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一中學 黃 岑
展學是學生在參與自主學習或小組合作的基礎上,發(fā)表自己或團隊思維成果的一種形式。在展學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發(fā)表自己或團隊的觀點,還要通過語言、實驗、文字等進行一定的論證。進階展學旨在通過兩個維度的深入,促進學生展學能力的提升,一個維度是學生展學能力的進階,讓學生從敢展學到會展學,再到喜歡展學,最終將展學變成一種學習的習慣和自身的學習品質,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持續(xù)提升,服務于學生的終生學習。另一個維度是學生展學能力的進階,從簡單觀點的表述到一個探究性、項目化問題的展示,學生的展學能力通過初中物理課堂進階展學的長期訓練和實踐,能得到實實在在的提升。展學不僅是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更是學科思維的提升。筆者結合蘇科版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例,探討初中物理課堂進階展學的策略。
在物理學習過程中,興趣仍然是第一要素。在初中物理學習過程中,要素進階是從表象興趣轉向內在學科魅力的彰顯。為了充分激發(fā)學生在課堂中展示自己學習心得、學習感悟、學習收獲,我們必須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就充分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心”有所向。
1.實驗導入,讓智趣并進。理想的導入方式就是實驗導入,教師用奇妙、震撼、新穎的實驗現象來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比如在“樂音的特征”一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用震撼的多媒體音響播放不同特征的聲音,有美麗動聽的交響曲,有節(jié)奏感十足的搖滾樂,有輕柔的輕音樂,還有出其不意的電鉆聲、喇叭聲,并結合手機傳感器中的波形圖,給學生帶來視聽感官的震撼。
2.問題啟迪,讓思維深入。問題是思維的導火線,教師在課堂導入中將情境和問題融合,啟發(fā)學生思維的進階深入,讓學生的思維很快進入其中,以此帶動學生參與展學的積極性。教師在“大氣壓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就可創(chuàng)設多個小實驗,用問題的形式進行啟發(fā)和引領。比如,教師將圖1甲所示的裝置呈現給學生,手握大試管,提問學生:“如果老師將甲圖整體倒置成圖1乙所示時,將會出現什么現象?”在學生各式各樣的回答中演示實驗,再次提問學生:“你能說說其中的理由嗎?結合前面做的瓶吞蛋實驗、覆杯實驗,你能上來展示一下你的思維成果嗎?”
圖1
類似的導入方法還有很多,案例也有很多,教師在常態(tài)化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把這樣的導入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去,引領學生開拓思維,讓學生敢展學、想展學。
問題是思維的導火線,更是思維生長的助推劑。在初中物理課堂中,教師要善于用問題引領學生的思維方向,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思維習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真正提升。
比如在“電路的基本連接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向學生呈現以下問題鏈:
問題1:你能使一個燈泡發(fā)光嗎?
問題2:你能使兩個燈泡發(fā)光嗎?
問題3:你能用多種方法使兩個燈泡發(fā)光嗎?
問題4:你們用的兩種方法連接特點一樣嗎?他們的電流路徑一樣嗎?看看他們的電流路徑有幾條?
問題5:你們用的兩種方法工作特點一樣嗎?比如你拔掉一個燈泡,看看這兩種電路呈現的特點是否一樣?
問題6:試著連接一下電流,讓兩個燈泡都亮起來,觀察兩個燈泡連接的特點是否不同?
問題7:對比兩種不同的連接方法,你能發(fā)現多少處不一樣的地方?
