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婧
中華飲食文化是中華燦爛文明的一部分,許多菜肴都與歷史上的名人有關(guān),如宮保雞丁、三杯雞、無私藕等等,與美食一同流傳下來的,是這些歷史人物的清廉故事。
宮保雞丁是清朝山東巡撫、四川總督丁寶楨創(chuàng)制的名菜。相傳,他在山東時曾命家廚改良魯菜“醬爆雞丁”為辣炒,后來在四川總督任上的時候?qū)⒋瞬送茝V開來,創(chuàng)制了一道將雞丁、紅辣椒、花生米下鍋爆炒而成的菜肴。
丁寶楨一生為官清廉剛正、勇于擔當。其任山東巡撫期間,兩治黃河水患、創(chuàng)辦山東首家官辦工業(yè)企業(yè)、成立尚志書院和山東首家官書局;任四川總督十年間,改革鹽政、整飭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興辦洋務(wù)抵御外侮。光緒十二年(1886年),他在四川總督任上去世,被清廷追贈“太子太?!??!疤犹!笔恰皩m?!敝?,為了紀念丁寶楨,他發(fā)明的這道菜便被命名為“宮保雞丁”。
三杯雞是江西省的一道地方傳統(tǒng)名菜,發(fā)源于贛州市寧都縣,相傳其來歷與南宋抗元名將文天祥有關(guān)。
文天祥是江西吉州人(今江西吉安),南宋末年抗元被俘。據(jù)說一名江西的老婆婆得知文天祥即將被殺,就帶了一只雞和一壺酒來獄中探望他。在一名獄卒老鄉(xiāng)的幫助下,老婆婆見到了文天祥。她把帶的雞收拾好切成塊,在瓦缽中倒上三杯米酒,用小火煨制。最終文天祥心懷亡國之恨吃完了這頓飯。
這名獄卒回到老家江西寧都后,每逢文天祥忌日,必用這道菜祭奠他。后來廚師將三杯酒改成一杯甜酒釀、一杯醬油、一杯豬油,并用江西寧都特產(chǎn)的“寧都黃雞”做原料,這道菜就演變成了如今的“三杯雞”。
無私藕是“無絲藕”的諧音,因其肉質(zhì)脆嫩無絲,又產(chǎn)于北宋名臣包拯故鄉(xiāng),故得名。
相傳包拯晚年,宋仁宗封賞功臣,要將半個合肥城封給他。包拯希望后代自食其力,婉拒封賞,但宋仁宗最后還是執(zhí)意將一段護城河封給了他。包拯萬般無奈只好領(lǐng)封,同時對后人做出了規(guī)定:包河可種藕,今后只可濟民,不許營利買賣。
與其他地方的藕不同,包河藕孔大節(jié)疏、質(zhì)嫩無絲。從此,合肥地區(qū)便留下了一句歇后語:包公藕,無絲(私)。
水晶餅是陜西省渭南市下邽鎮(zhèn)的地方名點,相傳是北宋時期百姓為贊美寇準而獻上??軠饰迨髩蹠r,鄉(xiāng)黨為其賀壽,送來一盒晶瑩透亮的點心,上覆紅紙,詩曰“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與奸,清白不染塵”。后來,寇準的家廚仿照著做出了這種點心,寇準根據(jù)這點心的特點給它取名“水晶餅”,時刻提醒自己記住“廉潔”二字。
白云糕與范仲淹早年經(jīng)歷有關(guān)。范仲淹年輕時家境貧寒,一日三餐只能喝粥,一頓吃十余碗,可稀粥不頂飽,一會兒就餓了。后來,他想了個法子,把粥盛在盤里凍結(jié),然后像豆腐似地劃成一塊塊,肚子餓了就拿一塊吃。這結(jié)塊的方粥,范仲淹稱其為“白云糕”。后來,范仲淹好友石梅卿找人用糯米粉改良“白云糕”,并用模子印出花樣,所以,這種糕點又被稱作“白印糕”。