,部分高校的文化自信教育既沒有實現橫向的協同,也沒有實現縱向的協同。一是文化自信教育尚未系統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沒有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性和連貫性特點。二是部分高校在專業(yè)課教學中,并沒有有機融入相關的文化自信教育,忽視了大學生對各門專業(yè)課人文背景的學習需求,很少關注大學生對有關專業(yè)學科的審美需求。三是雖然一些高校針對文化自信教育開展了京劇等高雅藝術進校園的活動,但是由于高校有關部門和教師沒有及時借此對大學生展開有關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系統性深入解讀,甚至對大學生提出的疑惑不予理睬,或者僅僅只是有選擇地回應,最終錯失了很多對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良機,導致部分大學生難以真正形成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當前,部分高校在文化自信教育中缺少人文關懷。一些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涉及文化自信培育時,既沒有遵循大學生的思想發(fā)展規(guī)律,也沒有充分滿足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需要。這些教師不重視以生為本、發(fā)揮大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及時發(fā)現大學生在文化思想認識上的問題,更談不上積極幫助大學生解決思想困惑,導致文化自信教育喪失了人文關懷。例如,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但沒有及時回應大學生關心的現實熱點問題,甚至還有意回避此類問題,反而籠統地采取讓學生在課后自己查找相關資料的方式來應付,打擊了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和學習興趣,阻礙了大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渴求,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高校要在文化自信視閾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需要依托完善的文化自信教育內容體系來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第一,從歷史維度完善文化自信教育內容體系,引導大學生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紅色革命文化的基礎上形成文化自信。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脫胎于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史,依托無數文化精品承載著古人積極的文化追求,回答了中華文化淵源的根本性文化認同問題。以中國共產黨為主導的紅色革命文化回答了社會主義從哪里來的根脈問題,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紅色革命文化,從文化角度表明了中國走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歷史合理性。通過引導大學生研讀革命與傳統文化經典,使他們深刻感悟歷史文化,采取觀影等形式加深大學生對紅色革命文化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提升他們的民族自豪感。第二,要從中西文化對比的維度來完善文化自信教育內容。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導青年學生科學認識中西文化,既要包容世界性,也要弘揚民族性;既要吸收世界優(yōu)秀文化成果,也要捍衛(wèi)中華文化特有的民族性。同時,思想政治教育要讓大學生認識到當前世界文化交鋒的新形勢,使他們認清哪些文化能夠吸收,哪些文化應堅決予以抵制,從而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除了完善文化自信教育內容體系,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還要不斷創(chuàng)新文化自信教育的方式方法,進一步堅定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第一,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始終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既不能混淆理論與實際,也不能將二者割裂開來。教師要在充分了解當代大學生實際生活狀況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與大學生現實生活的對接,努力提升運用接地氣的生活話語講授理論知識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與吸引力,促使大學生在體驗現實文化生活的過程中堅定對現實文化的自信。第二,高校要深刻認識到堅定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堅定他們對社會、國家和民族的認同,堅定他們對生活的熱愛。為此,高校要采取豐富大學生文化生活的方式來堅定他們的文化自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主動走進大學生中間,幫助他們解決思想困惑,使他們確立人生發(fā)展目標,樹立遠大抱負,堅定理想信念。與之相適應,高校要創(chuàng)設有利于堅定大學生人生信仰的良好環(huán)境,使他們在充滿青春特色的現實環(huán)境中加深對文化的感悟。此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還要在教學中適當引入能夠激發(fā)大學生共鳴、觸及他們靈魂、融思想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的優(yōu)秀文化作品,使廣大青年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魅力集中表現在英勇不屈的精神氣質和銳意進取、奮勇向前的精神狀態(tài)中,以此激發(fā)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從而堅定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強大自信。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滲透文化自信教育,這對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有重要作用。第一,高校既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滲透文化自信教育,也要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滲透文化自信教育。高校要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加強“四史”教育和“五個認同”教育,鑄牢廣大青年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四個自信”,最大限度地凝聚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第二,高校教師要在專業(yè)課教學中充分挖掘并巧妙融合、滲透其所蘊含的文化自信教育等思想政治元素,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強大合力。此外,高校要定期督查各院系教師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要讓全體教師深刻認識到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自覺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同時,高校要嚴格要求全體教師深入學習并切實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加深教師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思想認識,促使他們在課程思政建設中能夠讓學生真正吃透國家興旺與文化繁榮之間的緊密聯系,進而與學生展開直抵心靈深處的交流,實現情感的同頻共振。
除了讓廣大青年學生深刻理解和認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還要給大學生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第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重點加深大學生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取得的偉大成就的體認,使廣大青年學生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為什么選擇中國共產黨,為什么選擇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教師要引導大學生深入解讀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講清楚這些成就所依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和文化優(yōu)勢。第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講好中國故事,需緊密結合大學生的現實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醫(yī)藥衛(wèi)生界教育界委員時強調:“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薄啊笏颊n’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為此,教師要講好中國故事,必須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要把理論貫穿實踐故事的講述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善于采用引人入勝的方式引導學生領悟實踐故事中的理論,使學生學會運用理論闡釋實踐,并在實踐中升華理論。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有關講好中國故事的活動,鼓勵學生將中國文化、中國制度、中國理論、中國精神寓于其中,讓廣大學生在親身講述中國故事時深刻體悟中國道路,從而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應對錯綜復雜的國際格局帶來的新挑戰(zhàn),高校要進一步增強風險意識和機遇意識,在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中加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選擇、文化涵養(yǎng)、文化傳播等方面的功能與優(yōu)勢,引導青年學生從歷史、民族和生活的維度上生成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最終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