問題鏈循序漸進,學生的思維也隨著問題的遞進而深入,學生在問題和實驗的同步推進過程中,收獲了知識與技能,也收獲了成功的喜悅與探究的智慧。在這樣的情況下,若干個“你能……”問題鏈讓學生進行組內展學、班內展學的欲望和熱情也大大提升,這種欲望和熱情的提升大大促進了學生思考興趣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實驗探究能力是體現學生物理素養(yǎng)的關鍵所在,在初中物理課堂中,教師要盡可能給足學生參與實驗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實實在在地參與到實驗探究中,并在磕磕碰碰、動動想想的氛圍中深入實驗探究。
比如在“歐姆定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在讓學生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時需要保持電阻兩端電壓不變。在這種設計理念的引領下,學生會采用如圖2所示的電路圖來進行探究,并改變電阻R的阻值。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必要去否定學生的這種做法,而是讓學生按照預設的方案去深入探究,并鼓勵學生上臺展示各自的實驗過程和成果。
圖2
在實際探究與展示的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一個事與愿違的結果,那就是在改變R的阻值過程中,電壓表示數并沒有像想象中的那樣保持電壓不變,即電壓表示數并不是一直等于電源電壓。為此,這個“失敗”的實驗為后續(xù)的深入探究埋下了三個伏筆,這三個伏筆也切切實實提升了學生的展學水平和思維能力。
1.激發(fā)學生采用新的方法去進一步探究,如在實驗中引入了滑動變阻器,以保持R兩端的電壓不變,對比探究電流與電壓關系的實驗,區(qū)分其中微妙的作用差異。
2.為課后綜合探究實驗現象的本質作好鋪墊,滿足部分學生深入探究的需求,為后續(xù)發(fā)現電源內阻的存在埋下伏筆。
3.前一個實驗的失敗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探究”的價值與魅力,這種“失敗”正是物理課堂教學需要滲透給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使其深刻感受到“失敗乃成功之母”的真諦,引領學生帶著這種科學鉆研的態(tài)度繼續(xù)遨游在知識的海洋。
要展學,就必須給學生搭建展學的舞臺,這種舞臺的搭建不僅需要教師在常態(tài)化的教學過程中給足學生時間和空間,還需要不斷引領學生去展學、去思考、去生長。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展學的學習之路上越走越遠,也能在展學的過程中真正提升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
為此,我們需要給足學生時間和空間。所謂的給足時間,就是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展學,因為展學是需要語言表達的過程,要表達清楚和言之有理,就需要足夠的時間。由于學生展學能力的差異,在展示的過程中還會出現斷斷續(xù)續(xù)、邊展學邊思考的現象,需要足夠的時間開展展學。而所謂的給足空間,就是要給學生展示的舞臺,無論是全班展學還是小組展學,我們都要尊重每一位學生,激發(fā)每一位學生參與課堂展學的積極性。組內展學,讓每個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機會;組間展學,融合大家的智慧;全班展學,培養(yǎng)學生的展學能力。面對學生不會展學的現象,我們還應鼓勵其他學生幫忙解答,用問題啟發(fā)他們的深層思考,使學生自己發(fā)現展學中的問題或不足,實現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效果。
教、學、評的閉環(huán)管理是教學策略得以有效落地的關鍵,也是我們進階展學策略落地生根的關鍵所在,為此教師要巧妙科學地設置評價過程、評價標準、評價策略,真正利用評價來進一步激勵學生的展學。
1.注重過程性評價,鼓勵學生參與。過程性的參與需要得到教師的充分肯定,包括組內學習、合作、展學等過程,都可成為教師評價的對象,教師也要善于發(fā)現這些過程。比如在探究實驗中,教師巡視班級各個小組的實驗過程時,要善于評價、鼓勵學生的過程性參與,尤其是基礎薄弱的學生,更需要得到教師的鼓勵與啟發(fā)。
2.注重分層性評價,鼓勵學生參與展學。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且無法避免的,在評價過程中,分層性評價需要巧妙地隱藏在教師的評價之中,讓隱性分層激勵每個學生參與展學。比如在基礎性問題的展學中,教師要善于給基礎薄弱學生創(chuàng)造展學的機會,鼓勵他們進行展學,并給予充分的肯定。比如學習“磁體與磁場”的過程中,教師可在課堂總結中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誰能判斷這根鋼棒是否具有磁性?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豐富多樣的,在引導學生展學時,我們首先請基礎薄弱的學生展學,然后隨著方法要求的加深,再請基礎扎實的學生回答,層層遞進、全員激勵。
3.注重啟發(fā)式評價,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啟發(fā)式評價可以引導學生橫向和縱向思維的推進。在展學的過程中,教師的這種啟發(fā)不僅能滿足展學學生的思維推進,還可以激勵傾聽的學生進行同步思考和補充展學。比如在“電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導體接入如圖3所示的鱷魚夾兩端時,學生展示接入不同材料時燈泡的明暗情況,教師結合實驗現象追問學生如下問題:
圖3
問題1:燈泡亮說明什么?燈泡不亮說明什么?
問題2:燈泡亮度不一樣說明什么?
問題3:鱷魚夾兩端直接相接和接入銅線后有什么差異,這種差異又說明什么?
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在無形之中感受到不同材料有“能導電”和“不能導電”之分,為導體和絕緣體的教學打下鋪墊。也感受到導電能力的強弱可以通過“亮度”來區(qū)分,為后續(xù)探究電阻大小奠定基礎。還可以發(fā)現不接銅絲時燈泡反而更亮,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導體對電流是有阻礙作用的,即電阻是真實存在的。類似的啟發(fā)式評價讓學生的展學一下子提升了一個層次,效果更是顯而易見的。
總而言之,在初中物理的教學過程中,進階展學是提升學生初中物理學習興趣、促進思維深入的關鍵所在,有利于學生在物理學習上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利于初中物理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進階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